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共产党起伏维持期统一战线实践的哲学思考

2009-03-13 09:20
江苏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09年6期
关键词:哲学思考统一战线科学发展观

张 杨 徐 源

摘要:1945-1956年,英国共产党的发展进入了起伏维持期。本文对这一时期英共统一战线实践作出简要梳理,并从哲学层面进行思考和评析,得出能否正确处理和把握“内因”和“外因”、“求同”和“存异”、“理论”和“实践”这三对哲学范畴的关系,对统一战线的实践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英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哲学思考;科学发展观

中图分类号:D6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63(2009)06-0027-05

1920年7月31日和8月1日,英国社会党、社会主义工党中的共产主义统一派以及南威尔士共产主义委员会的152名代表在伦敦召开了“共产主义团结大会”,建立了约有2000-3000名的英国共产党(以下简称英共),英文缩写为CPGB。此后,英共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四个时期:1920-1941年为初创起步期,1941-1945年为黄金发展期,1945-1956年为起伏维持期,1956-1991年为衰退终结期。本文拟对起伏维持期(1945-1956)英共统一战线实践作出简要梳理,并从哲学层面进行思考和评析。

一、起伏维持期,英共统一战线的实践内容

二战结束后,国际形势和英国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国际上,苏、美、英等国在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方面的差别和矛盾日益尖锐,逐渐形成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相互对峙的冷战局面。在英国国内,工党上台执政后实施了国有化改造和福利国家制度等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政策。与此同时,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不仅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飞跃,而且深刻地改变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面对席卷而来的反共浪潮,英共与工党和英国职工大会的统一战线也由初期的联合为主变为斗争为主。这一时期,英共针对中产阶级队伍日益壮大的现实,提出了“广泛的人民联盟”的口号,努力建立各阶层包括中间阶层和资产阶级下层在内的统一战线。在与苏共的统一战线中,英共放弃了坚持独立自主原则,一味追随苏共的政策。

1、与工党、职工大会的统一战线:合作与斗争并存

二战结束后,英共在分析战后所面临的新形势和自身现状的基础上,确立与工党合作、支持工党的政策。这种合作与支持首先表现在英国大选中,在1945年7月的大选中,英共在要求议会采用比例代表制取代简单多数制的努力失败后,为了防止大选中反保守党的选票过于分散,决定通过与工党联合组成一个统一的左翼,以此来打败保守党。为此英共执委于1945年4月就决定将其候选人由52人减至22人,而在所有的英共未提出候选人的选区,英共党员努力支持工党候选人。当工党以绝对优势获胜上台执政后,英共对此寄予了极大的希望,欢迎工党上台,波立特称工党当选是:“工人阶级的巨大胜利”,英共“全力支持工党政府实现其竞选纲领。”鉴于战后英国国内政策的左转,英共于1946年再次申请集体加入工党,但工党领导层拒绝英共的加入申请,工党主席Harold Laski专门撰写题为《秘密阵营》的小册子,阐述了工党执委会的观点:“英共说是为了工人阶级的联合是一种笨拙的伪装,它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破坏劳工运动,实现一党的独裁统治,如果英共真正要求联合,那么就应该放弃自己的纲领,真心诚意地加入工党。”1946年6月,工党召开全国代表大会表决英共的加入申请,最终以2,675,000反对,468,000票赞成,再次否决了英共加入工党的提案。会议同时规定,凡是拥有自己独立的党纲、原则和政策的政治组织,均不得加入工党。彻底否决英共继续提出申请的可能。

1948年冷战开始后,工党联合英国职工大会全国委员会发起了大规模的反共浪潮,英共与工党、工会的统一战线逐渐由联合转向斗争。1948年3月15日,艾德礼首相宣称政府已决定“保证没有一个共产党员或与共产党员有联系而使其忠诚受到怀疑的人,从事有关国家安全的工作”不久,由w·J·布朗领导会议运动委员会,开展了旨在将共产党从公共部门和工会中清除出去的右翼运动。英共总书记波立特在1948年3月30日纪念《共产党宣言》发表100周年的大会上,对工党政府所发动的针对共产党的清洗也进行了有力地回击,他说:“现在是把问题挑明的时候,谁是英国的爱国者?谁是英国的真正的卖国者?”“爱国者用简洁的话说就是那些捍卫工人阶级利益并为社会主义奋斗的人,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卫我们的国家。而卖国者是那些将英国出卖给美国并竭力推行反社会主义世界的战争计划的人。

