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目标本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

2024-04-12 09:46马文超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大单元大概念思想政治课

马文超

[摘 要]目标本位强调学生能够在课程结束之后,形成学科核心素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于目标本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即以大单元为单位,围绕大概念,通过精准、精确、具体的目标定位统合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整合思想政治课知识,开展思想政治课教学,进而实现教学目标。

[关键词]目标本位;思想政治课;核心素养;大单元;大概念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4)04-0041-04

实施高质量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关键在于有效的目标定位。无论是大单元教学还是分课时教学,有效的目标定位都是首先需要考虑的。过去的教学强调的是“双基”目标,现在强调的是素养目标,目标定位的进步反映了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目标本位强调学生能够在课程结束之后形成科学核心素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确立素养目标的达成性

学习有两种逻辑进程:一种是学科逻辑,即从课本知识出发,重视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形成知识系统,然后观照生活实践,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另一种是心理逻辑,即从生活经验出发,联系并统合、检验课本知识,强调“做中学”。

这两种看似相反的逻辑进程在教学中有各自不同的意义,二者也完全可以统合起来,即通过目标的定位,将二者交汇、融合,最终形成素养。教师在教学中应以目标本位统合学科逻辑和心理逻辑,使学生在探究中将知识系统化,在实践应用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见图1)。

学习思想政治课到底可以解决怎样的实际问题?《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 年版 2020 年修订)》强调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四个维度。这四个核心素养必须通过有效的目标定位来落实,否则就是虚无、难以企及的。

以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四课第二框“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为例,其课标要求是“列举宪法有关人民主体地位的规定,说明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要达到这个要求,就需要让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同我国的国体,认同我国的国家职能是适应我国的国体的,是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可靠保障的。要让学生形成这个政治认同,就需要有效的目标定位。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方面,笔者是这样设计的:结合案例,真切感受我国的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支持国家发扬民主、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履行职能,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样的目标设计是基于案例的,既有电视剧《狂飙》中的案例,又有《狂飙》中民警安欣的原型的案例。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真切感受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通过履行职能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如安欣二十年来,无论是否是警察身份,都一如既往地与黑恶势力作斗争,还有云南文山边境管理支队的缉毒警察雷鸣(化名)、与持刀歹徒搏斗而被砍十余刀的民警应健达、济南市公安局特警支队排爆中队长张保国……笔者让学生亲自去搜集这些为民付出的好警察、好干部的事迹资料,从而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素养。

基于目标本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要结合案例分析,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同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践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基于目标本位的案例分析,需要优化议题设计。议题来自案例,既要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又要匹配教学内容。

依然以“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为例,笔者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两个议题。

议题1:为什么我国要常态化扫黑除恶,有“伞”必打、有“网”必破,为社会安宁“狂飙”出击?

议题2:有“伞”必打、有“网”必破,守护百姓“安心”的“狂飙”出击体现了怎样的国家职能?国家还有哪些其他职能?

学生通过对这两个议题的探究分析,具体掌握了民主与专政的相关知识,了解了国家职能的定义、国家职能与国体的关系等内容,同时能够结合国家扫黑除恶常态化的时政热点,分析国家职能的表现,实现了理论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应用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升华。

本课教学的学科逻辑是从教材内容出发,阐述具体知识,并使知识系统化、结构化;心理逻辑则是从学生熟悉的电视剧《狂飙》和现实原型,以及打击犯罪的实例出发,阐释、理解并应用理论知识。这两条线在教学中相互交织、彼此互通,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最后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职业理想,或者思考在实现职业理想的过程中,国家相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所发挥的作用。

二、打破课时之间的孤立性

(一)以大单元为单位组建网络化目标集合

课程教学不能仅停留在应对考试的层面,要面向学生的未来发展,致力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要围绕核心素养的达成,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大单元化处理。

以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3《政治與法治》第一单元“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例,从内容角度看,该单元包括“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三课和综合探究“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中国共产党”。从核心素养角度看,学生学习这些内容,是为了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够成为领导核心,认同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而自觉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积极向党组织靠拢。

要实现“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素养目标,教师可以通过跨单元、跨模块组建的大单元来组织教学,即形成宏观网络(见图2)。

实际上,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各模块中没有直接体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知识,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适当的案例分析,整合到“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的大单元之中,进而培育学生的政治认同核心素养。

例如,在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4《哲学与文化》“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呈现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程,或者呈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或者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家庭、一个乡村、一个城市的变化,尤其是家乡的进步,体现党的正确领导,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目标。乡土素材的应用更亲切,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切身感受。

再如,在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一课第二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及其引领下的中国巨变,阐述科学社会主义是如何在21世纪的中国焕发强大生命力的。

当我们以素养为目标组建网络化的大单元时,就有了宏观网络。运用宏观网络指导各课时的教学,能打破课时之间的孤立性,在一个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体现出整体性、目的性、进阶性的特点,潜移默化地实现素养目标。

(二)以大概念为内核构建结构化目标模型

思想政治课的大概念设计既可以立足于教材的现有单元,又可以立足于时政热点。如“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一个常效时政热点,可以作为大概念,将教材各模块串联成一个大单元,构建结构化目标模型,以便实现素养目标。

