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一枫

  • 悦 读
    年7月作者: 石一枫《逍遥仙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23年6月在人间何以逍遥小说的历史感和现实感,是我们讨论作品价值时经常提及的两个尺度。然而在今天,面对碎片化、信息化以及诸多的不确定性,作家该如何把握身处其中的现实?毕飞宇的《欢迎来到人间》和石一枫的《逍遥仙儿》从不同角度发力,《欢迎来到人间》探向当代人的精神深处,《逍遥仙儿》则致力于扫描都市生活的广度,两部作品共同显示了当下作家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表达。时隔十五年之后,毕飞宇推出全新长篇小说《欢迎来到

    广州文艺 2023年10期2023-10-29

  • 文学创作和阅读与高考及内卷之关系
    考与内卷,作家石一枫算是“卷王”,高考时考入北大,一路读到硕士毕业,之后进入《当代》杂志社当编辑,上班时间读别人的小说,业余时间写自己的小说。石一枫出生于1979年,他小说中的人物,无论是《世间已无陈金芳》中“只是想活得有点儿人样”的乡下女孩陈金芳,还是《地球之眼》中的理工奇才安小男,多数是他的同龄人。《逍遥仙儿》中人物的年代设置也是这样。石一枫的儿子在中关村一所小学上学,他在接送孩子的过程中,一个陌生的世界向他徐徐展开。每天响彻耳边的只言片语,还有众人熟

    妇女·女人观天下 2023年7期2023-08-15

  • 石一枫近作中的“看”及其意义
    学’继承人”是石一枫身上颇具意味的两个标签。但从石一枫的《世间已无陈金芳》《地球之眼》《特别能战斗》《心灵外史》《借命而生》等近作来看,我们会发现石一枫创作中的新质与独特性:不同于以王朔为代表的“顽主写作”,石一枫插科打诨式的写作风格背后,其精神底色不是颓废与虚无。反之,就像儿童游戏一样,他全身心投入其中,其游戏规则是严肃的,且态度是真诚的,并表现出严肃的批判立场和真诚的现实关怀。本文将以石一枫小说中的“看”为切入口,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看什么?谁在看?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2年2期2022-11-24

  • 新当代书写:以《漂洋过海来送你》为例
    与世界的关系。石一枫新作《漂洋过海来送你》是一部具有新当代意识的作品,一是以那豆一家及北京胡同,串联起从满族到胡同青年的平民史;二是以那豆追寻爷爷那年枝、老太太沈桦等共和国一代的故事,完成1950.—.1970年代与改革开放时代的融合;三是以那豆(北京)/黄耶鲁(美国)/何大梁(阿尔巴尼亚)间的大尺度空间建立一种世界视野下的中国故事。《漂洋过海来送你》有理由被视作“新当代书写”的代表作。“70后”作家石一枫的长篇新作《漂洋过海来送你》近期出版,这本书有着复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2年8期2022-11-17

  • 理解更广大的世界与人心 ——关于石一枫长篇小说《漂洋过海来送你》的讨论
    我们这次来讨论石一枫的新作《漂洋过海来送你》。石一枫是当下中青年作家里比较重要的一位。他的作品仍然是一种现实主义写作,但是他的现实主义和传统现实主义有很大的不一样的地方,有很强的个人性。而他在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是被视为王朔之后的“顽主”作家的。当然我认为他和王朔之间的不同也很明显,而且他的写作也在变化中,不断扩大自己关心和理解的范围。他的语言也非常有特点,这一点我们今天会具体讨论到。此外,作为一名严肃作家,石一枫的写作可读性很强,也会借鉴一些通俗文学的方法

    西湖 2022年8期2022-10-28

  • “一枫式幽默”、巧合,以及小说里的道德热情
    970年代末的石一枫已经是当下的重要作家,2021年发表的《漂洋过海来送你》是他又一部重要作品。石一枫立足北京,放眼全球,以一个颇具传奇性的意外事件联接起历史与现实、中国与远方,追问时光流逝与空间变幻中世道人心的变与不变,彰显其中值得珍视的价值。石一枫从来都是一个擅长讲故事的小说家,这一次更充分发挥了北京方言的魅力,将故事讲得跌宕起伏,妙趣横生。但石一枫又从来不是一个只讲故事的小说家,当他讲述偶然时,心里想的是必然;当他构造琐碎的细节时,心里有一个宏大的结

    当代文坛 2022年3期2022-04-30

  • 广阔现实的内在撕裂
    学的代表作家,石一枫仍旧试图在《漂洋过海来送你》中召唤“应然世界”,但“应然世界”与“实然世界”之间的巨大张力却撕裂了文本,或许被撕裂的还有将“写实”和“超越现实”熔于一炉的现实主义文学理想本身。关键词:现实主义;石一枫;应然世界;实然世界一  现实书写:“实然”与“应然”现实主义文学在21世纪的中国真正走上了“广阔的道路”,“它甚至于可以用看起来是荒诞不经的人物和故事去表现深刻的现实内容。它甚至可以真实到近于虚幻的地步。”①——半个多世纪前,秦兆阳为解放

