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爱无垠

2007-04-23 16:27李双红
人民教育 2007年17期
关键词:爱华二中老师

李双红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创办于1899年的安徽省安庆第二中学的校园里,有38棵哲人般注视着学校风雨沧桑、兴衰荣辱的百年老树。慕名走进这座花园般美丽的学校,踩着“咯吱咯吱”响着的木质楼梯,登上同样有着百年历史、现今是学校行政楼的老楼,赫然发现,就在楼前那棵百年老树苍劲的虬枝中,斜伸出一枝树叶完全不同的新杈,在春日温暖阳光的照耀下,同样慷慨地洒下斑驳的树阴,庇护着树下每一个停留的老师和孩子。二中的生物老师告诉记者,这是植物界的一种特殊现象,学术名称“槲寄生”,是小鸟把种子带到了树上,再经过时间老人的巨手造化,于是形成了这种奇特的共生。

也许,这所坐落在钟灵毓秀、文教昌盛的安庆市有名的“百花亭”上的百年名校,就像这奇特的老树,历经百年沧桑,在传承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吸收着“爱的教育”真谛的同时,也合着时代的节拍,走在创新的最前沿,用心续写着百年名校的华彩新篇章。

一所好学校造就一个好校长,一个好校长成就一所好学校。

2005年11月,有着21年教龄的沈波,怀揣着一股热望到二中走马上任了。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到这所历史悠久、底蕴深厚、人才辈出的百年名校当校长,在自豪和骄傲的同时,压力和责任也让沈波陷入了深深的思索:这“火”该如何烧起来呢?

在校史室里,他寻找答案。创办于1899年的基督教会学校崇实英文男子学堂,于1910年移建并改名为圣保罗中学;安庆女子师范学堂与圣保罗中学一墙之隔,并存沿革。1950年又改为皖北区私立圣保罗中学,女师更名为安徽省立安庆女子中学。1956年,两校拆墙合并,成立安庆市规模最大的完全中学———安徽省安庆第二中学。“朴勤敬爱”的校训传了一代又一代,而这其中的“爱”更是一代一代地发扬光大,成为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在校荣誉室,他寻找答案。经过几代二中人的努力,学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安庆市文明单位,安徽省体育田径传统项目学校,安徽省示范高中,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学校,全国创建绿色学校先进学校……二中师生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事物,校园里处处流动的是灵性、灵活和灵动。

在校园里,他寻找答案。校园里有一块不显眼的石碑,这是安庆市人民政府1995年7月28日公布的安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徐锡麟安庆起义旧址”。这里,走出了一批投笔从戎的热血青年,也走出了一批专家、教授和精英。光荣的爱国传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二中人,为祖国繁荣昌盛而发愤读书、努力工作。校门内一则标语“教育是事业,事業的意义在于献身;教育是科学,科学的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更让人深思。

越是了解这所学校,沈波的答案就越清晰。他知道,把简单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简单。于是,沈波的“三把火”只烧了“一把”,那就是放下一切能放下的事务,听课。一年时间,他听了168节课,几乎听遍了全校所有老师的课。还有书记王建辉、副校长邱国民、吴晨生,也同样和校长一起,听了百余节课。被安庆市教育局长江兴代赞为“最具创造力,最有生命力”的二中新一届领导班子,就是这样走进教室、走近教师、走近学生,点燃了“务实”之火。

在安庆,若按中考学生入学成绩划分,最好的学生到不了二中,生源结构决定了二中教师的压力并不很大,教得再好或者教得再差,似乎都改变不了什么。听课中,沈波发现教师迟到、早退、备课不认真等现象时有发生。

又是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沈波和平常一样随机走进一间教室。上课铃声响过,授课教师没来;5分钟过去了,还是没有老师。沈波什么话也没说,和学生们一起坐在教室里静静地等。班主任闻讯赶紧打电话,15分钟后,老师匆匆出现在教室。这是一位很优秀的物理老师,教学能力和自尊心都很强,但是整整迟到了15分钟,这该算是教学事故了。沈波依旧没有表态,只是静静地听课。下课了,这位老师极其内疚地找到校长表示:“任凭校长处罚。”3天过去了,这件只有沈波和班主任知道的“事故”似乎被人遗忘了。可当事人坐不住了,再次主动找到沈波,自己提出了处理意见:在全校公开点名批评,扣发半个月课时奖。半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批评也没扣奖金。这位老师又一次找到沈波,沈波告诉她:你已经认识到错误,也很自责,这是最好的处理了。

