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伏娃

  • 波伏娃的“恋爱脑”
    “西蒙娜·德·波伏娃”这一通行译名是后来的事了。我读波伏娃的书当然与萨特有关,在我的认知里,波伏娃与萨特无疑属于天造地设的一对儿,二人之间与常人迥异的感情生活亦堪称传奇:相伴终生,彼此尊重,可以有他人介入,但认定对方在自己的心中无可取代,安全又自由。随着年岁的渐长以及阅读面的拓宽,我以为萨特与波伏娃之间的感情于外人而言或许存在着某种误解。比如波伏娃就曾在她的回忆录中写道:“我试图在这种关系(引注:指与萨特的关系)中得到满足,但我白费了力气,我在其中从未感到

    文学自由谈 2023年5期2024-01-17

  • 《长征:中国纪行》:红色中国形象的建构
    月至11 月,波伏娃和萨特作为法国第一批应邀访华的知识分子代表,对中国进行了为期45 天的访问,《长征:中国纪行》(以下简称《长征》)正是波伏娃此次中国之行的成果。《长征》以波伏娃在中国的亲历亲闻,对中国的农业、工业、文化、政治、城市等进行了全面的书写,用雄辩的事实和精深的分析驳斥了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操控的“红祸论”的文化偏见,为西方读者展现了一个全面立体具象化的红色中国形象。“《长征》无论在论述的深度还是影响力方面都当之无愧地成为20 世纪50 年代后期塑

    喀什大学学报 2023年4期2024-01-17

  • 谁不知老之将至
    极力推荐的就是波伏娃的《论老年》。波伏娃最著名的作品是《第二性》,出版于1949年,那时波伏娃41岁,进入中年。她1952年结识了导演朗兹曼,比她小17岁,两人在一起生活了七八年。波伏娃说,没想到自己四五十岁的时候,还能有一个年轻的情人,这让她再次焕发了生命力。到1964年,波伏娃的母亲去世,波伏娃写了一本小书叫《安详辞世》,记述了母亲去世的过程。此时波伏娃50多岁,开始认真考虑老年的问题。到1970年,波伏娃出版《论老年》。到1980年,萨特去世,波伏娃

    新民周刊 2022年30期2022-08-28

  • 浅析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主义
    一卷全面阐述了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第二卷则是在其第一卷的理论基础上,论述女性在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所遭遇的困境。第一卷波伏娃以生物学的角度从雌雄同体和雌雄异体以及雌雄嵌体探讨并驳斥了将女性等同于生育工具的观点,波伏娃论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妇女观且驳斥并批判了弗洛伊德所提出的女性所谓的"恋父情结"她认为这是根据男性角度的"恋母情结"所捏造出来的,第二卷中波伏娃通过对比分析不同社会阶级地位的女性从幼时到老年的人生发展轨迹论述了各种类型女性的个体发展史。本文旨在研

    文学天地 2021年10期2021-11-29

  • 波伏娃的存在主义视域看小说《筋疲力尽的女人》
    在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的中篇小說《筋疲力尽的女人》中,女主人公莫尼克以日记的形式记叙了从九月十三日至来年三月二十四日间的心路历程。丈夫莫里斯的婚外情事件成为导火索,多年来夫妻间累积的问题暴露。莫尼克长年沉浸于家庭这一相对稳定安逸的环境而忽视了外界发生的巨大变化,缺少在社会上生存所需要的、又能散发出女性魅力的冲击力与创造性。莫尼克只有改变从丈夫的爱里实现自我的习惯,发挥主体性,才能打开人生的新天地。尽管这是一段痛苦的觉醒

    今古文创 2021年45期2021-11-24

  • 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主义在法学中的现实价值
    摘要: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认为,女性的角色塑造是后天形成的,女性是在他者、客体与自由个体之间的徘徊者。要想突破“他者”地位,女性就要实现自我意识的觉醒,在异化的客体和实现内在性超越的主体之间做出选择。分析了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主要观点及其在女性主义发展历程中性别理论中的作用与体现,进而探究了其对后现代主义法学在性别观念上的积极作用和现实价值。将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精神与内涵运用到法学研究与实践,能使许多关于“男女平等”的现实问题得到较好解决。强调女性的

    西部学刊 2021年15期2021-09-13

  • 浅析安托瓦内特·福克与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之异同
    · 德 · 波伏娃对于中国读者而言并不陌生。《两性》作为女性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更被奉为东西方女性的“圣经”。国内学界对福克的关注比较有限,关于二者女性主义思想的异同研究更是寥寥。本文将通过对《两性》和《第二性》的主要思想观点进行比较分析,揭示两位作者在女性主义思想方面的异同,以帮助学界对二人的思想更加深入地了解,从而能更好地促进女性社会问题的探索。【关键词】 福克;波伏娃;《两性》;《第二性》【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今古文创 2021年11期2021-09-10

