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员工组织公平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

2009-08-20 08:32严效新李成江赵永乐
现代管理科学 2009年7期
关键词:组织承诺

严效新 李成江 赵永乐

摘要:基于社会交换和组织支持理论,文章探讨了员工组织公平感、组织认同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组织承诺作为员工组织公平感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中介关系的理论模型,并通过一家纺织业5家上市公司220名员工的样本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证实:组织公平能够促进企业员工组织认同;组织认同则对企业员工组织公平和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

关键词;组织公平;组织承诺;组织公民行为

一、引言

在现有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的文献中,学者们更多关注态度变量对企业员工行为的影响。学者们较为认同态度对员工行为变量的预测作用。也有学者提出了“员工态度”及“社会规范”二因素模型来解释员工行为发生的预测变量。但是,对于组织公民行为作为角色外行为所以发生的机制及动力,现有文献还没能给以完美的解释。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组织视角下的角色外行为。即从组织视角定义自己的个人行为,而传统态度一行为模型解释的是来自于组织何种支持,会诱发何种性质的行为。依据社会交换理论的解释这种行为更接近于一种角色内行为。这也说明组织信任、组织承诺等态度变量对于员工的任务绩效总是有更好的预测力,但却无法充分解释组织公民行为。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一个模型来解释组织公平如何来影响员工组织公民行为。本文的结构如下:第一节是导言,第二节是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第三节介绍样本特征,说明测量方法并报告数据分析方法。第四节报告数据分析结果,第五节讨论本研究的结果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二、文献回顾与理论假设

1组织公平与组织公民行为。Organ(1988)最早提出组织公平认知与组织公民行为正相关的观点。Mooman(1991)指出,组织成员的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感知对组织公民行为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Nidhof&Mooman(1993)也认为当组织在资源分配及决定奖惩措施时,员工主观认知不公平时,如个人决定以减少投入的方式来平衡其不公平的状态时。通常不会选择与工作绩效有直接关系的投入,因为减少此类投入将可能影响其未来的酬劳。反之。减少组织公民行为则不会影响个人酬劳。其代价显然较低,在加上组织公民行为本来就可有可无。完全由员工自我取舍,故当员工面临不公平时,最有可能减少此类行为。在实证研究方面,己经有诸多证实组织公平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具有显著的关系。Scholl,Coooer&Mekelna;(1987)分析员工对薪资公平性的认知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正向的影响关系Organ&Konovsky(1989)经过调查发现公平性认知对于组织公民行为有较高的预测力。而Lind&Earley(1991),认为领导者是否公平会影响组织公民行为中的利他行为,发现程序公平和互动公平的确一与组织公民行为有关。Mooman(1991)引用Grennberg(1990)的观点加以实证发现,组织公平与组织公民行为显示了较强的关系,互动公平能预测组织公民行为的四个维度,而分配公平及程序公平与组织公民行为并没有直接的相关。

组织公平所以会影响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从社会交换理论视角理解源于员工把来自于组织的支持与自身的公民行为看作一种社会性的互惠关系。因其属于内在契约,因此交换较模糊,员工可自由选择。在这一交换过程中,员工将公民行为视为个人投入及产出比值中的一项投入,增加或减少组织公民行为可视其对不公平的反应。由于公民行为是员工的自发性行为,当员工感到不公平时,若选择减少角色内行为的投入,可能会造成其利益的损失,如减薪、降职等。但如选择减少角色外行为的投入。则较不会损害自身利益。故员工会选择角色外行为的改变。

由此提出假设:

假设1:组织公平与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呈正向相关关系。

2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

(1)组织公平与组织认同。Kreiner等人在研究如何获得组织认同的最佳平衡时指出,环境因索和个人因素共同影响着组织认同。环境因素主要指认同需求(Identity De,mands),个人因素主要指个人的认同压力(Identi Ten-sions)。Dutton(1994)、Dukerieh(2002)在研究组织认同的影响因素时都提出来自于组织支持的感知是员工产生组织认同的决定力量,其中组织公平感是其中的核心要素。我国学者王彦斌(2004)对转型期国有企业作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组织内部关系良好和领导人魅力超强是组织认同极为重要的影响因素:积极的组织文化和组织内的社会关系是组织认同的重要因素:组织公平有助于增强员工组织认同:而经济利益需求满足是组织认同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该研究所提的模型是迄今为止国内研究组织认同因果关系中最为全面的。赖志超(2001)研究了台湾地区企业员工的组织认同的预测因素及其效益。结果表明。组织认同的来源是员工感知到受公司器重和组织公平。研究认为,为了提升员工为组织付出的愿意。管理人员必须维护组织公平,尤其是直属主管对下属合宜的人际对待及合理的薪资福利使得员工感知到受公司器重,并认同组织。进而创造员工本身独特的价值。

组织认同被学者们理解为组织成员对自己组织角色的积极态度。是员工对来自组织方面行为的积极评价的相似性回报行为。在组织中,员工对来自于组织行为的评价一般是通过个体与作为组织代理人的关系互动实现,本质上是一个比较过程。这一过程既包含员工对组织代理人对待自己与自己付出的行为比较,也包括员工对组织代理人对待组织其他和自己有类似付出的成员方式比较。这种比较从社会交换理论层面解释,也就是员工对组织支持感知是否公平及其相应态度形成过程。

由此提出假设:

假设2:组织公平与企业员工组织认同呈正向相关。

(2)组织认同与组织公民行为。研究者们一致认为,强组织认同感势必引起员工心理与行为发生显著的变化,并通过响组织内部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来改善组织绩效。

Dukerleh的研究表明,组织认同对组织公民行为产生显著影响(B=0.62),同时,组织认同强度越高组织内部成员的合作意图就越高(B=0.57)。但王彦斌(2004)对转型期中国国有企的实证分析得出了与国外研究不同的结论:组织认同的“生存性”、“归属性”和“成功性”维度对组织公民行为中的“对组织热心”维度和“对组织负责维度”均无显著影响。这或许与国有企业长期推行的一些制度本身及人们已经由此形成的某种惯性心理有关。组织认同能将自我概念提升到群体水平,并增强员工间的合作(Brewer,1979)。Dukerich等(2002)的研究也表明,组织认同的强度会对组织内部合作产生显著影响(B=0.57)。Polzer(2004)通过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子群体源于不同的组织时,如果

对应的子群体具有个人主义文化和声誉时,组织认同会对合作的分配产生显著的影响(B=-0.59,P<0.05),即高组织认同的员工会将合作的分配由整体转向子群体,导致低整体合作和高子群体内部合作。

组织公民行为是一种组织角色行为,它产生的机理就在于员工把组织目标与自我目标高度融合,并通过角色外行为表现出来。组织目标与个人目标的融合动因则在于员工对组织从目标到情感的高度归属,即组织认同程度。这种角色定位或认知程度产生于员工对来自于组织层面支持行为的评价,同事家它又与员工是否产生公民行为及其多大程度上产生组织公民行为密切相关。在来自于组织层面支持与员工相似性回报之间起到中介作用。

由此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3:组织认同正向影响员工组织公民行为。

假设4:组织认同在员工组织公平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中起中介作用。

三、研究方法

1样本和数据收集。本研究的被试来自于金飞达股份有限公司、先声药业、南京烟厂、南京中央百货、雨润集团等5家企业。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220份,回收率81%。其中男性员工占71%,女性员工占29%;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水平员占37%;33%员工在公司工作5年以上。71%员工在公司工作2年以上。

来源于同一被试取得所有信息的问卷调查数据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同源误差(COlTlrflon Method Variances)。根据Podsakoff和Organ(1986)的建议,本研究从研究设计和统计上都采取措施,尽可能地减少同源误差所产生的影响如。首先,研究设计上,本研究保证问卷的匿名性、明确答案无对错之分、尽可能地使用清晰明确的用语、以及反向用语突破思维定性等;其次,统计上,利用Harman单因素检验来验证本研究数据同源误差的严重程度。没有一个因子解释了绝大部分的变异量,因此,本研究数据的同源误差不是很严重。

