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床

  • 胡风东渐 ——胡床与文化适应现象
    ”西域文化中以“胡床”为代表的高坐家具传入中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胡床传入之前,我国因跪坐习惯,使用低坐家具,如“榻”可卧可坐。汉代《释名》曰:“榻言其鹌榻然近地也。”[2]100榻较低矮,贴近地面。又如“席”用草或苇子编织而成,供人坐卧。《礼记·曲礼上》针对入席礼法曰:“毋躇席,抠衣趋隅。”[3]5入席时,不能从席子的上首即前边踏席越过,应提起衣裳走向下角再进入席位。“席地而坐”“出席”等常用语就是在那时形成的。胡床的出现冲击了这种礼仪传统。胡床,也称交

    镇江高专学报 2022年1期2022-12-16

  • 古代人的户外生活黑科技
    叠家具,不能不说胡床胡床不是床。有靠背的叫交椅,没靠背的称交杌,还可以叫马扎。胡床有两大历史性贡献。一是改变了古人的坐姿习惯,从席地而坐,改为了垂足而坐,唐人称之为“逍遥座”;二是“敛之可挟,放之可坐”(《资治通鉴》),给古代家具带来折叠的设计思路。胡床在东汉时传入,受到汉灵帝的喜欢。到了隋代,杨坚忌“胡”字,胡床就此改称交床。李白“床前明月光”一句中的“床”,一说就是胡床。大名鼎鼎的“太师椅”同样是交椅。《贵耳集》中说,“太师椅”是因秦桧坐过而得名。又

    中外文摘 2022年16期2022-11-15

  • 魏晋以降的礼俗与观念变迁 ——从《北齐校书图》中的坐姿说起
    事者十三人,坐榻胡床四,书卷笔研二十二,投壶一,琴二,懒几三,搘熙一,酒榼果櫑十五。一人坐胡床脱帽方落笔,左右侍者六人,似书省中官长。四人共一榻,陈饮具,其一下笔疾书,其一把笔若有所营构,其一欲逃酒,为一同舍挽留之,且使侍者着靴。两榻对设,坐者七人……[2]黄庭坚:《题校书图后》,黄庭坚著,屠友祥校注《山谷题跋》卷三,上海远东出版社1999年版,第67页。黄庭坚说他所见阎立本的粉本有“士大夫十二员”,其中四人“坐榻”“一人坐胡床”的细节描述与波士顿美术馆藏

    艺术学研究 2022年4期2022-08-18

  • 中国古代家具使用由席地坐转为垂足坐的原因浅析
    会也为中原带来了胡床、墩等高型坐具。这些方便且实用的坐具逐渐在民间广泛使用,并促使人们改变席地而坐的方式,为中国传统家具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家具的装饰花纹也日益精美,出现了与佛教相关的莲花纹、卷草纹等。在家具的造型中也出现了弯脚型的家具形式,同时,在吸收了佛教莲花座与木构建筑柱基的构造形式基础上,创造了被称为壶门的新的家具构件。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木板漆画中,魏灵公端坐在三面围板的榻上,榻面装饰曲线流畅优雅,榻腿部呈马蹄状,这便是早期的壶门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3期2022-08-11

  • 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对坐姿转变的影响研究
    姿转变的序幕,而胡床的传入揭开了这一序幕。2 坐姿转变的历史背景西汉时期,张骞“凿空”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此后,东西方文明交流日渐增多。《后汉书·列传·西域传》载“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到了东汉,内迁胡人持续增加,胡文化大量流入中原地区,《汉书·地理志》:“是故五方杂厝,风俗不纯。”丝绸之路的开通和胡族群体的大规模内迁共同推动了胡俗的大量引入,为胡床的传入做好了铺垫。《后汉书·五行志》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22年3期2022-04-20

  • 中国传统绘画中交椅的形态演变研究
    椅的形成,离不开胡床的引进,交椅源于胡床胡床对宋元明清时期交椅的形成的影响是显著的。胡床发展成交椅有一个演进的历程。因此,本文以时间线为线索,对交椅的演变历程进行深入的探究。一、中国传统绘画中国传统绘画不仅是东方绘画的代表,更是世界绘画艺术中不可缺少的成员之一。中国传统绘画如同中国古典家具一样,通过悠久的历史积累,沉淀出极具价值的文化艺术,在世界绘画史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中国传统绘画与家具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关系密切,中国古典家具中有绘画,中国传统

