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历史沿革探究

2009-12-04 07:50徐军保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8期
关键词:历史沿革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徐军保

摘要: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复杂的社会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曾经出现过扭曲或畸形。但是,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表明: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始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努力方向,并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全过程。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历史沿革

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始终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正确认识和切实解决好这个问题,事关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大学生是党和国家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在他们身上寄托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历史发展告诉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本质要求,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始终追求的目标。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阐释

目标是指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下,在预测的基础上,人们行为活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也就是人们依据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对自己行为的未来和自己所从事活动的一种期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是指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引下,遵循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青少年学生成长成才规律,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与学生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学生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等方面在一定时期内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和规格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明确的方向性,是教育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具体体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涵,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广义上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泛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这一教育实践活动本身、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等方面所要实现或达到的要求和标准。换句话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至少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二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在思想政治素质方面所应当达到的规格和标准,包括理想信念、爱国情感、道德品质、心理素质等方面;三是如何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以及吸引力、感染力的问题,在工作层面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应该达到的规格和标准,侧重于强调如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切实改善教育效果。从狭义上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大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和心理等方面的素质标准和规格要求。也就是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在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大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实践活动,大学生在政治信仰、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法纪观念和心理素质等方面所达到的规格和标准,可以分为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教育目标、道德教育目标、法纪教育目标和心理教育目标。本文更多的是从狭义上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沿革问题。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沿革回顾

新中国成立后,最早见诸文字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内容是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原文表述为“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全体国民的公德”。1958年,我国提出了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即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教育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大力在青年学生中提倡勤奋学习、遵守纪律、热爱劳动、助人为乐、艰苦奋斗、英勇对敌的革命风尚,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忠于社会主义祖国、忠于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忠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优秀人才,并使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成为有很高的政治责任心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坚定的革命思想和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的工作作风,严守纪律,专心致志地为人民积极工作的劳动者。这个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的是政治规格教育,以此来规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内容。“文化大革命”期间,在错误思想的指导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遭受严重挫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被严重扭曲,教育成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思想政治教育成了政治斗争的喉舌,提高大学生的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觉悟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随着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逐步走上正轨,从根本上为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摆脱“左倾”思想的影响奠定了基础。1980年年底,在党中央召开的工作会议上,邓小平提出:“要努力使我们的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体力的人,使他们立志为人民作贡献,为祖国作贡献,为人类作贡献,从小养成守纪律、讲礼貌、维护公共利益的良好习惯。”1982年5月4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当代青年的历史使命》,提出要“培养青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有强健体魄的新一代”。1983年国庆节,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1985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工作会议上,邓小平完整地提出了“四有”新人的培养目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同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的“四有”新人。“四有”新人的提出集中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的统一,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对社会成员的思想意识、政治觉悟、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的全面要求。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形势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994年,《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8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江泽民向全国大学生提出了坚持“四个统一”的希望:希望全国大学生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1999年6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再次提出:“要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2001年4月29日,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90周年大会上,江泽民对青年大学生又提出了新的希望:希望广大学生成为理想远大、热爱祖国的人,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视野开阔、胸怀宽广的人,知行统一、脚踏实地的人。要发扬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的精神,诚诚恳恳地为祖国和人民做好每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大学生健康成长寄予殷切期望。胡锦涛同志多次指出,未来属于青年,未来取决于青年,未来更需要青年去创造。为了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切实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2004年9月,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1月,党中央、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了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即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2007年5月3日,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85周年之际,胡锦涛总书记致信中国青年群英会,对广大青少年提出了“四个新一代”的要求,即希望广大青少年成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阔、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2008年5月3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同北京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对全国广大青年学生又提出了殷切期望:希望大学生们要在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上狠下工夫,努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头脑,牢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牢牢把握人生的正确航向;要在提高综合素质上狠下工夫,既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又积极陶冶文明素养,既努力增加知识积累又积极加强品德修养,既努力锻炼强健体魄又积极培养良好心理素质,真正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要在提高实践本领上狠下工夫,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向人民群众学习,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切实提高创造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今后走上社会、成就事业打下坚实基础。

三、结论和思考

回顾新中国成立60年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历程,我们为党和国家一直以来对大学生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望深感鼓舞,倍感温馨,同时我们也得出以下三点结论和思考。

1.党和国家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明确的、一致的、一贯的。尽管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复杂的社会背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曾经出现过扭曲或畸形,但是培养德才兼备的国家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始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努力方向,并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全过程。

2.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确定要基于思想政治教育本来的功能。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观有助于确定合理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其体系,对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识不当会造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低于或高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要达到的目标。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设置低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目标,就无法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最大效能,使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流于平庸和琐碎。反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目标高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所能达到的可能性,那么这个目标肯定是虚妄的、缺乏指导意义的,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必然夸大其词,力不从心,陷入假、大、空的低效状态。

3.力避目标过于政治化、理想化和抽象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涵盖政治、道德、心理、审美、法纪等内容的多层次、多角度、多渠道的立体教育。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孤立地突出政治素质要求,忽略其他素质要求,就会导致结构上的比例失调,造成人的畸形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具有概括性和凝练性,是在总体层面上的原则规定,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自身的内在需要,重视个性发展,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使价值取向变成大学生个体的内在要求,逐渐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品质,从而使目标具有更强的实践性和生命力。

参考文献:

[1]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论思想政治工作[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教育部社政司.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责编:路童

猜你喜欢
历史沿革思想政治教育目标
白及粉末入药历史沿革概述
大同清真大寺历史沿革考释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西方舆论观的历史沿革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