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汉语新闻词语的英译技巧

2009-04-05 15:58杨波
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 2009年2期
关键词:时政英译译者

杨波

(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江苏常州213002)

翻译难,难就难在译者面对的不仅仅是两种不同的语言,更是渊源截然不同的两种文化。语言的存在不能脱离文化,且二者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的密切关系。所以,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翻译,即用一种语言代替另一种语言来传达同样的信息,译者就要处理好两种语言中因受不同思维方式、文化传统和审美习惯影响而形成的表达方式上的差异。这一难点在时政文本的翻译过程中显得尤为突出。

时政文本的翻译以传达信息为根本目的,又注重信息传递效果的实用型翻译。它具有以下特点:第一,时政文本中词语的专业性强,涉及面广,查找不便;第二,时政文本的政治性特点决定了词语翻译有难度,要求译者具有相当的政治意识和政策意识,要善于运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研究和深入理解原文的内容,在措辞方面切忌望文生义,因为如果处理不好,轻则闹笑话,重则有辱国家尊严;第三,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整个世界都在发生巨大变化,中国也处于日新月异的变革中,新事物层出不穷,新方针政策相继产生,新词语、新表达不断涌现。当前汉语中每年产生的新词有1 000个左右,平均每天产生3个。最新出版的《新词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收录了1978~2002年产生的新词语两万条。平均每年产生800条。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汉语时政文本的英译显得迫在眉睫而又任重道远,如何将开放的、包容的、蒸蒸日上的中国及时、准确、全方位地展现给世界,是摆在译者面前的一项艰巨的任务。而作为时政翻译重要组成部分的新闻翻译,更是因其对时效性、灵活性、规范性、准确性的较高要求,向广大翻译工作者提出了挑战。文章旨在探讨汉语新闻词语的一些英译技巧,以期为有关翻译工作和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一、时政文本英译的理论基础

文体与翻译的关系早已为翻译界所认识。刘宓庆在《文体与翻译》一书中指出:“翻译必须考虑文体之异,随原文风格之异而调整译文,必须保证译文对原文文体和风格的适应性,……译者必须熟悉英汉各种文体类别的语言特征,才能在英汉语言转换中顺应原文的需要,做到量体裁衣,使译文的文体与原文的文体相应。”①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他的翻译理论中把语言功能与翻译结合起来,将各类文本体裁划分为表达型文本(expressive text)、信息型文本(informative text)和呼唤型文本(vocative text)三大类。并进一步指出,由于表达型文本的核心是作者的思想,其在文本中的地位是神圣的,因而作者的“个性成分构成了‘表达型文本’的‘表达’要素”,形成了表现作者个人语言风格的个人习语(idiolect),即所谓文如其人。因此,他提出用语义翻译(semantic translation)的方法来处理此类文本,即“尽可能地使用贴近原语的语义、句法结构将原文语境意义准确表达出来”,以彰显文本个性,使译文在结构上和词序安排上力求接近原文形式,突出文本的“表达”性要素特征②。不难看出,对待表达型文本的翻译,纽马克的原则是要具体文本具体分析,译者必须首先忠于原文作者,其次是忠于目的语,最后才是忠于读者。本文所指的时政文本,按纽马克的说法,则应归属于第一类表达型文本,它“包括党政领导人的讲话、条例法令、政治法律文件、科学和哲学以及学术方面的权威著作等”③。

纽马克的以上观点为汉语时政文本的英译指明了方向,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尽量紧扣原文。这种“紧扣”其实是指紧扣原文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由于中外文化差异太大,语言表达方式和结构形式也大相径庭,因而在处理含有大量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时政词汇和表达方式时,不可一味按语义翻译的手法死扣原文结构,而应适当结合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的手法对原文进行适当转译或改译,这样更有利于译文读者理解和接受,从而有效实现翻译的目的。

