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乡村高质量发展: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

2024-05-04 11:39罗振军
统计与决策 2024年7期
关键词:普惠显著性高质量

罗振军

(中共绍兴市委党校经济学教研室,浙江 绍兴 321000)

0 引言

乡村空心化、老龄化、污染、就业、治理等问题不容忽视,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刻不容缓。为此,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建设农业强国,坚持高质量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数字时代重要产物,其对农业农村领域的作用不言而喻。

相关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缓解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问题[1],带动农村深化改革[2],加快乡村高质量建设。同时,还可以创新金融服务,满足农业农村借贷主体的融资需求[3],促进农村经济增长[4]。此外,众多研究从国家层面、省级层面、县级层面及农户层面均证实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5—8]。

但也有研究对数字普惠金融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提出质疑。一是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农村金融需求存在排斥现象。数字普惠金融机构在安全和利益的驱使下,可能会把金融服务投向非农领域[9]。二是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推动作用有限。数字普惠金融可能带来金融风险,给涉农领域借贷主体带来融资风险[10],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短期效果不明显[11]。三是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影响不均衡。我国地域辽阔,存在先天区域差异和城乡差异,会引发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不均衡,致使资源流向得不到扭转[12],阻碍乡村高质量发展。

从现有相关研究成果来看,已有研究更多聚焦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13]、农村减贫[14]、共同富裕[15]、农业经济发展[16]等经济效应方面的研究,关于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研究较为少见。有鉴于此,本文以我国2011—2020 年各省份数据为样本,在构建乡村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和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1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1.1 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

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体表现为:(1)有利于乡村创新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为农业农村领域项目创建提供金融支持,催生和孵化农业农村创业创新平台,为创业创新者提供原始资金,推进乡村创新发展。(2)有利于乡村协调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驱动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乡均衡一体化。(3)有利于乡村绿色发展。数字普惠金融具有网络化和媒体化特征,将绿色环保理念融入金融服务之中,引导环境负外部性者自主减少污染气体排放,利于农村向低碳、绿色、环保方向发展。(4)有利于乡村开放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为境内农村资本对外投资和吸引外资进入农村提供便利,为外向型农业企业提供低成本的金融服务,通过线上交易平台提供支付结算全过程服务,促进外向型农业企业健康发展。(5)有利于乡村共享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为农村社会广大群体提供普惠性金融服务,推进农村社会各个阶层包容性增长,借助大数据征信技术等科技手段,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提供资金借贷、保险服务、信用消费、理财等数字化金融服务,促进乡村共享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假设1:数字普惠金融能够直接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1.2 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传导机制

数字普惠金融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降低知识传播和信息扩散成本,加快数据交换速度,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为农业农村主体提供更加方便和周全的知识分享和信息共享,使农业农村主体根据认知能力进行知识信息的处理,利用大数据信息开展自我学习,扩展知识面和提升认知能力,丰富农业知识储备和壮大农村高素质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这些主体还能参与乡村建设,实现农村经济内生性增长,加强农业农村主体对知识和信息的处理能力,增强农业农村主体建设高质量乡村的能动性。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假设2: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水平间接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具有低门槛、低成本、便捷性和共享性的特性,同时还具备包容性和普惠性的特征,通过算法和模型为农村市场培育控制风险,为农村市场发展注入新动能,借助数字化技术构建市场化场景,有效推进农村市场化进程。同时,农村市场化的发展和进步,利于催生农村创新主体,实现要素高效配置,提升经济运转效率,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假设3: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高农村市场化程度间接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数字普惠金融利用其普惠性的核心价值,为传统农业企业改造升级提供大数据支撑,使农业农村主体获取必要的应用信息。此外,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创新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为农业农村主体提供生产、生活、消费、理财、保险等融资服务,促进金融服务和农村经济增长深度融合,满足农业农村主体的融资需求,提升农业农村主体的融资能力和消费水平,全面服务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增长。与此同时,农村经济增长又能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能够促进乡村产业发展,乡村产业发展又能为乡村高质量发展带来强劲动力和经济效应,以此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还能优化乡村的经济结构和营商环境,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契机和经济支持,有利于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提出假设4:数字普惠金融通过促进乡村经济发展间接促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2 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和综合评价

2.1 乡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

进入新时代以后,乡村发展要与时俱进,走高质量发展道路,把新发展理念贯彻到发展全过程[17]。新发展理念具体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个方面内容。结合时代背景,并借鉴已有研究[18],乡村高质量发展可定义为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以乡村创新发展为动力,以乡村协调发展为要求,以乡村绿色发展为形态,以乡村开放发展为路径,以乡村共享发展为目标的发展形式。

