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

2024-05-04 11:38蒋国河朱彤瑶
统计与决策 2024年7期
关键词:赋权韧性省份

蒋国河,朱彤瑶

(江西财经大学a.统计学院;b.人文学院,南昌 330013)

0 引言

随着全球化、城镇化和工业化浪潮的兴起,中国乡村在经济、文化和社会方面正处于转型重构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伴随农业边缘化、主体老弱化、生态脆弱化等系列问题的出现,乡村发展出现了一些不稳定性因素。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给我国乡村建设带来了很多新的发展机遇。乡村作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如何有效应对这些挑战与机遇,缓解乡村自身脆弱性并保持其稳定性,通过转型走向繁荣发展;如何增强乡村对风险的抵御能力,使其在各种扰动和冲击下实现乡村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乡村建设研究的当务之急。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1—12],本文以中国各省份乡村为研究对象,运用组合赋权法对乡村韧性进行综合评价。基于乡村韧性有关研究,主要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拓展:(1)从乡村韧性内涵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以往的研究主要是将韧性划分为不同的维度,以此建立的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与一般的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等评价指标体系没有区分开来,缺少“韧性”内涵的内容。(2)针对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容易出现指标信息重复的问题,本文在初选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灰色关联度对指标进行识别和筛选并进行冗余度检验,能有效解决评价指标体系冗余性问题。(3)采用基于最小鉴别信息原理的组合赋权法对乡村韧性综合评价研究,避免了组合赋权过程中简单的线性相加或相乘的缺陷,使指标权重最大限度地接近不同单一赋权法的权重,而不偏向其中任何一个。对不同模型进行有效性检验,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评价结果的相对有效性。

1 研究设计

1.1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1.1.1 指标的初选与筛选

本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乡村韧性评价初选指标进行识别,剔除与评价目标一致性较小的指标,构建出一套能够反映乡村韧性状况的最小完备有效指标集合。计算步骤如下:

首先,在确定参考指标序列的基础上,计算各评价对象各项指标与参考指标的关联系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yi0为第i个评价对象均值化后的参考指标,yij为第i个评价对象均值化后的第j个指标。ρ代表分辨系数,在(0,1)的范围内取值。

其次,计算关联度。计算某个指标与参考指标关联系数的均值,即关联度。计算公式如下:

1.1.2 指标体系的冗余度检验

指标体系冗余度检验主要是考察指标体系中是否存在多余的指标,即计算整个指标体系中各指标之间的平均相关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rij为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m为指标个数。冗余度检验实际上是通过计算总体的平均相关系数来反映评价指标体系的冗余情况。显然,RD值越小表明指标体系冗余信息越少。一般来说,RD值只要不大于0.5 就可认为其冗余度被接受。

1.2 综合评价方法

1.2.1 标准化处理

为使评价指标具有一致性及可比性,将指标的原始数据通过极差变换的方式统一到0至1之间的标准化数据。通常做法是将指标分为正向和负向指标两种情况。

正向指标:

负向指标:

其中,xij和yij分别代表第i个评价对象第j个指标的原始指标值和标准化后的指标值,max(xij)和min(xij)分别为第i个评价对象第j个指标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2.2 评价指标赋权方法

组合赋权法先利用单一赋权法分别确定权重,再将得出的权重结果根据一定的规则进行组合优化。

(1)单一赋权法

①熵值法。熵值法主要是根据数据的变异程度来确定权值,其原理是利用各指标数据中包含的数据信息来确定其权重。该方法先通过计算各个指标的信息熵值,再进一步分析指标之间的相对变化程度,以此评估各指标对于整个系统的整体影响。在此基础上,根据各指标标志值的差异性程度来赋予相应的权重,确保权重分配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②离差最大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若某个评价指标在不同评价对象中差异越大,则该指标在综合评估中所起的作用越大,其权重也越大。根据这一思想,离差最大法权重的确定就可以转化为在一定约束条件下总离差最大化为目标的优化问题。计算步骤如下:

首先,确定第i个评价对象第j个指标与其他所有评价对象第j个指标值的离差为:

