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创新

2009-02-01 03:29彭剑鸣
师道·教研 2009年12期
关键词:创设探究环境

彭剑鸣

如何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探究创新,培养一代具有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新人,这是我们每个基础教育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教师要转变观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念,树立民主教学的思想,把学生看成是平等的参与者,支持并引导学生自主活动,自由发展,主动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人翁精神。

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程式。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创设开放性课堂学习环境,关注成长中的每一个学生。如教语教版八年级上册《小石潭记》一文时,我作了必要的启发和提示后,在采用分组讨论、学生自主研究学习的同时,在组与组之间、男女学生之间、各学生之间开展解释字词、翻译句子、背诵、抢答问题、互相问答等多种方式教学,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让学生从学习的伙伴、师生的讨论对话及课文中获取了新知识。

二、创设“问题”环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应从“问题”入手。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过程总是从问题开始。有时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有更大的价值。教师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让学生敢问、会问、善问。有位教育家说过:“只有环境和教育,才能把牛顿变成科学家,把荷马变成诗人,把斐尔变成画家。”可以看出,实施创新教育,创设、营造创造性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学生的创造愿望都能实现,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课堂上应把“问题”作为教学的突破口。“读书有所疑,方能有所思;读书有所思,方能有所得”。学生边读边思考,思维的火花才能被点燃。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大胆、主动提问。如教语教版九年级上册中的《白杨礼赞》一文时,先让学生利用工具书、网络等解决生字词、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再多读几遍,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提出需要探讨的问题。经过讨论交流后,有的学生提出:“写白杨树为什么要写高原景色?”也有学生提出:“文章结尾为什么要写楠木?”还有学生提出“象征”与“比喻”有何区别?经过师生的共同讨论分析,逐一解决了问题。经过读读、议议,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学生敢于提问,既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他们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探究,达到了拓展思维的目的。事实证明,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发现中学习、在探究中学习,逐渐在课堂学习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努力营造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环境,激发学生对自己、对同伴、对教师的提问,就会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

三、引导学生敢于创新,敢于“标新立异”

创新是学生进行一切创造性活动的前提。对于学生而言,每堂课都存在着本人认知领域中的新问题、新发现,因此,在这个发现过程,就有创新的可能,而教师鼓励学生质疑,就是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良好手段。

我们知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求知欲是从质疑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教师在教学中,要消除学生惧怕的心理,树立探究、创新的信心,要让学生明白,创新并不神秘,更不是极少数人的天赋,每个正常人都具备这种品质,只不过没有得到开发或开发多少而已。告诉学生凡是别人没有发现的,我们发现了;别人没有提的问题,我们提了;别人没有想过的、做过的,我们想了、做了;或者别人想过了、做过了,我们加以改进、提高、使之更加完善,这都是创新的具体表现。教师要利用教材,善于在学生的心灵中种下敢于怀疑、勇于创新的种子,激发学生大胆“标新立异”;鼓励学生质疑,增强学生质疑求异的信心,并对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敢于“异想天开”的学生给予肯定和鼓励。如教语教版八年级下册的《桃花源记》一文时,有学生问:“桃源人的生活环境虽好,但他们与世隔绝,又怎能发展和进步?”又如教语教版九年级上册的《愚公移山》一文时,也有学生问:“搬家比搬山更容易,愚公为什么搬山而不搬家?”对学生诸如此类的质疑,我不但充分肯定和表扬他们,还不厌烦地帮他们分析讲解,让学生在质疑中得到新的收获。

责任编辑黄日暖

猜你喜欢
创设探究环境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环境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