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者

  • 税收、转移支付与顶层收入不平等
    高前10%顶层收入者的收入份额,该收入份额数值越大,顶层收入不平等越严重。顶层收入不平等实际上是收入分配状况的一种度量,顶层收入者占据过大的收入份额将会严重影响普通民众的劳动要素所得,降低居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3]。财政的三大职能之一是进行收入分配,税收和转移支付是进行再分配的重要工具,我国税收和转移支付对收入再分配的影响并未达成共识,其对顶层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更鲜有学者研究。鉴于顶层收入不平等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在实现共同富裕的大目标下,研究我国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年4期2022-09-13

  • 迈向共同富裕阶段:我国中等收入群体成长和政策设计
    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政策目标。之后,历届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和政府工作报告都一再明确“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工作任务。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期间“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目标。2021年3月11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表决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1)http:∥www.gov.cn/xinwen/2021-0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年2期2022-03-16

  • “双碳”目标下中国省域碳排放责任核算研究 ——基于“收入者责任”视角
    因此亟待引入“收入者责任”视角进行碳排放责任核算。“生产者责任”视角虽然核算基础好,应用范围广(Pan等,2008),但缺乏公平性,易增加生产成本(张洋等,2020;Zhen和Li,2021)或导致“碳泄漏”(潘文卿,2015),且无法追踪资本、能源等要素供给者的碳排放责任。“消费者责任”视角将消费者也纳入碳责任核算体系(Proops,1999;Munksgaard和Pedersen,2001),虽然在很大程度上规避了“碳泄漏”风险,但沿产品供应链追溯消费

    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21年6期2021-12-03

  • 让中等收入者有更多获得感
    限制。一些中等收入者的主观认同感偏低,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观原因源于一些中等收入者对中等收入人群应有生活品质的主观想象。中等收入人群对生活的想象主要有两个参照系,一个是欧美发达国家中等收入人群的生活,一个是国内富人的生活。在中国,由于中等收入人群大部分集中在大城市,房价普遍较高,有些大城市实行汽车限购政策,即便是中等收入人群,要买到自己满意的房子和车子,并不容易。中国大城市的中等收入人群与欧美国家的中等收入人群可能收入差距不大,但是在生活品质上还是有一定的差

    时代报告 2019年1期2019-05-13

  • 初探在现代家庭如何进行保险理财
    依据,家庭主要收入者不同的年龄阶段,则家庭保险需求就不同。在购买保险时,首先应该考虑家庭主要收入者,其次才是老人和小孩。在选择缴费期时候,不能一味的想缩短缴费期,也不能无故地延长缴费期,缴费期长短必须和家庭收入相符合。一般情况下,适当延长缴费期,每年保费就适当较低,随着未来收入增加,保费支出越来越不会成为压力。3.1 不同的人生阶段应该采取不同的保险理财策略。家庭理财如何理财,还得视情况而定,就不同的人生阶段,采取不同的保险理财策略:单身期:该阶段一般是刚

    新商务周刊 2018年18期2018-12-07

  • 城市居民不同收入群体慈善捐款行为研究
    3001元以上收入者(这其中包括了5000元以上收入者169人)总计仅有413人,占总人数39%。但该数据或许只能说明所调查受访者收入不算高,或他们在回答该问题时因“相对保守”而选择相对较低的收入选项,并不能真正代表居民的实际收入。接下来,采用Kruskal-Wallis H方法分析各收入层次群体的慈善捐款行为是否存在显著性差异。通过Kruskal-Wallis H检验发现:Chi-Square值为22.354,df值为4,Asymp.Sig.值为0.00

    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8年4期2018-09-04

  • 谈资,你的身份新标签
    七万美元的中等收入者也能负担得起。从绝对生活享受来说,富人和中等收入者差別不大。背个好包,别人不知道你是真有钱的富人,还是一个喜欢包的中等收入者。用财富购买知识如果你的年收入超过30万美元,应该怎么花钱,才能彰显社会地位呢?有抱负阶级的回答,是“无形”的消费,即把钱花在服务、教育、提升人力资本上,存更多的退休金,买最好的医疗保险。这些东西比有形的更贵。好大学每年的学费加生活费超过六万美元,相当于一年一辆奔驰车。如果孩子从小上私立学校,整个下来是一笔巨款。美

    新城乡 2017年10期2017-10-31

  • 江苏农村消费新观察
    口划分为农村低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高收入者,其中农村中等收入者是指在一定时期同一地域范围内达到中等收入水平的农村居民群体,其下限为当时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其上限为当时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两倍,而收入水平高于农村中等收入者的为农村高收入者,反之为农村低收入者。通过统计数据分析和田野调查,发现农村居民消费存在明显的消费层次区别。(一)消费水平的层次性明显,且差距有扩大趋势。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化,农民由原来高度同质、收入平均的群体逐渐分化为职业多元、收入差距不