教师这个特殊的职业要求教师首先应“自律”。新一届领导班子认为,对二中这些基本素质很高、自我意识很强的教师来说,“柔性”管理或许比“刚性”制约更管用。在棋盘上厮杀时,“谋子”还是“谋局”才是高手能否取胜的关键,沈波更知道“谋局”的重要。于是,一系列把教师所有的注意力都吸引到教育教学上来的举措、规定,相继出台。

———大力营造学习风气,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每到周末,教师照例会拿到“行事历”,即下一周工作日程安排表。表的背面是“每周一读”,或教育名篇,或鲜活案例,或哲理美文;文章或选自专业报刊,或选自专业网站,每一篇都是经过精心挑选和仔细审查的精品。如《我是你的好朋友》选自《中国教师报》,一则教室里偶发的教学故事引发的教学机智,给了老师以启示;《美国教师课堂管理的十大策略》选自杭州教师教育网……对教师们来说,每周一读,每周都有收获。

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是二中的传统,现在的教研活动在过去内容、时间比较随意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时间上给予保证,做到常规化;内容上系统安排,学期伊始,各教研组定计划,期末有总结;形式上灵活多样,有上课、说课、评课,也有对上周教学活动的总结和下周备课组需要解决问题的讨论。

听课制度,也在二中蔚然成风。不管是领导还是普通教师,也不管是同学科教师还是不同学科教师,随时可以进教室听课。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优质的教学服务,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二中印制了“精彩一课”推荐表,随机抽查,学生无记名填写,可以真实反映教师授课的“原生态”。

在不知不觉中,钻研教材、教法,研究学生,成了教师课上课下的重点。读书学习日渐成了二中的一种风气、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而这一切,让学校的“内涵发展”从无形变得有形了。

———走出去,请进来,为教师提供成长的平台。

2007年4月,全国高中课改研讨会在厦门举行,安庆二中派出的14名教师组成了安徽最大的一个团,去听课。研讨会上,全国教学大赛一等奖的获奖教师与福建的名师们一起,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这让二中教师们受益匪浅。按学校规定,凡外出培训、听课、參加教研活动的教师,回校后都要写感想、写收获,在教研组内交流,并在《安庆二中教研》刊物上和全校教师分享。所以,厦门之行,受益的并非听课的14位教师。在二中,只要有这样“走出去”学习的机会,学校都会想方设法安排,在经费不宽裕的情况下,仅2006年,用于教师外出学习等教学业务费用的支出,就比前一年增加了30万元。

“同行是冤家”这句老话如今行不通了,开放的二中认为“同行是朋友”,要请进来。每年市里的中考、高考研讨交流会都在二中举办;二中教师之间也是开放的,“老”带“新”、“老”帮“新”、“新”连“新”;二中请进来的不仅仅是名家,更多的是教育理念。“质量立校”在立人的基础上有条不紊地实施着。

———建章立制,为教师发展提供保障。

对青年教师,二中有个“136计划”,即1年成熟,3年成骨干,6年成就事业。为鼓励青年教师早出成果,鼓励有经验教师多出成果,激励教师走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二中制定了《教学常规管理制度》、《教学成果奖励条例》、《教科研成果奖励条例》、《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管理办法》等一系列规章制度,为教师的发展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中的教师都感觉如今事情多了,被“激活”了的教师迸发出了无限的创造力和热情。2006年,邱国民、张毅、陈向华等教师研究的省级课题“信息技术环境下物理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创新研究”开题,丁淑贞老师的省级课题“中学生道德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还有60多位教师参加了40多个市级课题、微型课题的研究,教师们“累并快乐着”,因为他们在累的同时,也收获着。

———引入竞争机制,拓宽用人渠道。

学校领导班子认为,只有引入竞争机制,积极推进中层干部竞聘上岗,才能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2006年7月,校党委书记王建辉在全校教职工大会上公布了《安庆二中推行中层干部竞聘上岗的实施意见》,通过职位申报、竞聘演说、民主推荐、民意测评等程序,一支精干、务实、办事高效的中层干部队伍建立起来。

有压力吗?当然有,但无论压力来自何方,校领导都能坦然面对,因为指导思想只有一个,那就是爱。爱二中的百年历史,爱美丽的校园,爱每一位师生……为了心中那份浓浓的爱,还有什么不能面对呢?

