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须保障农村学生利益

2009-02-01 03:29
师道·教研 2009年12期
关键词:农村教师素质教育新课改

李 珊

近年来,根据教育部部署,各地相继启动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并与此相配套,进行高考制度改革。但一些地区在教育改革快速推进的同时,农村学校由于受经费、师资、环境等因素影响,对各种改革举措无法像城市学校一样落实到位,从而使得城乡教育差距进一步拉大,农村孩子在高考中越来越处于劣势。这是一个亟待引起关注的问题!它要求我们必须完善改革措施,保障教育公平;同时也提醒我们,无论进行何种改革,设计时都要充分考虑城乡差别的基本国情,以免造成新的不公平。

一、三大因素拉大城乡学生差距

推行素质教育并不拘一格选拔人才,当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本是一个积极的导向。然而,基于此理念的教改方案在推行的过程中,在农村却出现了水土不服——与过去相比,改革后城乡教育差距反而越来越大,这种现象主要是由三大原因造成的。

1. 教育资源失衡拉大城乡素质教育差距

新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它需要强有力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从目前来看,大多数农村中学都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硬件上缺乏与新课改配套的设施、器材和实践载体,从软件上看,新课程改革的体系设计非常完备,但严格操作下来几乎不可能,比如综合素质考评和学分认定、选修课设置等,在农村中学实施起来难度很大。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新课改要求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和实验,但由于农村中学办学仅靠学费,经费十分紧张,很多学校仅能勉强维持校舍维修,用于改善教学条件的资金十分有限。学校图书资料十分缺乏,而且大多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无法满足孩子们查阅资料的需要;学校实验设备缺乏,只能进行演示实验,探究性实验根本无法开展;电教设备也十分缺乏,班级要排队使用,不能满足学生上网的需求,而新课改涉及的不少知识,都需要学生自己上网查阅资料。

教师缺乏,也使得新课改举步维艰。即便如此,农村教师流失还非常严重,很多优秀教师辞职去了大城市教书。

除了学校教育资源有限外,农村家庭条件也是一大“软肋”。新课改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要求上网查资料、做课件等,可农村学生家里基本都没有电脑;素质评价要考查学生艺术鉴赏能力等素养,而农村学生连进电影院都难,更没有经济能力去学绘画、跳舞等。

2.“百科全书”式素质教育下的“穿新鞋走老路”

新课改中的新教材跨度大,涉及知识面太广,一门语文课,要跨越建筑、美术、天文、地理等各个领域的知识,有的知识十分前沿和深奥,教师必须是全才才行。农村学生没有查阅资料的条件,教师必须代劳,然后再教给学生,而每个教师又都带七八个班级的课程,根本就疲于应对。

新课改,仿佛是要培养百科全书式的学生,而与课程设置复杂、考试试题深奥相对应的,是农村教师素质不适应新课改要求。一些山大沟深地方的农村教师,没有坐过火车,没有听过讲座,没有参加过研讨会,教学方法墨守成规。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即使农村学校课程设置全部到位,由于农村教育质量差,学生的素质也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

新课改推行后,农村教师先是参加短期集中培训,学习新课改的理念,然后是观摩一些新课改的课堂教学实录,接着就回到自己的课堂依样画葫芦地推行。教师学得囫囵吞枣,也没有经过自己的实践摸索,就在自己的教学中实行一种新教法,这不仅使得教师自己难以驾驭,教学效果也得不到学生的认可。

种种条件限制之下,一些农村学校感觉很难适应新课改要求,开始知难而退,挂“素质教育”之名,行“应试教育”之实。一些学校所谓的“素质教育”,其实就是开展一些文娱体育活动,像研究性学习等有利于培养农村学生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课程,反而被其他科目占用。这样,就出现了新课改后“穿新鞋走老路”的尴尬局面。

3. 综合素质评价的“城市化”让农村孩子吃暗亏

提倡素质教育没有问题,但是没有考虑到农村学校的资源配置。如增加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内容的学业水平测试,这对教育资源充足的城市孩子不在话下,但对教育资源贫乏地区的学生却困难重重,这势必造成新的不公平,使城乡教育差距越来越大。

对于自主招生所要求的获奖条件等,会将农村孩子排斥在门外。由于各地举办各种竞赛的层次和次数不同,农村学生单是因为交通不便和信息闭塞,参加竞赛的几率就较低,更别说获得竞赛证书了。学生要有资格参加自主招生,一般首先要获得省级奥赛一等奖。为获得这个奖,城市里的孩子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班,有些城市学校还专门聘请奥赛教练辅导,这些对于农村孩子却太遥远。同时,在理化生科目的奥赛中,其实验很多都是大学课程实验,这种实验要求具有一定标准的实验设备,这对于连普通实验室都没有的农村学校来说,结果可想而知。