    江苏农村经济 2017年8期2017-08-31

  • 中等收入群体与财税政策
    空间。研究中等收入者的流动性后发现,低收入者近4年里约80%是维持其收入等级,向中等收入组流动的只有20%。历年中,中等收入者中有39%有向下流动的历史,往上流动的稳定的只有1%。总的来看,无论是城镇还是农村居民,向下迁移概率偏高,向上迁移概率低,低收入者出现一定程度的固化现象。从宏观经济增长还是测算来看,2016年我国大概有35%的中等收入群体,2020年预测可以到45%左右。很多专家提出,能否到2020年提高到50%,我们认为,虽然有5%的差距,但是如

    北方经济 2017年6期2017-07-24

  • 我国收入差距呈缩小趋势
    大。首先,中等收入者比重显著上升。十八大以来,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进一步上升,2013年达到24.03%,预计到2020年将上升到45.01%。其次,农民工成为中等收入者重要来源。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6年全国农民工人均月收入3275元,其中农民工最高20%收入组的月均工资已经达到8823元,远超过各种标准定义的中等收入者门槛。人民对经济的共享度有显著增加。首先,政府再分配调节力度进一步加强。例如,在财政转移支付方面,近年来中央财政进一步加大社会保障和就

    人民论坛 2017年11期2017-05-05

  • 中等收入标准需要精准界定
    此,“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也纳入了“十三五”规划纲要。不过,目前国内学界对于中等收入者的概念界定,还未形成明确说法,中等收入者的具体划分方法也存在许多争论。由于缺乏对这一群体的明确定义和测定方法,无法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量化目标和具体化的政策方案,不利于这一目标的顺利达成。在制订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划分标准时,可以借鉴国外对中等收入群体的测定方法。目前,中等收入群体这个词,已经频繁地出现于国际组织和知名智库的研究报告中。同时,一些讨论收入分配和社会结构

    党建文汇·上 2017年1期2017-02-27

  • 中等收入标准需要精准界定
    此,“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也纳入了“十三五”规划纲要。不过,目前国内学界对于中等收入者的概念界定,还未形成明确说法,中等收入者的具体划分方法也存在许多争论。由于缺乏对这一群体的明确定义和测定方法,无法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量化目标和具体化的政策方案,不利于这一目标的顺利达成。在制订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划分标准时,可以借鉴国外对中等收入群体的测定方法。目前,中等收入群体这个词,已经频繁地出现于国际组织和知名智库的研究报告中。同时,一些讨论收入分配和社会结构

    党建文汇·上 2017年1期2017-02-27

  • 中等收入群体概念的兴起及其对中国社会发展的意义
    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口号。这之后,党和政府文件一再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2016年5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关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转方式调结构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这说明,“中等收入人口比重上升”,是衡量是否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奋

    中共中央党校学报 2017年2期2017-01-25

  •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
    逯新红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政策建议■逯新红当前中国中等收入者比重较低,基于中国目前所处发展阶段和基本国情,中国农业从业者比重大、分配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低、税收调节能力弱、社会征信体系不健全、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低等问题制约了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高。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要通过加快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缩小全社会收入差距、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加大税收调节力度、完善社会征信体系、提升经济发展水平等措施来解决。中等收入者比重;问题;政策

    金融与经济 2016年9期2016-10-19

  • “中产人群”不认可中产身份
    指出,中国中等收入者已有3亿人。然而,被专家学者定义为中产的人群并不认可自己的中产身份,认同自己是中下阶层和下层阶层的比例则相对较高。说到底,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在于,过去几十年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和急剧的社会变迁下,出现了一种社会心态,即极强的物质欲望追求及由此导致的不满足感和缺乏安全感。那些从收入、财富和消费角度来说已达到或超过中等水平的人,对未来寄予更高期望,这种高期望又会带来不满足感和焦虑心态,使他们总觉得尚未达到理想的中产生活状态,还需要拼命努力

    公务员文萃 2016年3期2016-03-23

  • 打造中低收入群体与住房问题
    比重最大的中等收入者已形成为富裕群体。在我国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许多社会人士曾多次提出打造具有小康水平的中等或中低收入群体的问题,并建议把它定义为建成小康社会的一条重要标准。1997年,时任建设部党组书记的俞正声同志曾在一次讲话中指出:归根结底地说,住房问题是一个经济问题。如果政府的经济实力强了,人民收入提高了,住房问题就好办了。后来1998年国务院颁布的有关房改的23号文,决定推行住房分类供应制度,并把解住房问题的重点放在占居民比重最大的中低收入者

