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立新理念 优化课堂意识

2009-02-01 03:29马立道
师道·教研 2009年12期
关键词:意识思维教师

马立道

义务教育《英语新课程标准(实验稿)》在以往的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帮助学生增强语言意识、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思维发展、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心智、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和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教师要转变自己的角色观念,是当今社会教育的迫切要求。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交往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而且是师生共同开发课程、丰富课程的过程,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发展的,教学真正成为师生富有个性化的创造过程。

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把握角色意识

教师在课堂上所扮演的角色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按照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应当帮助学生制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的、宽容的课堂气氛;作为学习参与者,与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并且能够承认自己的过失和错误。那么,促进者的角色如何扮演?

我在讲授人教版初中英语第三册第41课的第二部分HOW TO PLANT A TREE时,我结合手势、动作与一个学生对种树的过程演示一遍后,让学生两人一个小组根据课本内容进行模仿操练;学生在操练时,我仔细观察,设身处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关注学生所传递的信息,帮助他们用所学知识进行交流;同时,学生在操练时,我不断地说VERY GOOD,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最后,我根据种树的七个环节,挑选七个小组(14人)表演,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

由此可见,教师在适当指导下放手让学生进行语言交际实际,在实践中学习语言,获取知识,培养交际能力是达到大纲要求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目标意识

中外教学史说明,独立于具体的知识技能学习的“方法”是很难产生迁移的。教者行为必须具备合适的条件,条件是指能影响学习结果所规定的限制;因此,教者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的学习主题开展教学活动。例如:我在讲授新标准英语初中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I can speak English前进行了3分钟的“热身(Warming up)”活动。我首先把关于体育项目basketball/football/table tennis/tennis/bike/swim等教学挂图挂在黑板上,接着,我唱两遍自编的简短歌曲I like basket-ball…I can play basketball…然后让学生一边看挂图,一边跟着老师哼唱歌曲,最后讲授新课的第一部分,让学生match the words with the pictures,从而快速、自然、流畅地导入了学习主题。演唱热身活动进行了3分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教学实践证明,课堂的一切活动都应该服务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意识”是思维的开始,是学习的起点,是发明创新的前提。一直以来,课堂上的提问是教师的“专利”。教师问,学生答,似乎天经地义。而教师的提问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自己的思路和意愿来设计的,在这种接受性的学习方式中,学生失去了提问的权利,也失去了质疑和深层次的思考,失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谈不上形成创新能力了。

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时,让学生在问题中提出问题。例如,我在讲授人教版初中英语第三册第50课时,在黑板上板书period和population,让学生找出至少7个不同时期的世界人口,学生带着这些问题浏览全文,找到答案后,抽出足够时间让学生在小组内指导学生互相交流和讨论,并提出个人疑难问题,教师对较重要和较难的问题经过认真筛选后在全班交流,最后让学生发现世界人口发展的特点,并鼓励他们每人绘制一张世界人口发展的折线图。

可见,有目的性、全面性的问题链,不但紧扣教学目标,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师在教学中应有创新意识

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课堂教学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的主阵地。培养发散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才能达到教学上质的提高。有位名人曾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有研究表明,讨论式、质疑式的教学有利于发散思维、创新思维的发展。要让学生丰富想象,积极探索求异,坚持独立见解,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创造性因素,通过设疑创设情境,给予每位学生参与的机会,让学生积极运用所学的知识,大胆进行发散创造。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设计新颖别致、并能唤起学生共鸣的问题,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集体讨论,集思广益;也可以用所教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地求异发散、编写新的内容。例如,我教完一篇文章之后在黑板上展现几个key words让学生自己去编一些内容,与此同时,使学生相互启发、互相交流,从而以创新意识来灵活运用语言知识;让学生凭自己的能力与摸索解决新问题,掌握新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也得以真正提高。又如,为了给学生提供发散思维的机会,我在教过去进行时,出示一副简笔画有关一位学生正在学习的情况,而旁边有他的爸爸在看报。在出示图时我先把这学生在干什么遮住一半,然后问:What was the boy doing when his father was reading a newspaper?这时,同学们就会进行guess,并积极发言,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学习中思考,发挥了他们的主体作用,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动机,同时,培养了他们的发散思维意识。

因此,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试图克服一切困难、努力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会具有科学的探索精神和创造品质。

责任编辑龙建刚

猜你喜欢
意识思维教师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思维跳跳糖
思维跳跳糖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