其中,为离差最大法的第j个指标的权重。

其次,将每个评价对象第j个指标与其他所有评价对象第j个指标值的离差加总为:

依据总离差最大化思想,求解权重w相当于求解以下最优化模型:

最后,对此模型求解并进行归一化处理,得离差法最大法权重:

③变异系数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某指标的重要程度往往与该指标的信息量相关联,其基本原理是直接利用指标所包含的信息来计算该指标的权重。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计算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

其中,δj和xˉj分别是第j个指标的标准差和均值。

第二,计算各项指标的变异系数与所有指标变异系数之和的比,即得到基于变异系数法的权重为:

④主成分分析法。该方法的基本思路是将多项评价指标综合成几个主成分,通过主成分的方差贡献率确定权重。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计算各指标的综合得分系数:

其中,qij表示第j个指标在第i个因子中的线性组合系数,pi表示第i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

第二,将综合得分系数进行归一化处理,即得到主成分分析法的指标权重:

(2)基于最小鉴别信息原理的组合赋权法

依据最小鉴别信息原理确定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其基本思想是在已知先验概率的基础上,为使指标权重纳入以上单一赋权法且最大限度地接近不同单一赋权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而不偏向其中任何一个[12]。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设立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其中,为第k种单一赋权法计算得到的第j个指标的权重;为基于组合赋权法的第j个指标权重。

第二,基于拉格朗日乘数法对目标函数求解,可得基于最小信息鉴别原理的组合权重为:

1.2.3 乡村韧性评价模型及检验

确定权重以后,可以利用熵权法、变异系数法、离差最大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组合赋权法构建乡村韧性评价模型并进行有效性检验。

(1)乡村韧性评价模型

乡村韧性由抵御能力、适应能力、转型能力三个子系统韧性构成。利用不同赋权法得到的权重和指标标准化值,采用加权求和的形式计算乡村三个子系统韧性指数。计算公式如下:

在上述公式的基础上,可以计算由不同赋权法得到的第i个评价对象的乡村韧性综合指数为:

(2)乡村韧性评价模型有效性检验

模型评价结果的有效性进行检验采用张立军和谢岚岚(2020)[9]提出的基于相似度和离散度检验方法。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通过计算不同权重评价模型评价结果之间的相关系数来表示他们之间的相似程度。主要原理是计算某个模型与其他所有评价模型评价排序结果的平均等级相关系数。计算公式为:

其中,Ruv表示第u个模型和第v个模型评价排序结果的等级相关系数;为第u个模型与其他所有评价模型评价排序结果的等级相关系数的均值。越高表明该模型评价结果相对其他模型越有效。

离散度检验是检验评价模型相对有效性的另一种方法,其基本思想是通过计算不同权重评价模型评价结果之间的离散系数来表示他们之间的离散程度。主要原理是计算某个模型与其他所有评价模型评价排序结果的平均离散度。计算公式为:

1.3 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对象为我国30 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官网和2021 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国社会统计年鉴》《中国人口和就业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乡村发展相关数据。对于个别数据缺失采用平滑法进行补齐。

2 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分析

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1.1 乡村韧性评价初选指标体系

根据乡村韧性内涵,乡村韧性分解为抵御能力、适应能力、转型能力三个子系统。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该从乡村韧性的内涵入手,按照其构成子系统的三个方面进行。通过对现阶段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整理与归纳,依据系统层—要素层—指标层自上而下的传导逻辑,构建乡村韧性评价初选指标体系。

抵御能力是指乡村系统吸收与应对外界扰动时保持原有系统结构和功能的能力,它是抵抗外来冲击的屏障。包括资源禀赋、区域交通、农业生产条件和居住环境4 个方面。资源禀赋指标包括人均水资源量、人均耕地面积和乡市政绿化覆盖率。区域交通指标包括村内道路网密度、等级以上公路占比、人均村内道路里程和村内道路硬化率。农业生产条件指标包括农村人均用电量、耕地水利强度、达标堤防密度。居住环境指标包括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混合结构以上住宅占比和村庄燃气普及率。

