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整体思维的说明文学习支架搭建

2024-04-11 06:40张安龙
小学语文教学·人物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说明文自然段整体

张安龙

当前,小学的说明文教学主要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浅,表现为对事物的特点认识浅,对说明方法理解浅,对语言风格体会浅;二是碎,主要是学习内容零碎,缺少整体设计,缺少生活关联,缺少兴趣关涉。2022年版课标指出,教师要“根据学生需求提供学习支持,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语文学习经验,发展未来学习和生活所需的基本素养”。针对小学说明文教学现状,教师需要基于整体思维搭建说明文学习支架,为儿童提供学习支持。

整体思维是辩证逻辑中一种独立的思维方式,“整体思维又称系統思维,它认为整体是由各个局部按照一定的秩序组织起来的,要求以整体和全面的视角把握对象”(沈玉芬《整体思维:基于语境视角的阅读教学内容研制策略》)。基于整体思维搭建说明文学习支架,要求教师整体解读文本,发现单元文本之间和单篇文本各部分的内在关联,整体设计学习活动,让儿童经历一段完整的学习生活。要求教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把学习支架搭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发展学生潜能。下面笔者以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太阳》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实践体会。

《太阳》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作为精读课文编排在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课。这个单元以叶圣陶先生说的“说明文以‘说明白了为成功”作为主题,语文要素遵循从读学写的思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搜集资料,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把某一种事物介绍清楚。语文要素回应单元主题,指出“说明白”的方法,一是搜集资料,二是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太阳》一课以平实的语言,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说明方法,说明太阳距离地球远、体积大、温度高的特点,重点说明了太阳和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

通过单元整体解读和单篇文本分析,围绕单元语文要素,笔者设计了三个学习任务:

1.《太阳》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为什么从神话传说写起?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介绍太阳的?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你认为这些说明方法用得恰当吗?

3.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哪些方面关系密切?作者是从哪些角度说明的?

三个学习任务隐含着说明文学习的三个层次:说什么,用什么方法说,从哪些角度说。三个任务之间有内在关联,层层递进,螺旋式上升。教师应整体把握任务之间的联系,了解学情,知晓学生已知,推测学生未知,预料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会遇到的困难。比如,第一个学习任务,大多数学生认为从神话传说《后羿射日》写起,能够增强说明文的趣味性,激发读者的兴趣,学生的认知停留在表面。第二个学习任务,一般而言,学生能够说出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却不能把说明对象的特点与说明的方法联系起来体会说明的好处,易走进说明方法概念化的误区。第三个学习任务,学生容易只见内容不见形式,不能发现说明文的表达秘妙。这些既是真实学情,也是学生完成学习任务遇到的困难。教师应运用整体思维搭建学习支架,适时给予学生学习支持。有支架助力,学生才能“跳得起来”,容易“摘到果子”,解决遇到的问题,实现看得见的生长。

一、整合信息,理清说明思路

学生自主学习第一个学习任务,当多数学生的认知流于表面,无法走向深入时,教师适时追问,用问题导航,搭建支架,请学生联系上下文,提取信息、整合信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师:作者写《后羿射日》这个传说仅仅是为了增加趣味吗?还有没有其他目的?结合课文内容,说说理由。

生:为了说明太阳离地球远。因为第1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是“这么远,箭哪能射得到呢?”。

师:原来,作者写《后羿射日》这个神话传说,是为了说明太阳距离地球远。请同学们再找一找,把文中直接写太阳离地球远的句子画下来。

生:第2自然段最后一句“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看上去只有一个盘子那么大” 。

师:读了这个句子,你知道太阳有什么特点?

生:太阳的体积很大。

师:前两个自然段的最后一句都写到太阳离地球远,第3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有没有这样写?

生:没有。

师:如果请你在第3自然段的末尾补写一句,你会怎么写?

生: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我们才没被晒伤。

生:因为太阳离地球太远了,所以我们才感觉不到太阳温度那么高。

师:读了第3自然段,你了解了太阳有什么特点?

生:太阳温度很高。

师:现在你对作者从《后羿射日》这个神话传说写起有什么新看法?

生:作者写《后羿射日》这个神话传说,不只是激发阅读兴趣,更主要的是说明太阳距离地球远,同时,也辅助说明太阳体积大、温度高。

师:作者从三个方面介绍太阳,这三个方面的顺序可以调换吗?

生:不可以。因为太阳离地球远,所以我们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我们在地球上感觉到的温度与太阳本身的温度差距很大。

师:也就是说,认识太阳距离地球远是认识太阳体积大和温度高的前提。

师:文中还有直接写太阳离我们远的句子吗?