    天工 2022年8期2022-03-29

  • 唐韵胡风
    用器具上,其中以胡床为代表。一般而言,华夏民族的传统坐姿是双膝跽(jì)地,即席地而坐,臀部坐在双脚脚跟之上。东汉后期,来自游牧民族的胡床传入中国,到了唐代大为流行,上至皇帝下至民间百姓都在使用。这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类似现在的小马扎。人坐在胡床之上,双脚着地,两腿下垂,比起传统的跪坐姿势,更加自然而舒适。有学者认为,《静夜思》“床前明月光”中的“床”并不是指睡床,而是胡床,李白写诗的时候,应该正坐在门外的马扎上,如此,才能抬头望见明月,思念故乡,如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5期2021-09-24

  • 与谁同坐
    词《点绛唇·闲倚胡床》中的句子:“与谁同坐?”轩题额两旁悬挂的是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出自杜甫诗《后游》,由晚清书法大家何绍基题写。如此妙处,与谁同坐呢?苏东坡的《点绛唇·闲倚胡床》,写的是和朋友在杭州游玩时的情景。此时的苏轼是二赴杭州任职。“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这是词的上片,作者写自己独享明月清风,这与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作者不媚世俗清雅俊逸的文人风骨。“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

    小品文选刊 2020年21期2020-11-18

  • 与谁同坐
    词《点绛唇·闲倚胡床》中的句子:“与谁同坐?”轩题额两旁悬挂的是诗句联:“江山如有待,花柳自无私”,出自杜甫诗《后游》,由晚清书法大家何绍基题写。如此妙处,与谁同坐呢?苏东坡的《点绛唇·闲倚胡床》,写的是和朋友在杭州游玩时的情景。此时的苏轼是二赴杭州任职。“闲倚胡床,庾公楼外峰千朵。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这是词的上片,作者写自己独享明月清风,这与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有异曲同工之妙,表达了作者不媚世俗清雅俊逸的文人风骨。“别乘一来,有唱应须和。

    小品文选刊 2020年11期2020-11-13

  • 夏日炎炎话消暑
    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看来古人也好,今人也罢,树荫永远是避暑第一胜地!浓密的柳荫为秦少游遮住了骄阳的炙烤。在画桥之畔,倚坐在胡床之上,一直纳凉到月上中天。看那满池塘摇曳的莲花,不时有幽香袭来;听那船上缥缈的笛声,偶尔有微风吹过,可谓暑气尽消。也许有同学会有这样的疑问:把家里的床搬出来,是不是太过折腾?其实诗人自己一个人就能轻松搞定,这里的玄妙就出在“胡床”上。你看,“床”前带一个“胡”字,就证明它的原产地不是中国。比方说“胡

    初中生学习指导·提升版 2020年8期2020-09-10

  • 胡床
    田丰八【关键词】胡床;踞坐;绳床;交椅;东汉灵帝【摘要】通过对传统坐姿进行区分,确认垂脚踞坐为中国古代一种特殊坐姿。胡床由东汉灵帝时传入中国,魏晋渐盛,隋唐在民间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胡床不仅使用地点与床、榻有别,而且取独坐和踞坐为坐姿。1世纪前后胡床传入日本,传入途径可能并非由中国,而是直接通过东胡输入。宋人名胡床为交椅,故推想胡床为交腿折叠椅,初为革面,后改绳面,因而北朝、唐也称绳床,且可能带有靠背。折叠椅早于固定椅子由西方舶来中国,是因为游牧民族尚其

    文物春秋 2020年2期2020-08-04

  • 古代诗人的避暑“妙招”
    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宋]陆游《桥南纳凉》俗话说:“大树底下好乘凉。”桥畔绿柳成行,自是纳凉佳处。追柳荫、倚胡床(一种交椅),在极具动感的画面中,诗人以理想的纳凉方式尽情享受,惬意非常。最诗意的避暑方式:月夜行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既然白天外面太热,那我就特意挑晚上出门。夜行黄沙道,蝉鸣蛙噪,凉风习习,诗情画意,满心的凉爽与恬静!当然,这样的美景只属于乡村夏夜,与城市可没有关系。最豪放的避暑方式:脱光光懒摇白

    小猕猴学习画刊·下半月 2020年8期2020-07-28

  • 古人的座次与坐具
    坐法。东汉后期,胡床自胡地传入中原。胡床是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即所谓“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宋陶榖《清异录》),类似后世的马扎。有了胡床后,人们便无须席地而坐了,而且坐起来双足垂地,也比较舒服,于是一时间胡床、胡坐成为风尚。《后汉书·五行志》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京都贵戚皆竟为之。”到了魏晋及隋唐,胡床更是普遍流行。如曹操在行军途中休息时坐的便是胡床。西晋的戴渊少时为游侠,尝“在岸上,据胡床指麾左右,皆得