  • 女性他者地位的探析
    者西蒙娜·德·波伏娃的代表作《第二性》,不仅对法国本土女性运动起到了不小的轰动,对于世界各地的女性主义运动都起到了启蒙和推动的作用。《第二性》不仅以女性主义的视角来探讨女性问题,而且还具体分析了女性他者地位的处境,阐述了女性是他者这一理论,并引发了对女性他者地位的主体性思考。关键词:女性主义;波伏娃;他者二十世纪上半叶,西方国家的社会结构开始发生转变,即由封建等级制向一种平等化发展趋势转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这种人人平等,人道主义观念等思潮更是得到了

    青年生活 2020年8期2020-10-21

  • 论女性的形成——读《第二性》有感
    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当代最负盛名的存在主义女权主义者,也是学识渊博的女学问家。《第二性》是她获得世界性成功的一部巨著,是“有史以来讨论妇女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被誉为“女性圣经”。该书中她对女性相关问题的探讨涵盖哲学、生物学、心理学、文学、历史、古代神话、社会经济等多方面,并提出“女人不是天生的,是后天社会造就的”这一著名的哲学命题。本文试图以波伏娃观点为基础从生物学、经济、女性的处境这三个角度去具体阐释这一核心思想形成的原因,并进一步

    客联 2020年9期2020-09-10

  • 波伏娃《第二性》的女性主义角度解读《廊桥遗梦》
    词:廊桥遗梦;波伏娃;第二性;女性主义;女性困境中图分类号: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15-0-02《廊桥遗梦》是美国作家罗伯特·詹姆斯·沃勒的作品,从1992年出版之后便大获成功,1995年这本小说被美国华纳兄弟公司拍成电影。电影延续了小说的辉煌,曾获1996年第6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女主角提名和第53届美国金球奖最佳剧情提名,全球票房收入超过1.82亿美元。小说中女主人公弗朗西丝卡是意大利人,与美国士兵结婚,婚

    传媒论坛 2020年15期2020-09-03

  • 浅析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主义理论
    要:西蒙·德·波伏娃是法国二十世纪著名的存在主义哲学家,是现代女性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第二性》是波伏娃的重要著作,是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第二性》确立了波伏娃在西方女权运动和女性主义研究中先驱者的地位,该书被女性主义者誉为“圣经”。本文在对该经典著作予以理性解读基础上,旨在梳理出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的思想渊源;梳理了波伏娃“他者”思想的来源,女性如何一步步沦为“他者”,成为“第二性”,介绍了波伏娃“他者”思想的主要内容。关键词:波伏娃;《第二性》;他

    青年时代 2020年15期2020-08-07

  • 波伏娃马克思女性主义思想研究
    摘  要:波伏娃是女性主义运动的开创者之一,也是马克思女性主义的奠基人,她的女性主义思想在世界女性主义运动中有重要地位。新时代下,我国发展中仍然面临许多性别问题,波伏娃的马克思女性主义思想对我国当代解决妇女问题,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仍然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与参考价值。关键词:波伏娃;马克思女性主义;中国女性主义波伏娃是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性主义者,是马克思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女性主义思想是在批判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女性主义思想的基础之上而做出的批判继承。马克思女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11期2020-05-26

  • 《安家》中房似锦“第二性”的女性角色特质研究
    娟摘要:西蒙·波伏娃是全球女权运动的先驱,她的著作《第二性》使全球更多女性开始思考关于女性自身处境的问题。本文以热播剧《安家》作为研究文本,从分析《安家》中“房似锦”女性角色特质入手,探讨电视剧女性形象建构背后的“第二性”,研究影视剧中新女性形象建构的社会意义。关键词:西蒙·波伏娃;第二性;安家;房似锦;女性角色特质西蒙·波伏娃的著作《第二性》探索了人类历史的女性哲学,被誉为“女权主义圣经”,奠定了波伏娃在女性主义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第二性》的出版促使全

    银幕内外 2020年8期2020-01-06

  • 若为自由故 ——在巴黎蒙帕纳斯公墓前
    主义作家萨特和波伏娃、社会学家涂尔干、新浪潮导演兼作家杜拉斯等人都长眠于此。我更心仪的是波伏娃和杜拉斯这两位奇特的女作家。波伏娃是知识女性心中的女神,她与萨特相爱一生却终身不婚的感情经历令人惊叹却少有人神往。尽管波伏娃写出了《第二性》这样的女权主义的“圣经”,尽管波伏娃在这本书里提出了许多全新的、让人耳目一新的观点,比如,她说:“女人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变成的。”但纵观波伏娃的一生,还是为男人而憾,被感情所累。作为一名女性,被自己所爱的男人珍惜是最心仪的,