    当代文坛 2022年3期2022-04-30

  • 石一枫作品中中层青年的成长叙事
    受的社会群体。石一枫笔下的中层青年享受着父辈创下的功勋与成绩,不需要关心普通市民的生计和生存问题,养成了懒散与寄生的生活习惯。于是当席卷而来的消费文化冲击他们的生活时,他们感到不适与无助,疲于挣扎后,深陷颓靡的生活之中无法自拔。从他们身上我们能够看到过快的都市国际化发展带来的孤独、麻木、疏离的精神异化现象。石一枫作品书写中层青年在转型时期的普遍精神生活:一方面,中间阶层处于高层和底层之间,是维系社会稳定最重要的社会力量,借中层青年能够透视整个社会青年在转型

    新文学评论 2022年3期2022-03-22

  • 石一枫:警惕自我抒发,要看得起别人
    作家小贴士石一枫,1979年生于北京,1998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硕士。2016年《世間已无陈金芳》获得“首届海峡两岸新锐作家好书评选”十部作品之一。2018年,代表作《世间已无陈金芳》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奖。《当代》编辑,新作有《地球之眼》。《北京纪事》:你的个人阅读史,似乎先是经典的现代主义文学,后来才是经典的现实主义文学。对你分别有什么影响?石一枫: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还在读中学的时候,现代主义文学,现代派,已经是主流。现代派、先锋派

    北京纪事 2021年12期2021-12-10

  • 那些“扑在尘土里也身上带光的人”
    徐刚摘要:石一枫的小说总是弥漫着一种近乎天真的道德热情,他惯于刻画那些“扑在尘土里也身上带光的人”,因此他的作品往往会用表面的嬉笑怒骂、玩世不恭的“痞劲”,来掩护文本内在深沉的理想主义情怀。借助这些人物的塑造,石一枫执着追问这个时代的道德状况,勘探个人与共同体的情感联结,进而思索当代生活向何处去的宏大命题。关键词:石一枫;小说;人物;分析石一枫的小说总是弥漫着一种近乎天真的道德热情。他惯于刻画那些“扑在尘土里也身上带光的人”,因此他的作品往往会用表面的嬉笑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 2021年5期2021-11-18

  • 泪之谷的玫瑰
    中国女性是作家石一枫重要的写作对象,在他近年的小说中诞生了一系列充满强韧蓬勃生命力,又各具鲜明特色的女性形象。他通过探寻女性身份,来书写“人”的复杂性,折叠社会的阶层,探究生活的真相。石一枫立体地刻画出底层女性在庞大都市系统的缝隙中,挣扎着获得生存机会而付出的不易代价。小说展现了“现世的关照”,也寄托着“高远的遥望”,偏执地追寻某种虚无缥缈的事体,是作者赋予文学人物的使命,也是对人物形而上的思考与把握。关键词:石一枫;女性形象;复杂性在石一枫2020年出版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 2021年5期2021-11-18

  • 重建诗性正义与道德共同体
    摘要:石一枫的力量在于他的道德激情。他试图以反讽的、戏谑的方式掩盖这一过分严肃的激情。他擅长塑造人物,再挖掘出这些人物与时代的勾连关系。这种关系往往体现在人物的道德强度上。他讨论了善与好的生活的关系、道德的相对性等问题,并觉察到对道德不加反省的追求有可能陷入僵化的危险。他认为,只有认真体会小说中的人物以及他们所面临的道德选择,同时考虑我们自身的道德境遇,才有可能重建诗性正义与道德共同体。关健词:石一枫;诗性正义;道德共同体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石一枫以其对

    粤港澳大湾区文学评论 2021年5期2021-11-18

  • 石一枫推出长篇小说《玫瑰开满了麦子店》
    石一枫最新长篇新作《玫瑰开满了麦子店》日前出版。在作品里,石一枫讲述了沿着铁路线漂流到都市的鄉下女孩王亚丽,怀抱微小而实在的期待,希望通过努力在生活中前行。在亲情与爱情的双重剥削下,她主动选择“团契”的蹭饭生活。敏感于温暖所以回馈以热烈,忍辱是她清醒的生存策略,报恩是她守护自尊的底线。然而,现实却带给她一次又一次打击。从最低处升起的,是被侮辱与被损害之后依然顽强生长的,善的“玫瑰”。“这些年我们能够发现的生活里的空间有很多,有人在文学里发现县城,有人发现在

    文学教育 2020年12期2020-12-28

  • 当代文坛新锐作家扫描
    修文、徐则臣、石一枫、王十月、双雪涛这些70后、80后新锐作家的佳作不断涌现,成为当代文学中的一道靓丽风景。李修文的散文具有独特的美学风格,他的《致江东父老》与《山河袈裟》一样,在对底层百姓的书写中,表现出一股力量,呈现出一种文气,就如李修文自己所说,“为那些不值一提的人或事,建一座纪念碑”,对底层人民怀有强烈而深厚的感情。魏天无则从散文文体的角度,探讨了李修文对当代散文的贡献,他认为李修文推动散文重回自由的探索和无拘无束的表达的本位,不断“冒犯”存在于写

