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仓桥物三教育中探寻幼儿班级归属感之培养

2024-04-11 06:05张庆荣肖兴政
知识文库 2024年5期
关键词:园所归属感班级

张庆荣 肖兴政

《幼儿园真谛》和《保育的灵魂》深刻反映了仓桥物三的教育思想,“诱导”保育教育思想是贯穿其整个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儿童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情感之一就是归属感,它对于儿童的自身心理健康、和谐的社会关系和与他人交往能力等方面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而仓桥物三的教育思想中关于归属感方面有其独特见解。在培养幼儿班级归属感方面带来诸多启示:尊重幼儿自发游戏;提供轻松自由的环境;注重教师重要作用;同时也不要忽略同伴对于幼儿归属感培养的重要性。借鉴仓桥物三独到的教育思想,对幼儿归属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2023年7月5日,教育部发布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指出目前全国共有幼儿园28.92万所,学前教育在园幼儿4627.55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89.7%,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在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关于社会领域中目标3明确提到要求幼儿应具有“基本的归属感”,并且对教师提出相关教育建议,包括“吸引和鼓励幼儿参加集体活动,萌发集体意识,亲切地对待幼儿,关心幼儿,让他感到幼儿园是温暖的”。但真正落实到幼儿园日常实践活动中却存在着一些问题,许多一线幼儿教师由于自身教育理论素养有待完善与提高,对于培养幼儿班级归属感的认知不够清晰透彻,加上幼儿教师近年来呈现“年轻化”倾向,他们缺少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应对方法,因此针对“幼儿班级归属感到底应该如何培养?”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适时建议。

1 归属及归属感的基本含义解读

“归属”一词在我们的日常交流之中或许并不罕见,我们常常会把这个词和某一个人或者某一个群体相联系,用以表示与这个人或者这一群体之间的亲密依附的关系。同时,在我国古典文集之中也不乏关于归属的表述,例如在《新唐书》中关于归属是这样表达的:“擥(同揽)天下英雄驭之,使远近归属,公不如我。”这里的“归属”即为“归附,从属”的意思。而归属感不仅仅是成人在社会交往发展中的重要情感,更是幼儿所需要的重要社会性情感之一,它强调个体在与集体的互动过程中所体验到的被认可和被接纳时的感受,或强调个体在集体中所感受到的无可替代的、不可或缺的一种正向情感。

仓桥物三是日本幼儿教育界举足轻重的人物,被称为“日本的陈鹤琴”。其教育理念是以尊重幼儿原本的生活为前提,在这个前提下,让他们可以真正地融入班级生活,通过在园所的生活,产生对班级的认可与自豪,形成与同伴相互帮助、和谐融洽的友好关系,最终自发地形成对班级的归属感。我们所熟知的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原有的五个阶段扩展到了八个阶段,其中一直不变的需要因素之一就是“归属与爱的需要”,它排在生理需要与安全需要之后的第三位。从以上各方记述我们可以发觉归属感对人类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2 培养幼儿班级归属感所面临的问题及现状剖析

幼儿(3~6岁)归属感的培养并非一朝一夕、三言两语、纸上谈兵就可以完成的,不仅需要教师、园所的努力,还需要家长的参与和协助。想解决问题,就需要先弄清楚问题所在——幼儿归属感的培养所面临的问题是什么?影响因素有哪些?

2.1 幼儿的小主人翁意识淡薄,缺乏对班级的认同与归属

依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幼儿园时期的儿童正处于其理论的第二个阶段——前运算阶段(2~7岁),此阶段幼儿会把身边成人的话语当作权威且深信不疑,绝对服从命令指挥。

幼儿在园一日活动包括晨检入园、户外早操、集体教育、区角活动等,具体流程如图所示。

从整体来看,由教师主导幼儿活动,对幼儿进行照顾与管理;幼儿处于被动地位,接受与服从命令,按照教师指导进行活动,失去了原本的小主人翁地位,加之幼儿特殊的年龄特征和所处的发展水平,自我认知意识较为欠缺。久而久之,班级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每天要去完成任务的地方,而不是真正生活和成长的自由之地,自然而然也无法产生对班级的认同与归属。

2.2 父母忽视对幼儿的引导,家庭教育有所欠缺与不足

父母相较于园所教师来说,称得上幼儿的第一任教师,而家庭就相当于幼儿出生后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根基之石,而除了家庭教育外的任何形式教育都是其延伸和拓展。父母作为幼儿生命中最亲密、最依恋的人,对于幼儿归属感的培养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目前在培养幼儿归属感方面,家长存在着一些问题:对幼儿引导有所偏颇,对园所认识不够到位,对幼儿教师不甚了解。