    国际人才交流 2019年12期2019-12-31

  • 也谈“女性问题” ——《第二性》读后感
    者众多,西蒙·波伏娃是其中的佼佼者。西蒙·波伏娃,1908年出生于法国巴黎,《第二性》是她女性主义研究的代表作,值得后人不断学习和解读。一、《第二性》的内容笔者所读的《第二性》分两册,第一册分为命运、历史、神话三部分。波伏娃从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唯物主义方面,探讨使女性在社会上处于从属地位的起源。生物学方面,她追根溯源,论述了生物的进化过程,从女人的月经、生育、更年期等痛苦的过程指出,由于生物属性,女性对物种更有附属性,但这只能说明男女两性存在生物差异

    文化学刊 2019年11期2019-12-27

  • 浅析张爱玲与波伏娃作品中的女性主义
    、西蒙娜·德·波伏娃为例”JW2018XK117。摘  要:张爱玲与波伏娃同为中西方文坛上重要的女性作家,她们都塑造了很多血肉丰满的女性形象,作品中充满犀利的批判和精准的审视。本文对两位伟大的女性作家的作品进行分析解读,探讨二者作品中女性形象以及写作风格的异同,观察不同时代与文化背景下的女性主义思想。关键词:张爱玲;波伏娃;女性主义;对比分析[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7-0-031789年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7期2019-11-14

  • 从汉乐府看汉代女性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
    又生动的文本。波伏娃在其代表作《第二性》中,从各个学科、各个角度沿着人的生命发展路线研究了各类女性个体发展过程中的性别差异,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女性主义思想。本文从波伏娃的女性主义哲学出发,探讨汉乐府表现出来的汉代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及其成因。关键词:汉乐府;女性形象;家庭地位;波伏娃;《第二性》作者简介:李丹阳(1995.1-),女,山西太原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6期2019-11-01

  • 波伏娃告别萨特:最特别情侣的终极对谈
    16日,萨特和波伏娃在巴黎街头卖被禁的报纸《La CauseDu People》萨特终生的精神伴侣西蒙娜·德·波伏娃所著的《告别的仪式》,曾经在1996年以《萨特传》为名出过一个中译本。称此书为萨特的“传记”有其合理之处:本书的前四分之一是波伏娃对萨特生命最后十一年里二人所有生活交集事无巨细的记录,随后是1974年波伏娃与萨特对谈的文字实录。一如书名《告别的仪式》(初版1981年),本书也可以视作波伏娃对萨特的告别之作。波伏娃在扉页上留下一句话:“本书写给

    看天下 2019年35期2019-01-15

  • 关于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解读
    理论的概述在对波伏娃所提出女性主义文学理论进行讨论前,首先需要保证对女性主义具有系统、准确的了解,可以说女性主义是文学理论形成的关键,文学理论又作为女性主义的阐释和发展而存在,二者存在着无法割裂的联系。女性主义指的是以结束性压迫、性歧视、性剥削和性别主义为目的,以实现性阶层平等为目标,创立并发起的理论政治运动。波伏娃初次对女性主义有关文学理论加以阐述的作品为《第二性》,正是因为如此,发表之初,这本书就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且评论褒贬不一,然而随着女权主义运

    长江丛刊 2018年10期2018-11-15

  • 陈学昭与波伏娃之间的女性话题及其他
    享誉现代文坛;波伏娃是法国著名作家和有世界广泛声誉的女性主义学者。按照当时国情,她们两位几乎没有接触的可能,但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因为来华访问和组织安排,她们在中国大陆相识交往了。在不长的时日,尽管由于国情及文化差异,深切交流有限,可她们的各自举止表现或不由自主的言谈,反映出不同的社会文化观念,以及女性、人性方面相同的关注点……在她们后来的文字中,虽着笔不多,却都留有对方的身影。在波伏娃一方,甚至将陈学昭写进了她对当时中国变化的认识的著述之中。六十多年过

    长城 2018年3期2018-09-20

  • 重访《第二性》:波伏娃的“模糊性”
    访《第二性》:波伏娃的“模糊性”昝朦武汉轻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本文以波伏娃的哲学关键词“模糊性的道德”对其女性主义奠基文本《第二性》进行重读,以期找到波伏娃思想中的“总问题”,即回到存在主义理论框架来分析女性处境和解决女性问题。主流化阅读只是看到了波伏娃的结论即整个人类史就是女性贬值史,却没有看到她真正关切的问题是模糊性。[Résumé]La morale de l’ambiguïté est notre mot clé qui vient de Simone

