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文类课程的“隐形”美育育人功能

2024-04-22 19:47陶晶
三角洲 2024年7期
关键词:隐形美育职业

陶晶

我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要以美育代替宗教。可见美也是一种意识形态,具有培养人、塑造人的作用。职业教育作为我国具有时代性和特色性的教育,是将社会主义美育贯彻到底的有效方式。本文以高职类院校人文类课程为主要切入点,以提升学生审美感知实现学生精神成人为目标,探索除专业知识和书本教育之外的“隐形”美育育人手段。

高职院校“隐形”美育价值探索

一、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力

审美是人的一种主观意识,但也是一种可以经过后天训练不断提升的能力。审美意识是主观对于客观对象的能动反映,它同人的能力倾向类似,会有个体差别。但是经过家庭、学校、社会的不断培养后,审美也能成为学生的后天技能,得到不断完善。在高职院校人文教育中融合美育内容,通过课堂活动与第二课堂,在知识层面让学生感受美,在能力层面让学生学会鉴赏美,更重要的是通过“美”感的提高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生命,用宏观开阔的视野去丰富生命,用敏感细腻的心去感悟生命。这会使学生既能在审美活动中感受到个体愉悦,同时使其实现个体有目的有意识地自我提升和精神净化。

二、引导学生在实现价值中奉献社会

人文教育的核心在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和“我们如何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和有尊严”,这一特性决定了人文教育是一种面向个体内在的人格教育。价值是人基于客观实际在理性分析下做出的判断抉择,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核心价值观更是人生命的效用和意義。受诸多现实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人生价值观更倾向于功利化,在各类选择上更多是从个人利益出发,其服务社会的意识却不断减弱。很多学生直接将职业分成不同的级别,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也并没有意识到国家社会需求的重要性。蔡元培先生认为“人是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一切变革的先决条件”,所以“立国先立人”“新国先新民”。人格教育是“个性与群性的共同发达”,人不能脱离社会而存在,人的价值也需要在奉献社会中实现。

三、指导学生在审美人生中领悟工匠精神

高职类院校侧重学生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养。职业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愉快与满足,能够使人在专注和投入中忘记时空和自己,从而达到精神上的高峰体验。人可以通过适合自己的职业得到更丰富的生命体验,更能理解他人的境遇,从而提高共情能力和社交能力。因此,职业是提高学生生活幸福感的重要方式。

工匠精神的核心是“以心养技”,人文类教育正是“以心养技”的有效途径。在课堂活动和第二课堂等趣味性活动中,引导学生保持一颗纯粹、创造、自由的心,初心不改并心怀虔诚,将职业当成为之奋斗不息的信仰。在课堂上展示各行业各领域的工匠模范,向学生阐明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等精神的重要作用,将职业作为“志业”。

高职“隐形”美育的当下困境

一、短视频消费影响下审美能力的缺失

在数据更新速度日益加快的信息化时代,短视频因其时间成本小、经济回报快等因素占据文化传播的有利位置。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让文化消费从古典时代的严肃到现代社会的通俗。流量和点击率成为文化传播的先行条件,受众的注意力集中时间越来越短,同时追求刺激与新鲜成为公众进行文化消费的主要原因之一,人更多是在本能欲望的驱使下观看欣赏短视频。短视频有对人欲望无限制扩大的趋势,比如很多直播博主会以“美女大胃王”为营销手段,通过各类视频拍摄和剪辑技术,让观众食欲空前高涨,却忽略食物本身的文化内涵和背后的餐桌礼仪。同样在审查机制日益严格的当下,不少女主播以打擦边球的间接形式向观众诱导展示性元素,女性身体被凝视、被消费。“隐形”美育在这种状况下更容易流于庸俗与概念化。

二、教育的功利化模式

当今时代是个人主义盛行的时代,“美”更像一种文化软实力,带来的经济回馈周期较长。因此,较多高职学生无法提高自身对于审美能力的重视度,还有较多学生对于美育的认识停留在浅层,认为美是一种主观认识,不需要自主学习。在笔者任教的班级中,较多学生对于职业价值观以及文化修养等“软性”内容较为漠然,理论性课程听课效率和互动积极性远不及专业实训类课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关注就业和升学等结果的效用,而忽视接受知识给养过程的体验。同样在择业过程中,学生大多停留在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内在低层次需求,单纯追求工资和稳定性的情况较为普遍。

同样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过程中存在目标的短视化和内容的片面化。虽然自从2016年“工匠精神”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社会各界都对其密切关注,职业教育因其与工匠精神的关联性和契合性也在大力打造“工匠热潮”。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的灵魂,但职业院校培育方式多以技能和就业为导向,忽视对学生精神的涵养,工匠培育日益成为一种迎合主流趋势的模式化教育和形式主义。这样的模式化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大多缺少批判性思维与自主学习能力。

三、美育手段偏于陈旧

当今较多高职院校对美育的认识不够清晰,一方面过于简单地理解美育,认为美育就是美术教育。蔡元培先生在他的《以美育代宗教》里曾提到,美育不仅包括雕塑、绘画等美术课程,更是囊括文学、音乐等门类,“凡合于美学的条件而足以感人的,都包括在内”。同时在实践层面,很多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美育相关课程,但并未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没有固定的教材和场地,并未对美育作系统考虑和顶层设计。美育作为一种长效机制没有得到很好体现。