2.3 园所环境陌生,教师对幼儿内心真正想法的关注不到位

仓桥物三在《幼儿园真谛》中讲道:“建造幼儿园时,在考虑其作为教育场所之前,首当其冲需要考虑的是幼儿园应该是幼儿自身的场所;其次是要考虑如何建造这种幼儿聚集的场所;我们不是建造一个方便把我们的目的强加于幼儿的机构,而是要让幼儿来到这里,能轻松愉快地感到这里的确是他们喜欢的地方。”幼儿园给幼儿提供自由感的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幼儿初来乍到,需要有一个像家庭一样熟悉的环境让幼儿不安的心平静下来。现如今,幼儿园内绿树成荫,五彩缤纷,但是没有他们熟悉的东西存在其中;同时教师的注意力在一日生活中更多地投放在幼儿教学活动上,对于每一个幼儿的需求关注不到位。

3 影响儿童班级归属感的因素

3.1 自身因素

幼儿由于自身年龄、性格、气质等因素在归属感的发展方面各有不同。据笔者观察并与幼儿对话发现,小班幼儿的归属感意识低于中大班的幼儿的归属感,中大班幼儿具有明显强烈的归属感意识;而性格较为文静内敛的幼儿的归属感低于活泼外放的幼儿的归属感,性格外向活泼的幼儿能够更加迅速地融入班级中,能够较好地适应新环境,在新环境中焦虑不安、哭泣害怕的情绪状况会更少。

3.2 家庭因素

从艾斯沃斯有关依恋测量实验中我们可以得知: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幼儿和未与父母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幼儿在适应力和归属感方面存在显著区别。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幼儿即使身处陌生环境,也能够很快适应,情绪也会慢慢安定下来;未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幼儿情况则反之。由此可见家庭中父母对幼儿的引导至关重要,在幼儿未入园之前,让幼儿园在幼儿心里留下一个积极正向的印象。例如,幼儿有时候哭闹不止,家长就会哄骗幼儿说:“你再哭警察叔叔就来把你抓走了!”这样一来,幼儿在心里对警察产生消极的印象,以后遇见困难,需要帮助时也不会向警察求助。同样,如果想要幼儿形成对班级的归属感,也需要父母的诱导。因此,要使幼儿在园所获得归属感,首先就需要父母與幼儿之间建立安全的依恋,幼儿拥有与父母之间最基本的安全依恋关系后,才会与其他人和物建立依恋关系,形成归属感。

3.3 园所因素

幼儿园中的生活环境是否从幼儿的角度考虑来进行规划设计、每日饭菜是否可口营养、园所教师是否亲切友爱等都属于园所因素。每一个大大小小的因素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幼儿对于幼儿园的喜爱与依恋。例如,了解到小(2)班的楠楠有一段时间对去幼儿园表现得非常积极主动,每天早上入园都迫不及待地跑入园中,通过与家长沟通发现原来她们班的小华老师最近新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发型,深受全班幼儿的喜爱。这样一来,幼儿每天都渴望见到漂亮老师,对于去幼儿园也更加积极主动,因为喜欢老师而发展过渡到喜欢幼儿园,逐渐形成对幼儿园的归属感。

4 诱导保育理念下幼儿班级归属感的建构

仓桥物三是日本幼教界儿童中心主义教育观的确立者,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生活保教论这一重要观点,为日本幼儿教育做出重要贡献,在日本享有极高的威望,被誉为“日本幼儿教育之父”。他提倡的诱导教育理念是以尊重幼儿原本的生活为前提,通过生活、学习生活、面向生活,在真正的幼儿生活形态中实施包含着教育目的的保育。在此前提下,让儿童可以真正地像儿童那样在幼儿园自在地生活。为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帮助幼儿培养班级归属感。