    读者·校园版 2020年8期2020-04-15

  • 诗情画意话消夏
    池畔柳荫下,支张胡床吹吹风。他在《纳凉》里写道:“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这首诗里有色,有声,还有味。闭目想象一下,自己和词人一样,正漫步在婆娑多姿的绿柳林中,徜徉于碧波荡漾的荷塘小径。累了,斜倚胡床赏景纳凉,清风徐徐,荷香沁人心脾,笛声悠扬悦耳,暑热顿时消散于无形之中。而诗豪刘禹锡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一诗中,则在山林水榭之外,来到一个奢华的避暑去处——水亭。“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

    思维与智慧 2019年19期2019-12-13

  • “廉石”“廉床”及“廉碑”
    ”是仿照当地的“胡床”,自己动手制作的轻便折叠床。时隔数百年后,“诗仙”李白赋诗赞之:“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后人把裴潜仿制的“胡床”誉为“廉床”。中唐时的三代重臣卢怀慎,一生清正廉洁,为国为民建树颇多,却从来“不张扬”,死后竟无钱安葬。一老仆请求“自卖”换钱,草草为主人办了丧事。堂堂一品大员,连立块墓碑的钱都没有。唐玄宗听说之后,亲临其家、其墓察看,不禁潸然泪下,颁诏为其竖立墓碑,并御书碑文。后人把卢怀慎的墓碑誉为“廉碑”。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间。“

    共产党员(辽宁) 2019年11期2019-11-18

  • 诗情画意话消夏
    池畔柳荫下,支张胡床吹吹风。他在《纳凉》里写道:“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这首诗里有色,有声,还有味。闭目想象一下,自己和词人一样,正漫步在婆娑多姿的绿柳林中,徜徉于碧波荡漾的荷塘小径。累了,斜倚胡床赏景纳凉,清风徐徐,荷香沁人心脾,笛声悠扬悦耳,暑热顿时消散于无形之中。而诗豪刘禹锡在《刘驸马水亭避暑》一诗中,则在山林水榭之外,来到一个奢华的避暑去处——水亭。“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2019年10期2019-10-23

  • 李白到底睡的什么床
    。另一种解释说是胡床,类似于现在的马扎和躺椅,2018年4月份《山东教育》上有作者论证此说,著名收藏家马未都也认为是胡床。似乎各种论据也都能站住脚,但是李白并非在自己家空旷的院落,而是在扬州的旅舍呢?况且江南的房子多房房相连,比较密集。“古老的房子,窄窄的弄堂,即使是大的院落,院子也比较狭”。在旅舍又哪有闲院子摆一张胡床呢?况且,当时李白大病初愈,久在旅舍,烦闷异常,尝试着出来溜达溜达,透口气,总不至于拿着一张胡床吧?更值得商榷的是坐在胡床上更应该是一种休

    山东青年报·教育周刊教师版上半月 2019年8期2019-09-10

  • “廉石”“廉床”及“廉碑”等2篇
    ”是仿照当地的“胡床”,自己动手制作的轻便折叠床。时隔数百年后,“诗仙”李白赋诗赞之:“去时无一物,东壁挂胡床。”后人把裴潜仿制的“胡床”誉为“廉床”。中唐时的三代重臣卢怀慎,一生清正廉洁,为国为民建树颇多,却从来“不张扬”,死后竟无钱安葬。一老仆请求“自卖”换钱,草草为主人办了丧事。堂堂一品大员,连立块墓碑的钱都没有。唐玄宗听说之后,亲临其家、其墓察看,不禁潸然泪下,颁诏为其竖立墓碑,并御书碑文。后人把卢怀慎的墓碑誉为“廉碑”。政声人去后,民意闲谈间。“

    共产党员·上 2019年6期2019-07-25

  • “椅子”的旅行
    地展开。一种叫“胡床”的坐具自西而来,然后先北后南,成为中土世界的新宠,并于唐代继续向东传播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在此之前,中国人席地而坐,并由此衍生出一系列礼仪标准,胡床的到来并非即刻改变了中国人的坐姿,席坐仍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即便在今天的日本,源自中国的席坐习俗仍然保留,并作为接待贵客的一种礼仪而存在。有证据显示,胡床的中土旅行与佛教的传播关系密切。佛教倡导“万法皆空”,主张为生命作减法,这与中国原生的道家思想不谋而合,两者都成为中国坐具设计的智慧之源。