    中国房地产·综合版 2015年5期2015-05-30

  •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影响因素分析和政策建议*
    李金凤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这个政策主张最早是在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第一次提出,而在2010年4月温家宝总理称要“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 ‘橄榄型’ 分配格局”,接着2012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将“继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那么,这十多年间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扩大的情况如何?有什么因素在影响和限制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呢?我国政府目前应该采取什么对策来促进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呢?本文主要围绕这3个问题进行分析。我国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扩大情况从十六大以来,我国

    环渤海经济瞭望 2015年5期2015-01-04

  •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障碍及对策探析
    力。无疑,中等收入者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力量。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已成为一项急需解决的时代课题。其实早在党的十六大,就已经明确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在2011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对中等收入者的关注又进入到政策层面。会议指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新情况新变化,要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一战略基点,把扩大内需的重点更多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十八大报告再

    中共太原市委党校学报 2014年3期2014-08-15

  • 中等收入者还是中等消费者——论中等消费者
    是使用了“中等收入者”这一概念。这一概念是在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此后,在学术界,围绕什么是中等收入者,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产生了大量的研究。近几年来在中央的会议和文件中经常提及提高中等收入者的比重。这说明经过了十年左右的发展,我国的中等收入者还需要扩大,我国的社会结构还不是理想的社会结构,扩大内需的政策目标还没有实现。本文对“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提法进行了反思,提出要培育和扩大中等消费者。一、中等收入者中等收入者和中产阶级这两个概念有着千丝万

    社科纵横 2014年3期2014-04-09

  • 餐饮O2O,中高收入者最对胃
    饮O2O,中高收入者最对胃许睿2013年,“O2O”热得一塌糊涂,其中“餐饮O2O”不仅叫得最响亮,也是发展最快、相对最为成熟的板块。目前餐饮O2O主要应用在团购、提供优惠券等低价促销的业务上,主打“省钱”牌,但是消费者对此到底作何反应?餐饮O2O到底最对谁的胃口呢?零点调查2014年5月针对一二线城市不同收入群体的餐饮O2O使用习惯进行了网络调查。在一线城市中,我们将个人月收入为10001元及以上的定义为高收入群体;5001-10000元的为中等收入群体

    市场研究 2014年7期2014-02-13

  • 中等收入者阶层与构建和谐社会研究述评
    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首次把“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写进政策文件。十七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使“中等收入者占多数”。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概念。2005年胡锦涛在中央党校专题研讨班上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做出了科学概括。与此同时,关于如何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问题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相关研究。本文在系统梳理中等收入者与和谐社会研究现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 2013年2期2013-10-23

  • “扩中”路线图
    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继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以下简称“扩中”)之后,“扩中”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由“金字塔型”到“橄榄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不均衡的发展战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积累了不少矛盾和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在于“金字塔型”的分配结构,收入分布不合理,低收入者占了大多数,越往上人口比例越低而中等收入者比重很小。分配关系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人们普遍认为收入差距过大是社会主要矛盾,其实,收入

    前线 2012年2期2012-10-21

  • “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值得期待
    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在此“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这一说法,被认为是新形势下扩大内需工作的重要举措。换言之,在经历了为期两年的消费刺激政策之后,决策者已经清醒地看到,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消费刺激政策只能在短期内达到拉动内需的目的,长期而言,提高国民收入、提升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是继续扩大内需的关键要素之一。回顾历史并借鉴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一般认为,中等收入者在一个国家所占比重越大,这个国家和社会就越稳定。从社会学角度看,“中等收入阶层”并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2年9期2012-08-15

  • 社会要注重培育“中等收入阶层”
    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被认为是新形势下扩大内需工作的重要举措之一。在经历了为期两年的消费刺激政策之后发现,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消费刺激政策只能在短期内达到拉动内需的目的,长期而言,提高国民收入、注重培育“中等收入阶层”,提升中低收入人群的消费能力,是继续扩大内需的关键要素之一。一般认为,中等收入者在一个国家所占比重越大,这个国家和社会就越稳定。从社会学角度看,“中等收入阶层”并不单单作为财富象征,其存在实际上已经意味着这样一

    对外经贸 2012年5期2012-08-15

  • 专家称22%从业人员已跨入中等收入行列
    入水平界定中等收入者,估计我国约有1.7亿从业人员达到此水平,占全国从业者的比重为22%左右。若按从业人员平均赡养1.7个人计算,约有2.89亿居民可列入中等收入居民范围,约占全国居民总数的21%左右。到2020年,如果中等收入群体所占比例达到37%左右,加上其赡养人口,就能够符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但要形成橄榄形分配格局,我国的中等收入群体比重起码应达到50%左右,这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苏海南表示,我国中等收入者的职业特征比较明显,大中型企业、事业单

