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学课堂中当配角

2009-02-01 03:29梁素芳
师道·教研 2009年12期
关键词:多长铅笔教材

梁素芳

德国教育家福禄倍尔说过:“儿童有着强大的驱动力和创造力,教师的任务就是管理和引导他们,把他们的驱动力和创造力用于值得从事的活动中,因此,教师应当为他们的自身活动创造环境。”课堂教学应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探索研究”为教学着眼点,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数学课堂中的主角。

一、 剧本(教材)要为主角的发挥创造条件

教材是课堂教学的剧本,而教师则是这个剧本的作者兼导演。在许多教师的心目中教材代表着权威,不可侵犯。其实教材只是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载体,在不改变教学方向的情况下,载体是可以改变的。新课程理念下的教材,教学内容非常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呈现方式新颖活泼。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经济、文化差异较大,不同的地区,或者同一地区不同生活环境下的同一年龄阶段的孩子,他们所具备的知识基础以及对事物的看法和已有的认知都具有很大的差别,不能保证教材的每一个内容对所有的孩子都是最佳的,也就是说剧本不能使所有主角都能有最出色的发挥,这就需要教师这个编导对剧本进行二次创作,根据剧本的情境和角色的需要重新编排剧本。在北师版第四册“铅笔有多长”的教学中,课本提供的教学情境是学生最熟悉的生活情景。原以为这一教学内容会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但在实际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对测量自己的铅笔到底有多长并没有太大兴趣。当老师提出量一量自己的铅笔有多长时,学生几乎将自己的所有文具量了个遍,整个课堂顿时乱开了,以至于后面的“看一看、摸一摸”等环节都无法得到学生们的响应。经过课后反思,得出两个原因:第一,“铅笔有多长”虽然来源于生活情境,但这一问题情境对于城市的孩子来说没有太多的现实意义,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第二,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建立1分米的长度概念,关键是要让学生感知、体验10厘米的长度,而刚好10厘米长的铅笔不好找,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体验需要。

二、 剧情要引领主角融入角色当中

正当笔者为上面的教学情形陷入沉思之中,一个学生拿了一盒牛奶来找我。原来喝牛奶的吸管掉进盒子里了,我用另外的一根吸管,将盒子里的吸管剔出来。这时我发现同学们课间喝的这种牛奶,盒子高8厘米,吸管刚好是10厘米。我灵机一动,设计了“我是小设计师”的教学活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量出牛奶盒的高度(8厘米),要求学生不许用尺子量,猜猜吸管有多长。我故意说:“我猜是6厘米。”学生马上七嘴八舌地议论开来,说6厘米的吸管不够长,一插进牛奶盒就会掉进盒子里面了。我乘机表扬同学们说得很有道理,然后鼓励他们说:“究竟吸管有多长呢?请同学们用尺子准确地量一量。”同学们都专心致志地准确量出10厘米来。我顺势说10厘米,也叫1分米。我让学生将吸管在手掌上比一比,看它与从掌根到哪一根手指的长度相当。举例说说生活中那些物品的长度大约是10厘米。最后让学生为自己带来的盒子设计吸管合适的长度,把四人小组活动的成果绘制成一个表格。一声令下,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展开活动。有的测量实物,有的剪裁吸管,有的填写表格。每个同学都能相互合作、相互配合,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完全沉浸在自己的角色里。这次活动取得了相当好的教学效果。

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活动的主角,会把学习过程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三、 尽情享受当配角的乐趣

在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中,教为辅、学为主。教师为学生的课堂学习活动当配角,也能享受个中的乐趣。教师的教怎样促进学生的学呢?笔者认为教的职责在于:1.帮助学生检视和反思自我,明白自己想要学习什么、获得什么,确立能够达成的目标;2.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3.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4.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的知识的个人意义和价值;5.帮助学生营造和维持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6.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7.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内在潜能和性格。

布鲁纳说:“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数学课堂教学应为学生提供广阔的探索空间,激活学生主体,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这一台戏的主角,让教师尽情享受当配角的无穷乐趣。

责任编辑李淳

猜你喜欢
多长铅笔教材
一秒有多长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飞扬的铅笔屑
三支铅笔
脚有多长
你的血管有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