    百科知识 2019年10期2019-06-04

  • 胡床起源小考
    赵子淇摘要:胡床作为一种舶来家具,在中国的家具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从便携的折叠凳,逐步演变为带靠背及扶手的交椅,形制不断改变,并最终成为明式家具中的经典座椅。然而寻根溯源,胡床既为舶来品,它究竟是从何处而来,又是如何而来的呢?这不仅是研究中国胡床之来源,更能从其发展脉络来思考其他外来文化是如何影响中国的传统文化的。关键词:胡床;中亚文化;犍陀罗艺术;佛教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9)03-0057-0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1期2019-05-08

  • 古丝绸之路给中国饮食文化带来的影响
    “胡风”的影子。胡床:“席地而坐”的“分食制”消失,“围桌而食”的“合餐制”出现“胡床”,对中国人就食行为的改变最大,造成秦汉以前流行的“分食制”日渐衰弱,“席地而坐”的就餐方式消失,或蹲或站的端碗吃饭习惯,渐渐变成了人坐椅凳上、碗放桌子上吃,形成了“围桌而食”的合餐风俗。合餐亦称“合食”或“会餐”,俗称“大家一起吃”。对应的则是“分食”方式,俗称“你吃你的,我吃我的”。分食制是先秦贵族推崇且流行的就食习惯,这种习俗改变的标志就是“胡床”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

    人生与伴侣·共同关注 2019年2期2019-03-18

  • 怎么坐才算有“坐相”?
    魏晋以后,由于“胡床”的出现,坐法也有了新的变化。所谓“胡床”就是一种简易折叠椅,因从西域胡人引入而得名。坐胡床的姿势与现代人常规坐法极为相似,古人称之为“垂足坐”,是当时最新潮的坐法。有记载的最早“垂足坐”的名人是东汉皇帝刘宏(灵帝),《后汉书·五行志一》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因皇帝的喜爱,这个新潮坐法首先在京城贵族中间流行开来。目前能看到的最早胡床坐像,见于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连坐胡床。到

    奥秘(创新大赛) 2018年7期2018-09-23

  • 古丝路让中华美食更有滋有味
    风”的影子。如“胡床”,曾改变了中国人的就食习惯,合餐制替代了分食习俗;“胡椒”,让中国菜肴更有滋味,色香味愈加突出;“胡饼”,丰富了面食种类,而“烧烤”更成为流行至今的一种美味……胡床:“席地而坐”的“分食制”消失,“围桌而食”的“合餐制”出现《晋书》:“中国相尚用胡床貊槃……吉享嘉会,皆以为先”。“胡床”,对中国人就食行为的改变最大,造成秦汉以前流行的“分食制”日渐衰弱,“席地而坐”的就餐方式消失,或蹲或站的端碗吃饭习惯,渐渐变成了人坐椅凳上、碗放桌子

    一带一路报道 2018年2期2018-09-10

  • “床”是睡床还是非睡床?
    “井栏”“凳子即胡床”。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和严密的逻辑推理,经多层次动态研究后,认为“床”字的意义为“睡床”。一、唐宋元明清的所有注家对“床”不做之注说明“床”是睡床李白的《静夜思》历经唐宋元明清几个朝代,历经几千年。在郭老提出质疑之前,所有人都认为“床前明月光”的“床”字指的是睡觉的床,清朝的读者是这样认为,明朝的读者如此告诉清朝,宋朝的读者这样告诉明朝,宋朝的读者是唐朝的读者告诉的。这是普通常识,不需要注释。人的小辈所有人都认为“床前明月光”的“床”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1期2018-08-24

  • 纳凉
    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參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为了避暑,诗人出门追寻清凉之地,终于找到画桥南畔的树阴下,惬意地靠在胡床上纳凉。月光明亮,湖中船上笛声参差响起,晚风初定,水中莲花盛开,香味沁人心脾……你有没有感受到诗人因为天气太热才要“追”寻纳凉之处的急切心理?当诗人找到了理想的纳凉圣地,你有没有和他一样,陶醉在笛声萦绕、莲香四溢的清凉之境中?我们现代人在炎炎夏日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空调吹来的凉风,不过,我们也渐渐失去了古代人对自然环境敏锐的感受力。有

    为了孩子(孕0~3岁) 2018年8期2018-08-23

  • 胡床说非无是处 ——李白《静夜思》误读辨正之三
    。在马未都先生的胡床说受到批判后,传统观念似乎取得了“胜利”,但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假象,坐床说是批不倒的。一、坐床说最切诗意既然坐床说最切诗意,那为什么不能得到多数人的认同呢?追其原因,不外两点:一则传统理解深入人心,根深蒂固,形成一种阻力;二则最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坐床论者对问题的论证很不充分,甚至有明显的错误见解,所以很难服人。就刘国成、程瑞君、马未都几位先生的文章来说,他们虽然都正确地指出诗中所写的月光是室外的月光,诗人是坐在坐具上,但是怎么证明这是室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8年2期2018-04-02

