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实验十年

1964-08-29 02:54西井殷之慧
中国青年 1964年8期
关键词:明朗老农组员

西井 殷之慧

编者按:青年农民范明朗只读过两年书,可是,他却能领导着一个青年植物科学试验小组,坚持十年科学实验,培育出小麦的高产良种,嫁接了满山果树,不但改变了家乡的自然面貌,而且锻炼出一批又红又专的人材。这的确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

成绩来自敢想敢干的革命精神和踏踏实实的科学态度。范明朗和他的小组,敢于树雄心,立大志,一钻到底,百折不挠。他们不因失败而气馁,不因冷嘲热讽而灰心,始终踏踏实实地坚持着。特别可贵的是,他们还经受住了阶级斗争风浪的考验。

成绩还来自科学实验方向的正确。范明朗和他的小组,向老农请教,向农业技术部门学习。不懂就学,学了就用。事实证明:这种在党的领导下,青年、老农和技术人员三结合的方法,是最正确的方法。

从一粒种子开始……

一九五四年春末,四川省南部县范家湾一带的丘陵地区,漫山遍野翩滚着黄澄澄的麦浪。

一个年青小伙子干完活从地里回来,一路上若有所思地东张西望。突然,他收住了脚步。在果园旁边的一块麦田里,有三棵小麦,显得特别高大,黄灿灿的麦穗在阳光下十分惹眼。小伙子被吸引住了,他连忙走下田去,俯下身来从上到下仔仔细细地观察着:这三棵麦子,不但叶宽、穗长,分蘖多,而且籽粒格外大,颗颗饱满。啊,渴望已久的良种终于找到了!要是家乡的土地都能长出这样的麦子,该多好啊。

从此一连十天,小伙子像着了迷一样,天天跑去看这三棵“宝贝”麦子。谁知到了快收割的时候,三棵麦子被路人顺手摘去两穗,只剩下了一棵。他连忙小心翼翼地把这棵麦穗收了下来。

这个小伙子就是范家湾的团支部书记、青年种植小组组长、共产党员范明朗。他的父亲老贫农范正良,解放后当过村长和党支部书记。父子两人带头搞互助合作,一心一意想改变家乡的落后面貌。他在父亲带头推广“南瑞红苕”、“岱字棉种”的启发下,一直热衷于新的生产技术和培育良种。

秋后,范明朗怀着增产的强烈愿望,小心地把这穗麦子播进地里。八天过去了,还不见麦苗出土。他拨开土层一看,顿时心疼得皱紧了眉头。原来麦芽都被山耗子吃掉了。他呆了半晌。难道就这样算了吗?不能。他继续往下挖,终于在一条很深的泥缝里,找到了唯一的一粒种子。希望的火花,又在他心头燃烧起来,他把自己的理想和这颗种子一同又重新埋到泥土里,并且围上了篾篱。从此,他天天去观察,经常去施肥。第二年春天,这一穗灌满了范明朗汗滴和心血的麦子,果然收下了二两半饱满的麦粒。一九五五年,又从这些麦粒精选出最好的颗粒全部种下,继续繁殖,收了七斤半。以后又再选种,再繁殖……

范明朗培育良种的试验活动,引起了乡党委的重视。他的父亲,党支部书记范正良,更是积极鼓励他,农业社专门划出了四分地,让范明朗领导的青年种植小组,继续培育良种。

得到了党的鼓励,范明朗感到浑身是劲。青年种植小组聘请了老农范正生等作技术顾问。在老农的指导和青年们的精心培育下,麦子一股劲地往上拔。但是,一个意想不到的困难出现了。当乌登登的麦子正孕穗的紧要关头,忽然一夜狂风暴雨,把所有的麦子,全部按倒在地。组员宋礼清望着那块写着“种植小组”的木牌,灰心地说:“这下算是全完了。省得别人说闲话,趁早把这块牌子扯了算了!”

“啥子?扯掉牌子?”范明朗跳了起来,“碰到一点困难就灰心,还说啥子科学试验?牌子一定要插得端端正正。有困难,拿出干劲来克服嘛!”

一连三天,他和组员张碧珍、范明金、范明林等,蹲在地里,株株地把全部麦子扶了起来。

经过了多少波折和困难,定名为“五四颗粒多”的小麦良种,在范明朗和组员们的辛勤劳动下培育成功了。这一年,四分地共收了二百一十五斤小麦,折合亩产五百三十多斤。在农业社里大面积推广之后,小麦产量一下子提高了百分之三十。

荒山——花果山——科学试验基地

就在开始培育这第一颗小麦良种的同时——一九五四年春天,党发出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的号召。

范家湾和许许多多的山区一样,山上的林木,解放前早被国民党匪军砍光了。多少年来,山坡上一直是光秃秃的,满目荒凉。范家湾的青年们,在范明朗和种植小组的带动下,也投入了这个“为社会主义立功、为子孙后代造福”的植树造林活动,他们雄心勃勃,一定要把荒山变成花果山!