    长江丛刊 2020年22期2020-11-18

  • 时代林荫路上的纸箱坦克 ——论石一枫
    以贯之的部分。石一枫早期的许多作品中就有一本2007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石一枫长篇小说处女作《b小调旧时光》。这部洋溢着荷尔蒙气息和幻想气质、以超现实方式讲述青春与爱情的小说,看上去似乎是非常“不石一枫”的,事实上这部作品的确不常被评论者提起。然而,我注意到了这本书的封底内页,内页上面印着石一枫的简笔肖像(那时的他还留着一头乌黑茂盛的头发),肖像下方配着这样一小段“作者自白”:五岁的某一天上午,我是这幅模样:艳阳之下,肥白的小胖子,将一只电视机纸箱子套在

    长江文艺评论 2020年2期2020-11-17

  • 我的琴声呜咽,泪水全无 ——理解石一枫小说的一种方式
    一2018年,石一枫凭借中篇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以下简称《陈金芳》)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不到半年后,凭借“鲁奖效应”,他早期的几部长篇小说便很快获得了再版的机会,这其中自然包括迄今为止他篇幅最长的作品《红旗下的果儿》(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9年版;以下简称《果儿》),而此时距离该书初版(九州出版社,2009年版)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不知在“版本批评”已成文学研究领域“显学”的当下,“青年作家”(石一枫出生于1979年,刚过四十岁的他仍然符合文

    长江文艺评论 2020年2期2020-11-17

  • “没有永恒的强者”
    张涛近年来,石一枫的创作一直有着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无论是《世间已无陈金芳》 《地球之眼》,还是《心灵外史》 《借命而生》,均是关注“现实”的“宏大叙事”。石一枫特别擅长写“小人物”,尤其是“大时代”中的“小人物”。他认为:“作家写小人物,有一个比较直接的原因——大部分作家都是普通人,没有机会接触到大人物,没见过的能写得像吗?当然,从文学的角度来讲,写好小人物更能体现文学的本质。普通读者看文学作品,会有代入感,会觉得自己就是作品中的一个小人物。所以,关

    扬子江评论 2020年5期2020-11-16

  • 向时代痛点猛戳 ——读石一枫《我妹》及其他
    现实主义的转变石一枫近年的小说创作对社会现实与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多有关注,2018 年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揭示了阶层固化的社会症候,引发了文坛对“失败青年”写作现象的热议。石一枫的小说创作有着一个从青春私事到时代现实的转变过程:创作初始,《恋恋北京》《红旗下的果》等有着世纪之交青年文化的印痕,青年作家与笔下的青年都洋溢着青春的活力与朝气,到了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地球之眼》《世间已无陈金芳》等作品都指向了现实社会的丑恶痼疾,叙事者都表现出激

    名作欣赏 2020年14期2020-07-13

  • “问题小说”及其文本性态度※ ——以石一枫的《心灵外史》为中心
    题,为近年来的石一枫赢得了很大的文学声誉,而《心灵外史》也因此备受关注。当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所带来的信仰危机被视为这篇小说的主题而得到充分阐释,但却鲜有注意到它在揭示社会问题时如何受限于社会学意义上的观念共识。人物形象的观念化是由“问题小说”的叙事伦理所决定的,而将底层民众的善念当作“盲信”的根由,无疑是强调信仰危机的社会指向,但其中对当代中国“盲信史”的戏剧化呈现,却将1980年代建构起来的反思话语作为前置观念,并倚重于既有的历史叙述、文学观念、新闻报道等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20年10期2020-04-18

  • 浅析石一枫近作
    石一枫,道德,多余人,斗争者【摘 要】毕业于北大中文系的70后学院派作家石一枫,自2013年以来通过中短篇小说的创作实现了自我突破。他聚焦当下底层人民的精神信仰,建立起文学与社会的关联,其小说中塑造的“多余人”和“斗争者”形象具有学术研究价值。【关键词】石一枫;道德;多余人;斗争者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04-0188-02石一枫毕业于北大中文系,是位地道的70后学院派作家,他

    戏剧之家 2020年4期2020-04-15

  • 石一枫:尽职尽责书写小人物
    陈瑞婷石一枫,生于1970年代和1980年代的交界处。他长在北京的大院里,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后,成了一名作家兼编辑。他写过《红旗下的果儿》《地球之眼》《借命而生》《特别能战斗》等一系列作品,2018年凭借中篇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他的小说集《世间已无陈金芳》等因为语言幽默诙谐,人物形象生动,故事贴近生活,还原了北京人和北京事儿,因此他的作品也被称为“京味小说”。生活中的石一枫也溜着一口京片子,言语之间始终透着北京人“混不吝”的那股劲

    现代青年·精英版 2020年3期2020-04-09

  • 向时代痛点猛戳
    摘 要: 石一枫近年的小说创作是一种典型的现实主义创作,在塑造典型人物等现实主义技法的帮助下,他寻回了经典现实主义作品中对现实的“干预”功能,通过塑造各种形象,试图将更具生命力的“异质性”精神力量引入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去关怀和唤醒当代疲软的个体精神。关键词:石一枫 《我妹》 现实主义 干预生活一、从青春题材向现实主义的转变石一楓近年的小说创作对社会现实与当代人的精神世界多有关注,2018年获得鲁迅文学奖的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揭示了阶层固化的社会症候,引发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5期2020-03-01