科学的激励机制,成就了一支爱岗敬业的教师队伍,也成就了二中良好的教育教学业绩。2006年下半年,安庆市教育局副局长陈云带领检查组,对全市学校进行了“教育教学常规管理检查”,二中拔得头筹,得到了检查组的高度评价。

“再小的过失,也有人替你担忧;再小的进步,也有人为你高兴。”爱,就这样流淌在校园的每个角落。

“不管走到哪个老师身边,不管这个老师是不是我的任课老师,我的问题都能得到解决。”二中的学生人人都会随口说出一大串他们喜欢的老师;在学校这个大家庭,教师也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的孩子,这是二中的传统,老教师是这样做的,一代又一代年轻教师也都这样做。

有着特殊“二中情结”的副校长吴晨生是二中“校龄”最长的人。他在二中读初中、高中,大学毕业又到二中工作。他从普通教师、班主任,到教导处副主任、办公室主任,到副校长,一步一步地成长着。他的第一任教师是他的父亲吴宗甫,是安庆市知名的数学教师。吴晨生很小的时候,父亲每天晚上伏案备课的形象就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中……吴晨生走上讲台后,父亲每晚都要问一句:“备课笔记写了没有?”这份对工作的严谨一直影响着吴晨生。

二中如今在大兴土木,有个施工经理在购买管道时对分管基建的吴晨生说:“我的管子可以保证20年,到你退休!”吴晨生告诉他:“我退休不退休都是二中人,你得保证你的管子和我的大楼一样能用到50年!”爱二中就像爱自己的家一样的吴晨生说,有父辈的严谨和敬业支撑着,他什么都不怕。

石爱华也算是老二中人了。1986年,她从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毕业,自荐来到二中。二中当时的领导起初不愿要石爱华,“一个女孩,家又在外地,学校没房子呀!”可一看档案,爱才的老校长喊来一个老教师:“施滇兰老师,你过来,给你一个干女儿,快领回家去!”石爱华在施老师家住了三个月,直到学校给她盖了间宿舍才搬出来,而施老师隔几天就会来找这个女儿回家“加餐”。这份爱一直到今天依然温暖着石爱华,让她把更多的爱给予她周围的每个人。

石爱华很自豪:“我的弟子不只三千!”历史老师本来和学生接触不多,但她的“粉丝”却很多,因为她爱学生爱得有时像个没原则的妈妈。她的抽屉很特别,里面从针线、扣子、女孩用的卫生巾之类的小玩意儿,到照相机、摄像机什么都有。“没办法,现在的孩子马大哈的多,有些东西不知道带,我得给他们准备着。”学生考上大学了,石爱华把学生领到服装店:“大学生穿着该有个样儿,你挑一套衣服,算老师给你的礼物。”从里到外,装扮一新的女孩高兴地挽着石爱华走出了商店。石爱华说,只因为这个孩子家庭条件不好,父母下岗。她说,她是把所有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儿女,把所有的同事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叶玉琴老师说自己就是石爱华带小妹妹一样带“大”的,虽说教物理的叶玉琴和石爱华在专业上找不到什么交叉点,但教育教学本身是相通的。有时遇到教学上的困惑,叶玉琴会坐在二中的老樟树下,听石爱华讲历史课,在人文领域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叶玉琴有个让她牵挂的学生,那是个成绩一般,但特别爱问问题、乐于助人的男孩。高二分班时,叶玉琴破例向教务处要了这个孩子,主任以为是她亲朋的孩子,其实只是因为她发现这个孩子的特殊家庭和他身上的特殊品质。孩子的父母都是盲人,靠低保金维持生活。叶玉琴在高中三年里从没点破这件事,但她找机会告诉过他:“父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被小心呵护的这个孩子,如今已是浙江大学的国防生,隔一段时间就要给叶玉琴打个电话,聊聊他的现在和未来。

