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统领,小学道德与法治开展跨学科教学整合策略

2024-04-26 02:36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杨书琴
家长 2024年6期
关键词:学科知识跨学科法治

□福建省泉州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杨书琴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明确指出:“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并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在新课标指导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加强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更好地发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学科作用,实现对学生良好道德品质和法治观念的培养。基于此,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通过明确教学目标、拓展教学资源、重视实践、注重五育融合等手段开展跨学科教学,为学生创设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一、主题统领,小学道德与法治开展跨学科教学整合的重要性

(一)培养学生全面素养

教学目标是增强学生道德觉悟和法治意识的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可以融入其他学科知识内容,在明确主题的前提下丰富教学内容,使课堂更加丰富生动,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到多方面体验和感受。在明确主题的探讨和分析中,学生不仅能够了解道德与法治的基本概念和原则,还能够在面对社会和生活中的问题时具备更全面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二)增强学科间关联性

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更注重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学目的较为单一,缺乏对教学内容的深度挖掘。在跨学科主题教学背景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其他学科知识,有助于增强学科间的关联性,强化学生综合性的知识理解。学生可以更清晰地感受到小学道德与法治这门课程与自己实际生活的联系,便于高效地参与到学习中。

(三)拓展学科知识的深度与广度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传授基础概念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法治观念,是规范学生日常行为的重要依据。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通过主题统领的跨学科整合,教师可以借助生活真实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与法治观念在生活中的应用,深化学生对这门课程的了解,让学生能根据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在社会中更好地遵循法治、履行社会责任,拓展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知识的深度与广度,实现高效的教学目标。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开展跨学科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一)学科知识割裂,缺乏整合性

在传统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是按照教材内容的安排进行教学讲解,教学形式单一,缺乏灵活性。在跨学科教育背景下,教师认识到了跨学科教学的价值,通过融入其他学科知识来拓展学生的理解深度。但是,由于缺乏对跨学科教学的认识和经验,教师只是简单地进行学科知识的简单排列,造成学科知识之间的割裂,没有实现良好的知识衔接,无法助力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教学内容过于抽象,学生缺乏实践体验

对于小学生来说,抽象的道德与法治概念过于脱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小学生年龄较小,生活阅历缺乏,无法很好地理解教师所阐述的概念分析。再加上部分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偏向理论,缺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案例讲解和情境创设。这种单一讲授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以将道德与法治的理论知识与实际问题联系起来,难以形成对道德与法治概念的深刻理解,觉得学习缺乏实际意义,造成教学效率低下。

(三)学生缺乏实际体验和实践机会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要想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效率,教师需要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教学内容的渗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道德与法治教师只关注学生对教材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了将理论落实到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导致学生缺乏在真实社会情境中运用这些概念的机会,无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率的提高。

(四)评价体系落后,偏向知识考核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依据来源于考试成绩,偏重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也没有注重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实际应用的理解,缺乏对学生综合发展的全面评价,使得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助力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

三、主题统领,小学道德与法治开展跨学科教学整合策略

(一)明确教学目标,开展跨主题教学

传统教学以教师完成认识性任务为重,在课堂教学中将其作为主要或唯一任务主线开展教学活动,教学以线性方式进行展示,教学过程较为单调,学生只是单纯掌握浅层面的理论知识,缺乏对内容的深度理解和应用。在新课标背景下,教育改革对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跨学科主题教学符合当前教育发展的方向,其将散落、零散的各科知识点进行连接和融合,更好地助力教学目标的实现。在实际教学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在分析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理的主题,并以此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活动,让学生通过对主题的分析和讨论,更全面地认识社会规范,形成对法治和道德的深刻理解,更高效地实现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目标,助力学生的全面成长。

例如,在统编版三年级小学道德与法治“做学习的主人”教学时,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主动学习,合理安排和利用时间,努力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选定“学习不怕难”主题,并结合语文中的成语故事“铁杵成针”,为学生讲述铁杵成针的故事,要求学生去进行沟通交流。基于主题引领的跨学科教学,教师可以将其他学科的内容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融合,让学生透过学科知识进行道德与法治问题的深度思考,更加全面地认知和理解所学内容,在探讨分析中进一步提高学生对学科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习不怕难”的主题引领下,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分析铁杵成针的故事,培养了学生面对学习困难的积极态度,让学生体验到了坚持与努力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帮助学生更好地应对今后的学习生活。