    法国研究 2018年2期2018-04-03

  • 萨特与波伏娃
    爱光顾的地方。波伏娃常去那里。每天差不多同一时间,波伏娃都会走进店里,坐在靠窗的位置。她性格沉静内敛,陷入沉思的时刻,更显得凝重与执着。她偶尔看着窗外的风景,人们惊艳于这位知性女郎的美丽侧影。当侍者在她面前放上一盏拿铁的时候,她从手提包里取出一本书或一卷纸。有时她低首阅读,有时又埋首疾书。预先准备的一小瓶墨水放在离咖啡杯不远的地方,水笔在纸上快速移动,不多久就把一卷纸写完。除了巴黎高师的图书馆,花神咖啡馆是波伏娃最好的读写场所。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在波伏娃

    思想与文化 2018年2期2018-04-01

  • 浅析波伏娃的恋爱观
    动的著名领袖。波伏娃一生著述颇丰,尤其是她的代表性论著—《第二性》,集中體现了她的女性主义恋爱观,本文就在深入阅读《第二性》的基础上,探索爱情,叩问自由,思考波伏娃式的恋爱观。本论文以深入分析《第二性》为重点,从三个部分研究波伏娃恋爱观,第一部分着重介绍波伏娃恋爱观产生的背景及其过程;第二部分集中围绕波伏娃在《第二性》中所描述的恋爱中的女人和女人的信仰,分析波伏娃的恋爱观特征;第三部分阐释波伏娃恋爱观对当代中国青年学生的启示。关键词 波伏娃 恋爱观 自由中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5期2017-10-30

  • 女权教母:成就放在当下,遗憾留给来生
    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早年已经是引人瞩目的学霸。那是1929年初夏,月见草开满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校园,香气馥郁的空气中飘浮着一丝紧张的气息,这里正举办着一场令人望而生畏的全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手如云,竞争空前激烈,只有寥寥几人能够获得含金量极高的全国哲学教师资格证书。最后,拔得头筹的是萨特(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紧追其后的就是波伏娃。两个学霸不打不相识。之后小个子的萨特向高个子美女波伏娃展开了热烈追求,伏波娃架不住谈吐幽默的萨特的死缠烂打,

    百家讲坛(红版) 2017年3期2017-09-08

  • 爱情小像
    1月,法国作家波伏娃应美国几所大学之邀去讲学,在芝加哥结识了美国作家纳尔逊·阿尔格伦。初次见面他们就像老朋友一样无话不谈,很是融洽。波伏娃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比她小一岁的身材高大、谈吐不凡、潇洒俊朗的男人;而她的风采、她卓越的才华以及她身上特有的塞纳河左岸的艺术气息,也同样深深地吸引着阿尔格伦。两个月后,他们俩坠入爱河成了恋人。同年5月23日,这一天对阿尔格伦而言是终生难忘的。在波伏娃寄来的信中夹着两枝小花。此花的名字叫风铃草,是波伏娃在巴黎的郊区特意为他采

    岁月 2017年5期2017-05-05

  • 超越与悖论:波伏娃“他者”再探讨
    霭茜摘 要: 波伏娃认为“他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对于不同的阶级,处在其所处阶级的人总是把自己看作主体,把这之外的看作他者,看作客体。女人作为“他者”的概念兼有生物学、历史和精神分析学的依据,辩证看待波伏娃“他者”概念的超越与悖论,有助于重新认识“第二性”理论。关键词: 第二性理论 波伏娃 他者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女性主义批评的代表性理论家,出身法国巴黎的她自幼叛逆不羁,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学习期间,她与萨特、梅洛庞、蒂等人成为志同道合的文友,创办杂志,致力

    文教资料 2016年33期2017-04-19

  • 女权教母:成就放在当下,遗憾留给来生
    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早年已经是引人瞩目的学霸。那是1929年初夏,月见草开满了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校园,香气馥郁的空气中飘浮着一丝紧张的气息,这里正举办着一场令人望而生畏的全国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高手如云,竞争空前激烈,只有寥寥几人能够获得含金量极高的全国哲学教师资格证书。最后,拔得头筹的是萨特(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紧追其后的就是波伏娃。两個学霸不打不相识。之后小个子的萨特向高个子美女波伏娃展开了热烈追求,伏波娃架不住谈吐幽默的萨特的死缠烂打,