二、保障农村学生权益的合理化建议

教育公正是基本的社会公正之一,因而教育改革代价的公正分配必然关系到社会公正问题。教育改革代价的分配不同于物质财富的分配,有其自身的分配逻辑。对教育改革所产生的必然代价应进行合理、公正的分配,其分配应遵循差别原则、应得原则和补偿原则。教育改革代价的付出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其分配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在此原则下,充分保障农村学生的利益。

1. 应为农村学生制定一套素质评价标准

在目前城乡素质教育存在巨大差距的前提下,如果让农村孩子一直用着为城市孩子编写的教材,和城市孩子参加一样的评价,显然有失公平,这只能使农村孩子在一轮又一轮的教育改革中被边缘化,妨害教育公平。

对于农村和城市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应制订不同的标准。现在国家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对于农村学校的小学、初中学生来说,历史、美术、音乐、微机操作都是空白,他们无法在基础教育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从见识方面来说,北京等大城市的孩子能够去各种博物馆补充课外知识,而农村学生很多都没有离开过自己所在的县乡,哪有机会见识这些?在这种情况下,对城乡孩子区别对待才更具科学性。

对于高校自主招生,应充分兼顾农村和城市生源,适当向同等条件下或条件稍差一点的农村学生倾斜,以弥补因基础教育质量形成的城乡差距。比较可行的方案,是国家出台相关政策,规定重点学校必须录取一定比例的农村生源。

此外还要加强乡村教师的继续教育,多为基层教师提供充电培训机会,促使他们为农村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特别是重视农村学校音体美及英语教师缺乏的问题。

2. 多方支持,改善农村课改的外部环境

农村教育投入明显不足,必须加大。多年来我国的教育是以城市为中心的,从资金的投入、师资的配备、教学设备的配置等各个方面来看,农村教育都不及城市教育,城市教育长期占据着优势教育资源。

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农村学校得到的经费有了明显提高,但是,学校条件还是远远不能适应新课改要求,而且城市学校经费涨得更快,之间的差距现在更大了。

教改所带来的变化已经对农村教育工作者、学生家长产生了触动,一些家长希望孩子能在学校培养更多特长,学校也积极提升育人层次,引导学生多方面发展。但在目前情况下,没有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单靠学校自己的努力收效甚微。

国家应进一步加大投入,改善农村教学条件,特别要加强新课改所需要配套的图书馆、实训基地、电教设施建设;充实农村教师队伍,配齐新课改所必须开设课程的专业教师,同时多给基层教师提供充电培训机会,并将一些展演、研讨交流会放到农村学校来举行,以加速农村学校领导、教师观念的转变,帮农村学校适应新课改。

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看,“三农”问题的解决、农村的快速发展是重中之重。而要解决好“三农”问题,就要依靠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劳动者的整体素质。“由于资金匮乏,农村的基础教育发展总是举步维艰,徘徊不前。因此,在教育投入上要向农村倾斜,改善农村新课改的外部环境,这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

3. 新课改,多听听农村教师的声音

现在新课改方案、新高考方案的确定,太少考虑到农村的实际,应该更多地听取农村教育工作者的意见,吸收农村教师、教育管理者代表参加到方案的制定中,参加到高考命题中。

教育改革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事情,应该共同发挥专家和基层教师的积极作用,探索经验,集思广益,淡化程式,强化实践。这次新课改课程内容和课程标准都实行国家统一标准,虽说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但由于技术力量和课时的限制,各地很少有地方课程,更别说学校课程。现在基础教育从课程内容到具体教学实行全国一盘棋,并且不断向城市看齐,这是造成农村教改出现诸多问题的主要原因。

新课改的目的是为了推进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又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标准,农村实施新课改既要遵照国家新课改的教学标准,又要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农村实际,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新课改教学,尤其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具体教学方法上,应该提倡教师大胆自如地表现出农村特色和地方特色。

责任编辑罗峰

猜你喜欢
农村教师素质教育新课改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提高农村教师培训的实效性——关于西部S省农村教师培训状况的调查报告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农村教师补充机制:问题与对策新探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
论西部农村教师专业信念提升策略
关注基础教育阶段中的素质教育
也谈新课改下的课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