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道静

  • 从个人主义角度看“五四”以后的爱情悲剧
    之歌》余永泽和林道静的爱情悲剧归因中倾向于抨击余的私欲,却忽视了林道静的身上也有着同样的功利主义诉求。且林道静更进一步地体现出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分歧与皈依。试图探寻以西方资本主义为背景创建后传入中国的个人主义思想该如何进步地生发在国人身上,及文学创作中该如何理性地对待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共通与分野的答案。【关键词】个人主义;功利主义;集体主义;林道静;涓生【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

    今古文创 2023年15期2023-05-31

  • 我们的“青春之歌”回声瞭亮
    2年再忆过往,林道静的扮演者、85岁的谢芳感慨道:“小说出版一年后,就拍成了上下两部电影,《青春之歌》是一个奇迹!”《青春之歌》是谢芳的第一部大银幕作品。在电影中,她塑造了五四运动后成长起来的进步知识分子林道静,堪称当时中国电影史上独一无二的知识女性形象。她与电影《青春之歌》的故事始于24岁。1959年,在武汉的歌剧演员谢芳接到去北京试镜的任务。此时,她在歌剧舞台上已历练了9年。“同每次接受新任务一样,我没有畏怯,既然是试镜头,就有试上和试不上两种可能。试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23年2期2023-03-03

  • 青春之歌响彻成长之途
    最深的是主人公林道静,她的成长斗争史,值得深思。林道静出生于地主家庭,但因是庶出,她没有任何优越感。亲生母亲是佃户的女儿,被霸占来做姨太太,生下孩子后被赶出门,含恨而死。道静自幼尝尽冷暖,中学毕业前家中逼迫她嫁给有财有势的胡局长,道静不肯从,于是连夜出走。可是她出走后遇到的余永泽又是个自私平庸的人,好在这依然没能阻挡她一颗向阳的心。但好不容易在革命工作上做出了点成绩就被捕入狱,甚至一度失去了最好的朋友的信任。尽管如此,她依旧向着理想的方向不懈奋斗,终于成长

    江淮法治 2022年10期2022-08-29

  • 《青春之歌》,一首英雄的赞歌
    景,通过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揭示出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成长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让我们感受到那个时代青年的青春风采,感受到他们对祖国的深情,以及他们坚定的信念和对自由、真理的不懈追求。可以说,《青春之歌》是一部赞美青春、激情昂扬的红色经典文学作品。 《青春之歌》作者杨沫(1914—1995),原名杨成业,中国当代女作家。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出版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杨沫善于选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侧面,从小处落笔,用一件很小的事情“以小见大”地来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2年5期2022-07-23

  • 阅读《青春之歌》,探究写作技巧
    之歌》以主人公林道静跌宕起伏的命运为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是典型的革命文学作品。作品规模宏大,繁而不乱,无论在构思、选材还是在人物塑造、手法运用等方面,都有着鲜明的创作特色。一、自传色彩,更加真实郁达夫在文学创作上主张“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此他常常把个人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和散文的创作素材,在作品中毫不掩饰地勾勒出自己的思想感情、个性和人生际遇。杨沫的《青春之歌》一书显然也受到了这种创作主张的影响,作者从自身经历中大胆取材,将自身的社会经验、生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2年7期2022-07-20

  • 读《青春之歌》,学智慧成长
    ,我们从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中,一定能够获得有益的启示。深度解读在《青春之歌》中,主人公林道静从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最终成长为一名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这一成长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苦闷彷徨到与封建传统决裂。林道静出身于封建官僚地主家庭,父亲林伯唐不仅是湖南当地有名的大地主,还是颇有名望的前清举人、京师大学堂的“大学士”,又兼教育家、实业家等多重身份。她的母亲秀妮是佃户的女儿,生下林道静之后,在林道静小时候被林家赶出家门投河自尽。林道静从小接受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22年6期2022-05-30

  • “社会主义女子图鉴”
    在于小说主人公林道静在革命工作中成长,也在于小说丰富了革命所建构的女性形象、家庭图景与女性关系。 《青春之歌》绝不仅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在林道静周围还存在着相当丰富却常被忽视的女性形象。秀妮是林道静的生母、“前史”与“前世”。陈蔚如和白莉萍,一个接触过革命,一个没有,象征着中国妇女“当太太”的路。林红是女版卢嘉川,是林道静苦苦追求、难以忘记并无法企及的榜样。作为革命工作者,徐辉是林道静的同龄人,刘大姐则是成熟后的林道静……这些女性是林道静不同

    大学生 2022年4期2022-04-25

  • “社会主义女子图鉴”
    在于小说主人公林道静在革命工作中成长,也在于小说丰富了革命所建构的女性形象、家庭图景与女性关系。行动的女性《青春之歌》绝不仅是“一个女人和三个男人的故事”,在林道静周围还存在着相当丰富却常被忽视的女性形象。秀妮是林道静的生母、“前史”与“前世”。陈蔚如和白莉萍,一个接触过革命,一个没有,象征着中国妇女“当太太”的路。林红是女版卢嘉川,是林道静苦苦追求、难以忘记并无法企及的榜样。作为革命工作者,徐辉是林道静的同龄人,刘大姐则是成熟后的林道静……这些女性是林道