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这个概念非常大,绝不是通过几节课的教学就可以深入人心的。用中国式现代化这个大概念组织教学,一方面要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另一方面要使学生入脑入心,全面理解、认同、践行中国式现代化。

以中国式现代化链接教学内容时,可以把中国式现代化纳入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相比较,从而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等;可以把中国式现代化纳入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任务,中国早已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但仍要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奋斗,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要坚持党的领导;可以把中国式现代化分解到经济、政治、法治、文化、制度、外交等各个层面,链接必修模块和选择性必修模块(见图3)。

教学往往是逆向过程,即先将大概念呈现给学生,然后分单元、分课时地结合案例开展具体的教学活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概念形成是一个顺向过程,即在接触具体事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修正、拓展概念。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将逆向过程和顺向过程相结合。虽然“中国式现代化”在党和国家的许多重要会议上已经得到全面阐述,网络上也有各种各样的分析,但学生并没有十分清晰,因此教师要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理解。

人们的认知过程是从具体到抽象的,因此教学必须结合具体的生活案例或者时政资讯开展。例如,在“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教学中,可以列举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的案例,将资本主义国家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作比较,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特点,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式现代化在某一个方面或某几个方面的信息。

记住中国式现代化的多方面信息是一种能力,但是还不够,还要分析多方面信息之间的内在关联,并将教材相关知识归纳起来,进而拓展知识结构,打破原有知识体系,重新建构与大概念相关的知识网络。在此基础上,结合生活经验和具体案例,自主理解和应用大概念,即运用中国式现代化来分析新时代在经济、政治、社会、民生、文化、生态等领域的变化和发展。

(三)以四元素为经纬设计过程性目标

治大国若烹小鲜,教学又何尝不是如此?相对而言,知识层面的教学目标比较容易实现,而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的目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有整体性的设计与规划。

大概念教学涵盖准备、建构、应用、反思四个过程元素。准备阶段,就是要了解学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感受学习意义、明确学习方向。因此,课程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当前的导入设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忽视学情,教师一厢情愿地从自己认为合理的角度进行设计。教师应通过沟通、对话、作业等了解学情,进而撰写单元概述,划分课时单位。

了解学情的有效手段之一是前置性学习。教师要提前给学生布置适当的前置性学习任务,任务可以是调查研究,可以是材料搜集,可以是案例研讨,课前从学生任务的完成情况了解学情,从而使课堂更有针对性。笔者在必修3《政治与法治》第三单元教学的准备阶段设计了单元学习任务流程(见图4),以为下一阶段作准备。

在建构阶段,思想政治课选取的案例要具备真实性、时效性(或长效性)、权威性、典型性和可探究性。也就是说,案例必须是真实发生、对当下有影响的,能够与教学内容有效关联并实现迁移,来源的渠道要正规、权威,如来自中央电视台门户网站、人民日报、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例如对于统编高中思想政治教材必修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三课第一框“伟大的改革开放”来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GDP的发展情况就是一个长效性案例,而华为公司从初创到发展、挫折、突破的过程是改革开放的一个缩影,见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也体现了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教学中应结合案例,设计议题,创设情境,启发学生合作探究。例如,结合华为公司案例,笔者设计的议题是:“请在合作讨论后分别绘制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并谈谈华为公司为什么能够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发展壮大、冲破封锁。”教材中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是按照時间线放在一起描述的,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将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进程分开绘制,并上台展示,向其他同学阐述绘制的依据,然后将华为公司放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分析。

案例和议题在教学中的使用,需要根据学情和教学内容的难易度灵活处理。对于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内容,可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对于难度较大又十分重要的内容,则须由教师主导,帮助学生理解大概念,实现素养目标。例如,在教学“伟大的改革开放”时,笔者结合历届三中全会的主题,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部分学生就遇到了困难。这时笔者发挥主导作用,引入“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这个大概念,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要改革生产关系以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在建构阶段,对于简单的情境和容易的知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对于复杂的情境和困难的知识,以教师主导学习为主(见图5)。

在应用阶段,主要是进行作业设计。教师设计的作业,一方面要包含个人独立完成的作业,应有难度梯度,分层次;另一方面要包含小组合作完成的作业,尽量做到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给不同的小组分配不同的任务。在学生完成作业之后,教师要及时予以反馈。

在准备、建构、应用三个阶段,都应贯穿反思,并帮助学生养成持续反思的习惯,实现学习的自我评价与提升。

综上所述,基于目标本位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设计在大概念的引领下,结合大单元教学,摆脱了过去课时主义的窠臼,在师生互动中培养了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参   考   文   献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  刘徽.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2.

[3]  布兰思福特.人是如何学习的[M].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大单元大概念思想政治课
高中生物大单元整体学习的实践研究
道德与法治“大单元”主题教学视角下的建构实践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篮球项目大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研究
高中历史大单元教学浅探
基于大概念的中高年级现代诗歌教学策略的研究
以大概念的理念引领高中物理教学
高中与高校思政课衔接的问题所在
初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有效性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