    百家讲坛 2017年5期2017-03-28

  • 波伏娃《第二性》之女性主义思想解读
    050061]波伏娃《第二性》之女性主义思想解读⊙郭淑敏[河北经贸大学艺术学院, 石家庄 050061]《第二性》是法国女权主义者西蒙·德·波伏娃的一部重要著作,是西方女性主义的经典,也是中国女性主义研究的学术经典。本文拟对该经典著作予以学理性解读,旨在梳理出波伏娃的女性主义解放观。通览全书,本文认为其观点可以概括为一个核心概念,即他者;一个中心命题,即女性并不是生就的,而是逐渐形成的;三种女性解放的途径,即做职业女性、成为知识分子、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波

    名作欣赏 2017年9期2017-03-11

  • 从《第二性》看波伏娃的主要女性主义理论
    的公共领域。”波伏娃作为西方当代女性主义的先驱,她在书中宣扬了自己的平等理想,她认为要想实现真正的男女平等,就必须要先正视男女之间的差异,同时她深刻的揭示出了父权制是造成女性受歧视的文化根源。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主要集中系统地体现在其著作《第二性》中,本文试图通过女人是什么、女性的处境和女性的出路三方面来探讨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一、女人是什么波伏娃用“拥有一个女性气质的人”来回答“女人是什么”这个问题,这样的回答是为了延续那个最关键的否认,以便其参与到

    环球市场 2017年34期2017-03-10

  • 一条优美的河狸
    西蒙·波伏娃这条优美的河狸,死了,她到底让萨特屈从了她的意志:不管你愿不愿意,反正我是和你最终睡到一座坟墓里。1929年,21岁的西蒙·波伏娃委身于萨特,她哪里会想到,这个男人不过是和她玩玩而已。后来,她才知道,他是不可能结婚的,他讨厌任何形式的束缚。不要说她是西蒙·波伏娃,即便是公主殿下来俯就,恐怕他也要宣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不过两年时间,萨特就腻了她。1931年,西蒙·波伏娃到马赛教书,萨特则到勒哈佛尔任教。他飞快地

    读书文摘·经典 2017年1期2017-02-09

  • 波伏娃与女性主义
    :西蒙娜·德·波伏娃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女作家,她的存在女性主义思想在《第二性》中得到了详尽的阐述。波伏娃本人的一系列人生抉择也反映了她的女性主义世界观。今天波伏娃已经成为世界妇女解放运动的一面旗帜。关键词:波伏娃;女性主义;第二性作者简介:夏波(1971-),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法国文学、外语教学法。[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0-0-02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女性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0期2016-06-30

  • 波伏娃 羞涩的女权战士
    罗屿“平日里,波伏娃总是呆在巴黎的某家咖啡馆——多姆、圆亭或花神。头上包着她那刻板的伊斯兰头巾。叼着烟,眉头紧皱,用一双暹罗猫般的眼睛,审视着周围的一切。她的脸,干巴巴的。薄薄的嘴唇,透着固执。脸上总是那副时刻准备用 ‘女权主义观点教导别人的表情。不过此时,波伏娃的心里该是美滋滋的吧,她的称呼终于不再是‘萨特女人,她已和他一样出名。”——这是1949年,波伏娃写出惊世骇俗的 “女性解放运动《圣经》”《第二性》后,法国媒体对她的评论。很显然,此时,大多数人并

    时代人物 2016年5期2016-06-22

  • 当“波伏娃”遇见“情癫大圣”
    同的结局处理。波伏娃自从第一次遇见才华横溢又古灵精怪的萨特,虽然没有结婚,两个人这辈子就再也没有分开;而萧红没有那么幸运,她没有机会遇见命中注定的“萨特”,“情癫大圣”萧军给不了她婚姻,也同样没能给她诚实的爱情。老年萧军回忆萧红——当年,两个人初识,萧军为萧红的才华所折服,着魔一样地爱上了萧红;也正是因为这份才华,萧军才苦恼,离开了她。往事成为云烟,旧人已经作古,忘却是是非非的时候,只剩下满头银丝。当年在旅馆里,萧红和萧军探讨人生——萧红:“人为什么还活着

    戏剧之家 2016年9期2016-06-04

  • 浅析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
    家西蒙娜·德·波伏娃之著,主要讲述了女性的神话、女人的一生以及男女两性之间的关系,她运用生物学、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妇女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见地。也正因如此,波伏娃的《第二性》取得了巨大的影响力。【关键词】:女性;男性;第二性;波伏娃一、《第二性》内容简介波伏娃的《第二性》分为“事实与神话”和“当代女性”两卷。上卷主要分为命运、历史和神话三个部分。首先,从女性生理特征为起点,从雌雄的不同说起,写了男女两性的生殖器官、性染色体等的差异,