    大学生 2022年4期2022-04-23

  • 论《青春之歌》的爱情叙事模式
    叙事为切入点对林道静的人生选择作出诠释。因此总的来说,“十七年”文学时期的作家无论是写农民还是知识分子,他们的成长史往往与情爱选择相伴相生,恋爱人选与革命事业始终是一体的,“林道静对围绕在她身边的每一位男性的抗拒和选择,既是作为女性的个体对自己爱情归宿的选择,同时——甚至是更为重要的,是作为具有‘知识分子’这一群体身份的林道静对自己的政治归宿的选择”[1]84。一、才子佳人叙事的传承与转化在中国,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成熟于唐,从唐传奇到宋元话本,包括明清之际的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2期2021-11-29

  • 谢芳:《青春之歌》改变了我的一生
    部讲述知识女性林道静从懵懂少女成长为坚定成熟的共产党员的小说一经出版,立刻轰动一时,反响热烈。1959年,为了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献礼,北京电影制片厂决定将其改编成电影,导演由崔嵬和陈怀皑担任。为了找到最合适的“林道静”,崔嵬不仅在全国海选女主角,还召开观众座谈会,请观众对林道静的饰演者提建议。但直到1959年3月影片开拍时,饰演林道静的人选仍未定下来。这时,崔嵬想到,他在湖北当中南文工团(现武汉歌舞剧院)团长时,团里有个叫谢芳的歌剧演员。崔嵬觉得

    老年博览·上半月 2021年9期2021-10-04

  • 青春之火,绵延不绝
    物形象,塑造了林道静这一逐渐成长的典型爱国青年形象,塑造了一批批热血的爱国革命党人。无论是除夕夜围坐在一起为“九·一八”事变中逝去的同胞哀悼的爱国学生,还是狱中英勇就义的青年共产党员,抑或是“一二·九”学生运动中一阵阵呐喊如排雷火光的爱国青年,都无疑让我们感受到革命时代青春之歌的华美乐章。作品中充满抒情的笔调,浸润着杨沫作为女作家的独特的阴柔之美。杨沫独特的女性叙事方式,也为从当下语境中用女性主义视角再解读该作品找到了可行的路径。一从小说走向电影,《青春之

    青年文学家 2021年22期2021-09-09

  • 何以林道静
    路。小说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个由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艺术典型。这一成长过程是万分艰难的蜕变过程,是由一个个小的蜕变最终汇成大的蜕变,而每一次小的蜕变都伴随着巨大的疼痛,甚至是生命危险。如是,小说生动细致地书写了她向无产阶级革命战士转变的三个阶段。出身与出走林道静的出身对她一生,尤其对她婚恋的选择和最终成长为一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有着重大的甚至某种程度上是决定性的影响。林道静出生在一个大地主家庭,听起来她是“大户人家大小姐”,但事实却远非如此

    传记文学 2021年7期2021-07-30

  • 试论杨沫《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人物形象
    小说以女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故事为主线,将封建社会的宏大历史背景置于故事之中,揭示出青年知识分子注定的悲惨命运与不屈的坚定反抗。采用明暗双线贯穿全文的方式,将“革命”与“爱情”融合交错上演,讲述了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服于个人命运的反抗到最终投身于革命道路的艰难历程,歌颂了坚定的革命信念与美丽的青春。关键词:林道静;人物形象;革命;爱情;青春一、林道静之成长史1.从奋起抗争到无奈软弱文章一开始,便描述到这样一幅画面:在从北平开往海边的列车上,有一位独特的女子静

    锦绣·下旬刊 2021年8期2021-07-19

  • 长篇小说《青春之歌》的爱情研究 ——以林道静为例
    学术界对书中的林道静评价褒贬不一,本文试从林道静的角度对她的爱情进行浅析。一、爱情的萌芽——林道静与余永泽的爱情不可否认的是,林道静与余永泽的爱情虽然经历了起起伏伏的过程,且最后是以失败告终的,但在林道静的成长中,余永泽确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回看他们的初识场面——一双温柔的臂膀挽救了一个即将扑向大海的生命,一道温暖的热流,缓缓地流过了林道静冰冷的全身。毋庸置疑,她心里感恩余永泽挽救自己生命的同时,对这位青年的爱情也在萌芽。所以林道静此时此刻眼中余永泽的小眼

    大众文艺 2021年1期2021-07-13

  • 没有休止符的《青春之歌》
    岁月里,主人公林道静作为一名女性知识分子,她在痛苦和彷徨中寻找人生出路的经历,是一代人精神探索的缩影。作者杨沫在对这个典型人物的塑造方面,体现出对时代命运的深切思考,为青春生命的表达投入了全部情感。创作这部小说,断续经过六年,她说:“我认为《青春之歌》是我血泪凝聚的晶石……”“它是我投身革命的印痕,是我生命中最灿烂时刻的闪光。它如果泯灭,便是我理想的泯灭,生命的泯灭。它的命运就是我的命运……”“我推崇现实主义创作法则,我的生活经历,我的信仰决定了我的爱与憎

