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优先地位实现跨越发展

2007-04-23 16:27陈益青
人民教育 2007年17期
关键词:全县学校教育

陈益青

磐安地处浙江中部山区,面积1196平方公里,人口20万。1995年,磐安在全省经济欠发达地区中率先通过“两基”验收,此后曾两次被评为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县;2005年,基本普及从学前3年到高中的“十五年”基础教育;今年将接受“浙江省教育强县”考核验收。近年间,我们依据县情,落实了一系列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措施,着力突破各种制约瓶颈,推动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构建富有山区特色的学校布局。

磐安,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纯山区县,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全县20个乡镇一度有中小学430所,典型的“广布点、低质量、难发展”的格局。要发展优质教育,建设教育强县,必须突破自然条件的限制,构建富有山区特色、满足优质教育发展需要的资源配置格局。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调整,到2006年,全县中小学只保留了38所,形成“高中集中在县城,初中集中在中心镇,小学集中在乡镇所在地”的学校布局,校均学生数大幅度提高,为集中有限财力办好优质教育奠定了基础。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一是根据山区县特点,落实“一次规划,分步实施,轮次推进”的教育布局调整思路。根据政治、文化、地理、经济等方面特点,将全县教育分为四大区域进行综合设计。在总体目标指导下,每5年制定一个具体实施方案,促进学校布局不断优化。2005年,县政府下发了《磐安县第四轮中小學布局调整方案》,规划到2010年,将学校数减少到33所,形成基本稳定的教育布局。

二是跨乡镇实施学校布局调整。由人口稀少、生源不足要达到“资源整合,规模办学”的目标,局限于一乡一镇抓布局,远不能解决问题。从第三轮布局调整开始,对人口少的乡镇实施“一乡一校”,现已达8个乡。2005年,人口最少的墨林乡,成为全县第一个“无校乡”。为避免跨乡镇撤并学校的负面影响,县政府不断加大统筹城乡教育发展的力度,县财政每年下拨专项经费,解除了学校发展的后顾之忧。

三是办好山区寄宿制学校,化解“读书远”的矛盾。大规模实施学校布局调整后,学校由“家门口”搬到“异地他乡”,大批山区学生面临上学远的难题。对此,我县把办好山区寄宿制学校作为出路,结合第四轮学校布局调整的实施,全面加强学校生活设施的建设。2004年开始实施“三改”工程(改水,改厕,改食堂)和爱心营养餐工程,全县中小学的卫生达到了标准;2005年又启动了“农村中小学食宿改造工程”,改造总面积达38898平方米,确保每一位寄宿生“读好书,住好校”。目前,全县2.5万名中小学生中,住校生占68%,山里娃绝大多数住进了6~8人一间的公寓式学生宿舍。

二、拓宽经费渠道,促进办学条件标准化。

经济欠发达地区发展教育事业,最突出的困难就是经费短缺、办学条件落后。对此,我们重视做好“两多”文章,一方面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另一方面,多措施实施学校标准化建设。双管齐下,改善办学条件。

在筹措教育经费上,主要依托三个途径,即以政府加大投入为根本,以用足用好教育扶贫政策为重点,以盘活现有资产为补充。县委、县政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每年财政预算力保教育经费的“三个增长,两个提高”。以2006年为例,全县教育预算内教育经费达11892.3万元,占GDP总量4.2%。在百业待兴情况下,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已经是“最大化”。

近4年来,仅在“学校布局调整”、“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我们向上争取资金达3000多万元。同时,积极发挥教育系统自身主动性,广泛联系并引进资金、物资和学术资源。33所学校在周边发达县市至少有一所友好学校。仅义乌市,就有12所学校与我县农村学校结对,还年年捐赠大批资金和先进教育教学设备;墅安希望小学与浙江广通集团共建10年,累计引进捐赠资金108万元,被评为首批“全国模范希望小学”。此外,为筹集巨额资金办好龙头学校,我们在盘活资产方面下了很大功夫。2004年,由县国资管理部门负责,对位于县城中心地带的原实验小学进行土地置换,用所筹集的资金,在新区建成总投资4000万元的南园小学,并将缺少发展空间的原实验小学、云山小学、墨林乡中心小学全部并入,实现了“以旧换新,以小换大”,一举打破了“穷县无力建名校”的困局。2006年,我县再次通过置换老城区的安文镇校,新建总投资3800万元的南园初中,将使城乡4所中小学同时受益。

依照“每年办一两件大事”的原则,在每年全县“十大实事”、“十大重点工程”中安排教育项目,我们坚持不懈地抓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办学条件,逐步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2003年进行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实现全县校舍无危房;2004年实施了“三改”工程;2005年制定了《磐安县义务教育段学校标准化建设规划》,计划投资1.3亿元,将全县义务教育段80%以上的学校建成省级标准化学校。具体实施时,县、乡两级政府签订项目责任书,县财政按三分之二比例予以补助。至2006年底,已创建省级标准化学校19所,占现有义务教育段学校数的55.9%。目前,全县中小学使用的校舍,按建筑面积计算,48.1%属近4年内新建。在教育装备建设方面,以满足教育教学需要为第一要求,以加快教育教学手段现代化为努力方向,建成“校校通”宽带网,初步实现了教育教学管理的电子化、网络化。全县中小学均建成了多媒体教室,教学用计算机数量达到每13名学生1台。下一步,将计划建成具有双向多媒体交互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系统,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