2.2 乡村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结合前文分析,本文构建的乡村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5 个一级指标、13 个二级指标和26 个三级指标,具体见表1。

2.3 乡村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测度方法

本文使用AHP(层次分析法)-熵值法,该种方法的优点在于,既可以弥补层次分析法主观赋权的偏颇,又能克服传统熵值法仅依据数据指标确权的不合理问题,使得指标的测量更具可信度和可靠性。具体操作步骤如下:首先,构建成对比较矩阵,通过专家打分确定矩阵元素,使用“Satty9~1 标度法”确保重要指标占权重较大;然后,进行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得到初始权重;最后,使用熵值法对结果进行修正。

3 研究设计

3.1 模型构建

为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构建模型如下:

公式(1)中,Hrdi,t表示省份i在t时期的乡村高质量发展水平,Dufi,t为省份i在t时期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Zi,t为控制变量,μi为各省份i不随时间变化的个体固定效应,δt表示时间固定效应,εi,t表示随机扰动项。

为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传导机制,操作步骤如下:

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Duf对乡村高质量发展Hrd的影响通过显著性检验后,分别构建Duf对中介变量Mv的线性回归模型,及Duf与中介变量Mv对Hrd的回归模型,以此检验中介效应。模型构建如下:

为验证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在公式(1)中加入二者及控制变量的空间交互项,拓展模型为:

其中,ρ为空间自回归系数,W为空间权重矩阵,φ1和φc为空间交互项弹性系数。为增强稳健性,还使用地理距离矩阵、经济距离矩阵和邻接矩阵三种方法进行验证。

3.2 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被解释变量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水平,其数值越大表示乡村高质量发展水平越高,反之越低。

(2)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为数字普惠金融,同时还使用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程度三个子指标验证实证结果的稳健性和差异性。

(3)控制变量。选取对乡村高质量发展影响较为重要的因素作为控制变量,包括城镇化水平(用城镇化率来表示)、信息化水平(用固定电话用户数占总人口的比重表示)、财政支持力度(用各省份农林水支出占政府一般性支出的比重表示)、金融发展水平(用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占省份总人口数的比重表示)、科技创新(用农村人均研发投入表示)。

(4)中介变量。结合前文理论分析,选取人力资本水平、农村市场化程度、农村经济发展作为中介变量,其中,人力资本水平用各省份农村地区人均受教育年限表示,农村市场化程度用农产品商品量占农产品总量的比重表示,农村经济发展使用农村人均GDP 表示,用于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机制。

(5)工具变量。借鉴张岳和周应恒(2021)[19]的研究,选取互联网普及程度作为工具变量。

3.3 样本选取与数据说明

本文以我国30 个省份(不含西藏和港澳台)2011—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数字普惠金融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数字普惠金融指数(2011—2020)》,乡村高质量发展指数来源于前文AHP(层次分析法)-熵值法测算结果。其他变量数据主要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及各省份的统计年鉴。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2。

表2 变量描述性统计

4 实证分析

4.1 基准回归分析

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检验结果见下页表3。本文对未加入控制变量和加入控制变量分别进行实证回归。列(1)是未加入控制变量的结果,结果显示,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通过显著性检验;列(2)是加入控制变量的结果,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直接影响显著为正,以上结果证实了假设1。进一步地,从控制变量来看,各个变量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影响系数为正;但细分影响不同,具体表现为城镇化水平、财政支持力度、金融发展水平都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创新都在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信息化水平和科技创新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没有另外三个控制变量强。可能的解释是,信息化和科技创新往往通过间接方式作用于乡村发展,因而影响效果可能会有所欠缺。

表3 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估计结果

4.2 稳健性检验

本文从两个方面检验基准回归结果稳健性,检验结果见表4。

表4 稳健性检验

一是解释变量不同维度检验。由表4检验结果可知,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化程度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不仅数字普惠金融本身对乡村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影响,其不同维度仍能显著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说明前文基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

二是被解释变量重新测量检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乡村高质量发展水平重新进行测量。为确保主成分分析法可行,本文先对指标间相关系数进行检验,发现相关系数均大于0.3,证明主成分分析法可行。在此基础上,重新进行检验,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作用效果与基准回归结果基本保持一致,再次证明前文基准回归结果的可信度。