与工党政府的反共叫嚣相呼应,英国职工大会全国委员会也加入到反共运动之中。1948年10月27日,英国职工大会全国委员会发布了一个通告,强调工会执委、地区和分支委员会抵制工会内共产党的影响,并告诫对所有车间的危险颠覆活动要明察秋毫。1948年n月24日和1949年3月,英国职工大会又相继炮制了两个名为《捍卫民主》和《分裂的手法》的册子,在这两个册子里继续对英共进行攻击,认为工会的民主决策受到英共的干扰,指责英共在工会中从事分裂计划,要求工会调整受英共影响的工业委员会的活动;污蔑共产党不把工会当作是组织工人以改善生产水平的工具,而是把它当作获得政治权力的工具,一旦获得了政治权力,工会的独立性也就不存在的。对于这些混淆视听的指责,英共马上予以回击。1948年11月25日,英共机关报《今日工人》马上予以回应,指出:“就所搜集到的这些相关文件看,对共产党的指控是因为共产党批评工党政府,不同意英国职工大会的决定并寻求改变它们。对于这些指控,共产党将自然地接受。”英共总书记波立特认为这些册子所议论的没有任何新的东西,他指出:“我们不仅是百分之百的按照工会原则而且还通过巩固工厂组织和车间代表来为加强工会运动而斗争……我们强烈要求尽最大可能出席所有工会分支机构的会议,并且使会议在防止执委篡夺那些本该属于普遍会员的权利方面表现得更加积极和更有警惕性”,“破坏分裂工会活动的不是共产党,而正是右翼领导人采用了最反民主的办法,靠它来获取工会权力职位以使用来为资本主义利益服务”。

2、与中间阶层的统一战线:“广泛的人民联盟”口号的提出

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后,英国社会结构发生巨大变化,传统的产业工人在减少,越来越多的工人阶级进入了中产阶级队伍。为此,英共有必要制定行之有效的相关政策,争取这些阶层尽可能多的人参加广泛的统一战线。1951年2月,英共党纲《英国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提出了“广泛的人民联盟”口号。努力建立各阶层包括中间阶层和资产阶级下层在内的统一战线。

英共认为,从战后英国的实际情况看,建立“广泛的人民联盟”的客观基础是存在的。一方面拥有并掌握着那些支配英国经济和政治制度的垄断公司的人,只是人民中的极少数,他们推行着违背绝大多

数人民利益的政策,这些垄断资本家是争取政治民主、经济自由和社会进步道路上的主要敌人,是统一战线中的顽固势力,需要与其展开斗争。另一方面包括中产阶级、资产阶级下层在内的中间阶层也是受到垄断资本家剥削和压迫的,是统一战线中的中间势力,需要加以争取和团结。为此,工人阶级联合资产阶级下层和中产阶级等中间势力一道与垄断资本家联盟展开斗争“这是一条共同的线,它贯穿于各种斗争”,“这条共同的线为建立广泛的人民联盟提供了基础。”

英共同时认为,这一联盟的领导力量将是工人阶级。因为“工人阶级的利益是最直接同资本主义统治阶级的利益相对抗的”,同时“工人阶级的力量和组织能力使它能够领导社会中的所有民主力量。”“只有提高工人阶级的阶级觉悟和社会主义觉悟,加强团结,它才能成为在社会中的领导力量,在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中把其他阶层的人民团结在自己的周围。”为此一方面必须要“克服当前分裂工人阶级和限制其觉悟提高的宗派分歧,并在工人阶级内部不同的阶层之间建立起联盟。”另一方面要扩大劳工运动的内容及范围,“除了工资和工作条件外,住房、教育、社会服务、家庭、妇女、种族等领域,也都是开展斗争的中心领域。”

概言之,这一时期,“广泛的人民联盟”口号的提出标志着英共注意到了第三次科技革命给英国社会阶层结构带来的变化,从理论上做出了扩大统一战线联盟范围的尝试。但是,在实践中,尽管1954年专门成立了“英共中产阶级委员会”,强调由于大部分专业技术工人(中产阶级)来自工人阶级家庭,因此英共具有团结他们的优势,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需求。却始终没有制定出操作性强的具体政策,把越来越壮大的中间阶层吸引到统一战线中来。

3、与苏共的统一战线:缺乏独立自主的品格带来党内分裂

冷战开始后,英共站在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在许多重大问题上与苏共保持一致。尽管苏共的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暴露得比较明显,但惧于当时严峻的国内外环境,英共放弃了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努力,在与苏共的统一战线中处于追随地位。1956年,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和波匈事件给英共带来巨大冲击,党内知识分子与英共高层就如何处理与苏共统一战线问题上产生了巨大分歧,最终导致了大批党员退党。