    西江文艺 2016年10期2016-05-30

  • 论伍尔夫与波伏娃的女性主义观之异同 ——以《一间自己的房间》和《第二性》为例
    威论伍尔夫与波伏娃的女性主义观之异同 ——以《一间自己的房间》和《第二性》为例徐威【摘要】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二十世纪初英国文坛最重要的一位女性作家,还是现代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重要先驱。她的作品《一间自己的房间》体现了伍尔夫独特的女性意识和先进的女权思想。法国女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创作于二十世纪中期女性主义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这本书一出版,即被称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还被称为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圣经”。本

    法国研究 2016年2期2016-04-17

  • 第二性的羁绊
    的创始人之一,波伏娃19岁即发表了属于自己的独立宣言,“我绝不让我的生命屈从于他人的意志”。女权运动的“圣经”《第二性》不仅是波伏娃的成名作,也是她学术研究的顶峰。纵览波伏娃的一生,她不以固有的“女性”观念介入性别研究,不仅在学术上研究“第二性”,在生活中也尽量反抗自己的第二性征:女性化特质、生育职能、附属于男人等。她基本上能算作按照个人意志选择了不婚不育,成为了一个她所希望的“获得了自由选择生育权利,并向中性化过渡”的解放妇女。可是人们谈及波伏娃,还有一

    中国三峡 2016年3期2016-04-01

  • 一个女性知识分子的文化长廊
    ,更有伍尔芙、波伏娃这样宗师级的女性主义者;另一方面,这些随笔中的确包含着大量极其深刻的女性主义思想。当然,赵玫或许根本就无意于作什么女性主义的阐释,至少“文化随笔”中几乎不见任何女性主义的专门术语,她只是站在女性的立场,以自己独特的洞察力,率真大胆地剖析两性社会的事理人情。只是,读者之心未必不然,特别是对像我这样“前理解”中主要是女性主义视角的所谓的研究者,读来处处都是女性主义思想,而且老实说,这些随笔有时候比那些正宗的女性主义理论文本更能给人以启发。比

    文学自由谈 2016年5期2016-03-17

  • 由电影《钢琴课》反思女权意识
    词:女权主义;波伏娃;拉康;弗洛伊德;《钢琴课》柏拉图在《裴德若篇》中,把身体视为灵魂飞升真理殿堂的拖累,它是灵魂的累赘,其欲望与贪婪污染了灵魂的纯洁,阻断与"理念"世界相遇的机会,非身体的是最善、最美、最高贵的,与身体有关的则被当成包袱,阻碍自我价值的实现。"把身体比作骗子、动物、欲望、灵魂的牢狱和其目标的破坏者,这些是西方哲学中身体的普遍形象"。从古希腊开始,"身体"便成为卑贱、贪婪、反智的表征,作为精神的对立面,被哲学、宗教驱赶了上千年。在此二元对立

    西部皮革 2016年8期2016-02-22

  • 波伏娃:在“双重生活”中追求独立与自由
    云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第二性》她把男人的爱情想象为她给予他的爱情的准确对等物,她自欺地把欲望当成爱情,把勃起当成欲望,把爱情当成宗教。她迫使男人欺骗她:你爱我吗?同昨天一样爱吗?你始终爱我吗?她灵巧地在缺乏时间做出微妙和真诚的回答时,或者在情势不允许这样做时提出问题;正是在交欢中,在病痛初愈时,在呜咽时或者在火车站月台上,她紧紧地追问;她把得到的回答当作战利品;得不到回答,她就让沉默代替说话;凡是真正恋爱的女人,多少是妄想狂。……一个

    三联生活周刊 2016年7期2016-02-17

  • 普鲁斯特、波伏娃和卡夫卡的日常作息
    陈诚1.波伏娃(1908-1986) 波伏娃是如何度过她的一天的?她的情人电影导演Claude Lanzmann是这样描述波伏娃的:“在我们同居后的第一个早晨,我还想在床上多赖一会儿,她却已经起来了,穿好了衣服,坐到她的书桌前。‘你,在那儿工作,她冲着我说,指着床。我只好在床上坐起来,就在那窄小的床沿边上点着一根烟,假装我在工作。直到午饭时间,波伏娃,没有再和我说过一句话。然后,她就去萨特的公寓与他共进午餐。有时候我也会一块儿去,午饭后她就一直待在萨特那儿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5年7期2015-08-12

  • 法国小花风铃草
    1月,法国作家波伏娃应美国几所大学之邀去讲学时,在芝加哥结识了美国作家纳尔逊·阿尔格伦。初次见面,他们就像老朋友一样无话不谈,很是融洽。波伏娃很快就喜欢上了这个比她小一岁、身材高大、谈吐不凡、潇洒俊朗的男人;她的风采、卓越的才华以及她身上特有的塞纳河左岸的艺术气息,也同样深深地吸引着阿尔格伦。两个月后,他们坠入爱河。同年5月23日,这一天对阿尔格伦而言是终生难忘的。在波伏娃寄来的信中夹着两枝小花,此花的名字叫风铃草,是波伏娃在巴黎的郊区特意为他采摘的。这小