    都市 2021年2期2021-03-04

  • 试析《青春之歌》中的爱情叙事与革命理想
    。与家庭决裂的林道静离家出走后的境遇并没有多少好转,表哥无处可寻,以为是好心收留自己的校长却打着将自己献给县长做小老婆的主意。万念俱灰的林道静准备投海自杀,而余永泽的出现将她从深渊中救了回来。余永泽是一个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在他与林道静的恋情中,他广博的学识是吸引林道静的原因之一。对于当时走投无路的林道静来说,这样博学多识的余永泽以及他口中的那些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就像春风一样拨动了她的心弦,让她重燃生的希望,也无药可救地爱上了余永泽。林道静与余永泽这段爱情

    鸭绿江 2020年33期2020-11-12

  • 论革命历史小说《青春之歌》中林道静思想性格的变化
    精神面貌。通过林道静的成长之路,揭示了青年知识分子从小资产阶级个性解放道路走向献身于社会解放事业,蜕变成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成长历程。通过林道静的成长经历,作者旨在从少女、青年、中年三个成长阶段逐一分析林道静成长道路中革命思想性格的变化。关键词:青春之歌;林道静;革命思想历程;性格变化《青春之歌》以学生运动为主要线索,对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35年一二·九运动这一时段的故事进行展开,描绘出各种类型的知识分子的心理变化和精神面貌。通过林道静的成长之路,揭

    北方文学 2020年15期2020-10-09

  • 《青春之歌》向电影走去的“背影”
    事策略。故事以林道静的思想变化作为主线,讲述她是怎么由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逐步转变为一名无产阶级斗士的过程。电影以林道静先后与三个重点人物的交往来推动整个故事情节,进而展示其成长轨迹与革命历程。第一个关键人物是“诗人兼骑士”余永泽。小资产阶级出生的林道静,母亲是佃户女儿,生下她不久被逼出家门,回到热河跳河自杀。林道静中学毕业后,父亲破产后离家出走,她被养母逼做党部委员胡梦安的姨太太,选择逃离家庭,投奔表哥不得,暂时栖身于学校,又遭到校长余敬唐的骚扰,走投

    博览群书 2020年4期2020-05-14

  • 论杨沫的《青春之歌》与成长小说
    ”间小资产阶级林道静成长为共产主义战士的事迹。这部带有半自传体性质的小说通过描写林道静在革命和爱情中的成长,道出了当时社会背景以及作者杨沫的内心希冀。小说主人公林道静的成长经历了三个阶段:从封建地主家庭中逃脱时的苦闷彷徨;在接触共产主义思想后的生命皈依;经历一系列磨难后的重获新生。小说通过对林道静成长经历的描写以及她周边人物的影响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的人物形象,具有一定的启发教育意义。关键词:成长小说;成长史;林道静;无产阶级[中图分类号]:I206  [文

    青年文学家 2020年5期2020-03-23

  • 男权话语背景下的女性知识分子成长之路 ——以电影《青春之歌》为例
    。特别是女主角林道静先后与三个男子恋爱的情节,在五六十年代禁锢的空气下显得尤为大胆。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中,《青春之歌》依旧脱颖而出,成为一个时代的经典,其创作内核必然不会局限于“革命+恋爱”模式的格局。本文的立论基础在于《青春之歌》的主题依旧是知识分子成长主题。性与政治的所谓联姻,只是女性知识分子成长主题的一个外在表现。本文集中探讨男权话语背景下女性生存的合法性之路。一、迷失之路——女性社会人身份合法性讨论正如影片中提到的,林道静自称自己的骨头一半白一半黑。

    视听 2020年10期2020-02-24

  • 活在当代,仍旧愿做林道静
    你还愿不愿意做林道静?“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是否应默默地忍受坎坷命运之无情打击还是应与深如大海之无涯苦难奋然为敌,并将其克服”。仔细回想林道静坎坷的抗争之路,反思她作为一个女人的勇气和抉择,我想起来了《哈姆雷特》中丹麦王子的这段经典独白。在当时救亡反抗的时代背景下,小知识分子和青年人的革命热情能带动千千万万的劳苦迷茫大众,这是毋庸置疑的,更何况像林道静这样拥有很强个人魅力的知识女性。但在当今,你还愿意做林道静吗?你还敢做林道静吗?我想,大多数人是不敢

    新生代 2019年5期2019-11-14

  • 从三重人格学说解析《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
    个共产主义战士林道静。在她成为共产主义战士这一过程中,她不断地厘清自己的所想所求,从一开始的具有反抗意识及困于爱情的本我到自立自强理想的自我实现再到人生价值的飞跃与升华的超我,一步步实现了她三重人格的发展与转变,找到了人生的意义以及崇高价值的所在。一、林道静与余永泽——本能的反抗1923年,奥地利心理学家以及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自我与本我》一书中将人格结构发展为本我、自我与超我。“人格结构中最基本的层次是‘本我’,可等同于他早期提出的‘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9年13期2019-03-20