4.1 充分尊重幼儿中心的自发游戏,让幼儿自我充实

我们应该如何为儿童创造一个真正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生活环境呢?除了外在的物质环境创设以外,还少不了幼儿自发形成的游戏。仓桥物三在他的著作《幼儿园真谛》中,把幼儿这种自主自发、自由自在地进行的游戏称为“幼儿自由游戏”。自由游戏是儿童表现自己生机勃勃的活力、锻炼交往能力的重要方式,保育者可以对他们的自由游戏进行适当的指导,但是不干预他们的自由游戏。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游戏是游戏者(即受教育对象)自发活动的表现。自发性的游戏行为是儿童在自己的兴趣和当时的心情状态之下进行的,这种由自己决定主题和方式的游戏对他们而言快乐无比,保育者只需注意他们的游戏是否安全即可,无须过多插手他们的游戏活动,一旦儿童感觉疲惫,他们会自行结束自己的行为,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主动进行游戏,尤其是刚入园尚不适应幼儿园生活的儿童和在自由活动和个性化方面有所欠缺的儿童。这时就需要教师充当协作者和辅助者的角色,在充分尊重幼儿意愿的基础之上,以较为隐蔽的方式在无形之中对幼儿进行诱导教育。

在美国学前教育家帕顿的游戏理论中,他从社会性发展的角度,将幼儿游戏分成了六类:无所事事的行为、旁观游戏、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以及合作游戏。从他的实验中我们得知幼儿在独自游戏时的注意力、集中力都保持相当长的时间,令人震惊。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充分尊重幼儿自发游戏的关键所在,因为幼儿自发游戏来源于他们的兴趣与热爱,而对园所中某一事物或者某一活动的兴趣与热爱可以使幼儿对园所产生积极的依恋和向往,自然而然对班级产生一种依靠与归属。幼儿园给予幼儿的自由感具有重要的意义,幼儿在园所中有了自由,就会对园所产生愉悦感;幼儿在园所中有了愉悦,就会对园所产生归属感。

4.2 逐步实施潜移默化的诱导教育,让幼儿学会适应

除了幼儿自由游戏,在自我充实、自我适应园所之外,也少不了父母对于幼儿的支持和帮助。仓桥物三在他的著作《幼儿园真谛》中特别指出,“对幼儿的诱导教育,其用意是,先尽可能地让幼儿凭借自己的力量来充实自己,可仅仅靠他们自己之力又不足以成功时,就需要对幼儿进行这种支持性、帮助性的教育。”作家傅首尔在一档育儿访谈节目中讲过一个关于自己与儿子之间的小故事,在她儿子还没有上幼儿园之前,每次做了值得表扬的事情时,傅首尔都会对他说:“你这件事情做得真棒,妈妈要好好地想一想怎样奖励你,这样吧,我以后一定奖励你去上幼儿园,和其他小伙伴做朋友!”自然而然地在家长无形引导下,幼儿就会产生一种幼儿园是一个非常美好的地方,我好喜欢那里,那个名叫“幼儿园”的地方一定非常欢迎我!那里的老师和小伙伴也一定非常喜欢我!的想法与念头。这样一来,即使幼儿初入园所,出现一些焦虑不安的情绪,也能够在家长的巧妙引导下,很快适应并逐渐“步入正轨”,融入班级之中,产生对班级的依恋感和归属感。

4.3 真正提供愉快自在的生活环境,让幼儿乐在其中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紧密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由此可见,外在物质环境与内在心理环境在幼儿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中均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仓桥物三在《幼儿园真谛》中明确反对以室内保育为主的模式,认为室内保育对幼儿来说会造成一些方面的危害,具体来说,可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室内的空气相较于室外来说,是闭塞的、浑浊的、不流通的。密闭的空间不利于室内空气的流通,而不流通的空气会影响幼儿呼吸的畅通,进而引发幼儿身体的不适。第二,仅仅依靠室内桌边的、手部动作的区角保育活动,并不能對于幼儿的身体健康、人际交往等方面起到应有的作用。而关于内在心理环境的建构,教育家、心理学家简·尼尔森在1981年出版了《正面管教》一书,这里面涉及了正面教育,其核心思想是采用既不处罚也不骄纵的方式管教幼儿,让幼儿在一种和善而坚定的气氛中培养出自律、责任感、合作以及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让幼儿学会终身受益的社会技能与生活技能。

因此,为了帮助幼儿在园所获得归属感,需要改变教师主导幼儿进行室内保育为主的教育方式;转移幼儿活动游戏的阵地,多多进行室外、野外的教育;营造适合内心成长的舒适环境,创造一个他们“想主动玩,会主动玩,爱主动玩”的无拘无束的环境。