农业社特地拨给范明朗种植小组十六元经费,他们买了四百棵广柑树苗,全部栽到山坡上。由于他们缺乏经验,没过好久,树苗竟全部枯萎了。当时,有些社员很有意见,说:“把钱丢到水里也要起个泡泡嘛,这十六元钱连个水泡泡也没见到。”明朗心里也很难过:白白花了社里那么多钱!但是他没有放弃把荒山变成花果山的理想,决定发动种植小组的青年,大搞育吕试验活动,自力更生解决缺树苗的困难。

第二年开春,范明朗种植小组成员凑了一元六角钱,从城里买回三十乡个广柑和一些桃核,进行育苗试验。没想到,有的种籽己经坏死,有的被山耗子吃了。这次试验又失败了。困难吓不倒革命的青年,他们准备明年春天再干。

一九五六年五月,组员们在范明朗的建议下,决定上街去拣人们丢弃的果核,继续进行育苗试验。拣果核,这得有与旧的习惯势力作斗争的勇气!开初,有的青年怕羞,不愿去。一些女青年,更觉得难为情,说:“妈呀!这么大一个人,撵在别人后头拣果核,好意思?”明朗鼓励大家说:“我们是拣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种子,是拣的为子孙后代造福的种子嘛,正大光明的,有啥不好意思!”说着便带头上了街。一群年青人,有的跟在吃水果人的后面,有的在茶馆酒店和街头巷尾寻找。

果树种籽有了,会不会又和前两次一样,又失败了呢?范明朗总结以前失败的教训是:虽有干劲,但还缺乏育树苗、栽树秧等一套细致的技术。怎么办?向有经验的老农学习。经过老农的指点和帮助,青年们掌握了育苗技术。一年以后,试验地里的一根根树苗,长得茁壮挺拔,范明朗和青年们劲头更大了,他们扛起锄头,背着畚箕,一齐奔向山坡去栽种。荒山上到处是坚硬的石子,锄头挖不动,就用十字镐砸。经过一个多月的战斗,周围的山头山腰,屋前屋后,到处种了树。他们年复一年地干,从一九五四年以来,在这不到四平方里的山上,先后种下核桃、广柑、红桔、梨子、杏子、桃子、柠檬等果树种籽,还栽上了桑树、桐子、柏树、按树、洋槐等二十多万株树苗。

一九五八年初夏,早熟的桃子先期结果了。成熟后摘下来一尝,范明朗大大失望了,桃子不但很硬,而且又酸又涩。

党支书范正良很能理解儿子的心情,他告诉明朗,通过“嫁接”可以改良品种。范明朗不懂什么叫嫁接,巴不得马上就学会它。他写信到蓬溪园艺场去请教嫁接技术,回信很快来到了。在那些日子里,他白天参加大田劳动,晚上参加各种会议。深更半夜回到家里,又开始了自己的试验活动。他整理、记载当天各种作物品种的生长变化情况,检查室内温床培育的各种种子,并对照书本知识,进行检验……经常到鸡叫头遍,还没有上床。妻子看他实在太劳累了,又疼又气地说:“花那么大的心血干啥子!人家没有学,还不是一样搞生产!你拚死拚活地看书,搞试验,还不是当个农民?”明朗说:“你不知道,同样是农民,当法不同。我不愿做一个光知道干活,啥事不问的农民,我要做一个改造自然的有出息的新农民。”

一个具有这样高尚的理想和刻苦学习精神的人,还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呢?当范明朗经过重重波折,掌握了小麦杂交技术以后,他和伙伴们同时也学会了嫁接果木的各种技术。

范家湾、赵家湾交界的地方有一座荆棘丛生、乱石纵横的小山丘。世世代代,都从来没有人去耕耘过。在一九五八年大跃进的热潮中,“青年种植小组”人员扩大了,改名为“青年植物科学试验组”。他们在党的总路线的鼓舞下,提出了“是山都要打扮,是土地都要高产”的更加豪迈的革命口号。他们决定要把这座无名荒丘,改造成为一个“四季有果吃,月月有