(二)拓展教学资源,提高跨主题教学效率

跨主题教学作为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突破了传统单一学科教学的壁垒,将知识融会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实现了不同知识点的深度结合,有利于发挥教学优势,帮助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主题教学中,学生不再受囿于单一学科的狭隘视野,而是能够深刻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学科边界被打破,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了全面拓展。而且,学生不再是仅仅死记硬背单一理论知识点,而是被要求深度思考理论知识所赋予的现实意义。在实际教学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可以引入信息技术,借助多媒体设备来展示教学内容,强化主题的突出,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形象直观,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帮助学生高效地掌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浓厚兴趣,从而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跨学科主题的讨论中。

例如,在统编版三年级小学道德与法治“安全记心上”教学时,“安全”这个词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学校中都屡屡被提及,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其生活阅历缺乏,对安全缺乏准确的理解。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为了增强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本课时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以“身边的安全隐患”为主题,让小学生思考自己身边的安全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来提高对潜在危险的敏感性。为了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和把握,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拓展有关安全视频内容,如“由于没有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而发生车祸”“小朋友在没有大人的陪同下去池塘玩水,结果溺水”等。通过观看视频,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确主题,并在实际生活中形成对安全的深刻认识,这对于今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重视实践开展,深化主题理解和应用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其不仅是一门学科教学内容,还是指导和规范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依据。但是,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往往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和分析,以期让学生通过知识的记忆来完成教学目标。这种教学方式忽视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利于学生学科知识的深度掌握。在核心素养培养要求下,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终身发展和成长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实现可持续成长和发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将课堂教学中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学生的生活中,让学生在实际生活情境中进行具体道德与法治问题的思考和衡量,强化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完成后进行感悟总结,以语文感想的形式进行记录,深化学生的理解感悟,提高道德与法治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助力学生全面成长。

例如,在统编版三年级小学道德与法治“让我们的学校更美好”教学时,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明确学校是学习和成长的天地,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意识。教师可以基于主题“我为学校献计策”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学校建设中,加强学生与学校的联系,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学校的印象、对学校文化的理解以及对学校未来发展的畅想,努力为学校献计献策。这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不再是简单的理论知识记忆,而是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增强责任感。在完成本项实践活动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以感悟的形式写一篇文章,记录自己对学校建设的思考和建议,分享自己的心得体会。这样的实践不仅增强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也促进了学生对学校建设的参与,培养了贡献意识,使学生不仅仅是学校的学习者,还是学校的建设者和守护者,对提高教学效果、满足学生的成长需求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四)尊重学生自由发展,注重五育融合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为了更好地落实教育要求,五育并举成为近年来教育的实然之态。但是在教育实践中,由于缺乏德智体美劳五育课程的协同合作,五育并举的优势并没有得到有效发挥。在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注重五育融合,全面培养学生的品德、智力、体质、审美和劳动等素养;要给予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展示真实的生活案例等,激发学生对道德与法治知识的探究兴趣,提升学生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到学习中,促进学生个体化的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注重理论知识的阐述,还要加强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培养,提升学生的全面素养。五育并举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合理融合五育内容,找到知识的平衡点和融合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既能够学到丰富的理论知识,又能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例如,在统编版三年级小学道德与法治“父母多爱我”教学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思考父母生活中的行为,体会到父母默默对自己的爱,以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同时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以“付出”为主题开展跨学科教学,让学生思考和观察父母日常生活中都默默地为我们做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有的学生觉得父母不让自己看电视,就是不爱自己的表现,而有的学生认为这是父母爱自己的表现。通过讨论,学生可以进一步明确父母的做法对自己的影响以及隐含的深刻爱意。在学生明确父母对自己付出的情感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在生活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去表达对父母的爱,如吃饭后主动洗碗、收拾桌子、打扫卫生,或者帮父母洗脚等。在劳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加深对父母付出的理解和感悟,还能感受到劳动的乐趣,领悟到爱与付出的真谛。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理解,还能够在融入劳动教育的同时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四、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主题统领下小学道德与法治开展跨学科教学整合的探讨,可以认识到跨学科主题教学对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在教学整合的框架下,学生构建了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培养了跨学科思维的能力。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要合理地设计与组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探索知识,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期待这一创新教学形式在教育实践中得到更广泛应用,为培养更加全面、积极向上的社会新一代做出积极贡献。

猜你喜欢
学科知识跨学科法治
高校图书馆学科化知识服务模式研究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品读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学校德育要植根于学科知识的意蕴之中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