  • 黑暗中不灭的微火 ——评石一枫小说《借命而生》
    创作中力求新变石一枫早期的小说如《恋恋北京》《节节最爱声光电》《红旗下的果儿》,多集中描写大院子弟的青春故事,展现他们曲折的成长历程,其文风老辣戏谑、富于机锋。但这类写作常因耽溺于自我经验的抒发,而易陷入局促,石一枫显然意识了到这类作品写作的局限性,并试图有所突破。他近几年的现实主义作品如《世间已无陈金芳》[1]、《地球之眼》[2]、《特别能战斗》[3]等都体现了写作上的日渐成熟和蜕变,开始从“自我”走向“他者”,从疏离现实到直面、回应现实,以全新的创作姿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期2020-02-25

  • 卷首语
    这一次,石一枫让他的女主人公成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让她自幼习惯和懂得生活的粗粝。本期头条《玫瑰开满了麦子店》,沿着铁路线漂流到都市的乡下女孩王亚丽,亲情与爱情的双重剥削下,主动选择“团契”的蹭饭生活。这是卑微底层的卑微性别,敏感于温暖所以回馈以热烈,忍辱是她清醒的生存策略,报恩是她守护自尊的底线。这是石一枫《心灵外史》之外的强大而坚韧的“不信史”:不同于“大姨妈”的另一种中国底层百姓,在人生最艱难的时刻拒绝成为乞讨者,拒绝报团取暖的诱惑,在强者面前保持清明

    十月 2020年1期2020-02-06

  • 一个进城青年的故事
    摘 要:石一枫的中篇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一经发表,便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作品讲述了由湖南农村进入北京的陈金芳,在城市艰难求存,几经沉浮,最终锒铛入狱的故事。在陈金芳身上,读者看到了一个进城青年由奋斗变为堕落的人生历程。为了活得有点人样儿,她努力过,抗争过,最终却偏离了原先制定的人生轨道,在挣扎中滑向了黑暗的深渊。关键词:石一枫 挣扎 悲剧 陈金芳随着经济社会和工业社会的到来,在生存的压迫和促使下,在城市繁华的魅惑与召唤下,许多渴望改变命运的村里人化身为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0年8期2020-01-21

  • 《心灵外史》的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思考
    230039)石一枫是近年来暂露头角的优秀小说家,他的作品有着强烈的时代感,题材广泛,叙事语言风趣幽默。出版于2016年1月的《世间已无陈金芳》是他创作的一个巨大转折,石一枫一改之前小说中的“犬儒主义”和插科打诨的心态,更加果敢地挖掘作品的深度和主题意义。发表于2017年《收获》第三期的《心灵外史》是石一枫继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之后的又一部现实主义力作。作为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心灵外史》绝不是对生活的简单观察和描摹,而是对生活的思考和关照,而这种用心关照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2019-12-30

  • 与时代共痛:论石一枫小说创作中的生命意识
    作为青年作家,石一枫以戏谑调侃的方式抒写着青春絮语,在玩世不恭的腔调里宣告着自我的存在,而被称为“新一代顽主”①。早期,他的小说多着眼于个人的生活,充满着对爱情、对前途、对家庭的困惑与追寻,如《节节最爱声光电》《恋恋北京》等。而于201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我妹》,石一枫驾轻就熟地展现着幽默讽刺的语言色彩,探索着关于生活的本质,长期独自漂泊在北京的“我”在家庭情感上处于缺位状态,在事业的追求上慢慢丧失了最初的理想而落入“凡俗”,而同母异父的妹妹小米突然闯入了

    文学教育 2019年26期2019-11-27

  • 《当代》和我
    了《当代》编辑石一枫的电话,他说我寄去的小说写得挺好,他们准备留用了。对他而言,这只是一个日常的用稿通知,可对我来说,却像是开始了登山之旅。很久后聊起这事,他说,他是在一摞自由来稿里看到一个写有“空军”字样的信封,就先抽出来看了。从这点上来说,我也算是沾了空军的光。《沉默的中士》发表在《当代》2006年第6期,那本杂志我现在还珍藏着,因为这是我第一次在“大刊”上发表作品,心里暗爽了许久。可后来很长时间一直也没写出什么像样的东西,石一枫倒是偶尔会打电话问问我

    当代 2019年6期2019-11-25

  • 论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恒久性——以石一枫小说中的人物为例
    字的中篇小说,石一枫迅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仅从作品本身来追究他会“冒头”的原因,笔者以为,故事讲得好算一个,但重要的还不是故事,而是他在这两部作品,尤其是《地球之眼》中,成功树立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人物,安小男(《地球之眼》)这一被赋予理想之光的人物更是唤起了读者胸中正义感与崇高感的共鸣。这两部作品,虽然视角有所不同,但也有很大的共性和很强的连贯性。笔者顺着这一思路,对他小说中人物形象的恒久性做具体论述。讲故事就是讲人物石一枫小说的因果设置非常巧妙,前呼后

    名作欣赏 2019年25期2019-10-11

  • 信仰叙事新篇章——读石一枫的《心灵外史》
    。2017年,石一枫的《心灵外史》对话信仰,为文学指示出了一个叩问信仰的新维度。在文章中,信仰作为精神本质实现了自然回归。同时,通过对于信仰众生相的描摹,映射了当代社会的心灵群像。总之,它突破了长久以来信仰叙事“宗教”之维的单一局面,开启了信仰叙事的新篇章。关键词:《心灵外史》;信仰叙事拿到石一枫的新作《心灵外史》,脑子里不住地兜兜转转勾连张承志的《心灵史》,这主要是因为两个书名的信息素相似。至于为何命名为“外史”?我想,一来是要借一个“外”字与张承志的《