2问卷设计。

(1)组织公平量表。在借鉴Wlliams&Anderson(1991)、J.w.Graham(1994)、樊景立(1997)等人测量问卷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背景下基本员工行为规范要求编制而成。经过预试及效度检验所形成问卷共有12题目构成,分别从分配公平、程序公平、领导公平、信息公平四个方面测量员工的组织公平感。员工的组织公平感用Likert Scale六点量表法进行评价,其中“1”代表完全不符台,“2”比较不符合,“3”有些不符合,“4”有些符合,“5”比较符合,“6”完全符合。量表信度分析Aloha值为0.871 9。

(2)组织认同量表。在借鉴组织认同量表基础上进行改编和修订,量表共有8道题目构成,被试的反映用LikertScale六点量表法进行评价,其中“1”代表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有些不符合,“4”有些符合,“5”比较符合,“6”完全符合。量表信度分析A1Dha值为0.909 4。

(3)组织公民行为量表。在借鉴Simith、Organ&Near(1983)、Organ(1988)、Podasak(2000)及樊景立(1997)等人测量问卷基础上,结合我国文化背景下基本员工行为规范要求编制而成。经过预试和效度检验,形成问卷共有8目构成,分别从指指向他人的组织公民行为和指向组织的公民行为两个方面进行测量。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用LikertScale六点量表法进行评价,其中“1”代表完全不符合,“2”比较不符合,“3”有些不符合,“4”有些符合。“5”比较符合,“6”完全符合。组织公民行为量表AIDha值0,749 9。

3分析方法。本文采取两步骤分析法来检验研究中提出的4个假设。首先,运用验证性因子分析来检验本文的三个变量——组织公平、组织认同、组织公民行为之间的区分效度。其次,采取模型比较方法来评价结构模型,以检验本文的假设。

四、模型检验

1变量区分度的验证性因子分析。为了检验数据中同源方差存在的程度,三个构念进行了Harman的单因子检验。把所有变量的条目放到一起进行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表明,所有条目形成非常清晰的三个因子,旋转的第一个因子解释总方差的27.85%,三个因子共同解释方差的61.39%。表1显示了区分概念的验证性因子分析测量模型比较的结果,相比较四个竞争模型,三因子模型更好地拟合了数据。因此,尽管受到同源方差的影响,本研究的测量质量仍然很好。

2描述性统计。表2给出了所有变量相关均值、标准差和皮尔逊相关系数。所有变量都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其中组织公平都与组织认同(r=0.597)和组织公民行为均(r=0.416)显著正相关,而组织认同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也同样呈现正向相关关系(r=0.379),因此假设1、假设2和加设3成立。

3结构方程模型检验。表3给出的是五个结构模型的嵌套关系(Nested Models)。模型3、4和5说明的是组织认同不是组织公平和组织公民行为的中介变量,其不产生中介作用。从数据拟和指标来看,模型3、4、5数据拟和不好,我们拒绝接受三模型原假设。模型I和2反应的思想分别是:模型1表达的是组织认同在组织公平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而模型则表达组织认同在组织公平与组织公民行为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从数据拟合看,模型1和2对数据拟和度都较好。但是根据根据侯杰泰(2002)所提出的评价方法,当模型的自由度减小1时,如果减少的开方值大于6.63,应该选择自由度较少的模型。因此,在△X2=34.27时,两模型在0.01的水平上是差异显著的。我们接受X2更小的模型,即接受模型1,认为组织认同是组织公平和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的中介变量,起部分中介的作用。

再进一步比较组织公平与组织公民行为之间关系的变化。在模型5中,完全不考虑组织认同的作用,仅考虑组织公平与组织公民的关系,两者关系系数是0.416(p<0.01)。在模型1中,增加考虑组织认同的中介作用。组织公平与组织公民行为的关系系数减小为0.282(p<0.01)。比较两模型,组织公平与公民行为的关系系数减小了0.351,因此系数减弱是显著的。因此,表3的结果证实了假设4:组织认同在组织公平与员工组织承诺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三者之间的关系路径系数如图1所示。