“我们都把邱老师当爸爸。”高二(1)班的学生阮驰说。他们班学生都特喜欢和蔼可亲的邱老师。邱国民这学期带文科班的物理课,有点“出力不讨好”,但他的学生每天都瞪大眼睛盼着他的课,总觉得一周两节物理课太少。要是哪一天他开会呀、出差呀要改课,教室里准会唉声叹气一片。学生看见他就是绕个圈也要跑来打招呼:“嗨,邱!”他就笑瞇眯地答应着。有一次,班上一个学生借了别人的复习材料急着还,找到邱国民,他利用下课10分钟跑出学校帮学生复印好了,气喘吁吁的他还不忘“教育”学生:“以后有这样的事要早点交代,不要弄得这样匆匆忙忙的。”

还有孙永忠老师班上那个智力有点问题的孩子,每天都要先到孙老师的办公室门前“侦察”一番,只要看见孙老师在,他便笑嘻嘻地心满意足地回到教室等着,而这孩子曾经是个被嘲笑、被责备、被打骂的“另类”。还有那个2003年中考成绩远远高出一中的录取分数线,只因舍不得外语老师吴丽华、数学老师李学范等“像带自己孩子一样把我一点点带大”的二中老师,非要继续留在二中的叶浩。现在是复旦大学学生的叶浩说,他和二中老师之间的感情已经属于“亲情”了。

石爱华和叶玉琴,她们被学生爱着的原因,是她们同样爱着自己的学生。作为教师,这份爱,更多的是要教会学生做人,教会学生知识、本领。她们的课都很精彩,每天给孩子上课,是她们的快乐;每天听她们的课,是孩子们的快乐。

潘虹,曾是二中一个快乐而调皮的孩子,她现在是安庆师范学院大二的学生。她清楚地记得上初二时学校修了塑胶操场,初三时建了“逸夫楼”,高一时可以在机房里上微机课了。说到老师,潘虹的脸上不自觉地露出尊敬和感激的神情。她是2000年考入二中体育特长班的,当初她像个男孩般调皮,进校没几天就迷上网吧,班主任鲍睿满大街地找,一次又一次,终于让她戒了网瘾。说到鲍睿,潘虹说她珍藏着一个小本子,一个一直到现在也没舍得用的小本子,因为那上面有鲍老师写给她的信。“一个聪明的人不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老师相信你是个聪明的人……”那是刚有点进步又管不住自己、屡次犯错的潘虹,在初二期末考试时“全军覆没”,连个单科奖也没有,自然得不到鲍老师小本子的奖励。垂头丧气的潘虹没想到,鲍老师不但给了她奖励,还在小本子头一页上写满了鼓励的话。捧着小本子,潘虹哭了。“以后我的人生还会有起伏,有坎坷,但是不管遇到什么,二中的这段经历,这份回忆,都会让我正确面对。”

其实,鲍睿当时准备了许多小本子,高度近视的他,是孩子们眼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用鼻子“看”书。他说,他一开始就发现潘虹这个性格刚烈的女孩很“灵”,但她的缺点如同“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软硬不吃,那就写吧!写那封信的时候,潘虹的妈妈已经放弃了对女儿的管教,潘虹自己也放弃了,“我认为老师也该放弃我,可老师却没有放弃,这让我很意外。”连鲍睿自己都没想到,那个小本子会起这么大的作用。对潘虹来说,影响是巨大的,高考填志愿,她选择的是师范,“我要做像我的老师那样的老师!”