    北方文学 2019年20期2019-07-15

  • 石一枫中短篇小说中女性与知识分子的社会困境
    吴索伦嘎摘要:石一枫近年的中短篇小说立足当代市场经济背景,赋予女性以战斗姿态,描写她们陷入阶级困境和正义困境时的对抗和突围,也写出她们在这个过程中付出的代价。另一方面对时代巨轮下的知识分子投以审视的目光,对其中的犬儒主义者和利己主义者提出严格的道德拷问。由此本文梳理出石一枫对于小人物的关切和在文学创作上的道德责任意识。关键词:石一枫;中短篇小说;道德石一枫作为自小生长在北京大院儿,又从北大中文系科班出身的新锐作家,早期的长篇《红旗下的果儿》、《节节最爱声光

    北方文学 2019年15期2019-06-28

  • 信仰迷失与叙事伦理 ——读石一枫的《心灵外史》
    任”,为近年来石一枫的小说创作赢得了极大声誉。尽管新时代“顽主的幽灵”尚未离去,但评论界已经足以认定转向后的石一枫正致力于“用繁复的故事呈现当下社会生活的复杂性”,而他2014年以来以惊人速度接连推出的《世间已无陈金芳》、《地球之眼》、《拯救麦克黄》、《特别能战斗》就为此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心灵外史》因为对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社会巨变及其引发的精神问题的深刻揭示,无疑也有足够分量纳入这个“社会问题小说”系列,进一步提升石一枫以小说的方式表达社会关怀的战斗力。

    新文学评论 2018年3期2018-11-14

  • 主持人语
    ◆ 刘大先认识石一枫之前,关于他的种种说法已经通过好几个渠道传到我的耳朵了,他们大多是石一枫在北京大学读书时候的师兄弟妹,从事文学研究、批评、创作或者编辑的工作。在他们驳杂而片断的叙述中,石一枫是一个表面上有点玩世不恭,尤其是可能会在日常生活中显得油腔滑调,但却保持了内心严肃思考的作家。这些说法也许只是有口无心的酒后闲话或者在抽烟室里没有目的的聊天时带出来的,却有着不约而同的色彩,彼此证明着对方,呈现出一个倒反了的“立身”与“文章”关系的形象。我想,这种不

    新文学评论 2018年3期2018-11-12

  • 石一枫小说中“理想人物”的社会生成与文学再现 ——以《借命而生》为例
    胡 哲石一枫的小说创作始终不缺乏想象力但似乎又从来不依靠想象力取胜,从创作之初对个人化的青春感伤式的缅怀和祭奠,到近期对中国社会现实问题和时代精神难题的持续关注,石一枫小说叙事的内在指向一直与社会现实、道德困境、历史发展保持着紧密对接与对话关系,并凭借这种小说特质确定了自己的文学地位和文学方向,正如孟繁华先生所说:“石一枫引起文学界广泛注意,从不同的角度深刻揭示了一段时间以来中国社会巨变背景下的道德困境,用现实主义的方法,塑造了这个时代真实生动的典型人物。

    当代作家评论 2018年5期2018-11-12

  • 如此完好的撕裂 ——谈石一枫近年来的小说创作
    。在这一点上,石一枫的写作的确在诸多层面满足着我们的渴望:他是一位能够充分兼顾社会历史图景(宏观)与个体内心世界(微观),并将二者以较具文学性的方式融合于故事之中的小说家。石一枫能够出色地塑造出内与外、个体与公共、具体与抽象的双重世界。他善于讲述精彩流畅的故事,能够塑造出极富特点、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而与此同时,热闹的“故事”背后常藏有深沉的历史动力象征,典型人物的个人史,也总能同宏观世界的“大历史”之间产生直接、有机的关联:现实生活与当下“大时代”(石一

    新文学评论 2018年3期2018-11-12

  • 《心灵外史》:文明进程下的心灵之殇
    《心灵外史》是石一枫在社会问题小说领域积极探索的又一力作,他这次直接将文学的触角渗透到当下国人隐秘的精神世界中,巧妙地用一虚一实两条线索暗合“生存危机”与“信仰危机”两大主题,揭露了在文明进程的异化下国人的生存危机与心灵之殇。一、“社会问题意识”驱动下的理性哲思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应,包含着作家对于特定时代和社会的冷峻思考以及对于这个时代社会中以人为视角中心的独到审视。作家的写作,既是自身内心书写的外化形式,也是对于社会问题意识的某种表达,这种社会问题意识的

    小说评论 2018年1期2018-11-12

  • 以《世间已无陈金芳》为例论“失败青年”的精神之殇
    底色。青年作家石一枫以不同于前代作家的视角审视现实,书写“生于斯,长于斯”的城市,不断强化自省意识,指出时代的病症,并努力承担道德重建的责任。关键词:石一枫 音乐 精神幻象 失败青年纵观石一枫的小说创作,我们可以发现他在逐渐调整自己的创作方向,并且不断拓宽小说反映现实的深度。在《恋恋北京》以及另两部(《红旗下的果儿》、《节节只爱声光电》)与之并称为“青春三部曲”的作品中,石一枫勾勒出一群成长于北京大院的“80后”生活的环境以及他们对待世界的独特方式。小说中