  • 论《青春之歌》林道静的思想转变历程
    ,成功地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在三十年代觉醒、成长的革命青年的形象。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为了寻找个人出路,反抗包办婚姻,离家出走,踏上流亡之路。在她逃离家庭后,先是遇到“诗人兼骑士”的余永泽,两人相爱同居。但她不甘心被人供养,先是寻找工作受挫,后来遇到共产党人卢嘉川,开始接触到革命思想,与一再阻拦她参加革命运动的庸俗自私的余永泽分道扬镳,投身于抗日救亡的行动中去。最后在革命者江华的指引下,一步步克服软弱,成为一名成熟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女主人

    长江丛刊 2018年36期2018-11-14

  • 女性·知识分子·革命 ——浅析《青春之歌》中的双重皈依
    作者杨沫借助于林道静形象的塑造,成功地将传统的“才子佳人加英雄美人”的叙事模式与民族国家叙事相结合,为“一女三男”的情感纠葛披上了一层光鲜亮丽的“政治外衣”,完成了“性”与“政治”的合谋,向读者展示了林道静在时代洪流下艰难的成长过程。而当我们深入文本,抽丝剥茧,细细品味着林道静这来之不易的成长过程时,会发现男性伴侣在林道静的成长过程中,始终扮演着“启蒙者”的角色,林道静每一次对于男性的选择,看似主动出击,实则无不在等待着将自己消融在更高大、更先进的男性光辉

    宿州学院学报 2018年2期2018-04-03

  • 60年前的《青春之歌》与80年前的“改造与成长”
    之歌》借助于以林道静为代表的青年人在革命洪流中改造与成长的心理变迁,告诉读者改造和成长是青年人的天职,《青春之歌》唱响了革命青年成长的序曲,诠释了青年人成长的渐进,理想的多样,信仰的坚定等人类发展的共同理念。/壹/在详细阅读《青春之歌》之前,读者的阅读视野都应存有耳熟能详的文学史对此部小说的阐述:它主要通过对小知识分子林道静从不屈服于命运的对家庭和社会的个人反抗到最后投入时代洪流走上革命道路的艰难曲折的“苦难历程”生动叙述,形象地展现了“九·一八”到“一二

    博览群书 2017年12期2018-01-15

  • 试论林道静为何走上革命
    0000)试论林道静为何走上革命李育娴(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江西 南昌 330000)《青春之歌》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小说一经出版,就引起了巨大的轰动。相对于十七年小说中的其他作品来说,它比较贴近日常生活,更人性化一些。本文从家庭、个人、爱情等方面等分析林道静林由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走上革命的原因,从而进一步挖掘出潜藏在革命表面更深层的东西。林道静;爱情;革命《青春之歌》自问世之初,就引起了人们热烈的讨论

    小品文选刊 2017年18期2017-11-24

  • 论当代小说中女学生双重性别特征 ——以《青春之歌》的林道静为例
    《青春之歌》的林道静为例张瑶瑶 (江苏师范大学 221116)林道静是一名在五四精神感召下成长起来的女学生。她身上有着“五四”精神的内核,但构成其性格特征的因素并不是一维的,而是多元复合而成。她既有五四青年的反抗与斗争精神,又有小资产阶级的狂热、懦弱与迟疑倾向。这双重性格在深层次上其实是心理上双重性别的外在表现。在林道静走向革命的过程中,她的身上的女性意识与男性意识融汇在一起,共同构成她复杂的形象特征。女学生;林道静;双重性别;交叉融汇自辛亥革命开始,中国

    大众文艺 2017年6期2017-01-28

  • 不同时代文化语境中的女性蜕变 ——林道静与王琦瑶之比较
    女性蜕变 ——林道静与王琦瑶之比较杨晓君(西北师范大学 甘肃 兰州 700070)林道静和王琦瑶属于不同时代下的文学产物,但存在许多有价值的比较点。从时代与主体的关系看,林道静的成长体现了女性在革命文化语境下从小资产阶级女性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过程,这一成长过程体现了她在意识形态下的“蝶化”过程;王琦瑶则体现了上海都市消费文化语境中女性主体的悲剧性生成,她成为消费文化语境中失意的“宠儿”。从符号学角度看,林道静和王琦瑶仅仅是时代文化下空洞的能指符号,她们

    小品文选刊 2016年14期2016-11-26

  • 《玩偶之家》和《青春之歌》女主人公比较研究
    象分析。娜拉和林道静两个艺术形象深入人心,通过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分析以点带面开开掘中西文学的异同之处。在分析典型意义的基础上,对娜拉与林道静进行全面分析,挖掘两者悲剧根源,分析悲剧创造的根源,总结娜拉与林道静对后世文学创造的影响。关键词:娜拉;林道静;悲剧形象;比较作者简介:季晗(1979.8-),男,黑龙江黑河市人,黑河学院人文传媒学院中文系讲师,研究方向:文艺理论、现当代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