生:第4自然段第一句“太阳虽然离我们很远很远,但是它和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这是个过渡句,承上启下。

师:原来,作者从神话传说写起,不只是激发阅读兴趣,还与太阳距离远、体积大、温度高的特点有关,而且承上启下,是一条重要的结构线索。

整合是一种整体思维,整合信息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支架。笔者运用这个支架,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反复写太阳距离地球远的三个句子,整合前后关联的信息,发现从神话传说写起的秘密,理解太阳三个特点之间的内在逻辑,整体认识太阳的特点。同时,理清作者的行文思路,发现文本的结构化特征。

二、整体比较,理解说明方法

第二个学习任务并不难,学生可以判断作者说明太阳特点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再结合具体语境品析这样写的好处,这也是大多数学生自主学习就可以达成的。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比较,发现说明方法之间的关联,深度理解说明方法,形成可迁移、可生长、可联结的单元“大概念”——“恰当使用说明方法能清楚介绍某种事物”,找到单元大概念在单篇教学中的落点。

师:请同学们观察表格中“说明方法”一栏,纵向比较,你有什么发现?

(注:表中楷体字为学生填写)

生:都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列数字的说明方法一般和哪些说明方法搭配使用?

生:和举例子、作比较搭配使用。

师:这样搭配使用说明方法有什么好处?结合具体语境说一说。

生:第1自然段中作者先列数字“一亿五千万千米”,再用“步行到太阳上去”和“坐飞机到太阳上去”两个例子,具体说明“一亿五千万千米”有多远。

师:假如请你坐飞机到太阳上去,现在出发,到达太阳上,你大约几岁?

生:大约三十几岁。

师:再返回地球呢?

生:大约六十岁了。

师:已经是老年人了。也就是说,如果坐飞机到太阳上旅行,一次就要用大半生的时间,你感受到什么?

生:太阳离地球太远了。

师:把两种说明方法联系起来,结合生活经验,能够帮助我们认识事物的特点。请同学们运用这样的方法,体会作者是如何说明太阳体积大、温度高的。

生:作者把太阳的体积和我们熟悉的地球作比较,大约相当于“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师:说明事物时,我们常常用熟悉的事物和要写的事物作比较。篮球和地球你更熟悉哪一个?

生:我更熟悉篮球。

师:篮球和地球,哪一个适合与太阳作比较?

生:地球更适合,因为地球和太阳都是宇宙中的一个星球,而篮球不是星球。

师:也就是说,同类事物才具有可比性。“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有多大?对这个数字你有概念吗?

(生沉默不语)

师:所以,对“一百三十万”这个数字还要做补充说明,老师考考大家,请你来选一选。(出示)

如果用一个篮球代表太阳的体积,那么地球的体积相当于(   )那么大。

A.鸡蛋

B.玻璃弹球

C.圆珠笔尖上的小圆珠

生:我选择最后一项。

师:请你把选项填在括号里,把这句话填在第2自然段合适的位置,连起来读一读。

生:我们看到太阳……约一百三十万个地球的体积才抵得上一个太阳。如果用一个篮球代表太阳的体积,那么地球的体积相当于圆珠笔尖上的小圆珠那么大……

师:你觉得这句补充说明合适吗?

生:我认为合适,这句话让我对“一百三十万”这个数字有一点概念了。

师:课文前三个自然段列出多个数据,请同学们圈一圈,想一想这些数据是怎么获得的。

生:通过查资料可以获得,比如“约一亿五千万千米”和“五千多摄氏度”。

师:“三千五百年”“二十几年”“约一百三十万个”这几个数据可以查得到吗?

生:除了查找数据,还需要计算。比如,查到了太阳到地球的距离和飞机的速度,可以算出到太阳上去需要的时间。查到太阳和地球的直径,可以算出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多少倍。当然,还要知道球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这些计算机都可以帮助我们解决。

师:通过查找网络、书籍可以获得丰富的数据,我们要有选择地使用。比如,为了说明太阳温度高,可以搜索到下面的数据,对照课文,说说作者选择数据的理由。

生:五千多摄氏度已经说明太阳温度很高了,而且,后面说“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气体”,碰到的一定是太阳的表面,所以要选用太阳的表面温度。

师:有道理,写说明文也要注意上下文的联系。作者为什么不选择金刚石举例子呢?