同时,值得我们注意的一点是,幼儿园的生态系统模式需要保持与幼儿家庭生活相一致或者相接近,幼儿才会产生归属感。只有在熟悉且自在的环境中,幼儿才会感觉到安全,确定自己安全以后,他们才会把“心”放在园所之中,方能形成融入班级之中的归属感。这就要求幼儿园理应对每个幼儿的恰当需要给予满足,对每个幼儿的合理需求提供支持,为儿童提供自在惬意、轻松无虑的生活环境。

4.4 尽情诠释无与伦比的教师角色,让幼儿备受关怀

(1)教师需要具备即时敏锐性

仓桥物三在《幼儿园真谛》中说:“儿童生活在自己的心情中,那些能够真正理解他们内心的人才是他们尊敬、感激,并且愿意亲近的人。”对孩子真实想法的把握,不但有利于提高幼儿对园所、对班级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幼儿教育的顺利展开。例如,在幼儿园进行“双脚跳”的教学活动中,我们的幼儿教师需要即时关注到每一个小朋友的状况,有的小朋友可能身体机能发育较早,相对成熟,肢体动作较为协调,能够很快掌握动作要领;而对于有的发育较晚、动作稍显迟缓的小朋友来说可能稍微有一点难度,这就需要教师不忽略每一名幼儿,细致地关注他们的情况,耐心、细心、有责任心地协助他们。

(2)教师需要具备随机应变性

教师需要关注每一个儿童的内心,认可每一名幼儿的个人地位,抓住一日生活之中的细微之处随时随地开展保育教育活动。

在幼儿园中开展的“海洋馆”“游乐园”“逛超市”等主题活动,都是依据幼儿的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幼儿的兴趣作为出发点而为他们创造一个十分有趣的环境来激发幼儿的好奇,逐渐将活动向幼儿的生活靠近。这种立足于儿童的兴趣,将儿童的活动慢慢引向自己的教育目标中去的活动就是诱导教育。诱导教育并不是说需要教师提前先设定一个教育目标,然后促使幼儿过渡到教师的一方,达成教育目的;相反地,对幼儿的诱导教育需要幼儿在自我充实自我满足的基础上,使教师一方向幼儿一方靠近,依据幼儿的差异性与个性化,即时采取不同的措施,因材施教。

在培养幼儿归属感方面,需教师随机应变进行诱导教育,面对性格各异的幼儿,教师应学会向幼儿一方靠拢,根据幼儿自身具体情况,见招拆招,对于幼儿发出的各种信息能够敏锐捕捉到并及时给出反应,同时能够主动地调节自己的行为来适应幼儿的节奏,而不是把自己的行为习惯强加给幼儿,即所谓的即时敏锐性和随机应变性。

5 充分发挥不可替代的同伴作用,让幼儿获得归属感

对于幼儿来说,同伴是强化物、范型和榜样,同伴给予安全感、稳定感和归属感。笔者曾经在杂志上看到这样一个真实的故事:二战后,一家福利院收留了6个孤儿,他们一起住在福利院里,在这之前他们很少与成人接触,一般都是自己照顾自己,或者彼此之间互相照顾,6个人产生了强烈的依恋。长大以后没有一个孩子身心有缺陷,或者有过失,都成为正常有为的成年人。这不得不归功于同伴的力量。同样地,幼儿走出家庭,来到人生中的第二所学校——幼儿园,真正开始接触自己的同龄伙伴。由于幼儿处于特殊的发展水平阶段,他们好模仿,会把同伴看作是自己的榜样,在与同伴交往时,会彼此强化适合他们的性别、年龄、民族和社会文化背景的行为。同伴之所以起着无可比擬的作用是由于处于同龄的孩子之间会有许多感同身受的东西,交流相较于成人会更加顺畅,能够更加准确地给予情绪反馈,提供许多情绪价值。

仓桥物三在《幼儿园真谛》中详尽阐释了以幼儿为中心的诱导保育教育思想,启示教师在培养幼儿班级归属感应将游戏、环境、教师与同伴各因素相结合,形成合力。虽然仓桥物三的教育思想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但是其教育思想具有前瞻性和可实施性,为当前幼儿归属感的培养提供了参考与借鉴。因此,应“取其精华,推陈出新”,批判地学习仓桥物三的教育思想。

(作者单位:四川轻化工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

猜你喜欢
园所归属感班级
价值感与归属感
班级“四小怪”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
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
构建园所课程文化建设与课程游戏化的新思路
不称心的新班级
幼儿园园所文化之浅析
幼儿园摇篮文化引领园所内涵发展
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