    文学教育 2018年10期2018-10-16

  • “全球化图景与地域性写作”三人谈
    我们展开探讨。石一枫作为近年来风头甚劲的青年作家,其一系列小说作品都带有鲜明的“京味儿”语言烙印;从本期石一枫的文章中,我们既能看到其切身经验的鲜活代入,也能读到普遍意义的文学省思:“应该意识到老舍之所以是老舍,并非仅仅因为他写了小羊圈胡同和一群形态各异的老市民,更是因为他所触及的往往是一个时代最主要、最无法回避的社会历史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京味如果只是作为一种腔调存在,其意义也就不那么重要了,而足够宽广、深邃和具有总体性的视野和眼界,才是这个地方

    福建文学 2018年8期2018-10-14

  • 石一枫《借命而生》喜剧性效果的营造
    意义。关键词:石一枫 《借命而生》 喜剧效果 社会意义石一枫的《借命而生》在揭示时代的致命伤的同时--一个多元混乱的社会表象背后,赫然矗立的无坚不摧冷酷无情的商业逻辑以及由此形成的单向度一体化的价值系统对人的赤裸裸的压迫”,也对主人公杜湘东性格作了悲悯的嘲讽,使其文本潜藏着一种喜剧性的内核。一.时代变迁下的荒谬逻辑《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有这样一段话:“历史不断前进,经过许多阶段才把陈旧的生活形式送进坟墓,世界历史形式的最后一个阶段就是喜剧。”[

    文学教育 2018年9期2018-09-10

  • 70后对话90后 石一枫vs鬼鱼
    A、鬼鱼问石一枫鬼鱼:对一个新读者,您会如何给他介绍“石一枫的小说”?您会推荐他读哪部作品开始进入“石一枫的世界”?石一枫:跟人介绍的时候就说我是写当下题材的,大部分写的是和北京有关的生活。具体推荐哪一部我觉得都行,这年头人家愿意看看书就够给脸的了,哪儿好意思要求从何读起啊。我也不觉得自己写出了一个小说世界,一方面写的都是现实生活,就是大家生活的这个世界,另一方面我的创作也不是太完善,并没形成一个多么完整的谱系。鬼鱼:在日常创作中,您是否有自己所偏爱的人物

    作品 2018年5期2018-09-10

  • 失信盲信的疑虑与原始善念的执着
    外史》作为作家石一枫入围了“路遥文学奖”的长篇小说,探讨了关于现代人信仰缺失及农村中存在的宗教皈依混乱等问题,作家运用了传统的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却反映的是现代甚至后现代的精神困境。本文试从“持续性失信的悲剧”、“质疑自我的心理图式”、“原始善念的本真力量”三个方面论述作者是如何在小说中讲述自己对现代人心灵世界的看法的。关键词:石一枫 《心灵外史》 失信焦虑 原始善念石一枫的长篇小说《心灵外史》于2017年入围了第四届“路遥文学奖”,作为一名70后的北京作家,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22期2018-07-23

  • 石一枫的写作与“新时代文学” ——读《借命而生》
    云 雷石一枫最近的中长篇小说引起了文学界的广泛关注,从《世间已无陈金芳》开始,他的《地球之眼》 《营救麦克黄》 《特别能战斗》 《心灵外史》 《借命而生》等中长篇小说,每一部都引来好评。但是评论普遍关注的是他小说的内容,而对他文体上的创造性较少关注。在这些作品中,除了《心灵外史》《特别能战斗》标注为长篇小说外,其他小说都放在中篇小说栏目中发表。但是石一枫的中篇小说与其他作家的中篇小说有所不同,虽然中篇小说被界定为3到12万字的叙事文体,但现在作家的中篇小说

    山西文学 2018年4期2018-04-20

  • “那条漆黑的路走到了头”
    石一枫在他的小说《借命而生》中,将故事发生的时间定位于1988年,这显示出几分不同寻常。石一枫是少数几个对于当代生活有着巴尔扎克式的好奇心的作家。当代生活,于他而言,不止是在素材意义上而存在;准确地说,当代生活就是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論,他目不转睛地注视着沸腾的当代生活,仿佛一个历史学家专注于某段历史一样,企望目睹一座海市蜃楼从奔流的波涛与迷蒙的雾气中缓缓生成。他渴望在其中发现某种真理性的东西——它像微小的火焰,在一瞬间照亮纷乱,让我们得以整理我们的生活。石

    扬子江评论 2018年2期2018-04-20

  • 试论《世间已无陈金芳》是否有颓废派色彩
    颓废派    石一枫    《世间已无陈金芳》一、国内外颓废派颓废派最初出现在18世纪末的德国,最初只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小范围的对社会表达不满,发展至19世纪以后,颓废主义艺术风靡欧洲,形成了一股思潮。其中以法国为主要阵地,波德莱尔为主要代表。波德莱尔有言:“艺术家之为艺术家,全在于他对美的精微的感觉,这种感觉给他带来醉人的快樂,但同时也意味着包含着一切畸形和不相称的同样精微的感觉。”①即美不一定都是完善的、美好的,同样也包含着丑的色彩。波德莱尔的这种思想