二、新闻词语的英译技巧

新闻的信息往往集中体现在词语层面,词汇是新闻内容的最基本表现材料,正如刘勰所言:文字“乃言语之体貌,而文章之宅宇也”。普通老百姓常常是通过一则新闻报道中的某些提纲挈领的关键词语领会并记住了其内容,比如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老三届”、“农民工”、“一国两制”、“三无人员、“211工程”、“三个代表”等等,这些形式简短的新闻词语以其朗朗上口、浅显易懂的语言风格被中国老百姓接受。但要将这些带有浓重中国色彩的词汇和用法恰到好处地译成英文,却绝非易事。众所周知,新闻翻译是对外宣传强有力的手段,具有很强的政治性和导向性,因其大多涉及国家大政方针、基本政策,涉及到政治影响和国家形象,所以翻译时必须紧跟原文内容和作者思想,注重文本“表达型”的要素特征,决不可随意更改原文字句和结构,甚至任意发挥,使原作者的言论和思想带上译者的个人痕迹。这就要求译者首先必须熟悉和了解国内外时事政策,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在尽量保持原语形式和特点的基础上,或增加必要的背景知识,或补充缺损的语义内容以对汉语时政新词进行必要的解释,必要时甚至可以抛弃原词的形式外壳,选用恰当的译文词汇和表达方式对原文进行归化或异化处理,以实现新闻传播信息的目的。这里的归化和异化只是总的翻译策略,其具体方法要视翻译的实际情况而定。笔者粗略地将汉语新闻词语按其言语风格分为内容浓缩型、夸大释放型和形象比喻型三类。

(一)内容浓缩型

内容浓缩型新闻词语具有一个突出特点:大多采用2~4个汉字对新闻内容进行高度概括。由于选词上倾向于能够产生朗朗上口表达效果的通俗易懂的常用字,并且内容大多贴近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这类新闻词语在传递信息从而产生公众影响力方面是首屈一指的。在英译时,译者应考虑到译文读者往往缺乏相关的背景知识,采用一般直译法很难取得读者效应,故采用阐释性直译法对原文进行适当解释说明,或采用直译加注释法来适当增补一些必要的背景知识,会有助于译文读者的理解。

例如“三个代表”一词,该词不加注也能为大多数中国人所理解,但其在表达方法上比较模糊,一般的英文读者并不清楚该词的指称意义。因此,译者有必要先对其按字面直译为“‘Three Represents’Theory”,而后通过加注的方式补充解释,即“the party should always represent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s advanced productive forces,the orientation of China’s advanced culture,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overwhelming majority of the Chinese people”。尽管该词的文化特色经过这样处理略显黯然,但至少英文读者能大致理解这一概念。

又如,在汉语新闻报道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三无人员”是指无合法证件、无固定住所、无稳定经济来源的外来务工人员,但在实际执行中,“三无”则往往变成身份证、暂住证、务工证三证的缺失。鉴于“三无”与“三证”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独特产物,英译时应采用先直译,后阐述的方法来补充译文读者的背景知识,帮助其理解原文实质,“三证”可译为the three cards( ID card,temporary residence permit,and work permit),“三无人员”可译为the three withouts(drifters without residence cards,without legal living quarters ,and without a stable source of income)。类似的例子还有:

(1)421家庭

421 families(families containing four elderly people ,two parents and one child)

(2)三民主义

Three People’s Principle( the principle of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 and by the people)

(3)59岁现象

59 phenomenon( a high incidence rate of co-rruption among people who are 59 years old)

(4)三通

Three Links( links of trade,travel and post)

可以看出,内容浓缩型新闻词语是汉语特有的,英文中没有这种语用习惯,也找不到对应的词和词组。因此,为了实现对外宣传的目的,在对这一类词语进行翻译时,应遵循紧扣原文的原则,在尽可能保留汉语原文简洁风格的前提下,采取宁可增词或依照原义加注解释的方法来尽力保留原文表达性要素特征,这实际上是一种异化处理手段。异化要求忠实于原文,保存异域情趣,更多地保留语言文化的民族性,这是世界文化融合的一种趋势。对新闻词语使用异化翻译,就要求译文读者对文化差异要努力去理解、适应、吸收,通过对译文的阅读可以了解异国风情、异国语言特点、异国文化特点,以丰富本国语言的表达法,丰富本国的文化。

