张新德
沧州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是为国家和企业培养复合型技术人才,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关键,而产教融合是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的重要路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沧州市高职院校加快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前提,是办学特色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也是办学模式和企业发展的积极碰撞,有利于院校的发展、产业的进步和人才的增强。当前沧州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企业参与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性不强、结构不平衡、培训机制不完善、教育理念与企业需求脱节、激励考评制度不健全等问题,需要从共建“双师型”教师工作室,增进校企融合;引进高技术人才,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机制,提升师资综合能力;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教师实践技能;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机制,完善考评激励政策等方面改进。
沧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沧州市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中指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构建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可以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也是高职院校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在产教融合视域下,打造一支品德高尚、知识丰富、技术娴熟、专兼结合、数量合理并适应时代需求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是沧州市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目标。
1 产教融合与“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分析
1.1 产教融合的内涵分析
产教融合是指产业和教育两个领域的密切结合,是新时代背景下推动企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重要战略,高职教育为产业提供应用型技术人才,产业为高职教育提供实际工作环境和模拟实战平台,两者相互促进,互利共赢。产教融合是院校和企业的融合,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专业课程体系、编写出版教材、实施培训计划及研发项目课题等,使高职院校为企业提供与用人标准更匹配的人力资源。产教融合是生产和教学的融合,高职院校依据区域经济发展需求和就业岗位设置专业课程,将教育教学和产业发展融为一体,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办学特色和就业机会,形成学校与企业浑然一体的经营实体。
1.2 “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内涵分析
“双师型”教师队伍由“双师型”教师构成,是根据专业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方案、应用技术与实践平台、科研能力与职业规划等多种能力组成的教学有道、技艺娴熟、科研有果、专兼结合的高素质专业教师团体。“双师型”教师是指具有较高的理论知识和教学水平,又具有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师德品质,了解所授专业的行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变化,掌握与时俱进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并具有指导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教师类型。“双师型”教师是现代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和特色保障,大力发展和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是当今社会高职教育发展的首要目标。
2 产教融合背景下建设沧州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必要性
2.1 促进教学改革创新,实现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开设的专业和人才培育质量是与行业企业开展合作的关键,专业和人才与企业需求匹配度越大,则合作成功的可能性越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是沧州市高职院校和行业企业之间的桥梁,是产教融合的探索者和领路人。“双师型”教师通过参加顶岗实习和企业培训,能够及时了解企业用人单位的需求和专业发展趋势,沧州市高职院校通过教师的反馈和企业提出的具有建设性意见和整改措施及时调整专业课程体系,依托就业岗位设置专业结构,以产业结构促进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形成以产促教,以教助产的良好循环。“双师型”教师将企业的具体需求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提高人才培育质量,做好学生的职业规划,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有效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2 共享优势资源,深化产教融合
“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可以增强沧州市高职院校的办学活力,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但具有扎实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实践能力,还具有较强的职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創新思维能力,是高职院校吸引行业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优势资源。“双师型”教师可以利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帮助企业解决日常工作之中遇到的麻烦和问题,在技术改造、员工培训、创新创业和转型升级方面发挥着关键性作用。此外,教师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开展科研课题,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和社会资源,积极促成科研成果转化。“双师型”教师队伍能够明确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诉求,寻求双方利益共同点,实现协同发展,深化产教融合,达到互利双赢的局面。