还有个“另类”的孩子叫陈进。1998年进二中,只因他的作文经常被语文老师当范文读,在高三那年,他便开始写第一个长篇小说。一本名叫《固都》的书,2004年由花城出版社公开出版,书中写的就是高中生活。他的另外两部书也要在今年出版了。陈进现在还记得语文老师怎样盯着他背书,老师告诉他:“不加强自己的古典文化积累,创作就不会走得更远。”这句话他一直记得。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流淌在二中校园里的爱,不仅影响了学生,也影响了年轻的老师。一天放学,一个学生急匆匆地跑进办公室,告诉年轻的宋红兵老师,校门口有社会上的小混混拦住了他们,要打他们。宋红兵急忙跑到门口,大声喊:“我是老师,你们凭什么打我的学生?”形势有点剑拔弩张了。这时带他们班数学课的老教师李学范出来,对这些小混混说:“我班的学生就是我的孩子,他们做错了事,我代他们向你们道歉!”说着对着他们深深鞠了一躬。形势立刻发生了变化,那群人一边对李老师说没什么,一边离开了学校。“我只是把学生当学生,而李老师是把学生当自己的孩子,这就是事业和职业的区别啊!”宋红兵在感慨的同时,也努力朝着把教师这个职业当作一项事业的目标迈进。

王建辉书记说,除了利用“心灵驿站”、“爱心援助站”关爱那些心灵和经济贫困的特殊学生外,二中最大的特色就是“人人育人”。师德是什么?德育又是什么?是石爱华老师的抽屉,是鲍睿老师的小本子,是李学范老师的一鞠躬,是无数二中老师奉献出来的无私无我的大爱。现就读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的唐钧,是二中2006届唯一的学生党员,他的妈妈杨梅兰是安庆铜矿的工人。这个在儿子上学期间从没到过二中,也不认识二中教师的家长不擅言辞,但说起二中,她只有感激,“我只生了儿子,是二中成就了孩子的一生!”能成就孩子的一生,该是师德和德育最好的诠释。

语文课堂上传出优美的琵琶乐曲,政治课搬到了走廊,历史课上学生回到了19世纪初的安庆,数学老师“不引学生进门”,个性飞扬的高一年级教室里……

2006年4月,二中和全省55所高中一起,被安徽省教育厅确定为省级高中新课程实验样本校。二中用实力站在了新课程改革的最前沿。

新课程的理念,最终要用课堂教学检验。课堂成了二中师生共同演绎精彩的舞台。一曲《琵琶行》,方高老师上过无数次,但怎样让学生体会“东船西舫悄无言”的意境,深入了解作者“江中司马青衫湿”的缘由?当张欣雨同学抱着琵琶端坐在讲台前,调弦试音,“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时,师生们走进了优美动人的琵琶曲中。娴熟的演奏技巧,绕梁三日的乐曲,让同学们在了解了什么是“轻拢”、“慢捻”等专业名词外,更体验到了作者的情感,走进了特定的情境。学生感慨,原来语文课可以上得这样有趣!同样有趣的还有历史课。“假如你是19世纪60、70年代的安庆市民,手里有1000两白银,你会在安庆投资吗?”这是石爱华讲到“民族资本主义诞生”一课时设计的探究练习,高一(8)班的吴兴旺想来想去还是觉得不办厂,他要拿这银子买地去,因为洋人办厂太多,而清政府又太无能,大家争论得很激烈。在争论的同时,模糊的认识明朗了,重点、难点掌握了,思维开阔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被激发了。

学生们最津津乐道的,是那第一次“从商”的经历。那是高一年级政治组结合“商品经济”一课的学习而策划的,由高一和初三学生共同参与的校园“跳蚤市场”活动。高一学生把初三用过的或还没来得及用的复习资料,卖给初三的学生。策划是老师出的,组织实施的可是學生自己。高一年级13个班级的13个摊子摆在初三楼道前,“小商人”们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高一的黄煜坤同学说,当初觉得中考是件特别大的事,可走过来后发现其实没那么严重。他要把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学习经验作为出售的“赠品”。好多同学还互相建立了联系,便于“售后服务”,随时解答问题。书卖得好,除去一些必要的支付,所得的大部分钱都捐给了一个得白血病的同学。价值、价格、买方市场、卖方市场,这些枯燥的概念原理,学生们在实践中深刻领会了;正确的金钱观、合作意识、资源共享,这些抽象的理论说教,也变得具体可感了。

都说“师傅领进门”,可同学们都说数学老师陈琦是“把我们拽到门口,让我们自己摸进门”。开始还真有点不习惯。老师不是主宰,不把主要的结论告诉大家,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知识内化。时间长了,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细致的引导,让学生们尝到了甜头。严超同学深有体会:“学会总结、反思,让我们懂得了如何分析学习上的问题,准确把握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越学越有趣,越学成绩越好。”他们班的数学作业本也很独特,每页都留有三分之一的空白,学生的疑问、困惑、感悟甚至牢骚和陈琦老师的点评、解答,都在这小小的空白中完成对接。这里成了师生交流数学、沟通思想的大舞台。

