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碗花糕》探究高中语文学案的生成

2009-02-01 03:29
师道·教研 2009年12期
关键词:花糕学案调控

刘 霞

新课标下的备课应该是一种生成性学案备课。这种生成性学案备课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动态系统,它包括:单元的宏观指引――课前的学案预设——课中的教学调控——课后的教学反思。

一、课前备课——粗线勾勒

课前备课即学案预设,要粗线勾勒。当然,学案预设强调粗线勾勒,不等于不要精心设计。

1. 学案思路的设计。学案思路,是教师对课堂教学酝酿、设计的教学流程,即这节课从什么地方出发,怎样一步一步往前走,就像文章作者动笔之先所勾勒出的一个大致框架一样。在新课标指导下的教学改革中,学案思路设计的研究更加表现出其重要性。如《碗花糕》的三个环节设计是:(1)初读课文把握情节,领悟人物人性美。(2)精读课文品味细节,体会人物人情美。(3)品读课文鉴赏章节,鉴赏作品艺术美。

2. 主要问题的设计。作为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文本,它的解读应是多元的。因此,教师设计的主要问题要有价值、有广度、有深度,能引起学生多角度、多层面思考。如《碗花糕》的问题探究设计分别是:(1)从全文看,作者主要回忆了嫂嫂哪些事件?并说说这些事件表现了嫂嫂怎样的性格特征?(2)文中的场面描写生动、传神,请你从文中选出一个你最喜欢的场面描写,和同学一起品读,并说说你喜欢这段场面描写的理由。(3)本文描述的对象是勤劳善良、可亲可敬的嫂嫂,可否将文题改为《嫂子颂》,为什么?

3. 能力训练点的设计。陶行知先生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语言教学的最终目的,主要是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听说读写的能力。语文教学的宗旨和归宿就是为学生打好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基础。“理解”和“运用”两相比较,理解是运用的基础,运用是一个人对祖国语言文字理解程度的反映,运用集中体现在每个人的表达上。而能力是在训练过程中培养的,因此,课堂教学必须把着力点放在能力训练上。如《碗花糕》的能力训练点设计为:另选一个自己熟悉的身边生活场景,仿照此段写一个场面。设计意图是精读课文,旨在引导学生从场面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角度赏析散文,掌握散文形散而神不散、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并训练学生的仿写能力。

二、课中备课——相机调控

课中的备课实际是第二次备课。语文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特点决定了语文教学本身是充满着变数的,教学过程中的种种“想不到”是无法“设计”的。而这样的“想不到”又常常是课堂教学中的闪光之处、亮点所在。教师如果一味地照“案”宣科,置那些“想不到”于不顾,那么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魅力。课前备课不能是定案,只能是预案。因此教师的调控非常重要。

如何调控,叶圣陶先生说过“相机诱导”。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察言观色,根据具体“学情”进行教学调控。叶老还说过,学生“思之而不得,则为明讯之”,“提问不能答,提点不开窍,然后畅讲,印入更深”。这“思之而不得”“提问不能答”之处,便是我们要调控的点,以此调整教学目标、教学问题、教学流程,完成第二次备课。备课调整后的教学,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教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教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

三、课后备课——专注反思

教学反思是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的重要手段,要在教学反思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

课后备课要多样反思,如何反思?如何撰写教后录?结合实践,笔者以为教师要了解反思的面与撰写的切入点,明确撰写的支持路径,这样才有的放矢,求得教后录的高质量。(1)写成功之处。(2)写不足之处。(3)写教学机智。(4)写学生创新。(5)写“再教设计”。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知识点上有什么发现;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训练是否到位;等等。及时记下这些得失,并进行必要的归类与取舍,考虑一下再教这部分内容时应该如何做,写出“再教设计”,这样可以做到扬长避短、精益求精,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境界和高度。

责任编辑黄日暖

猜你喜欢
花糕学案调控
重阳花糕
重阳花糕
乡愁导学案
如何调控困意
经济稳中有进 调控托而不举
顺势而导 灵活调控
“比例尺(一)”导学案
SUMO修饰在细胞凋亡中的调控作用
导学案不能沦落为“习题单”:以“中位数和众数”的导学案为例
学案“三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