    女士 2015年7期2015-05-30

  • 戴着枷锁的飘零者
    了平行研究,从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等角度入手,对比分析了女性在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的压抑下,内心产生的漂泊与孤独感在文学表达中的相同性和相异性,通过探究中西不同文化背景下作家如何来塑造女性人物形象,为后代作家提供借鉴和创新的途径。关键词:波伏娃 施蛰存 茨威格 女性主义茨威格与施蛰存都是心理小说的大师,女性人物的心理表现在他们的笔下有着共同之处,都以精神分析方法细致入微的剖析女性的内心世界,通过对两人心理小说女性人物心理进行平行研究,并结合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 2014年11期2014-12-01

  • 从《第二性》看萨特对波伏娃的影响
    者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的代表作。众所周知,这部著作集中体现了波伏娃的女性主义思想。而我们所熟悉的存在主义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1905-1980)是波伏娃的终身伴侣,他们虽然没有结婚,但在学术领域夫唱妇随。那么,萨特的存在主义对波伏娃的思想到底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我们从《第二性》中就可见一斑。波伏娃在写作这本著作时,并未把自己仅仅定位成一个女性主义者,而是首先作为一名

    潍坊学院学报 2014年4期2014-08-15

  • 女性气质的未来——论西蒙娜·德·波伏娃的《第二性》
    院助教工作中的波伏娃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20世纪重要的文学家和思想家,其在历史上的真正地位是在思想史方面,当中尤以《第二性》影响最为广泛。《第二性》从精神分析、社会的和历史等多方面去理解女人,探讨女性未来的出路及女性气质的发展与未来。波伏娃以一种存在主义的视角和方法,对女性境遇及生存状态做了全方位的剖析,并怀着解放妇女的美好理想,期待女人能够摆脱内在性的束缚,改变自身的处境,找寻一种适于实现女性现实性和超越性的存在形式。在《第二性》中,波伏娃广泛的探讨

    电影评介 2014年3期2014-04-20

  • 评析西蒙娜·德·波伏娃《第二性》中的女性出路
    凌西蒙娜·德·波伏娃是法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女作家。她的著作包括小说、散文、戏剧和理论著述,而奠定波伏娃在历史上的真正地位的是她的经典理论著作——《第二性》。《第二性》被称为“有史以来讨论女人的最健全、最理智、最充满智慧的一本书”,是对近代女性主义运动和理论的精辟总结,被誉为西方妇女运动的“圣经”。[1]在这部理论著作里,波伏娃以其独特的研究,从生物学、精神分析、文化批判和存在主义角度出发考察女性问题,揭示女性的“他者”处境,并从存在主义哲学的角度揭示女性“他

    安徽文学·下半月 2013年10期2013-12-12

  • 波伏娃《第二性》的书名隐喻性内涵分析
    ]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是20世纪法国重要的存在主义哲学家之一,也是最有影响的女性文学家之一,更是享誉世界的女权主义先驱。波伏娃最重要的作品是《第二性》(Le Deuxième Sexe),当其在1949年出版后,“二万二千本在一个星期内被抢购一空”。《第二性》以存在主义哲学理论为依据,覆盖生物学、神话、文学、历史、政治和哲学等多个领域,全书以百科全书式的高度鸟瞰女性性别发展的全过程,号召女性争取自由

    名作欣赏 2011年33期2011-08-15

  • 存在主义女性主义与女性的自由与解放 ——浅析波伏娃的《第二性》
    解放 ——浅析波伏娃的《第二性》刘慧敏从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观、女性的内在性束缚及其超越和女性的自由解放之路解读西蒙·波伏娃的代表作《第二性》。《第二性》用存在主义来解释女性的处境,期待女人能够摆脱自身内在性的束缚,找寻一种适于实现女性自由解放的方式。波伏娃;《第二性》;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自由解放一、波伏娃的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观(一)存在主义女性主义观的哲学基础存在主义女性主义是女性主义运动第一次高潮中的重要流派,它的一系列的女性话语如“他者”、“超越性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13期2010-08-15

  • 波伏娃:为西方见证社会主义
    波伏娃:为西方见证社会主义法国佛朗西斯贡蒂埃著,唐恬恬翻译的《波伏娃:激荡的一生》一书,2009年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1955年2月20日,萨特在法苏协会上发表了一篇简短演说。5月他的剧本《涅克拉索夫》首演,受到了共产主义者的热烈欢迎。萨特受邀参加在赫尔辛基举行的和平运动会议。波伏娃陪同萨特去了赫尔辛基。在那里,她和萨特都觉得“铁幕已经僵化了……社会主义也加入到我们的世界里了。”法国总统戴高乐也已经和苏联接近了。此时,中国政府邀请波伏娃和萨特来中国进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 2010年3期2010-02-17