站在课改的前沿,二中人很冷静。他们知道,课改不仅仅靠几个新点子、几次新活动就能完成,最主要的是靠教师的专业化素养。为此,他们制定了“提升教师素质,聚焦课堂,聚焦学生”的实施策略,确定了“专家引领,同伴互助,个人反思”的推进模式。用苏政方老师的话说:“二中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在培养教师,一百多年来,二中在造就众多优秀的学生的同时,也造就了一批优秀的教师。”

1986年到二中的苏政方,当初一进学校,教研组长、特级教师罗小伦就告诉他:“我的课堂对你开放,你要多听课。”持续一个多月,他反复听罗老师的课,课后再和罗老师交流体会,让苏政方眼界大开。后来,高考不考生物了,苏政方感觉郁闷,罗小伦开导他:“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留的,你要发展,最好的方式是学习,提高专业素养。”苏政方进修了三年,果然有了用武之地。继任的组长马芳平带他一起抓学生生物竞赛,1999年,他们的学生在全国联赛安徽赛区的生物竞赛中获得两个一等奖,这在二中的历史上可是突破。

陈小宁说他很幸运,一进校就和罗小伦同教一个班。罗老师教他最多的是对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班里有个女生,跟性格粗暴的离异父亲一起生活。每次家访,罗老师都陪同。如今,获取了诸多成绩和荣誉的陈小宁,身后也跟着程华、陈海燕两位年轻老师。省先进工作者、特级教师胡秀萍,忘不了第一次参加比赛,石英主任手把手地指导;年轻的汪旭阳是个颇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他说他是在模仿那些前辈……

在优良校风的浸染下,一代又一代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

走进高一(1)班,记者看到,教室门口贴着班标,英文ONE变型为火炬,象征团结、热情、永争第一。黑板上方挂着班训:鹰的敏锐,狼的坚忍,虎的霸气,龙的精神。班标、班训是经全班设计后,大家民主投票选出来的。墙壁上贴着“全家福”,所有任课老师和学生的漫画肖像,是出自小画家陈纯之手。教室后一角有个“流动图书馆”,学生画了个书柜,里面装满写着书名的纸条,要借书,按图索骥就行。这别致的班级布置,让他们班在学校“我爱我班”美化环境评比中,得了第一名!“我运气怎么那么好,遇到的都是好孩子!”这是班主任陈启云常说的一句话。其实,在他眼里没有不好的学生。他的英语课永远是激情飞扬,对问题答得好的学生说“我爱你爱饱了!”他还会情不自禁地去亲吻学生答得好的试卷;讲到高兴处他还会拍手、跺脚;他讲课会照顾到全体,看出某个学生出了问题,就用造句“天气越来越热了,某某同学也浮躁了”去点醒学生。学生黄煜坤说,他在这个班学到的不仅是知识,还有做人、做事的道理。他常和初中同学谈起二中的老师和丰富多彩的高中生活,别人很羡慕,“在二中太幸福了!”是啊,本来不太喜欢英语的他,现在却是在“享受英语”,同时也是在享受高中生活。

陈启云有个另类的习惯,不太和毕业的学生交往,他的观点是:毕业了,老师把你们送到彼岸,以后的路该自己走了;当遇到问题,想起老师曾说过的话,我就做得很值得了。说起新课改,极富个性的他只说了半句话:“如果老师都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儿女来教……”

大爱无垠,这无处不在的爱,或许就是二中的制胜法宝。

教育是安庆的一张名片,百年名校更是这名片上最亮丽的一笔。如今,作为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安庆二中人正用实践证明,“让每一个孩子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让每一个教师都领略到教育的趣味,让每一个家长都享受到孩子成长的快乐”。这不仅仅是梦想,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也是教育所追求的最终目标。

猜你喜欢
爱华二中老师
野花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第一次拔牙
神奇的光
霍邱县教师书画作品选登
高中计算机学习中的数列求解办法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六·一放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