五、结论与启示

本研究的目的是依据社会交换理论及组织公平理论,探求组织公平对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作用机理及过程。组织公平、组织认同以及组织公民行为相关研究成果主要源于西方,中国情境下的研究首要问题是实现理论、研究方法本土化。所以,在研究中我们借鉴了西方文献中对组织公平、组织认同以及组织公民行为三个构念解析,同时在操作化过程中又结合研究对象的特点,对相关构念均采用了

一维构成。

研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支持我们的假设模型,即组织公平通过员工的组织认同正向影响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基于组织公平理论,组织公民行为是员工得失天平上的祛码,组织公民行为的增加和减少都是为了减少不公感。它的发生机制为:如果组织给自己的回报大过自己的付出,那么做一些工作职责之外的对组织有益的事情是一种补偿,如果组织给自己的回报少于应该得到的,那么就会通过减少做份外的事情来实现与自己付出的平衡。从过程来看,组织公平感之所以影响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主要是由于员工与组织之间存在社会交换的关系。如果员工与组织之间只有经济交换的关系,那么公平感高的员工只会按照雇佣协议的要求,以角色内行为作为对组织的回报:如果员工与组织之间存在社会交换的关系,那么员工对公平的回报往往会通过超越具体协议要求的行为方式。

在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的完整过程中。组织公平是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的内在动力。社会交换则是组织公平影响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实现方式,员工组织公民行为发生的基本机制可以归结为交换的公平性。同时,公平的社会交换需要一定的形式来实现,这一形式就是员32-组织关系。从员工的视角看,组织支付是否公平是其采取回报行为的依据,也是员工判断自己组织地位及角色定位的依据;从组织视角看,员工付出是否合乎标准,是其判断给以何种水平支持的依据。所以,员工组织关系的实质在于组织和员工双方对于员工在组织中角色的判断,无论是组织还是员工这种判断都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员工的行为,但最终还是要通过员工的判断来产生作用。员工的判断过程及结果即是对个人角色的认知过程,也就是组织认同形成过程,是员工组织公民行为产生的直接因素,显然也是来自于组织公平的中介变量。

本研究还存在两个局限性。第一是同源方差问题。由于各个变量的测量对象源于同一个人的回答,不可避免的会存在同源方差问题。今后的研究申还需要在问卷设计,尤其是调查时尽可能采取不同的数据源加以规避。第二个问题在于组织发展阶段以及所处外部环境对组织支持程度、方式有不同程度影响,同时组织支持通过对员工感情承诺影响进而作用于员工行为是一个过程,这一个过程需要一定的作用时间,动态的数据会有更好的效度,因此今后研究中应该考虑纵向研究设计。

参考文献:

1Moorman R M.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justice and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behaviors: Do fairness perceptions influence em-ployee citizenship?H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1991, 76(6): 845-855.

2Niehoff B P, Moorman R M. Justice as amediator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ethodsof monitoring and organizational oitlzenshlpbehavior.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3, 36(3): 327-336.

3Colquitt J A, Conlon D B,WessonMJ, Porter C, Ng K Y. Justice at the millermiumA meta-analytie review of 25 years oforganizational justice research. Journal ofAppl-ied Psychology, 2001, (86): 425-445.

4Masterson S S, Lewis K, Goldman B M, stal. Integrating justice and social exchange:the differing effects of fair procedures andtreatment on work relationships. Academy ofManagement Journal, 2000, (43): 738-748.

猜你喜欢
组织承诺
运动员组织承诺水平的评价与提升策略
组织承诺视角下股权激励在创业型公司应用中的探讨
人力资源培训发展措施与员工组织承诺
组织承诺与个体行为研究综述与展望
员工行为对企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员工知识共享行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
企业员工工作热情、组织承诺、心理资本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组织承诺的影响因素及其结果变量
授权型领导、心理契约与员工的组织承诺
民办高校组织环境对教师组织承诺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