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和高中新课程:热点与困惑

2007-04-23 16:27余慧娟施久铭钱丽欣
人民教育 2007年11期
关键词:高中课程学分制方案

余慧娟 施久铭 钱丽欣

2007年,有那么几个省的高考特别值得关注。

因为这不仅仅是常规的高考改革,从某种意义上说,它还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能否有所突破的关键一环,甚至可以说,这根指挥棒决定着许多课程理想的现实命运。

半年前,广东、山东、海南、宁夏四个首批实行高中新课程的省区,其新高考方案的出台已然引起轰动,各种评论声音见诸媒体之上。

然而高考方案尘埃落定之后,高中新课程在学校的境况如何?与以前相比,有哪些变化?那些最亮的革新点是被放大,还是正在被消解?这些状况,又能给课程方案和高考方案的制定者以怎样的启示?高中课程改革还能寻求到怎样的新路径?这些问题似乎比仅仅讨论高考方案更具有深远意义。

4月,我们走访了广东省和山东省的若干所高中,与校长、教师和学生一一做了深入的访谈,了解他们目前的课程开设与教学现状。在调查中,有许多问题引起了我们的思索,形成如下文字与读者分享。

“学生选修”和“学校选修”

在高中新课程推进的3年里,选修课程如何进入高考一直是学校首要关心的问题。因为这关系到学校有没有必要开设选修课,开设哪些选修课。

结果,2007年广东和山东的高考方案,都选择了“选做题”形式,即在某些学科设置选考内容,并对选考的模块做出明确的规定。这种规定明显缩小了学校“攻坚”的范围,但仍然留有一定的选择空间。

学校的课程安排是如何做出回应的呢?

山东省青岛市J中学是大家眼里的“市重点高中”。山东省高考考试说明规定思想政治科选考的范围是3个选修模块,即从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选修6(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中各出一道题,由学生选做其中的1~3题。J中学只开设了前一个模块,主要考虑到前者学生比较了解,相对而言,学起来比较容易。同理,生物学科的选考范围也是3个选修模块,学校也只开设了1个模块。这就是说,原本由学生选择的模块,现在基本上是由学校代替选择,原本可以稍微有点个性化的课程,现在变成了学校层面的“统一行动”。

从高考方案制定者的角度考虑,我们很容易理解方案的设计意图,这是一种平稳过渡的思路,由选考题所占的比例可见一二。山东省“选做题”所占比重都不超过该科目总分的20%,同时大大缩小了考试模块的范围。毕竟不是所有的高中学校都有能力一下子把所有的选修课程(模块)开齐。这种方案本身允许学校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开设一些课程(模块),而不是全部。J中学的做法正是其中的一种,但是其原因并不是学校没有能力给政治开设其他两个选修模块,而是出于应考目的。这种做法在高中学校中还具有一定的普遍性。

或许“学校选修”也只是一种过渡状态,然而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却不容忽视。

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性”可谓此次高中课程改革最大的一个亮点,“让每一个高中生实现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①正是改革的追求。从课程结构到课程管理制度,无不在为“个性”发展开辟道路。“学校选修”这种“权力截流”当然地取消了学生“个性”伸展的可能性。不少学校的校长和教师感觉到一股强大的回潮力量,尽管此前学校也多处于观望状态。由此传达出另一层含义:“改革又在走形式了”!课程改革在实践层面的信誉度比提出改革的口号、课程方案的设计更加具有实际的影响力。

与山东省高考方案相比,广东省高考方案中专门设置的对X科的考查,代表了一种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不同思路。据了解,学校中选择各个学科的学生人数比较随机,例如深圳市C中学高三279名学生,选择各科的人数大致如下:

学生选择的依据多是自身的特长、未来的专业考虑及学力。尽管大家对X科的难度控制表现出了一致的担忧,害怕第一轮新高考过后,学生都倾向于选择更容易获得高分的学科,同时也使学校高三所需的学科教师急剧增加,但是,这个思路还是在促使新课程发展学生个性(专业特长)的目标得以实现。如果在招生层面将X科继续作为录取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而不是仅仅没入总分之中,那么这项制度将更为完善。

学分制意义有限?

