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

2009-06-04 04:23
学周刊·中旬刊 2009年1期
关键词:体育教学大学生

钱 江

【摘 要】本文试图从人际交往能力、公平竞争能力、承受挫折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创新能力等多方面,来探讨体育教学对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适应力;体育教学

【Abstract】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changing themselves to conform to social environment initiatively, finding and creating condition so as to achieve their goal during the interaction with social environment after they left campus and got into the society. This paper analyzes on the training of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in P.E teaching from many aspects like the interpersonal skills, the ability of fair competition, the ability to withstand setbacks, teamwork, innovation, and so on.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ocial adaptation;P.E teaching

1.问题的提出

为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才的竞争优势,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作出了扩大高等学校招生规模的重要决定。1999年,全国普通高校扩招51万,实际招生的总人数近280万。截至2008年,扩招规模已达到惊人的567万人,高等院校的规模得到了空前发展。大学扩招,提高了高中升学率,使更多学生圆了大学梦;提高了国民素质,提升了人口的学历水平,缩小了与国外人群受教育水平的差距。然而,升学扩招,在某些程度上却以降低分数、放低要求和标准为代价,使扩招的一般高校学生平均素质降低。过去被视为“天之骄子”的大学生,现在却满大街都是,学生就业压力陡然增大,“毕业即失业”现象越来越严重。目前我国的大学教育比较重视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却相对忽视了学生心理素质和良好人格的培养,即“重智商、轻情商”,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导致的一幕幕不和谐的事件也打破了象牙塔内的宁静,如:“大学生跳楼事件”“硫酸泼熊事件”“马加爵事件”等,种种这些现象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损失。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日趋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人才素质培养的关键一环,良好的心理状态不仅是大学生学业和事业成功的基础,也是他们将来投身于现代化建设的必备条件。不难想象,一个缺乏健康心理的人,将很难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和激烈的竞争。最终只能成为生存竞争中的失败者。因此,在这种形势下,如何解决扩大招生规模与培养合格大学生之间的矛盾,是摆在每所高校面前的新课题。学校体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培养在校大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改善其社会适应行为,值得广大体育教育工作者深思。

2.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含意及其界定

2.1适应(adaptation) 及社会适应(social adaptation)的定义

适应是一个应用非常广泛的概念,它源自拉丁文,最早在科学意义上使用“适应”概念的是生物学,指的是生物在生存竞争中为适合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性状的现象,是生物在遭遇特殊生存压力下的适应变化的行为。后来社会学、心理学才借用了这一概念。

甘永祥在《青年社会学》一书中把适应分为无意适应和有意适应。他认为,无意适应是指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接受了别人的教化和社会的熏陶,参与了社会化过程;有意适应主要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调节自身,以适应社会。[1]

孙青山在《论青年心理不适应问题》一文中认为适应是指个体心理状态同客观环境基本达到协调一致的状态。[2]

陈会昌教授认为,社会适应是指“社会或文化倾向的转变,即人的认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3]

张春兴认为,个体社会适应指“个体接受不断地学习或修正各种的社会行为和生活方式,以求符合该社会的标准与规范,而与社会环境维持一种和谐的关系。”[4]

2.2 社会适应力(ability of social adaptation)的定义

社会适应能力,也叫社会适应行为,目前对社会适应能力的定义通常是指个人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的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

陈态著认为,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独立处理日常生活与承担社会责任达到他的年龄和所处社会文化条件所期望的程度,也就是个体适应自然和环境的有效性。[5]

聂衍刚认为,社会适应能力是指“个体在社会组织系统、群体或文化经济因素的变化中,其生存功能、发展和目标的实现相应变化的能力。”[6]

2.3 大学生社会适应力(college students ability of social adaptation)的定义

通过对适应、社会适应、社会适应力的综述,结合笔者的理解,笔者认为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是指大学生在离开校园,步入社会后在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改变自己以顺应社会环境的变化,主动寻找并创造条件从而达到自己较高目标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是大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社交能力、工作能力、心理素质等各方面适应社会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具体体现。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对社会生活环境的适应,包括对不同生活条件与方式的适应;②对各种社会角色的适应,包括各种角色意识的形成以及对不同角色行为规范的掌握;③对社会活动的适应,包括各种活动规则的掌握和活动能力的形成,如学习、交往、工作、休闲等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3. 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适应力是多方面能力的一种综合,笔者结合体育教学实践,着重分析在体育教学中渗透以下几种能力对培养大学生社会适应力的意义。