    青年文学家 2016年26期2016-10-18

  •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形象分析
    青春之歌》 ;林道静;电影;形象杨沫的代表作品为《青春之歌》,在小说出版的同年,作品就被拍成电影搬上了大屏幕,并受到当时青年学生的热捧,引起共鸣,这部影片充分塑造了林道静知识女性的革命形象,她身上那种特有的青年勇气深深打动了一代人。1 对林道静的人生境遇进行分析出生在地主家庭的林道静,深深的体会到如果不想和自己母亲有相同的命运,一定要脱离社会的束缚,为了避免自己踏上当“玩物”的命运,开始不断挣扎,寻找自己的自由之路,同时也踏上了流亡之路。她先逃离家庭,去杨

    卷宗 2016年6期2016-08-02

  • 娜拉与林道静的悲剧根源研究
    摘 要】娜拉与林道静分别是西方与中国文学史上典型的文学形象。通过对她们的比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易卜生与杨沫对于悲剧形象塑造的不同方法,同时也了解中西文学比较的方式方法。比较文学发展到今天,其研究视角已经被大家所熟知,可以说作品之间的比较层出不穷,但是真正意义上能起到典型性比较的并不多见。本文针对《玩偶之家》和《青春之歌》的女主人公形象进行比较,力争深入挖掘悲剧的典型意义。【关键词】娜拉;林道静;悲剧根源研究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戏剧之家 2016年14期2016-08-02

  • 青春之歌,因他们而嘹亮
    之歌》的主人公林道静依然是代表热血青春的经典人物。小说展现了自“九·一八”事变至“一二·九”运动期间,林道静从一名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历程。林道静为反抗封建婚姻,走上了流亡之路,她到北戴河附近的杨庄小学投亲不遇,当了代课教师。然而又遭到黑恶势力的欺凌,无奈之下林道静投海自杀,被一直注意她的北大学生余永泽搭救。余永泽的出现,唤醒了林道静对生活的希冀和热情,她义无反顾地与余永泽恋爱了。在爱情的滋润下,从小孤苦无依的林道静享受到了家庭的温馨

    宁夏画报 2016年6期2016-07-26

  • 政治话语下林道静的“潜抑”
    9]政治话语下林道静的“潜抑”⊙ 杜娟[太原师范学院文学院,山西 晋中 030619]在“十七年”经典文学中,杨沫的《青春之歌》是影响最广泛的小说之一。林道静的英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但其在政治话语下,女性形象一直处于“潜抑”之中,英雄形象在突显位置,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本文从多层面进行探讨,为其他红色经典的研究提供新思路。林道静 英雄 潜抑 政治进入21世纪,红色经典再次受到学术界和读者的重视。杜威·佛克马(Douwe·fokkema)就认为,“经典在

    名作欣赏 2016年36期2016-07-12

  • 仪式原型与革命叙事:《青春之歌》中的成年礼
    老的仪式原型。林道静面对接踵而来的人生挫折,最初茫然不知所措,后来在江华等的引导下经历了“死亡”与“再生”的考验,最终获得了身份的终极转换,由一位“知识青年”成长为一位“共产党员”。这种生命历程,正是古老的成年仪式在当代的置换变形。对《青春之歌》成年礼原型的揭示,有助于从文化层面深化对这部小说的认识。杨沫;《青春之歌》;成年礼;仪式原型作为诞生于“十七年”时期的“红色经典”,《青春之歌》自问世之日起即引发了无休止的争论。许多研究者或立足于话语分析,或着眼于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5年6期2015-03-28

  • 仪式原型与革命叙事:《青春之歌》中的成年礼
    老的仪式原型。林道静面对接踵而来的人生挫折,最初茫然不知所措,后来在江华等人的引导下,经历了“死亡”与“再生”的考验,最终完成了身份的终极转换,由一位知识青年成长为一位共产党员。这一生命历程,正是古老的成年仪式在当代的置换变形。对《青春之歌》成年礼原型的揭示,有助于从文化层面深化对这部小说的认识。杨沫;青春之歌;成年礼;仪式原型作为诞生于“十七年”时期的红色经典,《青春之歌》自问世之日起,即引发了无休止的争论。许多研究者或立足于话语分析,或着眼于形象诠释,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年7期2015-02-20

  • 中国当代文学中女性意识的觉醒与困境 ——以《青春之歌》与《厨房》为例
    《青春之歌》与林道静《青春之歌》是当代著名作家杨沫的代表作,小说出版于1958年,是当代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学生运动、塑造革命知识分子形象的优秀长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在‘九·一八’到‘一二·九’这段特殊的历史时期里,林道静等青年知识分子在面对国家危亡时刻的分化和觉醒,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大众的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美好的前途。林道静是《青春之歌》的主人公,小说主要通过其革命道路和性格发展的三个阶段以及路过她生命中的三个男人来讲述了她的政治生