    文教资料 2018年34期2018-03-27

  • 超越“人与城”
    李婧婧摘 要:石一枫早期的小说多写北京的大院子弟,语言也带着浓厚的“京味儿”,所以难免被打上京味作家的标签。但从2014年发表的几篇中篇小说开始,石一枫的小说展现出超越“人与城”框架的势头,他关注社会存在的普遍现象、人类的精神世界,甚至开始反思中国的历史,于是我们发现,石一枫的小说愈发丰富、深刻。关键词:石一枫 “人与城” 京味作家石一枫的小说,戏谑幽默又充满智慧。自小生长在北京大院,使得他的文字带着地道的“京味儿”,科班出身的他受过良好的文学训练,但他在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1期2018-01-25

  • 主持人的话
    。阿乙、田耳、石一枫都是通过写作直面世界的作家,他们与周遭世界的相处方式,他们对世界真相某個侧面的描述及其深度,都具有强烈的风格化色彩和极强的辨识度。严格说来,阿乙的寫作历程与当下的文学制度并没有直接的相互成就关系,正如他笔下的人物总是游走于世界的边缘,以宿命而极端的方式见证了世界意义的稀薄;田耳似乎总能从容地穿行于世间百态间,表面上看,他偏爱在价值混沌的状态下去讲述故事,而骨子里却是关于伦理和秩序重建的诉求;石一枫的写作难免令人怀旧想起王朔。但是石一枫

    当代作家评论 2017年3期2017-11-22

  • 顽主·帮闲·圣徒
    提到石一枫,人们很自然会想到王朔,因为二者的作品确有很多相似之处,或者说,是石一枫的作品中有着太多的“王朔气”、“顽主气”,他也因此一度被称为“新一代顽主”、“痞子文学”继承人。这种判断,固然不无道理,却也不免粗疏,会忽略掉石一枫在王朔以外的东西。其实在“顽主气”的外衣下,石一枫作品中尚有“帮闲气”与“圣徒气”。他近年发表的《世间已无陈金芳》《地球之眼》等关注现实的小说,常被人视为“顽主”成长、转向的标志。成长和转向,当然都是有的,不过更多的只是视野、题材

    当代作家评论 2017年3期2017-11-22

  • 告别“青春后遗症”:石一枫近作论
    青春后遗症”:石一枫近作论夏楚群一石一枫的小说带着皇城根下的大气、睿智与幽默。早期中短篇多写大院子弟的青春故事,由中学到大学,一路洒下成长的印迹。其创作井喷期集中在2011年,《恋恋北京》《节节最爱声光电》《我在路上最爱你》三部长篇的问世,与《b小调旧时光》《红旗下的果儿》等一起形成了鲜明的石氏风格。顽主式的腔调、无所事事的多余人、在路上的姿态一度是其小说必备的要素。石一枫的小说好看、好玩,又不乏清纯样貌。青春三部曲(《红旗下的果儿》《恋恋北京》《节节最爱

    小说评论 2017年1期2017-11-13

  • 文本世界的青年往何处去石一枫小说里的斗争与无望①
    的青年往何处去石一枫小说里的斗争与无望吕永林一近几年来,我心头常常会萦绕一则略显抽象的故事:起初,每个人都是自己想象中的国王或英雄,后来多数人失落了,沦为被流放、被关押、被挟持、被异化的对象,大家一同忘却了自己想要“解释世界”、“改变世界”、“与世界执手相欢”的原初热望和极乐未来,也忘却了自己并非天生就孤苦一人的创世神话和英雄史诗。因此,当我看到在《b小调旧时光》的作者简介中,石一枫说,“五岁的某一天上午,我是这副模样:艳阳之下,肥白的小胖子,将一只电视机

    上海文化(新批评) 2017年3期2017-11-13

  • 城市光芒下的阴影——浅析石一枫小说《营救麦克黄》
    的阴影——浅析石一枫小说《营救麦克黄》孙小竹(沈阳师范大学 文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1)石一枫以全新的创作姿态突入当下的城市生活,以戏谑的笔法写出当下社会个体生命的生存状态,在看似破碎荒唐的生活中找寻希望与光芒,在看似慌乱又无序的世界坚定一种模糊的信念。石一枫在小说《营救麦克黄》中将眼光放在光芒四射的城市生活中,从城市光鲜面目下敏锐捕捉被光芒遮蔽的阴暗面。面对这些不曾为人们察觉的阴影,石一枫显然以一个作家的社会责任感进行了思考。小说中流露的“彻骨的寒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年2期2017-03-07

  • 思想力和小说的可能性
    师力斌石一枫和蒋峰并非70后、80后作家中最当红的作家。韩寒、郭敬明、笛安、徐則臣、乔叶、张楚,还有另外一长串名字,可能名声更噪。然而,在反复考量之后,选择了石一枫与蒋峰。他俩的写作最便于阐明我的“思想力”论题。所谓思想力,就是思想的力量,就是强调思想对于创作的影响。近年来,他们各自的写作目标越来越明确,作品特色越来越突出,代表了当下小说处理中国经验的两种方式,我名之为“新现实主义”和“新技术主义”。他们既有区别,也有共性,关键是,有某种对话关系。蒋峰触及