(二)夸大释放型

汉语新闻词语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为了加强语气,或实现行文平衡对称、声韵和美,或出于习惯,选词时往往重复使用关键词,或者言辞华丽,造成过度修饰。这样虽能提高语言的感染力,却与提倡简洁明快、逻辑严谨、文风质朴的英语习惯相悖。翻译时若不加辨别地全盘译出,会使译文显得空泛而夸张,导致译文文字堆砌,语义传达失真。所以,新闻翻译中对这种汉语表达一般或省译,或改译,或通过上下文释译,而决不一味直译,以免影响译文的质量。如:

(5)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几个“更加”,是不是要一味地“more”下去呢?除“水平”与“更高”可以搭配外,英语中的“develop”、“perfect”、“progress”、“prosper”等词均不能与“more”搭配,因为这些词本身就具有动态的特征,副词只能用来修饰该动作发生的幅度,如“更加发展”只能译成“develop further”而非“more develop”。因此,考虑到行文统一和英语习惯,上句主谓结构若在英文中以动词词组的形式出现,则可以很好地实现语义表达的连贯性。可译作:

We will further develop the economy,improve democracy,advance science and education,enrich culture,foster social harmony and upgrade the texture of life for the people.(释译)

类似的例子还有:

(6)目标的轻重缓急,孰先孰后,应仔细研究,认真考虑,反复推敲才是。

Target priorities should be studied very carefully.(省译)

(7)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技术进步为支撑,突出重点,有进有退。

We should follow the guidance of the market,let the enterprise be the main players,rely on technological advances,get our priorities right,and advance in some areas while retracting in others.(改译)

(8)新一届政府的工作要点概括为四句话,即一个目标,两个环节,三个问题和四项改革。

The work of the new government can be put in a nutshell of “four phrases”,namely,to“attain one goal”,“implement two key policies”,“solve three major economic problems”and“promote reforms in four major aspects”.(释译)

显然,在综合考虑汉英语用习惯的基础上适当改变原文的结构和词序安排,以译文读者熟悉的形式再现原文信息,做到形散而神不散,是处理此类汉语新闻词语的有效方法。归化策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众所周知,汉语新闻报道大多行文肃正,措辞严谨,注重时效性和客观性,不会有太多的文采或华丽的内容,但惯用渲染气氛的行话套话,这与英文崇尚的文风简朴大相径庭。因此,使用归化策略的目的就是迎合译语读者的习惯,适应他们的接受程度,对汉语中的文化因素,若译语读者不易理解或接受,则要设法消除,消除的办法就是调整、改变为译语文化因素。归根到底,翻译的首要目的是使译文读者获得和理解源语的信息,而并非一定要他们了解和接受源语的文化模式。

(三)形象比喻型

汉语新闻一方面出于宣传习惯,行文好流于程式化,因而有时显得繁冗,不够简练;另一方面,为了能使某些抽象复杂的新闻概念或政策精神易于并且便于被普通民众接受和理解,又常使用生动的比喻手法以提高表达效果,如“菜篮子工程”、“龙头企业”、“下海”、“一条龙服务”、“暗箱操作”等等。这些带有鲜明中文特色的表达手法形象生动、传神达意,在汉语中产生了很好的表达效果。但让英文读者看来,不仅不合逻辑,而且言不达意,因为他们的认知语境中没有这类概念,也没有这种语言搭配。“语言交际的基础是交际双方共有的认知环境”,即“交际是否成功,就看交际双方对彼此的认知环境是否能显映和互相显映”④。因此,从交际目的出发,为有效实现文本功能,消除误解和不解,对这类比喻型新闻词语应采用交际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手法中的释译法来突出表达原文内涵实质。有时在形象与喻义难以兼顾的情况下,要本着“去形而留义”的原则,重点阐释原文的喻义而牺牲形象,因为时政文本的翻译,强调的就是文本传达的信息,是“说话人的思想”,修辞技巧只有在不会导致读者误解和不解的前提下才可保留。