  • 萨特、波伏娃与中国
    大师萨特和女友波伏娃应邀访问中国45天。1955年9月29日,周恩来在北京饭店新落成的宴会厅招待包括萨特、波伏娃在内的外国代表团。宴会上,萨特和波伏娃见到了周恩来。波伏娃记述说:“周从这桌走到那桌,不停地与客人们碰杯,交换微笑……他特地给卓娅的母亲鞠了个躬。卓娅是每个中国青少年知晓的苏联英雄。”10月1日,萨特与波伏娃等作为贵宾走上了观礼台。波伏娃后来回忆说:“毛泽东就站在他的画像下。他像平常一样,身着灰中带绿的上装,戴着一顶帽子,这顶帽子他不时取下,向欢

    意林 2009年6期2009-05-14

  • 病态的他者
    。本文主要运用波伏娃和弗洛伊德的相关理论,从露斯的他者地位及恋父情结两方面来分析她的悲剧人生,进而探讨她的形象的重要价值。关键词:《所罗门之歌》 波伏娃 弗洛伊德 他者 恋父情结托妮·莫里森是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所罗门之歌》是她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发表于1977年,曾获全国图书评论奖、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奖。自出版至今,《所罗门之歌》一直备受评论界关注,被公认为莫里森第一部“以男性为主人公”的小说。既便如此,一直以黑人女性为创作的关注中心的

    魅力中国 2009年32期2009-05-14

  • 百年波伏娃
    谢喆平纪念波伏娃百年诞辰,是2008年法国学术界最重要的事件之一。那个特立独行的女子已经百年,她似乎永远年轻,特立独行的人似乎永远年轻。一个人青年时期叛逆不难,难的是到中年还叛逆,到老年仍旧叛逆。而一个女子叛逆到老,更是少见,何况这个女子非但不浅薄,反而才华横溢。波伏娃百年诞辰,法国关于她的文化纪念活动纷纷纭纭,文章、画册、研讨会,层出不穷。西蒙娜·德·波伏娃(1908—1986),享誉世界的法国著名作家,当代最负盛名的女性主义者。她的存在主义的女性主义理

    人物 2009年3期2009-05-11

  • 波伏娃的简洁与多重生活
    一西蒙娜·德·波伏娃。那么,心存浪漫、迷恋自由的波伏娃是如何在困境中实现了精神上的独立?她与萨特之间的爱情道路经历了哪些挫折?最终她又是如何战胜自我,进而创作出一大批形式多样、富有影响的作品的呢?请看——从顶点开始波伏娃在其回忆录里,讲到她少年时代自己的视觉理想:“我最大的幸福,就是在清晨撞见那苏醒的草地……我独自一人承载着世界的这份美丽和上苍的这份荣耀……”再大一些以后,她很清楚自己要爱什么样的男人,“等有一个男人能以他的智慧、学问和他的威信征服我,我使

    百家讲坛 2008年24期2008-12-29

  • 面对萨特死亡的波伏娃
    崇敬”有关。但波伏娃,这位与萨特私生活极为密切的女人,却用了《柔和之死》这样一个充满温情的书名命名了萨特的死亡。比起《告别萨特》一书,在《柔和之死》这样一个书名下,波伏娃却近乎冷静、甚至是冷酷地极为真实地描述了萨特从精神到肉体的整个衰颓过程。与一般人相反,是对萨特从精神到肉体都有着无微不至了解的这个女人,这个“可怕”女人的记述犹如看护一般的精细:萨特在医生的要求下戒了烟;截去脚趾;截去双腿;嗜酒如命的萨特因醉酒躺卧在地毯上;无腿的废人;废人(换一种不人道的

    意林 2007年5期2007-05-14

  • 欧洲女权运动之星的陨落
    门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于四月十四日在巴黎科尚医院因肺水肿医治无效逝世,享年七十八。随着西蒙娜·德·波伏娃的逝世,本世纪最显赫的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始祖萨特(Jean-Paul Sartre)的孩儿们可算是真正的孤儿了。萨特是六年前一九八○年四月十五日去世的。他们两人的消逝,前后的间隔差一天便是整整的六个年头。在向西蒙娜·德·波伏娃的家人发出的唁电中,法国总统密特朗这样地写:“西蒙娜·德·波伏娃是出人头地的作家群中的一

    读书 1986年7期1986-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