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的有效路径

2024-04-22 01:01司徒柳晨
三角洲 2024年7期
关键词:民族思政课程

司徒柳晨

本文通过梳理当前优秀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不足,从而提出深入挖掘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融入内容;创新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丰富融入形式;提高高校思政课教师优秀民族文化素养,提升融入水平等有针对性的融入路径建议,使高校思政课成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渠道,增强高校学生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为提升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提供理论参考。

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产生与创造出来的能够体现本民族特点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结晶,优秀的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相连,在当前依然发挥着积极作用。而高校思政课承担着传递民族文化、提升青年学生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责任。优秀民族文化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但大部分高校学生对中国优秀民族文化了解不深,特别是由于在进入大学前的学习都是以学习文化课为主,对于优秀民族文化教育欠缺系统的学习,因而导致不少高校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识比较片面,有的“一知半解”,有的甚至认为民族文化“已经过时了”,等等。因此,优秀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优秀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优秀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历史长河中发展中积淀的具有民族特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民族要发展,优秀的民族文化要继承和弘扬。将优秀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使高校思政课程成为高校青年学生学习和传承优秀民族文化的媒介,让高校思政课程在保护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

借传统之力,铸民族之魂;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中国有五千年的历史文明,经历五千年的时光洗礼,造就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灿烂辉煌的优秀民族文化。加强高校思政课程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有利于向高校学生传播和普及民族文化知识、民族历史文化,更是有利于发挥优秀民族文化在思政教育方面的教育功能,提高高校思政教育水平,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让高校青年学生在接受思政课程教育的同时,获得优秀民族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的民族文化认知水平,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民族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只有坚定的文化自信,才能彰显出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与影响力。优秀民族文化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具有巨大的文化影响力,而且能够丰富和充实高校思政课堂的教学资源。通过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渗透优秀民族文化,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提高学生对高校思政课堂的关注度与参与感,更能引发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的热情和信心,增强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共鸣,使他们了解民族文化、理解民族文化、喜爱民族文化,让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后继有人。

三、有利于提升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优秀民族文化是高校思政课程的文化资源基础。我国思政课程中很多民族政策都与民族文化相关。如果高校青年学生对优秀民族文化的不了解,或者了解不够深刻,他们将难以理解当前思政课程中所传递的民族区域政策、方针所实行的根据,以及它们所起到的重大作用,那么,高校思政课上的教学效率将大大降低。将优秀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在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借助优秀民族文化的深厚思想底蕴,激发大学生的文化共鸣,必然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理解思政课程中的民族政策和民族文化,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也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优秀民族文化融入                             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校思政课中涉及民族文化章节的有“文化及其重要性”“弘扬中国精神”“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等。可以看出,民族文化已逐步融入高校思政教材中,但是仍存在以下三点较为突出的问题。

一、优秀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不够丰富

当前的高校思政课程内容中,特别在优秀民族文化的教学部分,对优秀民族文化元素的挖掘和再诠释的力度不够。例如,对于优秀民族文化在思政课堂教学中的深度扩展,让优秀民族文化的价值理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效融会贯通,还缺乏科学结合的“融入”。一方面,融入内容层次较浅。优秀民族文化在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仍然停留在较为简单的内容层次上,不能更深入挖掘民族文化特色,教学内容也不够接地气,难以引起学生的文化认同;另一方面,向高校学生传授优秀民族文化的内容不够丰富。优秀民族文化教育要素与思政课内容不能有机结合,无论是在教学设计还是教学案例上,都缺乏考虑优秀民族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要围绕着民族文化的特色来开展, 才能促进优秀民族文化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融合,从而提高高校思政课的内涵和教学效果。

二、优秀民族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将优秀民族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方法还是枯燥的理论知识讲授,教法比较单一,缺乏寓教于乐、寓教于文、寓教于学的教学认知,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方面,是没有充分挖掘優秀民族文化中的知识性和趣味性。优秀民族文化有着丰富教育资源,但高校思政课程教学没有从思政课学科特点和学科内容的实际出发来开展创新性的教学。另一方面,教学形式不够活化。大多数高校思政教师比较依赖于教材,未能充分考虑学生学情实际,在增强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感染性方面也略显不足,无法激发学生兴趣。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优秀民族文化素养待提升