    共产党员(辽宁) 2012年9期2012-07-27

  • 负担过重让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者成“伪中产”
    务业、提高中等收入者比重上来。中等收入者是社会稳定的中坚,是扩大消费的主体。然而,过重负担之下,国内越来越多的中等收入者非但没有成为“中坚层”,反而成为“夹心层”。同时,低收入群体也在为难以跨入中等收入者行列而焦虑。建设“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形社会”,任重道远。记者采访了几位普通居民,请他们就此话题吐露心声,畅谈期待。北京市外企白领王媛:生活压力大,成了“伪中产”王媛在北京一家外企工作,是人們眼中标准的“白领”。她月薪上万,每天衣着光鲜地出入高档写字楼

    决策探索 2012年3期2012-02-27

  • 橄榄型收入分配格局怎样形成
    成的情绪。中等收入者的特征学者们把中国家庭年收入6万~50万元定义为中等收入家庭。按照这一定义,目前中国中等收入家庭达到了23%;也有估计说,目前中等收入家庭在30%~40%之间。但这些收入人群中不少人不愿背上中产阶层或中产阶级的美名,而纷纷称自己为“弱势群体”。可见,只是中等的收入还不足以成为其全部特征。那么,中等收入者、中产阶层或中产阶级(本文在同一意义上使用这三个概念)都有哪些特征呢?早在1719年,英国作家笛福创作的长篇小说《鲁滨逊漂流记》中,就对

    治理现代化研究 2011年6期2011-11-07

  • 回答有关经济适用住房疑问与异见之一
    障)只能用于低收入者,不能用于中等收入者。我国的经济适用住房却把住房福利用于中等收入者,因而他一贯主张取消经济适用住房。要评论这位老经济学家提出住房福利不能用于中等收入者的论点是否有当,必须弄清楚世界上许多国家和我国实行的住房制度。进入20世纪以后,许多国家的政府官员和社会人土,逐步地树立起一个关于住房问题的新概念,就是:此前采用的、单纯靠市场自发调节的办法,解决不好广大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的住房问题。只有政府介入,通过政府的政策和经济支持,才能把住房

    中国建设信息化 2011年9期2011-09-07

  • 中央力推“橄榄型”社会
    ,逐步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橄榄型”分配格局。此文一出,引起社会广泛关注。“中产”现状堪忧按照社会学理论:橄榄型社会结构是最稳定、健康的社会结构模型。4月5日,中共中央党校社会学教研室主任吴忠民在接受《中国新闻周刊》采访时表示,所谓“橄榄型”分配格局,这是中央高层首次系统阐述。但温家宝在文章中采用“中等收入者”的说法,而不是“中产阶层”或“中产阶级”。2002年11月,中共十六大報告提出“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首次

    中国新闻周刊 2010年13期2010-04-15

  • 社会建设应从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入手
    设应从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入手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周晓虹我们从事社会建设的目标,是构建一个不同地域、不同社区(主要是城乡社区)、不同阶层和不同社会群体成员能够共生共存的和谐社会。费孝通先生将和谐社会的特点描述为“安其所,遂其生”;胡锦涛总书记将和谐社会的特点表述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显然,这样的社会,从其宏观结构来看,一定是社会结构尤其是阶级、阶层结构合理的社会,也一定是不同社会阶层成员能够自由流动的社会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5期2010-04-11

  • 刍议新农村建设的创造主体和价值主体
    审视,农民中等收入者的出现是新时期中国农村社会民间主体力量兴起的标志。新农村建设的本质是农民现代化,深层底蕴是培育农民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的公民社会。农民中等收入者在农村社会阶层结构中的位置和占有资源的特征决定了他们是新农村建设的创造主体。从目标实现诉求与时间推进跨度两个层面分析,农民中等收入者的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基本一致,培育农民中等收入者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合法价值主体。农民中等收入者; 主体; 民间力量; 新农村建设一、新农村建设的民间主体力量认定主体(sub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10年5期2010-04-03

  • 第一阅读
    给中低收入者“加钱”要弄清对象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了加快出台《关于加强收入分配调节的指导意见及实施细则》,酝酿收入分配改革。计划对初次分配做改革,改变再分配向政府企业倾斜的局面,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目前,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较低,而且近些年来还呈现下降的趋势。为了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完善收入分配秩序,维护社会公平,显得十分必要,这也是政府执政为民的体现。实施收入分配改革,首先要明确界定并统一中低收入者的标准。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家庭年

    中国经济信息 2009年11期2009-07-02

  • 中产阶层为仇富替罪羊
    看到,扩大中等收入者群体也是缓解贫富差距过分悬殊的重要措施。在一个社会中,如果中等收入者不能占一个较大的比重,两极分化的社会结构将会是不可避免的,贫富悬殊的问题也是很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但客观地说,中国的中产阶层发育得还相当缓慢。除了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大城市之外,中产阶层还是踪影难觅,中等收入者在整个社会中所占比例还很小。从根本上说,中产阶层的发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有关,比如产业结构、受教育水平等。我认为,一种现实的可能性是,可以考虑将技术熟练工人

    商界评论 2007年6期2007-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