  • 椅子是啥时候普及的
    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据史料记载,“交椅”就是一种腿交叉、能折叠的椅子,又叫“交床”“胡床”“绳床”,是汉朝时期由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宋人记载道:“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不过到了隋朝,因忌讳“胡”字,又因为这种椅子双腿交叉,于是就改称为“交床”了。到了唐代,人们才开始把有后背与扶手的坐具称为椅子。宋朝时候出现了带靠背的交椅,又称太师椅,据说与秦桧有关。据宋代张端义的《贵耳集》称:一天,秦桧坐在那里仰着头,不一会儿把头巾弄掉

    高中生·青春励志 2017年11期2017-12-28

  • 算的不是命,是人心
    指指邵康节坐着的胡床说:“这胡床是专门为你设置的。”邵康节看了说:“请再取一张胡床来。”韩琦问原因,邵康节说:“今日中午,应该还有一位骑白马、穿绿衣的少年来拜见你,你虽然病了,也要见见他,因为此人将来会负责修史,还会为你写传记。”韩琦平素非常敬重邵康节,便嘱咐看门人:“今天还有客人来,不管贵贱,都要立即通报我。”中午时分,后来的史学家范祖禹和叶梦得来了。韩琦热情招待了二位,并对叶梦得说:“我年老患病,不久将死,平生碌碌无成,但仍怀一片忠心,为国家效力。将来

    百家讲坛(蓝版) 2017年3期2017-09-04

  • 椅子是啥时候普及的
    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据史料记载,“交椅”就是一种腿交叉、能折叠的椅子,又叫“交床”“胡床”“绳床”,是汉朝时期由北方少数民族传入中原的。宋人高承《事物纪原》中说:“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因话录》中也说:“交椅谓之绳床,夷狄所制,欧公不御。”不过到了隋朝,因忌讳“胡”字,又因为这种椅子双腿交叉,于是就改称为“交床”了。到了唐代,人们才开始把有后背与扶手的坐具称为椅子。宋朝时候出现了带靠背的交椅,又称太师椅,据说与秦桧有关。据

    文史博览·文史 2017年6期2017-06-19

  • 诗歌鉴赏
    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①。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注释]①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诗歌赏析】一、二两句写仔细寻觅纳凉胜地。第一句连用“携”“来”“追”三个动词,把诗人携杖出户后的动作,分出层次加以表现。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传达出诗人追寻理想中的纳凉胜处的内在感情。这样,诗人急于从火海中解脱出来的情怀,通过一系列动作,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第二句具体指出了纳凉胜地的方位和临时的布置。诗人选好了目的地,安上

    作文周刊·八年级读写版 2016年6期2017-05-27

  • 浅谈胡床形式的演变
    不同样式的区分。胡床属于坐具,又称交椅、交床,也就是我们现在的马扎。在数千年中原民族与外族斗争中,辽、金等外族人曾多次打败中原民族取得政权,在生活习惯,生活生产用具等方面互通有无,使得民族不断融合,传入中原的一种家具样式。秦汉之前,中国是没有什么坐具的,人们皆席地而坐,草席、布垫就算是坐具了。皇帝上朝时也与众大臣一样跪坐在地上,臀部坐在后脚跟上,腰部挺直,肩部打开,这才是一种端庄儒雅的坐姿。百姓亦是如此。胡人属于游牧民族,能征善战,“男儿三岁会骑射”。自小

    商情 2017年8期2017-04-20

  • 高足家具的兴起
    的坐具形态。直到胡床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高足家具的发展。“胡床”一词现记载最早的是在《后汉书·五行志》中:“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京都贵戚皆竞为之。”早在汉武帝时,中国开启丝绸之路,使中国与中亚、印度以及西北少数民族往来频繁。胡床很有可能是跟随丝绸之路而进入中原的。到晋代,在《晋书·五行志》中提到:“泰始之后,中国相尚用胡床、貃槃。”这些记载表明了胡床在晋代已经进入了上层社会的生活当中。胡床一词虽出自汉代,但没有具体形象可供参考。目前

    参花(下) 2017年8期2017-02-16

  • 什么是“交椅”?
    ,从北方传入了“胡床”,它的样子有点像现在的马扎。这种椅子的特点是木头的双脚交叉,张开后才能平稳。到了隋代,人们改称“胡床”为“交床”。到了南宋,人们又将“交床”改称为“交椅”。在封建社会里,交椅不是任何人都能坐的,坐交椅是人的身份、地位的象征。因此,“第一把交椅”就成了首领的代名词。交椅虽然便于搬动,却不太牢固,坐着也不很舒服,所以后来逐渐被太师椅取代了。endprint