要将优秀的民族文化更好地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育,高校思政课教师不仅要精通于思政理论教学,又要具备深厚的民族文化知识、较高的民族文化素养,更需要有传承优秀的精神和传授民族文化的教学技巧,能向学生较好地传播和阐释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但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师的优秀民族文化知识积累较薄弱,许多教师对于民族文化的认知停留于粗浅的认识表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无法将民族文化进行深入或拓展性的讲解;此外,对于开发和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运用于教学的能力较弱,生搬硬套将优秀民族文化作为教学素材,照本宣科,不够鲜活生动,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优秀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学的路径

将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融合发展,就要拓宽融入的路径,既注重对优秀民族文化资源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丰富教学内容,又要注意创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发挥优秀民族文化的育人功能,还要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切实提升优秀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深入挖掘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融入内容

教育活动的有效实施需要具有丰富的教育内容。开发利用好优秀民族文化,深入挖掘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丰富其融入高校思政课,为提升其思想教育功能的赋能。一方面,要做到对优秀民族文化的精准挖掘。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挖掘优秀民族文化“精华”的力度;另一方面,还要结合高校思政课大纲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需要,根据不同地方民族文化特色,就地取材,把握好优秀民族文化与思政课程的融合点,既要追求优秀民族文化特色,明确不同学段的优秀民族文化教育的主要任务,又要使优秀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设计更合理,符合每个学段的特点。

二、创新高校思政课程的教学方法,丰富融入形式

实践是获得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在教学方法上,要勇于挣脱常规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维习惯,从课堂组织和教学方法方面进行创新。通过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材内容和优秀民族文化内容,用活用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使其充分融入高校思政课程教育。一方面,课堂文化“融入”。通过挖掘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分析优秀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充分挖掘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把优秀的民族文化案例当作教学案例使用在思政课堂里,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让学生耳目一新,唤起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另一方面,实践教学“融入”。通过加强课堂外的教学实践,结合优秀民族文化的内容和特点,开展实践教学,提升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意识的实践教学。如带领学生外出参观民族文化景觀、保护遗址,体验民族文化成果,观看民族文化演出,让学生切身感受优秀民族文化氛围,体验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使思想政治教育更生动,更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文化自信。又如开展优秀民族文化知识竞赛、征文比赛和辩论赛等,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达到育人效果。此外,新媒体教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师应该充分用好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 利用新媒体手段,积极构建包含优秀民族文化的思政课线上课程,将优秀民族文化内容,通过数字化手段有效推送给学生,让学生能随时随地接受优秀民族文化教育。

三、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民族文化素养,夯实融入基础

建设好高校思政课程的关键在教师队伍。将优秀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堂中,向高校青年学生传播优秀的民族文化,需要一支具备良好优秀民族文化素质的教师队伍。因此,高校要重视高校思政课教人才队伍民族文化素质的培养,加强思政教师在民族文化素养方面的培养,一方面鼓励教师主动学习民族文化;另一方面,高校要创造条件,加强对思政教师关于优秀民族文化的培训和学习。高校思政课教师在思政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中,结合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探索优秀民族文化与思政课堂相融合的教学模式,适当渗透优秀民族文化知识的综合能力,增强优秀民族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性。

总之,优秀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蕴含着丰富的审美情趣、精神追求和文化内涵,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继承和发扬。青年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将优秀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符合新时期对高校青年学生的育人要求,也符合新时期高校思政课程改革和建设要求。优秀民族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需要长期开展。因此,高校要积极探索优秀民族文化资源与高校思政课教学有机融合的有效路径,从细微之处渗透优秀民族文化,提升高校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推动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

作者简介:

司徒柳晨,女,汉族,平果人,学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亚非语言文学。本文系2022年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科研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世居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与传承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2022KY0864)。作者单位:广西警察学院。

猜你喜欢
民族思政课程
我们的民族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无机化学》课程教学改革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