三、实行分类指导,建设富有活力的精品学校。

发展优质教育,关键是要办好每一所学校。根据山区学校基本条件、发展水平差异性大的实际,我们采取“分类指导,分步实施,整体推进”的策略,构建有山区特色的中小学办学水平督导体系,对不同类型的学校提出不同要求,确立各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县政府出台了中小学办学水平等级评估办法,设置三级办学指标,由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负责评估,结果作为乡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考核指标。在办学水平督导体系中,各学校沿着“无级—定级—升级”的模式展开竞争,齐头并进,整体办学水平不断提高,先后认定了县一级学校6所、二级学校16所、三级学校8所,校际差距明显缩小。为提高教育督导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实施学校发展动态目标考核制度,每年初,经学校申报、督导室汇总、局党组审定,每一所中小学确定5~8项实事目标,形成“中小学年度动态目标”方案,并纳入中小学素质教育年度考核,比重占40%。

优先扶持小规模学校。我县许多乡镇地处崇山峻岭,人口特别稀少,在1个乡只保留1所中心小学条件下,学生数也不过一二百人。对于这类小规模学校,我们在各方面予以优先照顾。通过县、乡两级政府共同努力,发挥小学校投资集中、管理方便、运转灵活的优势,致力办成设施全、质量好、有特色的“精品学校”。以盘山区域的三个乡为例,中心小学学生数都在100人左右,学校占地面积很小,但校园环境优美、设施齐全。来自各山村的小学生住进了带卫生间的宿舍,吃上了学校统一提供的营养餐,读书条件甚至优于城镇学校。3所学校均通过了县二级学校、省三级标准化学校验收。由于办学水平达到标准,仅有1所小学的维新、盘峰、九和、双峰、窈川等“小乡”都通过了省市级教育强乡验收。全县20个乡镇,已有12个省级教育强镇(乡)、4个市级教育强镇(乡),比例达到80%。

山区学校条件千差万别,同样是乡镇中心小学,规模大的学生数超千人,小的不过百人。为此,我们在管理上全面推行“百花齐放,一校一品”措施,引导各校办出特色、办出品位。目前,“一校一品”模式涵盖了德育、艺术教育、体育、学校管理、师资培訓等各个层面,每所学校都有一两个“强项”。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素质。

稳定教师队伍,提升师资队伍素质,是欠发达地区教育发展的重大课题。一方面名师、名校长奇缺,整体师资水平不高;另一方面,还要应对发达地区的不断冲击,减少人才外流。因此,必须同时做好“留才、育才、用才”等多篇文章。

1.三措施并举,稳定教师队伍。首先,着眼纵向提高,尽力改善教师待遇。教师工资由县财政直发,杜绝拖欠;教师政策性津补贴按公务员标准发放,其中乡镇学校由县财政全额保障;设立优秀教师专项奖励制度,对工作表现突出的优秀教师给予重奖,获特级教师和省教坛新秀称号的,由县政府分别奖励5万元和3万元;全县每年评选约100名优秀人才,每人奖励5000元,其中教师所占比例不低于50%。第二,努力为优秀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和创业环境,建立公平、公正的用人机制,学校领导干部任用、乡下教师进城,全部采用公开招考方式。第三,注重形成“感情留人”效应。建立了领导干部联系学校和优秀教师制度,每年召开优秀教师座谈会,并在队伍建设中安排一两项实事,为教师解决实际困难。

2.以点带面,提升教师素质。坚持一手抓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一手抓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壮大学科带头人队伍,提高全体教师的整体素质。我们建立了全县教师人才库,每两年评选一批“县骨干教师”,4年任期满后再重新认定。积极推荐省市级名师培养对象,仅2006年就新增省特级教师1名、省教坛新秀3名、金华市教坛新秀4名。2006年开始实施以全员培训为特色的教师素质提升工程,义务教育段1061名教师参加培训,培训费用在考试合格后由财政全额报销。千方百计为山区教师创造学习提高的机会:邀请魏书生、任小艾等教育名家来磐讲学;公费选送40名小学英语教师到浙江师范大学脱产进修一年;争取到多所高校在县内设立本专科进修教学点,小学、初中教师的学历超标率已分别达到了57.3%和42.2%。

五、营造和谐教育环境,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经济欠发达地区要做大做强教育事业,归根结底要有一个保障教育优先发展的大环境,增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1.坚持科学发展观,强化政府行为。磐安历届县委、县政府都坚持落实“科教兴县”战略,树立“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理念,不断出台加快教育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2005年,磐安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了2007年创建省教育强县目标,措施明确,为教育强县的创建建立了保障机制。2006年,又拟定了《磐安县职业教育六项行动计划》、《磐安县幼儿教育管理办法》,致力于改变职业教育和幼儿教育发展滞后的局面。

2.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树立教育系统新形象。每年初,县教育局向社会公开局重点工作、科室重点工作和学校动态目标,实行全程式目标管理。建立了局领导联系片、科室联系学校、机关干部蹲点、城乡学校结对、城区教师支教等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制度。全力抓好教育惠民政策的落实,让更多老百姓得到实惠。如群众关注的“农村中小学爱心营养餐工程”,资助对象扩大到全体农村住校生,总人数8122人,超出省定标准人数31.7倍。2006年,教育系统向群众送出3个“大红包”:全县义务教育段免除杂费214万元、爱心营养餐98万元、扶贫助学款191万元。全县无一人因贫困而失学,无1名住校生因贫困而挨饿,受到群众好评。在当年县人大组织的机关部门工作绩效评议中,县教育局名列第一名。

政府旗帜鲜明的教育政策导向,教育事业一次次跨越式发展,不仅提高了广大山区群众对教育的认识,还带动了整体教育观念的转变。群众对教育的感情越来越深厚,村民为学校建设捐田赠地、家长大力支持学校布局调整等感人事例层出不穷,尊师重教蔚然成风。

总之,只要坚定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信念,做到因地制宜、趋利避害、抢抓机遇,着力打破各种制约瓶颈,我们相信,欠发达地区也能建设“教育强县”,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猜你喜欢
全县学校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学校推介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
妙笔生花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