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可行性探究

2009-03-13 09:20尹学朋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年6期
关键词:党内民主可行性

尹学朋

摘要: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应该通过什么途径进行,这是一个至今没有真正解决好的问题。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尤其是如何解决对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权力监督,如何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及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完全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如何维护和保障党员和人民的民主权利等问题,都是当前我国政治体制改革所要解决的重大战略性课题。文章以为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是可行途径,并认为它极有可能成为新世纪中国民主政治建设新的生长点。

关键词:党内民主;人民民主;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09)06-0036-03

当前,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两个方面。对于中国民主政治发展道路的建设性、可行性的设计,应当是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式,推进党内民主,使共产党的领导契合于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通过共产党的党内民主来实现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立足于21世纪,我们应当促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一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开辟一条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中国政治发展之路。

一、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现实依据

中国共产党从诞生之日开始,就把维护人民权利,争取人民民主,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促进中国社会进步作为自己重大的历史使命。为完成这个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不断深化自我认识,加强自身建设,重视发展党内民主,提高自身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领导广大人民群众争取民主权利、建设民主政权、坚持和发展人民民主。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历程,是党发展党内民主来促进、带动人民民主建设的历程,也是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不断互动、共同发展的生动过程。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立即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中,并在革命的实践中逐渐探索和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民主建设的经验,以及正确处理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关系的经验。

1、在民主革命时期,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初步实践

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正确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总结了以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错误思想,重新组织力量,投入到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之中,并建立了自己的根据地。在根据地时期,党就把“民主集中制”确立为自己的根本组织制度,强调党员在党内一律平等,确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形成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根据地建立了根本不同于反动政权的人民当家作主的工农民主政权,人民群众享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基层实行直接选举。共产党的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建设的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党对民主执政的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在抗日战争时期,党在敌后根据地建立的“三三制”政权体制。明确规定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党内组织间的基本关系,正确处理党政以及民间团体间的关系原则及其相应的运行机制。规定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必须以普遍、直接、无记名投票的民主选举方式建立,确保政权的民主性和独立性。党对政权系统的领导,应该是原则的、政策的、大政方针的领导,不是事事干涉、代替包办;党对民主执政和民主政治建设有了新的经验。这极大的向人们展示了新型民主的优越性,说明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的民主制度与以往任何的民主都是不同的,是真正广大人民享有的民主,这极大的增强了共产党领导的民主建设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成功起到了重要的保证作用。1942年春,在延安开展全党范围的整风运动中,不仅实现了全党的新的团结和统一,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而且创造了党内民主的有效实施途径。延安整风运动为党内民主实践确立了“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这一科学指导原则的确立,有力地保障了党内民主生活的健康开展,还为党内民主实践开创了“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党内生活方式批评和自我批评,是这次整风运动的创造,其目的是使人们在主客体自觉反思和相互思想帮助中形成正确的思想与观点。它以充分肯定和相信人的自觉性为前提,以民主的批评与思想交流为途径。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探索党内民主实施途径,充分建立健全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如民主集中制,集体领导原则,党委制等进一步疏通和拓宽党内民主的渠道,丰富党内民主的形式,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能够及时了解、掌握党内事务,平等地表达自己的愿望,发表自己的意见,以主人翁的姿态积极参与党内事务,实现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有效管理和积极监督。并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切实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的实践中,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党内民主运行机制和民主生活。

2、新中国成立后,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建设的曲折探索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新民主主义胜利以后,不失时机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使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建立在坚实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一方面,党在探索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文化的同时,也一直在探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和方式。但是,什么是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可行途径?如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尤其是如何解决对作为执政党的共产党的权力监督,如何保证党和国家的各项政策及各级领导干部的行为完全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如何维护和保障党员和人民的民主权利等问题,党在执政过程中进行了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建国初期,我们党就明确提出了以人民民主为其执政归宿的基本执政理念;逐步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制定了宪法,并按照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精神确定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使人民当家作主有了最根本的制度保障;国家政权机关有一批民主党派和无党派的人士担任领导职务,在执政方式上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民主精神。

与此相适应的,党内民主也不断健康发展,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邓小平就指出:“民主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首先要从党内造成……如果党内不造成,国家也造不成。我们党一定要造成这样的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我们党内一定要有充分的民主。”为此在党的八大上对党内民主就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明确提出了党的代表大会年会制,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1962年初召开“七千人大会”,毛泽东、刘少奇等中央主要领导人都重点讲了发扬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让大家讲话“出气”,给领导(包括中央领导)提意见,并主动作自我批评,承担责任。这次大会是探讨通过发扬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一次重大尝试。之后,党对这个问题的探讨一直没有停止过(中间虽然出现了失误)。但是民主政治这种好的发展趋势后来未能进一步发展,由于一系列的原因,遭遇到了挫折。

3、改革开放以来,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新认识

和新成就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强调,要把民主传统风气“扩大到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中去”,并把民主看作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政治基础”,表达了用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并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民主制度人手,明确提出了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使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极大的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实践证明,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效途径。在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在这方面作出了理论概括,指出:“以党内民主来逐步推动人民民主,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切实可行、易于见效的途径。”1994年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再次指出:“发扬党内民主必然推进人民民主,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发展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之间的内在联系,表明我们党对执政党建设的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的深化,为我国在新世纪进一步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但由于多种原因,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作为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具体途径,人们的认识远没有达到一致的程度,还有进行深入探讨的必要。