2.3 推动校企文化融合,增强校企合作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积累的育人理念、历史文化和发展愿景的总和,是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企业文化包括企业的服务理念、经营理念、价值观念、信仰、行为方式等,是企业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伴随自身的生产经营逐步形成和确立的文化。校企文化融合能增加沧州市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之间的联系和认同度,提高企业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对产教融合起着关键性作用。“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促进校企文化的融合发展,教师到行业企业培训或实践时,将校园文化带入到企业中,使企业更好地了解高职院校,增强校企合作的机会。教师在企业实习后,总结经验体会,将学习的新知识和企业文化理念融入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为实现产教融合做好铺垫。
3 沧州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企业参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积极性不强
企业在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中起到关键性作用,是“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由于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环境越来越复杂,自身的危机和生存压力较大,因此盈利思想比较严重。多数行业企业认为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会增加运营成本,另外,企业对院校师生缺乏信任度,难以承受项目的不利风险,再者,企业与高职院校之间缺少完善的管理制度和保障机制使校企合作流于形式。行业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利益诉求点不同导致很多企业不积极或者不愿意提供足够的教师实践岗位,再加上多数企业都有核心技术保密制度,下企业顶岗实践的专业教师很难掌握关键性技能,实践能力的提升微乎其微。
3.2 “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结构不平衡
首先是“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队伍不稳定。目前,沧州市高职院校新引进教师流动性较大,适应周期较长,多数教师在参加工作的1~2年会选择离职,教师团队不稳定和数量短缺是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其次是双师素质不高,促进高职院校现代化教育,不仅要扩大“双师型”教师的数量,更要提高其质量。现有的“双师型”教师多数以双证进行评价,但实际能力达不到应该具有的双师水平,因此教学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背离了“双师型”教师的组建内涵。再次是缺少高端领军人才,教师团队人员中大部分企业兼职教师实践能力和操作技能较强,但学历普遍偏低,科研能力与教学能力较弱,而院校专业教师教学能力和基础理论知识扎实,但实践技能不强,教师队伍中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人才分离严重,缺少两者兼具的高端领军人才。
3.3 “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机制不完善
沧州市高职院校引进的“双师型”教师多数为青年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青年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过渡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企业技术人员虽然具有熟练的一线工作经验,但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授课技巧,难以胜任专业教师的教学任务。沧州市高职院校的培训机制大多侧重理论,不重视实践培训,考核方式多以累计时长为评价标准,没有将培训成效和培训过程作为考核依据,甚至很多高职院校只是为了应付上级部门的检查,简单走个过场,很多规章制度流于形式,尚未明确规定培训教师要掌握的专业核心技能程度,尤其是实践能力、专业技术、教学方法、授课技巧等岗位工作能力没有具体的要求和规范,因此教师培训之后综合能力提高较慢,难以达到预期成效。
3.4 “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理念与企业需求脱节
虽然沧州市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建设按企业人才需求标准进行了改动,但高职院校的培养理念和课程内容仍然侧重理论知识教学,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失衡导致沧州市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并不能满足社会行业需求,行业企业人才资源严重缺失,但学生毕业后就业仍然困难。“双师型”教师队伍教育理念与企业需求脱节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双师型”教师更加侧重提高自身的理论知识和教学经验,而对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教师自身实践能力薄弱,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对企业的发展动态了解不足,很多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实践能力弱化了,跟不上时代发展节奏,与产业脱轨,因此在实践教学环节对学生的指导也会受到限制。其次,由于“双师型”教师的评价标准比较宽松,只根据教育部门规定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条例进行简单认定,而对“双师型”教师应该履行的职责和效果并没有明确评价要求。
3.5 “双师型”教师队伍激励考评制度不健全
首先,沧州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激励制度在岗位晋升、薪资待遇、职称评定等方面与普通教师相比没有明显的优势,缺少明确的条文规定。校内专业课教师安于现状,缺乏评定“双师型”教师的内驱动力,对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的提升不够积极。其次,激励考评制度主要由院校制定和实施,企业参与很少,激励制度对校外兼职教师影响较小,真正的精英骨干人员在企业中待遇较好,不愿意来院校教学。再次,缺少兼职教师具体工作能力和实效性的考核认证,企业兼职教师主要精力还是投入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中,对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不能全身心投入,对教学质量产生了严重影响,并未达到院校的預期标准。
4 沧州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措施
4.1 共建“双师型”教师工作室,增进校企融合
“双师型”工作室建设的重点是加强校企共建,增进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融合,提高企业参与积极性。沧州市高职院校的骨干教师与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行业专家、从事本专业一线的技术人员共同组建“双师型”工作室,将实践课程、技术培训、产品研发、科研项目等融入其中,形成校企人员双向流动的常态化运行机制。“双师型”工作室属于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共建部门,产业作为一种办学主体加入高职教育办学之中,使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与商业模式融合。学生实践的课题是由企业提供的实际项目,师生进行真岗位、真内容、真要求的训练,完成以项目引导教学,再从教学到实践的教育模式,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师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和专业应用形式,检验自身能力并明确前进方向。例如,在包装设计课程教学中,企业根据项目需求与高职院校共同组建订单班,并为院校提供技术路线、实验器材和制作原料,专业教师与兼职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企业新产品包装的设计与制作。