适应能力是指系统适应与应对外界不确定性与未知风险,维护内部结构和保持系统稳定的能力。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生态维护4个方面。经济发展水平指标包括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和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社会保障指标包括老年抚养比、农村居民养老保险参与率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医疗卫生指标包括乡镇卫生院密度和乡镇每万人床位数。生态维护指标包括农药施用强度、乡村公共厕所覆盖率和水土治理流失强度。

转型能力是指乡村系统在扰动作用下系统全面提升系统潜能,以更好地适应未来发展环境扰动的能力。包括信息化水平、农业生产效率、科技创新、财政支持4 个方面。信息化水平指标包括农村互联网普及率和农村有线广播电视普及率。农业生产效率指标包括农业机械化水平和单位面积粮食产量。科技创新指标包括乡村人均受教育年限和人均涉农专利数。财政支持指标包括财政自给率、农林水财政支出占比和人均乡建设投入。

2.1.2 乡村韧性评价最终指标体系

在初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计算各个指标的灰色关联度,并且根据各评价指标实际意义和指标个数的权衡,剔除20%左右关联度较小的指标。根据计算结果依次剔除乡市政绿化覆盖率、人均村内道路里程、村内道路硬化率、乡村公共厕所覆盖率、农村人均用电量、和财政自给率。根据剔除后的指标体系计算冗余度,得到冗余度为0.143,小于临界值0.5,故所构建的指标体系的冗余度可以被接受。由此得到3 个子系统12 个要素26个具体指标的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

2.2 权重计算结果与分析

分别利用熵值法、变异系数法、离差最大法、主成分分析法和组合赋权法计算得到基于不同赋权方法的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系数(见表2)。

表2 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权重

计算每个评价模型与其他评价模型的评价排序结果的等级相关系数,结果如下页表3 所示。在此基础上运用式(20)、式(21)计算每个评价模型评价结果的相似度和离散度系数,并且对相似度和离散度系数进行加权平均得到相对有效性的综合得分及其排名,结果如下页表4所示。

表3 不同权重模型评价结果排序的相关系数

表4 不同权重模型相对有效性测算结果

由表3和表4可以发现,不同赋权法模型得到的评价结果具有一定的差异。就5 种赋权法模型之间相关程度来看,组合赋权法模型与其他赋权法模型的相关程度较高,与主成分分析法、变异系数法和离差最大法模型之间的相关系数均达到0.9 以上。其次是主成分分析法模型,与其他赋权法模型的相关程度较高。与其他赋权法模型相关程度最低的是变异系数法模型。从模型相对有效性分析结果来看,组合赋权法>主成分分析法>离差最大法>熵值法>变异系数法。这说明不同权重模型评价结果差异较大,使用不同单一赋权法模型的评价结果有明显误差,采用组合赋权法模型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合理。组合赋权法既考虑了原始指标变异程度的信息,又考虑了指标间的相关程度差异的信息,是相对更为有效的评价方法。

从组合权重结果来考察指标重要性(见表2),抵御能力权重排在前5 名的指标依次为:等级以上公路占比、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混合结构以上住宅占比、村庄燃气普及率和村内道路网密度,这说明乡村抵御能力强弱主要体现在区域交通和居住环境方面。适应能力权重排在前5 名的指标依次为: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老年抚养比、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乡镇每万人床位数,这表明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方面。转型能力权重排在前5 名的指标依次是:农业机械化水平、单位面积粮食产量、乡村人均受教育年限、人均涉农专利数、农林水财政支出占比,由此可以看出,转型能力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效率、科技创新和财政支持方面。

2.3 综合评价结果与分析

根据表2中的组合权重和各指标标准化数值,计算得出我国30个省份乡村韧性综合指数和各维度得分及其排名,结果见表5。

表5 30个省份乡村韧性评价结果及排序

通过表5可以看出,2020年30个省份中,乡村韧性综合水平排名前10 的省份是北京、浙江、天津、江苏、上海、山东、海南、福建、河北和广东,他们均属于东部地区。乡村韧性综合指数处于中等水平的省份是内蒙古、湖北、宁夏、山西、安徽、陕西、新疆、江西、青海、湖南,他们基本上是中西部地区省份。中部地区省份除了河南以外都处于这一水平。乡村韧性综合水平较低的10 个省份是贵州、云南、辽宁、河南、黑龙江、吉林、广西、重庆、四川和甘肃,他们分布在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和华中地区。总体来看,中国乡村韧性水平与中国经济发展格局基本一致。