例如新闻中常说的“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四字方针,乍一看,“吃饭”何以与“建设”相提并论呢?若直译为“eat/have meals”显然会贻笑大方,令人莫名其妙。但细观上下文,不难发现,作为财政方针,它显然不指狭义的吃饭,而是泛指与吃饭这类日常琐事密切相关的人民生计问题。故此方针的实质是指首先注重人民基本生活问题,其次不放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抓住原文的本义,译文也就迎刃而解了:the principle of subsistence first development second。又如:

(9)“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

(10)“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原则

“手”一词显然是弃其本义,而取其喻义,用来比喻对待事情的态度或决心,因其形象生动,通俗易懂,是汉语新闻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况且,该词多以方针、观念、纲领等形式出现,因此英译时丝毫不可怠慢,为追求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务必要紧贴原文喻义,哪怕牺牲译文的简洁流畅,也要保证将原文思想阐述清楚。本着这一原则,(9)(10)两例可英译为:

(9′)the problem of attaching importance to some things while neglecting others

(10′)to give equal importance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on one hand and to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ulture and ideology on the other hand

类似的例子还有:

(11)政策上不搞“一刀切”。

We should not impose uniformity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olicies.

(12)“豆腐渣”工程

project that is too poor in quality to last long

(13)旅游搭台,经贸唱戏

tourism paves the way for economic and trading activities

采用阐释方法尽管可以将英文译得通顺达意,且最大化地减少了信息的遗漏,却因使译文失去鲜明的文化色彩而与原文读者的感受相去甚远,不能不称之为一种无奈的遗憾。这正是翻译中不可避免的“文化亏损”现象。

三、结语

新闻翻译是实用翻译中的重要类别,既担负着传播新闻资讯的使命,又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架起桥梁,是国际间信息和语言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因此,新闻译稿的传播效果及其在译语读者中的接受度是衡量新闻翻译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也是新闻翻译特性的主要体现。通过本文的分析和探讨,笔者认为,纽马克提出的用于处理表达型文本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手法可以被视为指导新闻翻译活动的基本原则,体现此原则的具体方法可归纳为两大类:直译和意译。本文提到的阐释性直译法和直译加注释法可被看作是直译法的变通,省译法、改译法和释译法可被看作是意译法的变通。使用这些翻译方法所产生的结果就是译文的异化或归化。实际翻译中到底该采用哪种翻译方法应该由具体翻译活动的目的决定:如果翻译活动的目的是文化交流,那么应本着文化第一、信息第二的原则,采用前两种方法,即在译文中突出源语的语言文化之“异”,从而产生异化效果;如果翻译活动的目的是跨文化交际,那么信息是第一位,文化是第二位,应采用后三种方法,即强调译文与原文间的动态对等或归化效果。对于译者而言,这些是需要经过长期艰苦实践来摸索和总结的。

鸣谢

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常州工学院外国语学院院长戎林海教授的悉心指导,在此深表感谢!

注释:

①刘宓庆:《文体与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年,增订版,第4页。

②③Newmark 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p40,p39.

④何兆熊:《新编语用学概要》,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81页。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4]司显柱,曾剑平.汉译英教程[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6.

[5]汪涛.实用英汉互译技巧[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6]王军元.广告语言[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2005.

[7]吴冰.汉译英口译教程[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

[8]周志培.汉英对比与翻译中的转换[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487-490.

[9]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猜你喜欢
时政英译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摘要英译
摘要英译
要目英译
要目英译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