学分制是一种以学分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单位,并以修满规定的下限学分为学生获得毕业资格的基本条件的课程管理制度②。我国高中课程改革前实行的是学年制,其特点就是“所有学生按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进度学习同样的内容,达到同样的要求。”③学分制超越于学年制的地方,就在于寻找到了学习量换算的载体,方便学生灵活地选择课程,具有“弹性”。

学分制虽然不算是十分新鲜的制度,但是由国家统一引入到高中课程管理中来,在我国也还是首次。

三年来,学分制在某些学校已经得到实现。这种“实现”是建立在学校能够开出足够的选修课程,能够真正组织“研究性学习”这些非学科课程的基础之上的。

高考方案的出台与学分制原本没有直接关系。因为学分制是为“毕业要求”量身定做的。但在有的省區,高考方案投射出来的光芒,却如太阳一般,令学分制这颗星星黯然失色。

目前,学校开设课程的依据十分明确,那就是“高考”。假如“学生选修”都变成“学校选修”,那么学分制对学生来说,其最核心的意义———为弹性课程服务———就不复存在。

说学分制的意义有限,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将学分认定的权力交给学校,目的是使学校拥有更大的课程自主权,但是问题也随之出现。这是深圳市G中学某分管教学的副校长的困惑:

在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很困惑,一张卷子考完了,肯定有人不及格,分数比较低,学分给不给?如果卷子容易一点,大家都可以考及格,当然我们的学生比较好,但是比较担心的是卷子容易了,学生就不好好去学了。还有一点比较困惑的是,如果示范性高中比较好的学生拿不到学分,而普通中学的学生却拿得到,我们就感觉是自己找麻烦,因为学分拿不到,还要重修。重考容易,但是重修的话学校组织起来就很难,所以我们学校基本把学分都给学生了,有个别学习态度极差的学生,控制一下,因为学习态度差,往往考试成绩也差。

学校究竟应该根据什么标准给学生认定学分?学校有没有必要在学分上和学生“较真”?评价学校的主要标准是毕业水平还是高考成绩?这些问题实在令人深思。

山东省2006年开始组织全省学业水平考试,专门针对实施高中新课程的年级,涉及语、数、外以外的其他7门学科课程,是对高中学校基本办学质量以及课程开设的一种监控。但由于只针对必修课程,因此也只对必修学分的获得做出了统一要求,于学分制主要意义的实现帮助并不大。由于该项成绩将作为学生获得高中毕业证书的一个必要条件,一些学校反倒认为,是省里重新将学分认定的权力上收,有违《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的初衷。学校已经没有必要在学分制上做什么其他的工作。

由此可见,课程权力的下放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高中学校如何能真正承担起课程设置的责任?如何确保课程下放后的高中基本教育质量?教育质量监测如何进行,才不会形成对学校课程权力的干预?高考这根指挥棒能解决这一切问题吗?这种种难题,都需要课程方案的设计者和高考及招生制度的决策者们重新思索。

综合素质如何能成为学校真正关心的对象?

在2007年四省(区)的高考方案中,山东省的“基本能力测试”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

这项测试以高中新课程的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人文与社会、科学六个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为依据,主要考查高中毕业生应具备的适应社会生活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④。

这些平日里被视为极不重要的课程也要成为高考中的正式一员(分值占总分的8%),实在让人大吃一惊,也让山东省的诸多学校慌了手脚。因为一些学校根本就没有开设过诸如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等课程。一些学校即使开设过,也感到心里没底,不知道到底会怎么考。

因此,学校一般有两种应对办法,一种办法就是大量搜集相关知识题或自己出题,给学生恶补知识。据了解,这在县以下学校中比较普遍。另一种办法,就是老师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梳理和复习,因为有以前开课的基础。

当然,短期内学校的应对办法并不能说明什么,关键还要看这项测试对学校、教师的长远影响。

在被调查的高中各年级各学科教师中,多数人对“基本能力测试”持赞同态度,认为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这是山东青岛市E中学某技术教师的理由:

我感觉现在的学生主课意识还是太强,数理化意识太强。例如上课讲稳定性,我故意问学生支撑一个高度,是三个点支撑稳定,还是四个点支撑稳定,实际上很明显4个点稳定,但是学生说3个点稳定,为什么呢?因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我问,三角形具有稳定性是谁教的?数学老师教的。数学老师在哪个知识点哪个领域教给你们的?平面几何里。三角形在平面几何里确实具有稳定性,但是这里是支撑问题,结构问题。学生的思维层面就限制在数学里。所以从这方面想,促使学校开这个课程还是很有必要的。