香花”的花果山,让它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晚上,他们在民校读完了夜课,一个个披着月光,又奔上山丘披荆斩棘,挖沟填壑。青年们这种改天换地的革命干劲,感动了成、老年人,许多社员也赶来挖土。不到一个月,荒丘果然改变了旧日的面貌:沿着山脚到山顶的螺旋形小道,密密麻麻地栽上了几千株果树。荒丘终于变成了花果山,变成了青年们进行科学试验的基地。

“五四跃进麦”的诞生

一九五八年,范明朗受到大跃进精神的鼓舞,在党支部支持下,继续研究“五四颗粒多”良种的试验。

“五四颗粒多”,虽然有分蘖多,成熟期早,产量高的优点,但是,也还有不耐肥,易倒伏的弱点。究竟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他和试验组的组员们一时都想不出个办法。他忽然想起试验组搞果树育苗都是请教了老农之后才搞成功的。对,还得向技术顾问——老农请教。老农经历多,见识广,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年青人在科学实验中,除了学习书本上的新技术,还必须向老农学习。

他们决心向老农请教,果然找到了试验的方向——杂交。老农范正良根据两种不同包谷“传粉”后可长成花包谷的经验,建议他们用耐肥、杆硬的“矮粒多”麦种,跟“五四颗粒多”作一次“传粉”试验。

在县农场里,范明朗如饥如渴地向技术员打听有关杂交的技术知识。一回到家,就和伙伴们刮了些竹篾片,迫不及待地试验起来。

搞“杂交”本来是十分细致复杂的技术,特别是没有合适的工具,困难就更多。比油菜子还细小的娇嫩花蕊,一触到粗糙的篾片夹子,弄不好就碎了。而夹下来的一点点花粉,因为接花粉的纸张太粗糙,一转眼就干枯了。他们一连蹲在试验地里干了几天都没有搞成功。杂交季节也已经过去。第一步试验失败了。

这时,有个叫范正贵的社员说:“你们搞啥子‘杂交,草巴虫倒想发萤光!”个别组员听到这些讽刺话,泄气了,说:“‘五四颗粒多搞出来就算不错了。搞品种杂交试验要有文化,这是科学家干的事!”范明朗也深知自己文化程度不高,眼前搞科学试验是有很大的困难。但是,他回忆起刚解放的那几年,和父亲一起参加土改斗争,闹互助合作等一系列运动,哪一回不经过许多困难才获得胜利!前几年系统选育“五四颗粒多”良种的事实,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要干革命,就得不怕困难和挫折。他诚恳地勉励组员们:“不要泄气,文化水平低可以学习。科学家能干的事,我们也能干。大家共同努力,社会主义建设得才快嘛。改变家乡面貌,要靠自己动手!”

一九五八年底,范明朗代表试验组出席了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第二次代表大会。他被来自全国各地优秀儿女的祟高的革命品质和创造精神激动得日夜不安。当他听到广东新会县青年农民育种家周汉华创造多粒穗的动人事迹后,坚持搞科学试验的信念更加坚定了。从北京回来,他带回了许多有关植物杂交方面的书籍,以战斗的姿态刻苦钻研,又专门去南充专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登门求教,学会了实际操作技术。经过多次失败,终于在一九五九年夏收时,取了七粒“五四颗粒多”和‘‘矮粒多”杂交后的第一代种子。

然而,为了把杂交后代的优良特性稳定下来,还需要摸透杂交后代分离的规律,进行缜密的研究和细致的选育。更加复杂艰巨的科学实验工作,摆在范明朗和试验组的组员面前。

在严峻的考验面前

就在这培育新品种的关键时刻,范明朗他们突然遇到一场严峻的考验——范家湾遭到了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许许多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一兜头压在他们的身上。

在暂时的困难面前,个别人竟干脆丢掉农活,做起生意来。青年试验组里有些组员对科学试验也产生了动摇情绪,个别组员退出了试验组。

一天,一位女社员看到明朗从试验田里干活回来,满腿黄泥,疲惫不堪,不禁惋惜地劝他:“看你这个人呐,年轻轻的,又能干又有文化,为啥不出去找个工作,偏要在农村搞啥子科学试验,吃这个苦!”范明朗站住了,他看了看对方,严肃而坚定地回答说:“眼前农村是艰苦些,但这是暂时的,青年的眼睛应该向前看。我留在农村搞科学试验,不为别的,

正是为了改变农村贫穷落后的面貌啊!”