    剑南文学 2015年9期2015-01-03

  • 《青春之歌》的插图叙事
    了一个成长着的林道静。(二)插图叙事的功能除少数作家,如张爱玲会给自己的创作进行插图或封面设计外,大部分小说插图都是他者或后来者作的。在这种情况下,插图者“并没有真正见过小说作者创作作品所依据的生活图景,他的插图是按照小说的文字叙述并依据自身的生活经验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因此,图像并非小说的真实再现,而是一个作者受其意识主导的重构过程”[5]。一方面,插图属于一种再创作,而创作的权利决定了插图与文字的描写可以有所不同,即有所强调,有所删节。这就体现了插图所具

    宜宾学院学报 2014年8期2014-03-12

  • 自救•质救
    《青春之歌》中林道静的形象出发,从超脱的救赎意念以及赎罪情感下挣脱个性主义两方面剖析林道静的质救之源,进而反思女性斗争历程中的成与败。关键词:《青春之歌》;林道静;质救之源;女性;救赎[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4)-18-0-03作为“十七年”文学中的一部长篇小说,《青春之歌》主要讲述了主人公林道静在接受卢嘉川、江华以及林红等人的帮助及各种考验后如何成功地由地主阶级小姐蜕变成一名坚定的无产阶级战士,并

    青年文学家 2014年18期2014-02-25

  • 无法实现的爱情:革命女性的另一种苦难——重读《青春之歌》
    都被作为主人公林道静不同阶段爱情的皈依者,同时也是她革命道路上的唤醒者,比如余永泽被当做是“对个体生命的爱与美的唤醒者”,江华是“女人意识的唤醒者”,卢嘉川却只是“阶级意识的启蒙者”②,爱情选择的变化,就是她革命意识的深化。而后,许多批评者都沿用了这种总结③。笔者以为,从表面看来《青春之歌》是写通过林道静在革命成长道路上的三段情感经历,实际上,当我们细读文本的时候会发现,在作者的不经意书写中,突现和肯定的只有一段爱情,即她和卢嘉川的爱情。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

    名作欣赏 2013年2期2013-08-15

  • “身体-主体”视角下的《青春之歌》
    歌》中,女主角林道静的个人成长经历在叙事上充满了复杂性。这里,将以“身体-主体”为核心概念对林道静的自我状况进行分析,所谓的“身体-主体”体现的在身心一致的观念下对人的存在状态的把握,是人的感官世界和人的精神世界高度融合所体现出来的具有现代特质的人性状态,以林道静的身体感觉为中心的个人主体在三次情爱中是消失还是显现,它与小说主题的表达之间究竟构成了怎样的关系是本文试图探讨的问题。一、林道静与余永泽:身体-主体的缺失林道静生命中的第一个异性是余永泽。林道静

    小说评论 2012年5期2012-12-17

  • 《青春之歌》:知识女性追寻现代性的叙事
    故事中的主人公林道静是一位反对封建,追求现代性的典型人物。出生在大地主家庭的林道静,其佃农生母在她很小的时候就惨遭迫害致死。童年时候的林道静一直备受养母的虐待和凌辱,心里早已有了反抗的意识。当养母提出要她嫁给胡梦安局长时,她大声呼喊着:“我宁可死了,也不能做他们那些军阀官僚的玩物!”。[1]为了不做军阀官僚的玩物,她发誓她要永远离开这个可恨的家庭,永远不再登这个罪恶的大门[2]。于是毅然离家出走,这决裂式的反抗,既是反抗自己的封建家庭,也是对当时传统生活方

    小说评论 2012年2期2012-12-17

  • 试论《青春之歌》中江华形象
    ”,作为女主角林道静革命的指引者,在她一生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接下来,本文将从《青春之歌》的背景出发,从多个角度对江华的形象进行分析。以便使读者能更好地理解这个人物。一、《青春之歌》的创作背景在新中国成立后,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被创作出来,当时是中国革命长篇小说发展的一个高潮期。这些作品从现实出发,从各种角度,抒发了对祖国的热爱,以及对革命的向往,赞颂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展现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因此,了解《青春之歌》这部小说的创作背景,对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5期2012-08-15

  • 林道静成长道路上的情爱选择
    571158)林道静成长道路上的情爱选择洪 艳(海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海南海口 571158)《青春之歌》具有强烈的自传色彩,讲述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逐渐转变成一个合格共产党员的过程,其中贯穿了她与三个男性的爱情。有必要从心理个性、内心活动变化、创作原型等方面来分析林道静成长路上的情爱选择。青春之歌;情爱选择;焦虑;神经症;创作原型《青春之歌》是十七年文学中唯一一部以女性知识分子为主角的作品。作者杨沫对林道静与余永泽、卢嘉川之间的爱情描写很精彩,但