    小雪花·小学生快乐作文 2016年10期2016-11-19

  • 中国第一个家具 ——“榻”
    场景。东汉时期,胡床传入中原,也就是俗称的马扎。胡床从字眼上看,往往被误以为是床的一种。但此床非彼床。胡床最早起源于古埃及。早在4000多年前的古王国时期,古埃及人就已经开始使用这种坐具。后来,通过战争、贸易等方式,胡床传入西亚、欧洲、中亚和印度。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凿通了到中亚的商路,胡床便经由这条商路传入中国。胡床,是古代人们聚会活动常用的坐具,具有重要的文化功能:校勘文章、写诗作画、传道授业、讲经说法等文化活动,无不围绕着宽阔的胡床进行;文献典籍、手卷

    中国新时代 2016年2期2016-10-13

  • 中国古代服装形制与坐姿及坐具的关系研究
    直到东汉末年,“胡床”传入华夏中原地区,高型坐具崭露头角。1.2高型坐具及对应历史时期高型坐具是指与“垂足坐”人类起居方式相适应的坐具类型,它的高度通常被控制在人体小腿长度的平均值以上,因此被称为“高型”坐具。1.2.1魏晋南北朝时期多民族的融合与迁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显著特征。民族的融合带来了更多文化艺术、传统习俗、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交流机会。此时,北方少数民族及西域少数民族的家居文化与起居方式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原汉族人民。从西域等地区传来的“胡床”掀起了中

    丝绸 2016年7期2016-08-18

  • 漫谈跪坐文化
    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是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类似现在的小马扎。胡床传进中原,汉灵帝开始喜欢胡人的生活,贵族大臣们争相效仿之。唐朝胡床甚为流行,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中出现的床就是胡床小马扎,诗人李白那是搬着小马扎看风景,可不是躺在床上就能看到月光。后来在胡床基础上改成了椅子、凳子,人们慢慢接受了更加舒适的方式。隋唐五代后,日用家具发展变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跪坐的旧俗逐渐消失。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16年6期2016-06-27

  • 如何在古代当个优雅的“坐”家
    魏晋以后,由于“胡床”的出现,坐法也有了新的变化。所谓“胡床”就是一种简易的折叠椅,因从西域胡人引入而得名。宋人陶谷在《清异录》“逍遥座”条称:“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坐胡床的姿势与现代人常规坐法极为相似,古人称之为“垂足坐”,是当时最新潮的坐法。到了隋代,隋炀帝杨广忌讳胡人,便搞起“去胡运动”,凡沾“胡”字的名称一律改掉,如大家常吃的黄瓜,名字便是从“胡瓜”改来的;胡床则改为“交床”。在“交床”基础上,唐玄宗李隆基的随从还

    学生天地·初中 2016年7期2016-05-14

  • 纳凉
    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①。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注释]①胡床:亦称“交床”“交椅”“绳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诗歌赏析】一、二两句写仔细寻觅纳凉胜地。第一句连用“携”“来”“追”三个动词,把诗人携杖出户后的动作,分出层次加以表现。其中“追”字更是曲折、含蓄地传达出诗人追寻理想中的纳凉胜处的内在感情。这样,诗人急于从火海中解脱出来的情怀,通过一系列动作,就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第二句具体指出了纳凉胜地的方位和临时的布置。诗人选好了目的地,安上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2016年6期2016-04-18

  • 交椅 英雄好汉论资排辈源于此
    北方少数民族的“胡床”,大约在汉代传入。原来,我国汉以前的家具都属低面家具,无坐具,人们席地而坐,只有案几而无桌子。到了汉代,北方游牧民族的“胡床”传入,这里的“床”是坐具的含意,与眠床的床是不同概念。宋人高承在《事务纪原》中引《风俗通》的话说:“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大约在唐以后,人们才把带后背与扶手的坐具称为椅子。在宋元时已出现了带靠背的交椅,分为直背与圈背两大类,而明代的交椅就是圈背交椅的延续与发展。明代交椅以造型优美流

    中国林业产业 2016年9期2016-03-26

  • 《中国坐椅习俗》读后
    体的研究。坐椅;胡床;绳床;交椅;椅子《中国坐椅习俗》(如图1)是台湾东吴大学史学专家翁同文先生对中国高型坐具——“绳床”的起源、发展和普及所做的专门研究。翁同文先生早年就读于西南联大历史系,受教于陈寅恪、钱穆等先生。毕业后留学欧美,又请益于法国汉学家白乐日(Etienne Ba lazs)教授。他先后著有《中国科学技术史论丛》、《艺林丛考》等书籍。翁同文先生学贯中西,具备极其深厚的史学功底,有着开阔的史学视野。综观全书,我们能够感受到,他对于家具史的研究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5年11期2015-10-31