1956年2月24日深夜,在苏共二十大实际上已经闭幕后,赫鲁晓夫发表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进行了严厉批判。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英共党内引起极大震动,党内思想极度混乱,意见分歧非常严重。在分析苏共个人崇拜产生的原因时,党内形成了两派意见:一派主要由知识分子组成,人数较少,被称为“少数派”,该派认为,党的组织原则——民主集中制是造成个人崇拜的根源;另一派主要由党的干部组成,人数较多,被称为“多数派”。该派认为,个人崇拜的产生不仅不是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结果,而且正是不执行民主集中制或者破坏民主集中制原则的结果。与此同时,“共产党历史学家小组”中的E.P.Thompson和Saville等人抨击党内缺乏自我批评,认为英国的马克思主义脱离英国现状和经验,因此,不管是在宣传鼓动上还是在理论概念上都与英国实际很异在。他们认为英共在理论上照搬苏联马克思主义,根本没有考虑到要将马克思主义与英国实践和传统相结合的问题。

1956年波兰的波兹南事件和匈牙利事件相继爆发,在英共党内又激起了千层浪。英共执委当时认为:“匈牙利局势十分严重,社会主义的事业暂时受挫。”11月又作出决定:支持卡达尔政府,承认为了防止法西斯和反革命的获胜,苏联的干涉是必要的。英共领导层在统一战线中对苏共的一味盲从引起党内很多党员十分不满,七八千人先后退党,占党员总数的1/5。这次退党风潮给英共带来重创,不仅损失了大批普通党员,还失去了以E.P.Thompson和Saville为代表的大批理论骨干,和以消防队员工会总书记John Homer,苏格兰矿工工会执委Alex Moffat为代表的工会领导人,英共党报《工人日报》也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员工辞职。

二、起伏维持期,英共统一战线实践的哲学思考

前述表明,这一时期英共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没能从本国实际出发制定统一战线政策,在实践中又逐步偏离了正确的方向。从哲学的层面看,英共在实践中没能把握好“内因”和“外因”、“求同”和“存异”、“理论”和“实践”这三对哲学基本范畴的关系。

1、“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内因是事物内部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外因是指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即事物外部的矛盾性。事物内部对立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成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因。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又统一又斗争,则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无论怎么样,外因的作用必须通过内因才能发挥出来,因而外因同内因相比,是处于第二位的原因。

内因和外因的对立统一同样存在于一切具体的、现实的无产阶级统一战线之中,贯串于无产阶级统一战线发展过程的始终。无产阶级政党内部的团结和吸引力可以看作是统一战线发展壮大的内因。而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政党、阶层、国家的联盟可以看作是统一战线发展壮大的外因。同样,统一战线的发展壮大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始终是统一战线发展的根本动因。这一时期,英共统一战线实践受挫主要问题出在内部,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一是党内思想建设不够,导致分裂。苏共二十大“秘密报告”出台后,各国党内有思想的知识分子党员也纷纷站出来,对各自党内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批评和建议,希望能够推动党向一个好的方向发展。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共产党历史学家小组”中的E.P.Thompson和Saville等人抨击党内缺乏自我批评,认为英国的马克思主义脱离英国现状和经验,并提议能够在英共党内创办一个像《思想者》——19世纪初的一家英国资产阶级刊物,以宣传雅各宾派的激进主义而闻名于时——一样的争鸣杂志,通过思想争鸣推动党的建设。英共领导层虽然迫于形势和压力,勉强同意他们主办《思想者》杂志,但实际上很不喜欢理性思考,更不喜欢这些党内持不同政见者,因此不久后就找机会将他们调离编辑部。党内存在矛盾和分歧是正常的,关键在于,对待分歧应该谨慎处理,寻求一致,求同存异,通过讨论、说服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力争在马克思主义基础上达成共识。但是,英共在党的思想建设上工作做得不够,促使意见分歧越来越大,最终难以弥合,导致分裂。二是英共理论创新落后于现实,缺乏吸引力。二战后,英共提出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基本趋同于工党,让广大英国民众看不出与工党有任何区别。连英共在总结这一时期人数不断减少的原因时都意识到:工党在大选获胜后,人们普遍认为,英

共没有必要存在了,有工党就已经足够了。尽管如此,英共仍然只满足于对工党的“国有化”和“福利社会”等政策做一些修修补补,所提出的一些新观点也是前后矛盾、目的不明确、现实针对性不强,很快丧失了对广大民众的吸引力。