    海南开放大学学报 2012年2期2012-04-07

  • 《青春之歌》:政治规训下的青春挣扎
    幸的高中毕业生林道静,为寻找个人出路而抗婚,离家出走,因接触革命者接触时代新生活而与自己寻找的爱情和婚姻决裂,在社会和时代洪流中接受教育,经受锻炼和考验成为坚强的革命者。《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应当说,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尤其是女同志)都和她有着大致相同的生活遭遇和思想感情,大致相同地从寻找个人出路而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从追求个人解放到参加革命,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将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林道静所走过的道路,是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必由之

    名作欣赏 2011年6期2011-12-02

  • 《青春之歌》的主题变奏及其生存策略
    成长故事,围绕林道静和多个男性之间先后发生的情感故事展开叙事;其次,它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改造问题作为更重要的叙事主题来表现。耐人寻味的是,在这双重主题的变奏中,作者并行不悖地将两种不同向度的叙事融合得十分巧妙,从而使一个本来很政治化的敏感话题变得不那么抽象和枯燥,却又能够顺利逃脱意识形态对它过于严厉的限制,保留部分的私人空间。这一切在具有不同价值立场的研究者眼中,无疑具有了繁复多变的意义内涵,因而对于它的阐释和研究才呈现出多姿多彩的局面。本文围绕主人公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3期2011-03-20

  • 情爱叙事与女性成长 ——《青春之歌》与 《大浴女》主人公的比较
    们分别通过叙述林道静和尹小跳的成长经历,反映出两个女主人公由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用成长小说的视角来比较和考量这两部小说,会发现“成长”这一主题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化,可以看到中国文学现代性的发展。成长小说以主人公的成长体验构成小说的主体,它注重揭示某些特殊事件对于个体成长的重大影响。对林道静发生重大影响的是时代风云下的政治生活;对尹小跳发生重大影响的是尹小荃死亡事件。这两个女主人公在经历了生活的磨砺之后,对社会、对人生、对自我均产生了新的认识。反过来,她

    终身教育研究 2011年3期2011-02-09

  • 林道静(中)
    赵宝林/绘画林道静(中)根据杨沫著《青春之歌》沙铁军/改编关景宇 赵宝林/绘画77 林道静在杨庄小学终于待不下去了。还没等到放寒假,她又悄然从北戴河来到了北平。她不能再回徐凤英那儿去,又担心那个胡局长仍在北平找她,不得已,只好去投奔她的好友王晓燕。78 王晓燕是一个和道静同岁的高三学生。她沉静、善良、温文尔雅。她学习很用功,希望将来也和父亲一样做个学者。79 王晓燕一见林道静,急忙拉着她的双手,高兴得许久说不出话来。晓燕见道静在这寒冷的冬天仍穿着一件薄薄

    连环画报 2010年6期2010-11-06

  • 林道静(上)
    赵宝林/绘画林道静(上)根据杨沫著《青春之歌》沙铁军/改编关景宇 赵宝林/绘画【故事提要】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主人公林道静从小在大地主林伯唐家中受尽了歧视和凌辱。高中毕业后,为了求得一条生路,她来到了北戴河寻找职业。在她走投无路时,北大青年学生余永泽由于惊羡她的美丽,主动向她求爱。幼稚单纯的林道静不久即与余同居。在国破山河碎的年代里,林道静目睹残酷的现实,受到了革命者卢嘉川等人的影响,终于认识到余永泽并非自己终身的伴侣,毅然与之决裂,走上了革命的

    连环画报 2010年5期2010-11-06

  • 《青春之歌》的时间问题研究
    说”,小说以“林道静”为主要人物来安排故事,串联情节。由于当时作者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环境,小说写成了“以革命历史为线索,艺术地再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的必然性和正确性,普及及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基本观念的叙事文学作品”。在作品中,个体时间掩盖在了公共时间之下,个人的空间随社会政治的变动而变动。从封建社会到文革时期,“家庭”在与现实政治的彼此纠缠中逐渐丧失其世俗生活的丰富与生动,其私人空间的芜杂与繁复逐渐让渡于公共景观的整齐与规整。下面,笔者从林道静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0年19期2010-02-18

  • 张扬与压抑
    解读,本文认为林道静的生命历程充满着女性意识关注下的自我追求,以及时代蒙蔽下女性追求的被动和无奈,从而呈现了女性主体意识压抑—张扬—压抑的悖论。关键词张扬压抑林道静女性意识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300-01《青春之歌》是一部红色经典小说,作家以特有的女性视角着重描写了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林道静的成长道路,富有层次且细致入微地展示了林道静告别“旧我”,重塑“新我”曲折复杂的心路历程。若以女性视角重读《

    法制与社会 2009年4期2009-07-07

  • 《青春之歌》之再解读
    确不仅仅讲述了林道静如何由一个知识分子成长为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曲折经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它还是中国现代革命历程的寓言,当然这个革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与此同时,《青春之歌》还具有西方“成长小说”的特征。在小说中,林道静不仅从一个知识分子成长为无产阶级革命战士,也从一个天真、不谙世事的少女成长为一个坚毅、美丽的女人,林道静的成长是双重的。小说在政治叙事的同时还夹杂着一套女性叙事,尽管是一种男性视野下的女性叙事。一、林道静成长过程的政治意蕴黄子平认为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年1期2009-04-05