    创作与评论 2016年22期2017-02-25

  • 酋长石一枫
    马小淘酋长石一枫马小淘我和石一枫认识的时间并不长,掐指一算才四年多。这之前曾经反复听到这个名字,诸如中学就在《十月》杂志发小说,北大才子,“新一代顽主”各种高大上的赞美,辅以好玩、贫嘴的归纳,让我对这个人几乎没什么印象。文学圈里,赞美人有才有趣像是一种偷懒,被称赞有才、有趣,你一见觉得又没才又没劲的多了,所以对石一枫的零星信息处理的结果,就是隐藏文件夹,想不起来。第一次见到石一枫,是我们一起去杭州领一个奖,西湖的“新锐”奖。那是春天,乍暖还寒,机场候机厅,

    西湖 2016年10期2016-12-07

  • 思想力和小说的可能性 ——从石一枫、蒋峰看70后、80后小说
    可能性 ——从石一枫、蒋峰看70后、80后小说○师力斌石一枫和蒋峰并非70后、80后作家中最当红的作家。韩寒、郭敬明、笛安、徐则臣、乔叶、张楚,还有另外一长串名字,可能名声更噪。然而,在反复考量之后,选择了石一枫与蒋峰。他俩的写作最便于阐明我的“思想力”论题。所谓思想力,就是思想的力量,就是强调思想对于创作的影响。近年来,他们各自的写作目标越来越明确,作品特色越来越突出,代表了当下小说处理中国经验的两种方式,我名之为“新现实主义”和“新技术主义”。他们既有

    文艺论坛 2016年22期2016-11-21

  • 谁的现实,如何主义
    二〇一四年,石一枫写出中篇小说《世间已无陈金芳》,该作品入选了中国小说学会排行榜的榜单,获得了《十月》文学奖与百花文学奖,一时“人人皆说陈金芳”,堪称年度重要作品。如今单行本面世,石一枫在后记里自陈——等到腰围渐宽,对自个儿的要求放松了,再加上着实编了几年文学期刊又是一“现实主义”杂志,在老同志的耳提面命和潜移默化之下,发现自己能够认同的审美标准也变得越来越简单:够不够“可读”,读完之后有没有一点儿哪怕是小感动?感动之余能不能稍微耐人寻味地“可想”?如果想

    湖南文学 2016年4期2016-11-19

  • 记忆与现实 ——简评石一枫的《放声大哭》
    现实 ——简评石一枫的《放声大哭》谢有顺石一枫的《放声大哭》是一个精巧的短篇。一次带有戏谑性质的讲述,一个童年的记忆断片,过去和现在的不断闪回,越来越迫近的心理情绪,这些都深得短篇小说的意蕴。短篇写的就是生活或内心的横断面,往往只是几个简单的人物,一些场景,作家看准了某处节点,果断地一刀切下去,露出一些令人难忘的细部,凝视它,描摹它,这就能写出一个好的短篇小说来。《放声大哭》正是如此。一个六岁孩子迷路后,被一个阿姨带回家,从带有恶作剧般的玩金鱼,到这个孩子

    文学港 2015年4期2015-11-18

  • “文学的总结”应是千人千面的
    ○ 李云雷 石一枫“文学的总结”应是千人千面的○ 李云雷 石一枫主持人语:本期要推出的青年作家是石一枫石一枫1979年生于北京,先后出版过《b小调旧时光》《红旗下的果儿》《恋恋北京》《我妹》等长篇小说,擅长反讽叙事。他的《世间已无陈金芳》《三个男人》等中短篇小说,发表后亦有很好的反响。这次合作参与对话的,是批评家李云雷。他关于“底层文学”的许多论述,还有对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中国经验”等论题的阐释,都有非常独到的见解。石一枫和李云雷既是好友,也是校友,

    文艺论坛 2015年10期2015-03-15

  • 卷首语
    推荐两部小说:石一枫的短篇小说《放声大哭》和成风的短篇小说《盲点》。石一枫这篇小说酣畅淋漓,把对童年一次迷路经历,回忆人生第一次痛哭的个人经验上升到了形而上层面,其中包涵着“我是谁”“从哪里来”“母性的强大”等等哲学命题都很好地融合其中,作者还特别讲究叙事技巧,以那张留在年幼时陌生人的脸为线索,紧紧扣住悬念一路向前推进,非常干净、从容和稳健;《盲点》这篇小说写的是一个砂锅女的故事,但成风把生活中容易忽略的东西刻画得非常细腻,我们不难从作者诗意的语言里领会生

    文学港 2014年4期2015-01-04

  • 天下谁人君不识
    石一枫天下谁人君不识□石一枫有一路刚开始在社会上鬼混的年轻人,常爱在嘴上挂着一句口头禅:“这人我认识。”或者:“我认识某某某……”有的表情很兴奋,有的则很低调,总之是表示自己混得很有成就。而这样的语言习惯,大概是小时候跟流氓学的:很多人都有过打着“大哥”的旗号狐假虎威的经历。记得我上高中时,跟一群孩子抢篮球场,就碰到这样一只小狐狸,他口沫横飞地威胁对头:某某“老泡儿”知道吧?我认识!再惹我让老泡儿把你们丫的手指头砍下去——反正人家天天都得砍二十多根儿呢,

    剑南文学 2010年11期201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