晚上,明朗躺在床上,久久合不上眼。他反复琢磨着这段时期在生活中出现的一些反常现象。这些现象,表面看来只是个搞不搞农业生产和科学试验的问题,但它的实质分明反映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自发势力两条道路的斗争!自已是共产党员,又是共青团支部书记和科学试验小组组长,能在这场尖锐的斗争中退缩不前吗,能听仟资产阶级思想腐蚀青年伙伴吗?能让科学试验中断,甚至试验小组垮台而放弃自已的理想吗?不,绝对不能。困难越多,风浪越大,越要挺得住、站得稳;同时,这也正是锻炼和考验自己的好机会。这时,地委书记戈润生同志亲自带领参观团来到范家湾勉励自己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他又想起几年来到县、专区、省和北京参加各种会议时,各级党的负责同志的鼓励和期望,立时浑身热辣辣地觉得有使不完的劲儿。他暗暗地对自己说:“搞科学试验,是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方向没有错。既然方向没错,我就要一直干到底!”

一连几个晚上,科学试验小组召开了组员会。范明朗在会上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揭露本地投机分子的违法勾当,提高组员的政治觉悟和阶级警惕性。在党支部的关怀下,再加上范明朗的帮助,组员们的情绪稳定了,搞科学试验更起劲了。

可是,一波刚平,一波又起。怀恨在心的劳改释放犯赵万坤,竟在背后鬼鬼崇崇地散布谣言,说什么范明朗霸占花果山(其实是他们搞科学试验的基地),卖凉粉,私吃为集体保管的种子,并且扬言要把花果山分给社员和庄稼。这些话居然迷惑了一部分不了解情况的人。范明朗的亲友和组员们又气愤又为他担心,他自己一开始也感到很突然。但是,他并没有气馁。他相信党,相信群众。他说:“党是实事求是的,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问题总会水落石出。”晚上妻子也悄悄埋怨他:“都是你平时做事太直硬,得罪了人。”他说:“这是阶级斗争啊!一个共产党员就一定要坚持原则,坚持斗争!”这是多么光明磊落的语言啊!他处处以党的利益为重,听党的话,按照党的指示办事。他从来也没有做违犯党的利益的事。他从毛主席的《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得到很大的启发。他决心按照毛主席的指示,做一个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因此,即使在连年自然灾害、生活比较困难的时候,他总是先公后己,没有占过集体一点便宜。为了坚持科学试验,他把自己家里的箱子、坛坛罐罐等许多用具,无代价地供给试验组使用。他保持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光荣称号!这样的人总是勇往直前,绝不会在阶级斗争和任何困难面前张皇失措的。

不久,上级派来调查组,深入各家各户去访问,一笔笔地查对了种子数目。终于真相大白了。确凿的事实证明,这完全是阶级敌人的诬蔑和陷害。阶级敌人妄图分掉花果山、搞垮青年植物科学试验小组的阴谋被彻底揭露了。广大社员擦亮了眼睛,紧紧地团结在党的周围,坚决维护花果山,支持科学试验活动,

经过几年的精心培育,一个新的优良品种——“五四跃进麦”冲破了重重难关,终于诞生了。一九六二年,县农场又为它进行了地区的科学鉴定和生产比较。试验证明这种品种成熟期早,耐肥,抗倒伏能力强,产最比“五四颗粒多”还高。目前,正在本县许多人民公社大力繁育和推广。甘肃、青海、江西等省不少单位,也纷纷来信索取“五四跃进麦”良种。

十年过去了!范家湾的面貌大大变了样,青年人沿着革命化的大道迈进了一大步。范明朗也在科学实验中锻炼成长,从一个普普通通的青年农民,变成了一个育种、嫁接能手;从一个旧社会的苦孩子,变成了一个生产大队的队长,党支部副书记,团县委委员,并被聘为南充专区种子研究所的研究员,被选为四川省科普协会的委员。

十年来,植物科学试验组真正成了一座培养又红又专的新型农民的熔炉和学校。先后参加过这个小组的三十四个青年,不但学到了嫁接等多项技术,而且其中有二十个青年入了团,四个青年入了党。有些人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当了劳动模范。

现在,范明朗和他的伙伴们,正满怀信心,继续大力培育各种农作物良种,大搞果树嫁接。他们决心在现有的基础上,把科学试验活动向前推进一步,用切切实实的行动,来迎接农业现代化的灿烂的明天!

猜你喜欢
明朗老农组员
不一样的春节
你的不开心,让园艺温柔治愈
一点点的一点点
山核桃
铁皮侠的装备
打猎误伤老农肇事逃逸被公诉
老龙和老农
小组落幕
老农答记者
老农答记者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