生:金刚石的熔点虽然比钢铁高很多,但是没有钢铁常见,选择人们熟悉的例子,容易理解。

上述教学片段,教师从两方面引导学生深度理解说明的方法:一是理解不同说明方法的用途。通过图表整理,比较发现说明方法的搭配规律,再品析语言,联结生活经验,发现列数字可以准确说明事物的特点,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能够把事物特点说得具体、生动,让人可知可感。二是恰当使用说明方法需要选取合适的数据和例子,数据可以通过查资料获取,有时需要计算推导得出,选取例子要贴近生活,以生活中常见事物和现象为例,是清楚介绍事物的好方法。这个教学片段,联结阅读与习作,扎实落实单元语文要素,读中学写,为单元习作“介绍一种事物”做准备。

三、问题统领,发现说明角度

学习任务三是以一个问题为支架,以大问题引导学生理解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先理解作者是从哪些方面说明的,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学,读书交流,尝试概括。读懂作者是从植物和动物(吃穿)、气象、防治疾病三个方面说明的。在此基础上,教师适时追问“每方面内容作者是从哪个角度说明的”,这是指向文本形式的问题支架,需要教师指导学生才能有所发现。

师:课文第4自然段用四句话写太阳和植物、动物(吃穿)的密切关系,读一读,想一想这四句话有没有重复。

生:我认为没有重复。第一句說“有了太阳”植物和动物的情况,第二句说“如果没有太阳”植物和动物都不存在,第三句写我们吃的、穿的都和太阳有直接关系,第四句写煤炭,看似和太阳没关系,实际上关系非常密切。

师:你发现了作者说明的角度,“有了太阳”是从正面说明,“如果没有太阳”是——

生:反面说明。

师:先说明和太阳有直接关系的吃和穿,再说明——

生:和太阳有间接关系的煤炭。

师:先正面说明,再反面说明,先说明有直接关系的,再说明有间接关系的。变换说明的角度能够把事物说得清楚、明白,这是说明事物的好方法。

师:那么,雨雪和风的形成作者是着重从哪个角度说明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5和第6自然段,圈画关键词。

生:第5自然段着重写了水变成雨或雪的过程,文中有三个“变成”,一个“凝成”。

师:借助提示,请你讲讲水变成雨或雪的过程,注意把引发变化的条件讲清楚。(出示)

生:地面上的水被太阳晒变成水蒸气,空气上升时,温度下降,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飘浮在空中,变成云。云里的小水滴越聚越多,变成雨或雪。

师:你发现引发变化的主要条件是什么?

生:是温度,温度和太阳有直接關系。

师:风是怎么形成的?读一读第6自然段,圈画关键词。

生:风的形成也和温度有关,我圈出了“热量多”“热量少”“比较冷”“有冷有热”。

师:雨雪和风的形成,作者主要是从哪个角度说明的?

生:主要从冷热变化的角度说明的。

师:从冷热变化的角度说明,既说清楚了形成过程,也说明白了形成的原因,一举两得。

师:课文第7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请同学们一起读。

(生读)

师:作者说“太阳光有杀菌的作用”,所以阳光好的时候,你妈妈常常做什么?

生:晒被子。

师: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常常做什么?

生:去外面晒太阳。

师:同学们正是长身体的时候,也要多晒太阳,健康成长。

师:这个自然段作者是从哪个角度说明的?

生:从太阳光的作用这个角度说明的。

师:选择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角度说明,通俗易懂。

上面的教学片段,教师以一个大问题贯穿整个环节,用问题支架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说明事物的角度,结合文中的语境,学生发现了“正面与反面”“直接与间接”“过程与原因”等说明角度,向作者学习多角度说明事物,打开介绍一种事物的思维,发展关键能力。同时,单元“大概念”得到二次生长,介绍事物本身的特点需要恰当使用说明方法,而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可以从多角度说明,综合使用两种策略,能够把某种事物介绍清楚。

总之,在本文的教学中,基于整体思维为说明文学习搭建支架,有效地践行了文本整体观,遵循了文本内部的组织秩序,从说明思路、说明方法、说明角度研制了结构化的教学内容,进而指向单元“大概念”的形成,让深度学习真实发生。提出“整合信息”“整体比较”“问题统领”三个学习支架,契合说明文文体特征,指向说明文学习的难点,支架搭在学习的拔节处、能力发展的关键点,及时为学生提供方法支持、方向导引,让学生在学习遇到困难时获得动力,主动学习,实现意义建构。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师范附属太湖新城小学)

责任编辑 郝 波

猜你喜欢
说明文自然段整体
说明文阅读专练
秋天
歌曲写作的整体构思及创新路径分析
关注整体化繁为简
设而不求整体代换
美丽的秋天
如何提高自述型说明文的颜值
改革需要整体推进
说明文中相似、相反与因果联想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