  • 古人怎么“坐”才叫“坐有坐相”
    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床在今看来是一种睡具,但在早期其第一功能是坐。许慎《说文解字》称:“床,安身之几坐也。”在椅子尚未出现和流行的年代,古人居家主要是坐在床上,或是坐在席子上。这种床也称榻,坐榻其实与“席地而坐”基本没区别,仍是双膝落地,臀部着脚跟。但在魏晋以后,由于“胡床”的出现,坐法也有了新的变化。所谓“胡床”就是一种简易折叠椅,因从西域胡人引入而得名。宋人陶谷在《清异录》“逍遥座”条称:“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便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

    新湘评论·下半月 2015年2期2015-09-10

  • 怎么坐才算有“坐相”?
    魏晋以后,由于“胡床”的出现,坐法也有了新的变化。所谓“胡床”就是一种简易折叠椅,因从西域胡人引入而得名。坐胡床的姿势与现代人常规坐法极为相似,古人称之为“垂足坐”,是当时最新潮的坐法。有记载的最早“垂足坐”的名人是东汉皇帝刘宏(灵帝),《后汉书·五行志一》记载:“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胡空侯、胡笛、胡舞,京都贵戚皆竞为之。”因皇帝的喜爱,这个新潮坐法首先在京城贵族中间流行开来。目前能看到的最早胡床坐像,见于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连坐胡床。到

    奥秘 2015年4期2015-09-10

  • 椅子:坐的历史
    回沾夜露,乘月坐胡床”说得非常明白,就是因为坐在胡床上赏月而让露水沾湿衣裳。这个胡床,就是今天椅子的前身。那么胡床是怎么一步步演变成椅子的呢?这最早要追溯到东汉。汉灵帝刘宏可谓那个时代的“潮人”,凡是和“胡”沾边的东西他都喜欢,比如胡服、胡饭、胡舞、胡坐(指坐姿)等,其中就有胡床。然而,对于自古以来就习惯了席地而坐的中原人民来说,这只能是个别帝王的行为艺术。魏晋时期,情况发生变化,胡床开始大范围流行,成为达官贵人家里较为贵重的家具,专供男主人或贵客使用。太

    读者欣赏 2015年7期2015-07-18

  • 也谈“床前明月光”中的“床”
    、“井床”说和“胡床”说。笔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经多方考证后,认为“睡床”说更合乎情理。以下从两方面阐述。一、从床的起源、发展以及作者所处时代的生活习俗来看,“床”字应当解释为“睡床”。“床”,异体为“牀”,本义为坐卧的器具。甲骨文的“爿”即“牀”,是有牀脚、牀面的物体的象形。《辞海》解释,“床”字有三义:“卧具也,古坐具亦曰床;井上围栏;床形物”。古代的床往往“身兼数任”——可坐、可卧、可读书、可就餐等。到了唐代,“床”的概念已变得格外宽泛:凡上有面板、

    语文教学之友 2014年9期2014-09-22

  • 《诸病源候论》养生导引法连载之四 胡床
    导引法连载之四 胡床文 上海理工大学体育部 徐海朋《诸病源候论·虚劳候》养生方导引法记载:“坐[一],抱两膝下,去[二]三里[三]二寸[四],急[五]抱向身[六],极势[七]。足两向[八],身起[九],欲似[十]胡床[十一]。住势[十二],还坐[十三]。上下来去[十四],二七[十五]。去[十六]腰、足、臂内虚劳[十七],膀胱冷[十八]。”校注:[一]坐:指箕踞坐,古代导引法的一种准备姿势,具体操作见导引姿势。[二]去:距离。[三]三里:指足三里穴位,是“足

    健身气功 2014年4期2014-05-02

  • 陈设和起居
    年起出现了一种“胡床”,大约是北方游牧民族为迁徙方便而创制的,中原地区在民族交往中引进,因为跟中原所习用的床有同有异,所以加胡字以示区别。胡床的床面系用绳带交叉贯穿而成,可以折起,类似今天的马扎,所以又称绳床、校椅。因为胡床轻巧便于搬动,所以常常移至室外使用。后来的木质交椅、今之折叠椅、凳,即由胡床发展而来。古书上还常提到榻。榻跟床差不多,可坐,可卧。我们曾经多次谈到古人是席地而坐的。坐的姿势又是怎样的呢?古人坐时两膝着地,两脚的脚背朝下,臀部落在脚踵上。