3.1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意义

人际交往即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没有人际交往就无所谓社会适应,人际交往能力是大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也是大学生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基础。然而在实际交往中,大学生存在诸多困惑,如人际关系的淡漠、郁闷、不和谐甚至敌对等。体育运动中的团队项目,对增强彼此的信任与了解,改善同伴间的人际关系具有显著效果。以足球课为例,一些身体素质差,不爱运动的同学对某一技术动作很难掌握,显得非常吃力。针对这一情况,老师指定一些技术好的同学,让他们分别帮助其他技术差的同学。教的同学因为得到了老师的信任与肯定,非常耐心细致地指导技术差的同学;而被教的同学认为,身边的同学这么不厌其烦地帮助我,我一定要努力学会它。这样一来,所有的学生都十分融洽地在球场上活动着。课后小结,老师组织同学们进行交流,让帮助者与受助者都谈谈这堂课的感受,最后再结合历史故事,比如“乒乓外交”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等,引导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人际关系是在人们通过沟通而产生一定情感基础上形成的。体育运动是增进人们之间相互接触和交往的良好手段之一,它能缩短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帮助人们以健康的心理互相沟通。今天你在足球场上帮助了我,明天我就有可能在学习上或生活上反过来帮助你,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每一个人都在无私帮助别人,每一个人都在不经意间得到别人的帮助,使得同学之间的交流更加密切,友谊更加深厚。

3.2 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公平竞争能力的意义

竞争,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客观存在着,有了竞争,社会才会向前发展。全面发展的人才应该具有敢于竞争的意识与能力。大学生竞争意识以自主性、自信心等心理素质为基础,同时,竞争也蕴涵着重要的道德观念:公平竞争。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创设竞争氛围,能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精神。例如:可以在体育教学活动中与学生交流发生在体育活动中一些违反体育道德和意志道德的体育故事,通过事物的两面性让学生获得公平竞争的启示。同时,加强规则教育也不容忽视。公正的规则使体育竞赛成为了人在一定行为规范的准则基础上进行的力和艺、智和勇的较量,给人们带来视觉的享受和精神的陶冶。如今有些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从主观意识上还需要加强教育引导,因此学习规则、运用规则不仅对提高大学生的文明礼貌、道德风尚有着积极作用,还能培养大学生辨别是非、学法懂法的良好意识和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3.3 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承受挫折的能力

挫折是人的心理发展由不成熟过渡到成熟的必经阶段。如今的大学生都成长于物质充裕的年代,基本上都是家中视为珍宝的独生子女,在特定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容易情感脆弱,对挫折的承受力差。由于每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自我调适能力不同,受挫折后反映出来的表现行为也不同。有些大学生遭受挫折后,变得麻木冷淡,意志消沉,对人对事都无动于衷,漠不关心;有些大学生会变得焦虑不安,困惑不已,情绪极不稳定;有些大学生会变得心理紧张,情绪激愤;有些大学生会变得孤僻离群等等,种种这些已成为妨害他们正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因素,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面对大学生出现的这种不良心理,体育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进行意志磨炼型的运动,比如登山,在登山的过程中对那些出现困难的学生加以鼓励,让同学们相互搀扶、互帮互助,最后登上山顶的时候,让大家面对眼下的美景,大声地喊出来:“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要努力!”“我一定会成功!”通过这种对自我积极的暗示,把心中积累下来的不快统统宣泄出来。待同学们心情平静的时候,老师再进行总结:人的一生就像是在爬山,有时陡峭,有时平坦,时常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当你历尽艰辛,勇攀高峰,饱览险峰风光无限好的时候,就会亲身体会到非同一般的快乐和愉悦。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世上,就是要不断地翻越一座又一座的高山,只要有信心,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通过这样的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忍受磨难、克服挫折、积极进取的坚强意志,还能增加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3.4 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意义