进入21世纪,我国民主政治建设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我国的政治体制改革和党内民主建设进一步深化和提高有了更加明确的原则和目标。作为建立在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基础之上并为之服务的上层建筑,始终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并维护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是我国民主政治的根本任务。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不照抄、照搬西方民主政治建设的经验,走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发展道路是我国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中国共产党自觉遵循民主政治发展的趋势,在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党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保持党的先进性,担当起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重任,不断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对人民民主具有重要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在党的历史上,十六大第一次提出了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把发展党内民主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科学总结我们党发展党内民主和领导我国进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得出的正确结论。十六大以后,我们党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理念,对于发展党内民主、进一步带动人民民主的发展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和理解。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后,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十七大报告在第六部分论述政治体制改革时,不仅重申“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而且直接将该部分的标题定为“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所有这些不仅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民主的重视和推进民主政治的决心,而且表明了党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新认识。民主不仅是党的生命,也是社会主义的生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也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以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的本质要求

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条重要途径,是我们党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经验,是中国政治生活经验教训的总结。同时,也应该认识到以党内民主推进人民民主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人民民主本质属性决定的,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

1、这是由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核心地位决定的

在当代中国政治生活中,由于中国共产党是长期居于领导地位的执政党,在中国政治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决定了党内生活的民主化同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必然地联系在一起。从结构上看,共产党的体系十分庞大,组织相当严整,网络分布极广,党员人数目前己达7300多万,有360万个基层组织,这是其他任何政治结构都无法相比的;从功能上看,整个中国的政治过程都在党组织的主导之下。党作为国家和社会生活领导者和组织者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党内民主状况必然对国家和社会生活民主状况产生直接重大的影响。也正是因为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这种特殊地位以及我国的这种特殊党政关系,决定了发展党内民主,先实现党内生活民主化,就可以带动人民民主发展,推动整个国家民主政治建设进程。所以,在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未实现之前,先实现党内生活民主化,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来推动人民民主就成为可行的途径。

2、这是由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共同特点决定的

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属于两种不同层次、不同范围的民主,但由于我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而人民民主权力的行使是在党的领导下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形式实现的。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从而使得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之间存在着许多共同的特点。比如,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都是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都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展;都要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基本原则;都必须从中国实际出发稳步推进,并依靠发挥全体党员或广大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其发展;都是与西方的民主制度不相容的;都有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共同目标等等。这种共同的、一致性的特点是党内民主同人民民主发生联系的内在依据,也是通过发展党内民主推动人民民主发展途径可行的重要条件。

3、这是由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良性互动关系决定的

一方面,发展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发展具有直接的主导作用。党在国家政权体系中处于领导核心的地位,决定了党内民主对国家政治生活民主化发展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和支持、组织人民当家作主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决定了党内的大事也就是国家和人民的大事,党内重大问题能够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对国家政治生活的民主化具有直接的带头作用;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和社会最大的精英组织,是整个社会的表率和旗帜,决定了党内民主对人民民主发展具有直接的示范作用。另一方面,人民民主的发展也对党内民主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党执政的最核心问题是如何领导国家政权问题。而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国家政权的本质是人民民主。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国家权力的主体。我国通过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人民当家作主权利实现,有效地实践人民民主和实现人民民主,并初步形成了“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的重要原则和“依法治国”的方略,从而推动了党内民主的发展。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之间存在的这种内在的互动关系,使之成为推动我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强大动力。

4、这也是由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的发展状况决定的

在中国的现实条件下,就党内民主来说,党是一个组织有序和体系严密的强力政党,汇集了社会各阶层的精英,具有相当广泛的代表性及先进性。其组成分子(党员)是按照党章的规定自愿加入,并为实现党的宗旨和共产主义社会制度而共同奋斗的先进分子所组成的,比作为国家公民的普通群众具有更高的政治觉悟、民主意识和民主水平,加上建党80多年来的自身建设和发展,党内民主已经发展到较高的程度。而人民民主的主体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劳动者以及拥护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的爱国者所组成的全体人民,在他们当中虽然不乏社会的精英人物,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成了国家的主人,享有管理国家事务的各项民主权利,并通过50多年的民主实践使广大人民的政治觉悟、民主意识和民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但总的说来还有较大差异,发展很不平衡,又受到各种主客观条件限制,因而人民民主比党内民主的发展程度要低一些。因此,在现阶段我国民主政治建设中,党内民主建设无论如何应该也可能走在人民民主建设的前面,党内民主发展的优势性必然对人民民主的发展起带动作用。

猜你喜欢
党内民主可行性
IPTV 8K超高清建设可行性分析与建议
螺旋CT对食管癌手术的可行性评价
浅谈出行及服务MaaS方案在XX市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五家渠市交通信号控制系统可行性改造研究
党内民主语境下高校学生党支部公推直选机制研究
全面从严治党视角下的党内民主研究
对禁止“妄议中央”,干部有哪些顾虑
禁止“妄议中央”的必要性、针对性与可行性
不准“妄议中央”≠压制党内民主
构成“妄议中央”有何条件,有何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