2、“求同”和“存异”的关系

同,在统战理论中是指各种社会政治力量之间共同的经济利益、共同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的奋斗目标。异,在统战理论中是指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由于在经济地位和经济利益上的差异,导致所持有的政治态度、奋斗目标上存在着差异。政治上的同异关系、同异矛盾是统一战线内在的基本关系、基本矛盾。在统一战线中,“同”是大局,建立、保持、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必须以求同为出发点和归宿;“异”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但它对统一战线的形成、巩固、发展都是不可缺少的。统一战线中,“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二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这一时期,英共正是没有注意到统一战线中同质因素向异质因素的转化,导致在与工党的统一战线中处于非常被动的地位。二战结束后,英共与工党的统一战线中出现的危害统一战线存在和发展的变异性质因素不断增多。例如,在政治目标上,由战时共同寻求打败德国法西斯主义转化为工党追求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改良,而英共要求实现社会主义:在政治立场上,由战时能够相容转化为有展开对抗的趋势;在政治实践上,由战时同心协力转化为开始充满敌意及采取敌对行动。可惜的是,英共并没有注意到以上变化,片面地认为,“工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的政党”,它的成立标志着同传统资产阶级政党的一次决裂,因为它是以“工会为基础的。它的目标是要在政治上表达工人阶级的愿望和争取建立工党政府。”正是基于以上误判,导致英共在与工党的统一战线中片面地“求同”放弃“存异”,面对工党发动的反共运动时不知所措、损失很大。实质上,工党是一个彻头彻尾的资产阶级政党,在党内始终占统治地位的是改良主义思想,工党只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内起议会作用的党。因此,必须充分认识其异质因素,尽力防止和克服异化性质的因素在统一战线运行过程中占据主导地位。综上可见,“求同”,不能要求绝对“同”,一切皆同,不能企图取消一切差异性。承认统一战线内部的差异性,不等于忽视求同或放弃求同,不等于无限扩大事物的差异性。在求大同的前提下适度存异,把握各种社会政治力量的差异性,才能真正寻求其共同点,通过各种政治斗争手段与策略,在不同政治基础、不同的奋斗目标下,建立不同性质的联盟。

3、“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辩证运动的全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和由认识到实践两次飞跃的辩证综合。正确地把握和深入理解这一认识辩证运动过程,对于统一战线实践具有重大的方法论意义。

这一时期,英共认识到了统一战线实践中的许多不足,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集中梳理,进行了一番加工整理后,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全面的、反映事物本质的意见,并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初步设想。例如,针对战后英国中产阶级不断扩大的现实,提出了团结中间阶层、建立“广泛的人民联盟”口号;鉴于英共党员人数急剧减少的现实,制定了在农业工人队伍和没有加入工会的工人队伍中发展党员的计划;面对对工人运动领导不够的现状,公开发表了对于这一问题的八点计划,并再版了《共产党与工厂》一书。客观地说,英共在认识的第一阶段即由实践到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方面做得还是不错的。但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形成一定的理性认识,这还不是认识的真正目的。人们认识世界,乃是为了自觉地、能动地改造世界。毛泽东说:“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在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过程中,英共明显缺乏把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勇气和能力。发动的“在工厂中建立组织运动”仅集中在矿工工会、机械工人工会等少数几个工会之中,与最初制定的计划大相径庭;在工厂中团结不属于工会的工人阶级的想法始终没有付诸实施;建立“广泛的人民联盟”口号始终停留于口号,迟迟不能转化为实际行动……英共的“眼高手低”使得认识第一阶段得出的许多正确的想法、观点成为没有实践支撑的“空中楼阁”。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无法完成,是这一时期英共统一战线实践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回顾英共起伏维持期统一战线的实践历程,我们愈加清醒地认识到正确处理和把握“内因”和“外因”、“求同”和“存异”、“理论”和“实践”这三对哲学范畴的关系,对于发展和壮大统一战线具有重大的意义。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共中央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丰富创新了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哲学基础,为统一战线提供了以人为本为核心内容的世界观,以统筹兼顾为特征的根本方法论,使统一战线建立在科学发展观这一坚实的哲学基础之上,指明了统一战线发展的正确方向。为此,我们有必要借鉴英共起伏维持期统一战线实践的经验教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为服务中心工作凝聚力量、发挥优势、多做贡献,从而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建设中更充分地发挥重要法宝作用。

猜你喜欢
哲学思考统一战线科学发展观
提高高三政治课堂实效的几点哲学思考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村镇规划方案设计思路
浅谈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
名创优品品牌的经营哲学
统战理论及十八大以来统一战线的新发展
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知联会建设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
科学发展观视阈下高职院校学生党建工作实效性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