正因为在理论与实践层面的不足,“隐形”美育未完全发挥其作用。首先,高职院校多在传统类课程中融入美育手段,看待问题角度较单一,没有形成全球性宏观视野和开阔的思维方式。很多“隐形课程”都未得到有效开发。其次,教育的功利化和学生审美能力的不足也在于课程思政与高职美育的“隐形”关系未完善。存在某些课程思政的内容与课程融入不密切,与学生现实生活脱节,无法做到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效统一。最后,是在“隐形”美育的实现层面,学校的较多活动存在学生参与感与积极性的缺失,学生仍是以完成任务获得素拓加分的心态参与活动。美育虽然被较多高职院校关注,但学校美育也未与社会、自然、家庭美育有效结合,未将审美教育贯穿学生成长的全过程。大多学校虽致力于构建美的环境,却未引导学生加深对美的思考,形成自身与美有关的思想体系,并身体力行,将美化为行动。

高职“隐形”美育的路径探索:                    基于比较视野下的“活态”美育

笔者所任教的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人文教研室,主要讲授职业生涯规划和语言文学类课程,在此,笔者从自身教学实践出发,以课程活动为核心,以各类文学竞赛与活动为支撑,探索高职“隐形”美育的有效路径。

一、职规课堂的“活态化”美育

美育的概念一般认为是由德国教育家席勒最先提出,国外对于审美教育的研究历时更长。职业生涯规划的很多理论也是由国外引进。如职业生涯规划的自我探索部分是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Mbti职业性格测试、职业锚理论以及职业能力量表等一系列测试活动完成,这些工具可以让学生走近自己、了解自己,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环境。但在应用外国先进理论的同时,更应牢固树立“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核心问题意识。在课堂活动中进行传统文化的输入和启发式教育。

自我探索部分的课堂活动应该致力于让学生完善自我认识,但在活动过程中更应由表及里,不断深化学生对“自我”概念的思考。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曾将人的“我”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人是复杂的个体。人对于自我的认识也是不断完善的过程。但正由于自我认识的无法穷尽,人充满奥秘与魅力。以职业价值观为例。学生在进行“我的价值观列表”这一活动时,经常会出现对价值观选择和排序的混乱茫然,此时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选择几名同学作为教学案例,通过案例引导学生,大学生仍处于价值建立的关键时期,出现价值观选择的混乱和不清晰是正常的,也是人成长的必然过程。但要学会理解他人的不同选择,多去思考价值观选择背后的原因,这会让学生在职场与生活中更富同理心。

在职业性格的授课中,可以通过《红楼梦》等名著,让学生对自己熟悉的人物进行性格分析。通过人性的深刻幽微感悟古典名著的博大精深。也可以就《罗小黑战记》《麦兜响当当》等动漫作品,展开动漫人物的分析活动,让学生真正学会使用测评工具。针对学生差异化的人物分析结果可以因势利导做好课程思政,让学生知道性格的显性与隐性,任何测试活动也只提供了解自己的手段,我们需要在生活中不断接近自己和了解他人。

二、文学类课程的“活态化”美育

文学类课程因其以文化人的教育属性,可以成为“隐形”美育的思政融合地。我们要用第三只眼睛来反观自己。世界各民族在几千年的耕耘中,形成了多种深邃美好的文化价值体系。一个具有生命力的民族一定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我们中华文化之所以历久弥新,是因为在与各民族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儒家、道家思想为核心,以其他诸子思想和佛教思想为辅的体系,中华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开放性和包容性。

不同民族基于不同的生活境遇和生长环境,会形成自己对于同类问题的不同思考,学生在比较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看法和观点,在文化自信的立场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大多高职学生虽未形成全球性的宏观视野,但其课堂活跃度较高,首先可以在课堂活动中进行启发式教学。如在讲授《大学语文》外国文学章节,虽然学生对于《百年孤独》等著作有所兴趣却很难静心通读文本。教师可以精心设计,利用学生对于恋爱择偶的困惑,分析布恩迪亚家族第五代子孙梅梅的爱情。而梅梅爱情的切入点是书中的黄蝴蝶意象。教师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制作蝴蝶标本或者拍摄蝴蝶照片。课中进行展示。并对中外文本中的“蝴蝶”意象进行梳理,如庄周梦蝶和梁祝化蝶等,让学生思考“蝴蝶”在中外文学表述中的特殊含义,理解不同文化的个性与共性。在自然中让学生亲近美,同时在课堂活动中让学生理解美。

其次,以笔者所在的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为例,文学类竞赛和社团指导工作也是“隐形”美育的实践基地。多年来,笔者所在的教研团队以经典诵读竞赛成果经验为依托,形成以系部联动、教赛结合、小班化教学、文本精读、指导教师负责制、老生带新生等核心内容的一整套指导教学模式。在备赛中,学生积累了古典文学知识,提高了其对中国文化的审美感知和认同,更是在实践中受到传统文化中“家国观念”“天下大同”等优秀思想的浸润,以奋进姿态彰显个人价值。

教研团队也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打造集晨读、社团、文化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校园文化品牌。教研团队每年都编写经典诗文晨读读本,以“凤凰诗社”社团骨干推进一系列文化活动进程,诵读比赛、征文比赛、书画比赛、诗会等各类活动蓬勃开展。讓学生用行动去塑造美、具象美、践行美。

“隐形”美育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其对学生审美感知、价值引领和行为塑造具有重要意义,“隐形”美育更能打通学校、社会、家庭教育的边界,贯穿学生成长全过程。当前美育也遭遇很多困境,需要各方不断开拓思路与时俱进,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完善策略,让“美”成为教育的信念所在、教师的信心根基、学生的信仰之源。

作者简介:

陶晶,女,汉族,安徽省宣城市人,文学硕士助教,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大学人文美育。作者单位:浙江农业商贸职业学院。

猜你喜欢
隐形美育职业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隐形人
职业写作
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
我变成了一个隐形人
美育最忌急功近利
我爱的职业
美育教师
“0感无暇” 隐形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