如今,大学毕业生应聘的时候总会发现,用人单位对新进人员都会有一条相同的要求:具备团队协作能力。古人云:人心齐,泰山移。我们也常说:"团结就是力量"。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需要团队精神的时代,所以,在学生时代,我们就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这样待学生们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之后,才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更好地融入到新的团队中去。体育运动中的集体项目如篮球、足球、排球的合作会使得活动更为有效,因为团队要获得成功,成员就必须分工明确又相互协作。比如篮球课,老师安排同学们3对3比赛,并对比赛规则作出调整:把篮球技术好的、表现欲强烈的同学列出来,给这些“高手”每人分配两个技术差的同学做搭档;限制“高手”投篮的次数,“高手”每投进一个球算1分,其他人每投进一个球算3分。这样一来,改变了“高手”单打独斗的场面,为了使每一个进球更有价值,“高手们”常常会传球给另外两个队员,非常有耐心得打出一系列的配合,并鼓励他们投篮,而平时不常运动的学生在同伴的鼓舞下,全身心地投入到比赛中,他们非常地卖力,每当进一个球的时候,他们都会欢声雀跃,为自己欢呼,为同伴欢呼,比平常多出了几倍的满足感。课后,老师再结合“木桶原理”(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板,相反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板。)让同学们明白团队合作的重要性:现代社会更需要有合作精神。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取得成功,就需要与他人合作,需要得到他人的帮助。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孤军作战,即使有再大的本事,终难成大业。因此,体育教学应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自我与他人的关系,实现自身价值与承担社会责任的关系,把自己放在一个适当的位置上,求得在共同发展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3.5 体育教学对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意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人类的认识和实践活动,是一个不断的从已知领域向未知领域扩展的过程。所谓创新,就是创造新知识、发现新规律,形成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新观念、新思路、新方法。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应注重在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两方面下工夫。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让学生从“学会”转变成“会学”,要给学生创造条件、氛围,让学生独立思考,在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比如,在一节以发展耐力为主要目标的体育课上,教师提出了“获得七分钟耐力”的目标,一部分学生马上走上操场的跑道,准备用七分钟来实现耐久跑这个目标。此时,有一个学生向教师提出:“我是否可以用跳绳七分钟来完成目标?”教师让所有的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认为,跳绳也是一种发展耐力的运动项目,用跳绳来实现目标是可以的。但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见,认为用跳绳来实现耐久跑目标有投机取巧之嫌。经过几分钟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教师今天提出的目标是指一般耐久活动的能力,因此,用跳绳的办法来实现目标是可行的。此时,又有学生提出:“我如果不停地在篮球场上做往返运球上篮,可以吗?” “当然可以!”这时,大家的看法就一致了。这节课上学生采用的方法和手段不少,所有的学生由于采用了各自喜欢的实现目标的手段和方法,都非常高兴。这样一来,学生通过思考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不仅能充分发挥其创造思维的能力,还能发挥其个性及表现力,对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大学体育教学,集团体性、运动性、竟争性与协作性等一系列具有社会价值的活动形式于一体,为学生学习社会生活的经验与技能提供了尝试与实习的场所。体育课不再是简单的身体活动,更多的是在老师的精心安排下,学生们通过体育活动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诚实守信、相互尊重、平等交往、团结友爱、互帮互助、宽以待人的精神,而这些在体育活动中形成的精神,迁移到日常社会生活、学习和工作中,能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亦对推动和谐校园、和谐社会的建立大有裨益。

4.2 建议

4.2.1 教学内容的选择

大学体育教学内容既要考虑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又要考虑如何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力,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因此,要充分挖掘体育教学内容本身所蕴涵的创新特点和教育功能,以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比如集体项目,通过同学们的团结协作共同完成任务,让他们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团队精神,能培养学生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合作能力;体育游戏、游戏教学能让学生们充分认识社会、认识自己,通过模仿各种社会角色学会处理人际关系,遵守社会规范,适应社会生活。

4.2.2 教学情境的创设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入或创设具有情绪色彩和生动形象的具体场面,激发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的感情体验,扩大知识视野,并通过其中各种能力的锻炼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力。比如在障碍跑练习中,模拟战场上的情景,要求学生以组为单位,在不放弃任何一个“伤员”的前提下,全队安全到达终点,让学生在练习奔跑的过程中合作完成任务。

4.2.3 对教师自身的要求

体育教学工作的着眼点应更多地转向学生间的自我教育,通过组织活动,让学生在相互交往中去感受、学习与他人交际的技巧等等。这就要求体育教师的教育观念要随之转变,而转变的前提则是教师知识结构的变化,体育教师不仅要具备体育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还要具备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知识以及多学科的交叉意识。只有这样,才能探索出新的教学方法,才能使体育教育的全部价值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

[1]甘永祥.青年社会学[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1987

[2]孙青山.论青年心理不适应问题[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3]陈会昌.德育忧思录[M].北京:华文出版社.1999

[4]张春兴.张氏心理学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5]陈态著.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6]聂衍刚.青少年社会适应行为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博士论文.2005

猜你喜欢
体育教学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