一些体育、音乐教师认为,纸笔测试虽然不能全面地考出学生在体育、音乐方面的能力,但是可以从某些方面做到。比如,出示一小段简谱,让学生判断是什么曲子(这个曲子是所有学生都应该熟知的),就可以考查学生识谱的能力。

更多的教师认为,这项考查没有办法通过短期的突击和应试训练进行准备,只能靠平时的积累。因此,一些学校也真的开始注重从高一开始,开设音乐、体育等课程。

由此可见,要使基本能力测试不落入纯粹应试的漩涡、不变成百科知识问答,真正督促学校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落实《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就必须在命题水平上有所突破。这也是在纸笔测试层面为综合素质的提高所能做出的最大努力。

多年来,“素质教育”的理想一直难以在学校得到落实,即使是在远离高考竞争的小学也是如此。素质教育被等同于唱歌、跳舞、体育活动、社会实践,一点也不奇怪。在高考学术性课程的统摄下,学生素质发展的缺陷正是在这些方面。今天,如果能在高中阶段就有所突破,无疑具有时代意义。

应当看到,基本能力测试毕竟是纸笔测试,并不能完全测试出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因而在引导教育关注综合素质方面也有很大的局限性。相比之下,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将综合素质评定正式纳入高考录取参考的做法显得更为大胆。其总体模式为“3+学业水平测试+综合素质评定”,其中,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尽管只有其中的两项(道德品质和公民素质)合格被明确规定为考生填报志愿的必要条件,但这毕竟是多年来,综合素质评定在高考评价体系里迈出的第一步,也会是综合素质评定真正进入学校教育视野的开始。

由此看来,高考改革在引导教育方向上还有很大的空间可为。

自主招生能否解决高中课改的根本问题

今年是恢复高考30年。这30年里,高考改革從来就没有停止过。从引入标准化考试,到减少考试科目,再到考试次数、时间、考试资格的改革以及无法详述的命题改革,目的无一不是想使高考更加公平、合理,使高考更好地引导教育。结果是,几十年来,应试之风不减,课程改革仍有待历史性的突破。

即使是2007年四省区的新高考方案,也很难彻底解决目前高中新课程推进中的难题。比如,基本能力测试,就很难去测试一个学生的体育技能、音乐表达素质、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江苏省2008年的高考方案,其综合素质评定在学校层面操作起来将会是一件极为棘手的事情。

其实,早就有人跳出了“高考”思路。2003年,北大、清华等高校被赋予5%的自主招生权,就是一条新路径的开始。

今天,高中新课程越深入,就越让人感到“高考”的局限性。高中课程改革提倡师生关系平等,提倡自主、合作、探究,提倡不仅关注知识与技能,也关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不仅关注学术性课程的学习成绩,也关注社会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一旦内化为学生的素质,如何能在“高考”这样的学科性考试中体现出来?体现不出来,就是一种导向。在深圳的一些学校里,老师们甚至认为,如果搞课改的学校,其高考成绩不好,就说明改革方向有问题。

我们没有理由由此去批评这些学校和教师“急功近利”。社会环境往往决定学校的道路,而不是教育理想来决定什么。倒是应该好好反思一下,我们究竟给了教育怎样的评价体系。

实际上,一种人性化的全面的素质教育,必然需要有人性化的全面的素质评价体系。“高考”其实并不是为全面评价“人”而设计的,它的初衷显然是为了学术性人才选拔,因而也就不具有引导素质教育的全部功能。相反,这几年兴起的自主招生却受到了一些高中学校的欢迎。

山东省青岛市E中学(省示范性高中)每年都会通过自主招生方式被高校录取200多学生。该市另一所J中学也会因此考上不少学生。他们认为,这种方式能够录取到有真才实学、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学生的路子也更宽了。只有这样,学校才能真正从无穷无尽的题海战中解放出来。

2006年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自主招生颇引人瞩目。复旦大学从10科学科性考试中挑选出前1200名学生,再通过面试筛选出300人作为正式录取对象。显然,这里面试的空间非常大,足以让高校选拔到自己所青睐的学生。由此可见,自主招生能够考查的人的素质要远远高过一次性“高考”所能覆盖的范围,一旦将自主权进一步下放,那么整个社会形成的将是多样化的人才标准,高中学校教育也必然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

然而,自主招生带来的最大隐忧——公平和诚信问题——令许多人不敢苟同。这或许也是诸多人虽然痛恨高考却不得不为高考这种选拔性考试叫好的原因。

那么,自主招生是否真的难以迈开大步呢?