分维度来看,抵御能力方面,浙江、江苏、北京、海南、上海、天津、广东等省份得分较高,这些省份属于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路网密集,乡村与外界通达性高。同时,乡村人居环境设施齐全,供水普及率、燃气普及率较高。受交通区位、农业生产条件、居住条件的影响,贵州、辽宁、河南、湖南、新疆、山西、吉林、黑龙江等省份的抵御能力较弱。特别是东北三省乡村抵御能力均较弱,主要受制于农村人均住房面积、村庄燃气普及率等乡村人居环境条件。适应能力方面,北京、上海、天津、内蒙古、江苏、福建、浙江等省份较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医疗服务、养老服务水平较高。内蒙古适应能力强在于其人均农林牧渔业产值、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高,以及环境维护和治理能力较强。吉林、海南、河南、广西、河北、云南、贵州等省份则较弱,适应能力较弱的省份呈现区域的分散性。转型能力方面,北京、山东、浙江、天津、河北较强,基本位于东部地区,转型能力较弱的省份是云南、贵州、重庆、四川、广西、宁夏、青海、甘肃等西部地区省份和东北地区的黑龙江。转型能力主要通过信息化水平、农业生产效率以及财政支持来体现,而这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而转型能力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情况呈现高度的一致性。为了揭示省际乡村韧性相对差距,计算乡村韧性综合指数和各维度指数。抵御能力和转型能力两个维度的省际差距高于乡村韧性综合指数,应加强这两个维度低值省份的农村政策支持和人均乡建设投入,补齐中国乡村韧性短板。

总的来讲,我国30 个省份乡村韧性评价结果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基本相符,目前各个地区的乡村韧性表现出了明显的地域差异,多地乡村表现出抵御能力弱,转型能力不均衡等问题。其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主要由于区域乡村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并与由此引致的人均乡建设投入、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人居环境提升、科技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密切相关,同时也和国家相关政策存在地区差异有一定的联系。

3 结论与启示

本文首先建立中国乡村韧性评价初选指标体系,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和冗余度检验对初选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建立乡村韧性最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不同赋权法构建乡村韧性评价模型,并对评价模型的有效性进行检验。最后基于组合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省份的乡村韧性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乡村韧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方面:(1)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在结构上具有合理性。依据乡村韧性的内涵,且通过指标筛选和优化得到的评价指标体系与研究目标具有一致性。(2)最小信息鉴别原理的组合赋权法具有一定的优势。组合赋权法与其他赋权方法的相关程度较高。这说明基于最小信息鉴别原理的组合赋权法既考虑了原始指标变异程度的信息,又考虑了指标间的相关程度差异的信息,是相对有效的赋权方法。

中国乡村韧性评价实证分析方面:(1)不同指标权重结果显示指标在乡村韧性评价中的重要性。抵御能力强弱主要体现在区域交通和居住环境方面,适应能力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方面,而转型能力主要体现在农业生产效率水平、科技创新和财政支持方面。因此,要提升乡村韧性水平,重点要在这些方面下功夫。(2)各省份乡村韧性水平与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基本相符。我国各个地区的乡村韧性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差异,乡村韧性高水平省份基本属于东部沿海地区,乡村韧性低水平省份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东北地区和华中地区。为此,应该加强低水平省份的农村政策支持和乡村建设投入,补齐中国乡村韧性短板。

猜你喜欢
赋权韧性省份
强化粮食供应链韧性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谁说小龙虾不赚钱?跨越四省份,暴走万里路,只为寻找最会养虾的您
试论新媒体赋权
房地产市场韧性犹存
韧性,让成长更美好
基于改进AHP熵博弈赋权的输变电工程评价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因地制宜地稳妥推进留地安置——基于对10余省份留地安置的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