4.3 内生性检验

为检验内生性问题,本文借助工具变量法进行检验。为保证检验结果稳定,分别使用最小二乘(2SLS)和广义矩(GMM)工具变量两种方法,结果见表5。表5 列(1)和列(3)是未加入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列(2)和列(4)是加入控制变量的检验结果。由检验结果可知,无论加入控制变量与否,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也就是说工具变量检验结果与基准回归结果基本一致。为排除弱工具变量对检验结果的影响,本文进行了Wald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模型均显著拒绝“弱工具变量”。说明工具变量检验结果具有稳定性,同时也再次验证了基准回归结果的可靠性。

表5 内生性检验

4.4 作用机制分析

为验证前文假设2、假设3 和假设4,利用中介效应模型进行检验,结果见表6。列(1)基准回归结果通过显著性检验。在此基础上,在列(2)、列(3)和列(4)中,进一步估计数字普惠金融对人力资本水平、农村市场化程度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三者的影响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再将人力资本水平、农村市场化程度和农村经济发展纳入回归模型中,由列(5)结果可知,三者回归系数均通过显著性检验,并且具有正向影响,表明数字普惠金融是通过人力资本、农村市场化和农村经济发展间接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该结论验证了前文假设2、假设3和假设4。

表6 作用机制估计结果

4.5 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在检验变量间空间溢出效应之前,先确定变量间是否具有空间自相关性。使用Moran’s I检验变量间空间自相关性,检验结果见下页表7。由检验结果可知,2011—2020年数字普惠金融和乡村高质量发展均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变量间存在空间自相关性。

表7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

然后,检验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检验发现,SDM模型固定效应最优。为确保实证检验结果稳健性,在SDM 模型固定效应的基础上,还进行了SAR 模型估计,结果见表8。结果显示,无论是SDM 模型还是空间滞后SAR模型,乡村高质量发展空间系数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数字普惠金融空间交互项的系数也都具有显著性。但交互项系数的显著性不能直接反映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边际影响,需要进行偏微分处理,即通过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来判断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无论是直接效应、间接效应还是总效应,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都具有空间溢出效应。

表8 空间溢出效应估计结果

4.6 异质性分析

本文还从数字普惠金融不同分位点和乡村高质量发展不同区域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见表9。

表9 异质性检验

从不同分位点影响来看,0.1 到0.9 五个分位点均在1%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进一步地,从不同分位点影响程度来看,随着分位点数值增加,其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果逐渐减弱。

从不同区域影响来看,数字普惠金融对四个地区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均通过显著性检验。从细分影响来看,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数字普惠金融对西部和中部地区的乡村高质量发展影响更大,对东部和东北地区影响较小。可能的解释是,西部和中部地区的落后区域乡村发展相对较慢,随着数字普惠金融的普及,有效推动了这些区域的乡村建设和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我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分析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关系。主要结论如下:(1)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乡村发展和建设的重要推动力,而且该结论在经过稳健性检验和工具变量检验后仍然成立。(2)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3)人力资本水平、农村市场化程度、农村经济发展是数字普惠金融作用于乡村高质量发展的传导机制,表明三者对于推进乡村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是加快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顶层设计。第一,合理设计并制定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规划。由于我国各地在发展水平、地理条件、农村现状、气候环境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一定要根植于当地的资源禀赋,进行差异化的统筹设计。第二,满足农村高质量发展新趋势的融资需求。随着乡村振兴推进,金融需求产生新的变化。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要与转型中的农村实践需求相适应,在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同时注重与农村金融需求匹配,在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同时,不断创新金融产品。

二是重视数字普惠金融区域协调发展。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相对落后且作用效果相对较强的西部和中部地区,国家应出台倾斜政策,鼓励该地区的金融机构大力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业务,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引导数字资本、金融资本等流向这些地区,让数字普惠金融成为缩小区域差距和调节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力量。

三是注重数字普惠金融与人力资本、农村市场、农村经济协调发展。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引导人力资本、农村市场、农村经济发展,且四者相互配合协调发展才能保障乡村高质量发展。因此,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同时,各地政府应采取激励措施鼓励从事人力资本的行业和企业注入乡村,积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环境;加快农村市场培育,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强扶持农业发展,强化农村经济发展政策支持,以此协同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猜你喜欢
普惠显著性高质量
探索节能家电碳普惠机制 激发市民低碳生活新动力
坚持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
高质量项目 高质量发展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根本要求
“三部曲”促数学复习课高质量互动
基于显著性权重融合的图像拼接算法
基于视觉显著性的视频差错掩盖算法
日照银行普惠金融的乡村探索
农村普惠金融重在“为民所用”
金融科技助力普惠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