  • 革命.知识分子.女性
    程中,女主人公林道静从道德人格、阶级意识、情感方式诸方面,不断地向工农认同,最终成为革命者的一员。1.道德人格:忏悔与赎罪中国现代知识分子有着一种原罪意识,正如有论者所言:“这个知识者群,却共有着一个精神特征,即同属一个‘罪感的群体。”[1]这种罪感,即面对“衣食父母”劳动者而产生的愧疚心理。知识意味着原罪,意味着灵魂肮脏,所以,尽管他们是思想的先行者,但面对民众总有一种自愧不如的卑下感。这种原罪意识在《青春之歌》中也有所体现,林道静总感觉自己的不足和农民

    飞天 2009年24期2009-03-15

  • 怎样评价《青春之歌》?
    同志的“略谈对林道静的描写中的缺点”以后,“中国青年”第三期和“文艺报”第二期都发表了对郭文表示不同意见的文章。(也许别的报刊上还有关于这部小说的和对郭文的讨论,可惜我限于阅读范围。未及拜读)。这几篇文章都批评了郭开同志的论点,也指出了郭开同志思想方法的主观性和片面性;我看这些批评都是正确的。为了节省读者的时间和精神,我不打算重复他们已经说过的话;我在这里只谈谈三个问题。第一,为什么我们肯定“青春之歌”是一部有一定教育意义的优秀作品?首先要谈到这部小说反映

    中国青年 1959年4期1959-08-16

  • 林道静是值得学习的榜样吗?
    最深的女主人公林道静,却是一个非常软弱的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她思想里充满着不切实际的英雄幻想,并且多愁善感,感情脆弱,而作者又过多地描写了她在旧社会的悲惨遭遇和她在爱情上的波折,这些都令人同情,但仅仅同情而已,我们能向她学习什么呢?这本书中关于林道静的爱情生活的描写也是极有问题的。林道静两次结婚,都是随随便便与人同居了事,感情好就说合,感情不好就散,不受一点道德约束。在书里她曾经先后和四个人发生爱情,而这种爱情关系也有些暧昧不清。如她和余永泽同居后,又对

    中国青年 1959年4期1959-08-16

  • 略谈对林道静的描写中的缺点
    卢嘉川、林红、林道静、江华这些光辉的共产党员形象,给每一个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也有些同志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认为这本书的缺点严重,宣扬了小资产阶级感情,并已经在读者中产生了极为不良的影响。下面发表的郭开同志的意见,就代表这种看法。从这两种不同的反映看来,我们感觉到目前在阅读与评论文学作品中,有这样一个问题,那就是应该怎样来全面的估价这些反映现代生活的文学作品?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这些作品里的缺点?这不仅是关系到对于这些作品的评价,而且也关系到人们看问题的观点和

    中国青年 1959年2期1959-08-16

  • 林道静的道路
    春之歌”是通过林道静的个人命运、通过她一个人的成长道路来构成全部的故事情节的。当林道静不甘当封建地主的俘虏,不甘当官僚特务们的玩物而企图个人奋斗的时候,她不得遭受一连串的打击——她自杀不遂、教书被逐、寻找职业到处碰壁、最后无可奈何地投入余永泽的怀抱里,可是他却又是那样一个自私自利的家伙……。于是当林道静在年夜里,正凄惶悲痛无可奈何的时候,卢嘉川出现了——他以党的使者的身份出现了。他告诉林道静,一个人只有投身到集体的斗争中,只有把个人的命运和人民大众的命运结

    中国青年 1959年21期1959-08-16

  • 谈谈郭开同志对《青春之歌》的批评
    开同志“略谈对林道静的描写中的缺点”,是一篇对这本小说的缺点提得比较严重,谈得也比较多的文章。这篇文章虽有说得比较对头的地方,如认为作者对林道静的同情较多,林道静的成长发展过程中的外因多于内因等;但却还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而即使他说得较对的部分,他对这些问题的估计与提法,我们却也并不是很同意的。在帝国主义,封建反动势力的重重压迫下,小说主人公林道静从苦闷、彷徨、挣扎、反抗,从自发到自觉地走上革命道路的这样一个过程,是符合小说所描叙的那一时代中进步的小资产

    中国青年 1959年3期1959-08-16

  • 《青春之歌》是小资产阶级的自我表现吗?
    阶级情绪。如对林道静有时流露出来的感伤情调,作者还不能站得更高地来加以批判。二,写的是知识分子的题材,工农对这样的题材作品的需要远远不及他们对“红旗谱”“百炼成钢”等作品的需要。工农读者固然可以从这里认识到党所领导的“一二·九”运动,优秀共产党员的形象对他们也有很大的教育,但毕竟与知识分子读者所感受的不同。知识分子参加革命过程常常是一个脱胎换骨的过程。因此,写知识分子走向革命这样题材的作品,常常使他们更能受到深刻的影响。当然我们不能由此导致这样的结论:以为

    中国青年 1959年3期1959-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