4.2 引进高技术人才,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
沧州市高职院校引进人才时,要进行多方面考核,除了对传统的学历和职称有严格把控外,更应该重点考察新入职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技能。院校要根据教师队伍的实际情况,结合沧州市区域内主导产业的人才需求和专业急需情况进行教师招聘,培养和引进高技术人才。沧州市高职院校可以聘请具有真正懂技术、懂管理、懂经营的高级技术人才,担任学生的专业实践课程教学,传授工作经验,指导学生实践操作中遇到的具体问题。邀请经验丰富的专业大师和工程名匠定期来校举办培训讲座,与专业课教师一对一交流,开拓教师思维,讲授专业前沿技术、新工艺和新规范,解答专业难题,提高院校专业教师的教学技能和科研能力。引进真正在企业中锤炼过的懂专业技术的人员补充教师队伍,对于具有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技术应用能力的人才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通过后期的培训提高教学业务水平。
4.3 完善“双师型”教师培训机制,提升师资综合能力
沧州市高职院校可以实施教师分层次管理和团体培育的策略,以分层次培养,分层次发展,分层次考核为基本方针,以教学实习期、教学发展期、教学成熟期为实施路径,助力双师教师发展,提高双师素质。沧州市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共同成立“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领导小组,各专业指定负责人协调落实各项培训工作。院校与企业要结合新入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院校实际情况、学生的基础素质和专业发展需求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任务、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和培训考核,分批有序地对专业教师进行双师素质培养。“双师型”教师队伍培训内容可分为教育基本理论培训、教学能力培训和专业实践技能培训,培训机制需要强化过程,注重实用性、实际性和实效性。院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考核标准,可通过结训考试、体会演讲、教学基本功竞赛等方式检查培训效果,及时分析和总结培训经验,提升校内外培训质量。院校安排骨干教师作为导师,定期为新入职教师在教学能力、科研水平、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培训,辅导新教师参与专业教研室的研讨活动,通过教学观摩、教学讨论、新课试讲等方式提高教学业务水平。行业企业组织专业教师进企业参与生产实践一线工作,安排技术主管以项目指导、角色扮演、现场教学等方式指导教师的实践操作,提升教师的动手能力。选派优秀中青年教师到全国师资培训基地进行培训,或到高校进修学习,提升教师综合能力,培养一批专业学科高端领军人才。
4.4 增强“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教师实践技能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各行业的迅速崛起,新技术新知识也在不断更新,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的专业课教师要不断寻找提升自身能力的路径和方法,不仅要丰富专业理论知识,还需提升从事本专业的实践能力。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和寒暑假期制定到企业一线进行实践锻炼的计划,及时了解专业发展动态和行业现状,学习专业核心技能,锻炼岗位职业能力,将学习的新技术和新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之中,使专业知识与产业接轨,促进教学过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创新,形成行动导向的教学新模式。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开展科研课题,利用企业的技术设备和社会资源,积极促成教学成果转型落地。“双师型”教师要不断丰富和完善利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企业共同研发新产品,促进技术升级转型,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保持高职院校教师在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方面的前瞻性优势。
4.5 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保障机制,完善考评激励政策
沧州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制定更全面的保障机制和考评激励政策来促进教师的积极性。首先,要强化教师管理制度,设定合理的考核认证标准,以实践具体成效代替时间要求,以教学成果代替年限限制,避免教师盲目投入考证行列,为了满足“双师型”教师条例而背离“双师型”教师内涵。其次,要制定明确的量化考核标准,可以以季度为标准考核“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成果和科研成果,考核结果不仅可以激励教师创新发展和教学整改,还可以作为人事调整和奖罚的重要依据。再次,院校与企业共同制定详细的奖励措施,激励“双师型”教师提高各方面的能力,校内专业教师要明确区分“双师型”教师与普通教师在薪资待遇、职位晋升、科研立项、职称评定等方面的不同,突出其发展优势和优越感,校外兼职教师要保障其在企业和院校的专属权益,提升其荣誉感和社会地位。
5 结语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需要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支撑。要提高“双师型”教师的教育教学技能和专业实践技能,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实施基础,高职院校需要结合地方特色、经济发展规划和企业人才需求,打造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为提高复合型技术人才提供强有力的师资保障。沧州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有助于教学改革创新,共享优势资源及推动校企文化融合,应制定健全的保障机制和考评激励政策来促进教师的积极性,增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加强校企共建及增进院校与行业企业的融合,优化“双师型”教师队伍结构并完善培訓机制。本次研究是在产教融合背景下对“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希望能对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所帮助,同时为其他高职院校创建理想结构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提供思路和参考。
本文系2023年度沧州市社科联项目“基于产教融合背景下沧州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269。
(作者单位:沧州交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