    读书文摘 2014年4期2014-04-08

  • 谈交椅
    变而来,交杌古称胡床,又叫马扎。胡床在汉代由北方游牧民族传入,后逐渐发展成为带靠背的交椅。明代交椅,上承宋式,在造型、结构、装饰上更趋完美。交椅的座面通常作软屉,或以绳编,或以皮制,便于折叠,展开则能固定腿足,形成座面,就坐极为舒适,还可改变软屉的长度来调节座面的进深和高度。交椅折叠后携带十分方便,是古人出巡、打猎、旅游乃至行军作战时的常备之具。然而这种家具样式在今天的实用性已变得不够广泛,所以很少有人知道所谓的“交椅”为何物。3 靠背圆与直也有讲究?交椅

    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4年6期2014-01-23

  • 正史中的胡床及其变迁
    108)正史中的胡床及其变迁黄清敏(闽江学院 历史系 ,福建 福州 350108)胡床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原以来,对人们的生活起居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宋以后发展为交椅,考诸正史,可以看出,魏晋南北朝和宋元之后是这一坐具运用得最为频繁的两个时期。探究其原因,首先在于这两个时期的民族大融合,此外,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思想观念等对这一坐具的变化都曾产生了影响。正史;胡床;交椅;变迁;民族融合胡床,顾名思义,胡人用的床,不是汉民族的家具,亦称为马扎、交床、交椅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年5期2010-09-06

  • 凳子不是用来坐的
    地区胡人传入的。胡床在魏晋至隋唐时期使用较广,有钱有势的人家不仅居室必备,就是出行时还要由侍从扛着胡床跟随左右,以备临时休息之用。其实,这种胡床已具备了凳子的形状和功能,但因那时没有“凳”的称谓,人们还习惯称之为“胡床”。唐宋以后,凳子的使用逐渐增多,凳子的名称也被广泛使用,并从床的品类中分离出来。古代凳子的形式多样,主要有长方、正方、圆形几种。清代又增加了梅花形、桃形、六角形、八角形和海棠形等。还有一种上下为平面、两端小、中间大的花鼓形状的圆凳,使用时根

    知识窗 2010年4期2010-05-14

  • 李白《静夜思》中的“床”指什么
    诗中所描写的床是胡床,这只是一家之言。按照中国古代家具发展的历史与古人坐行姿势的变化来看,这一说法并不太符合历史的实际。在唐代中期以前,中国古人的坐主要是一种类似今天“跪”的坐姿,这种坐姿在现代的韩国和日本仍可以看到。古人之所以采用这一坐姿,与最初的穿着分不开。汉代之前,古人所穿的是上衣下裳。裳像一条围裙,在裳里面穿的是只有两条裤管的胫衣,即所谓的“开裆裤”,目的是为了保暖腿部。古人采用跪坐的方式,主要是为了端坐,避免露出下体。在汉朝前后,人们开始穿合裆之

    文史天地 2009年2期2009-02-23

  • 胡床、交椅及其他
    支,如交椅之称。胡床,即交椅。”于是,我们知道交椅,也就是胡床。在汉唐时,凡从西域引进的物品,均冠以“胡”字,与明清时,从海外引进的舶来品,均加一个“洋”字,是同样的道理。古代中国,没有交椅这一说,那时的达官贵人,平民百姓,均席地而坐,或跪或跽或盘腿或打坐,至少在唐代以前,中国人的屁股底下用不着座椅这类器物。这种遗风,至今仍可从日本人使用榻榻米的习惯看出来。因此,胡床或者交椅,肯定是随着境外游牧民族的金戈铁马,大举南下,他们的穹庐毡幕,羊酪胡床之类,也渐及

    读书文摘 2009年2期2009-02-10

  • 床前明月——马未都说家具收藏(二)
    而是古人称之为“胡床”的马扎(图1)。(1)“胡床”(马扎)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我们民族的起居习惯。人类的起居方式有两种,一种叫席地坐,一种叫垂足坐。垂足坐就是人坐在椅子上,腿垂着地。2000年前,亚洲地区的人们都是席地坐,直到今天,日本、韩国、朝鲜、印度、尼泊尔、泰国的人们还是席地坐。只有我们民族改变了起居习惯,由席地坐改为垂足坐。欧洲人在2000年前已经坐在椅子上了,为什么呢?因为欧洲气候比较湿冷,迫使他们高坐。亚洲地区尤其我国早期人类的文明是

    走近科学 2008年9期2008-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