我不这么认为,说没有诚信,条件不成熟,那什么时候才会有、才会成熟呢?必须要进行体系建设,这方面是可以做一些工作的。比如,可以对大学做一些公开化的评估。大学招中学生,用平时的成绩,如果你中学今年作假了,那么明年我就不招你的学生了。校长都要签字,承担责任。不能说一出问题就怎么样,应该去想一想解决的办法。(广东省深圳市S中学校长)

如果永远担心诚信度,那改革永远不要搞了,我们永远走不到诚信的社会。只有放开点,出了问题,总有曝光的一天,曝光了也很好。比如说前一阶段的点招曝光,使得我们的录取工作更透明了,为什么要害怕而不去做呢?有时我们应该相信学校。以前我们采用过直升,中考连续三年给我们100个名额,我们不笔试,就是面试。我们自己考,没有一个举报。办法就是公开透明。(山东省青岛E中学某副校长)

或许真应该破除惯有的思路,来做一些新的尝试。否则,不仅应试之风难以刹住,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也将裹足不前。当然,要使自主招生真正令社会信服,还有许多配套的改革要进行。比如,高校运行机制必须改革,以使高校视优秀生源为生命;打破严进宽出的培养方式,使得毕业生质量成为影响高校声誉的重要砝码,等等。

自主招生带来的另一担忧,便是对农村学生不利,有失高校招生的公平性。这种现象应该说是短暂的。在整个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在许多方面都处于不利地位,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停止这个进程。即使是在目前的学科性高考竞争中,农村学生也并没有完全处于一个公平地位,他们从小到大享受的教育资源、所生活的环境,都不能与城市学生相比。自主招生一旦推广开来,会迅速引导农村学校和学生在发展方向上进行调整,未必会长期处于劣势地位。此外,高校仍然可以制定相关招生政策,以专门针对农村优秀学生。

看来,要解决高中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不在于高考方案的单方面改革,还必须在招生方式上做出回应,在一系列相关的制度上做出相应的改革。正视并用好这根指挥棒,课程改革才能脚踏实地,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追求。

(感谢丁义静、丁文广和付启凤,他们承担了本文采访录音整理的大量工作)

注释:

①刘然、余慧娟、赖配根:《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整体走向———访教育部有关方面负责人》,《人民教育》2004年第11期。

②③钟启泉等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第239页。

④宋全政、孙军:《“基本能力”测试怎样落到实处》,《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27日第6版。

相关资料1:

2007年广东省高考方案

考试科目为:3+文科基础/理科基础+1门X科。其中,“3”为语文、数学(文/理科)、外语3科(分值各为150分),是所有学生的必考科目。文科基础(150分)和理科基础(150分)都包括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生物等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课程(部分)内容,物理、化学学科课程标准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但文科基础其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分值的70%,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分值的30%。理科基础其物理、化学、生物的内容占分值的70%,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的内容占分值的30%。文科基础和理科基础两者的选修模块范围不一样。选考文科基础的学生,必须在思想政治、历史、地理中再选考一门(即X科,150分,下同);选考理科基础的学生,必须在物理、化学、生物中再选考一门。对报考体育、艺术类的考生其考试科目组合另有规定。

相关资料2:

2007年山东省高考方案

考试科目为:3+X+1。其中,“3”为语文、数学、外语3科(分值各为150分),是所有学生的必考科目。“X”科(分值240分)指文科综合或理科综合。文科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3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选修内容;理科综合包括物理、化学、生物3个科目的必修内容和部分選修内容。报考文史类、文科艺术类的考生必须参加文科综合的考试,报考理工农医类、理科艺术类、体育类的考生必须参加理科综合的考试。“1”指基本能力测试(分值100分,以60%计入总分)。

猜你喜欢
高中课程学分制方案
浅析高中数学深度学习的实现途径
解决方案和折中方案
推进中职学分制改革对策分析
明确题目要求 寻找适合育种方案
“学分制”盘活远程教育工作原动力
高中生物学习焦虑原因及对策
构建高中思想政治课合作学习模式的研究
PBL教学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应用
形式上的热闹如何变成实质上的成效
稳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