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声乐教学中若干技巧的培养

2009-12-04 07:50刘媛媛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8期
关键词:情感培养语言训练声乐教学

刘媛媛

摘要:声乐作为用人声演唱的音乐形式,其教学的核心便是声音训练。而声音的训练具有很强的综合性,涉及很多内容,如演唱姿势、演唱呼吸、语言训练、情感培养等,声乐训练的方法对歌唱效果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声乐教学;演唱姿势;演唱呼吸;语言训练;情感培养

在音乐领域中,最动人的声音就是人的歌声。如何让学生了解并认识自己的声音,在演唱上有所成就,这是一名大学声乐教师所应关注的重要课题。要想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表现歌曲的能力,必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声音训练,内容包括演唱姿势、演唱呼吸、语言训练和情感培养等方面。

一、演唱的姿势

声乐教育家捷米采娃说:“姿势是呼吸的源泉,呼吸是声音的源泉。”正确的演唱姿势,不仅是歌唱者良好心态的表现,而且还关系到气息的运用、共鸣的调节以及歌唱的效果演唱姿势训练是声乐演唱训练中最基本的一项训练。

在训练时,首先要让学生身体自然放松,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两腿前后略微分开,身体的重心放在前脚上,两眼平视前方,不要左顾右盼,目光要有神,下巴放松,颈部不能紧张,小腹微收,腰部稳定,脊柱挺直。

二、演唱的呼吸

意大利相关声乐著作中这样写道:“歌唱的艺术,就是气息的艺术。”同样,在我国的大多数声乐论著中也都强调:“呼吸技能在声乐诸多技能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比较难掌握的技能。”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气息是歌唱的动力,这就要求教师在声乐教学中,把对学生的气息指导放在重中之重,呼吸技巧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声音的质量。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树立高起点、高标准的教学理念,强化学生的呼吸意识,提高学生的歌唱水平。学生的歌唱意识,首先要靠理论知识的掌握,其次也是最重要的要靠实践。

人声是由声带振动产生的,而声带的振动则离不开气息的作用。用两条稍长的薄纸条放在嘴前,对着两个纸条中间吹气,纸条不是分开而是紧紧地闭拢了,并且不停地抖动。这一物理现象形象地说明,当歌唱时气息冲击声带,声带周围就会形成相对低压,这时两片声带就会被吸拢,并使声带振动,产生声音。所以,人的声带没有气息的作用是不会产生声音的。因此,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强化学生的呼吸意识,错误的呼吸会导致声带用力、喉头紧张、上颚紧张、舌头上翘和嘴唇僵硬。演唱的呼吸方法有如下三种。

1.胸式呼吸。这种呼吸是一种用上胸控制呼吸的方法,它吸气量少而浅,易造成喉头与颈部周围肌肉的紧张,发出直声。这类现象在学生刚开始接触声乐时较为常见,只要一开口就先用力吸气,胸部挺得很高,肩膀向上提起。这种吸气方式也是学生应该改正或是避免出现的,否则发出的声音既无美感,也无音色。

2.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是一种依靠软肋扩张、小腹鼓起和收缩的呼吸方法。它比胸式呼吸要深得多,但是由于吸气过深,气息往往不够通畅,影响发声器官,中、低声区音色沉闷,音高偏低,声音极易唱僵。

3.胸腹式混合呼吸。这种呼吸是一种运用胸腔、横膈膜与两肋、腹部肌肉共同控制气息的呼吸法,它是近代中外声乐界公认而普遍采用的科学的、合乎生理机制规律的呼吸方法。这种呼吸方法有许多优点:它控制气息的能力强,储气较多,呼气均匀,呼吸支撑点明确,歌唱者的音域扩大并且高、中、低三个声区协调统一。该方法提倡一种练习方法——快吸慢呼,具体是:快速吸气,稍作停顿,体会到腹部和腰部的支撑点后再缓缓呼出,这时横膈膜起着有力的支撑作用。

三、语言的训练

不论是用美声唱法、民族唱法还是通俗唱法演唱歌曲,歌唱时的咬字都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不仅要有清晰性、共鸣性,还要有统一性、连续性。只有在发声咬字中达到这些要求,才能完美地表现歌词的内容,具有艺术的美感。学生在初级阶段普遍对美声唱法的发音有着一定的误解,认为美声唱法就是“靠后”,就是吐字不清,否则就是“唱白了”。正是这种误解,使教师在课堂上纠正学生的发音时会让学生感到迷茫,美声不就该吐字不清吗?这是一种错误的理解。语言是声乐训练中的重要部分,而歌唱就是将音乐化的人声与语言相结合,进一步表达情感的一种音乐表现形式,歌唱语言能直接体现歌曲的文学内容和思想内容,能突出作品风格,能直接展示出歌曲的意境。如果学生在演唱中连字都吐不清,即使是一首非常熟悉的歌曲,也会让大家听得一头雾水。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应当把语言的训练放在重要的位置上。

1.咬字的清晰性。要求咬字清楚,重点在于咬清字头声母,咬准韵母,做好收韵。这是在演唱歌曲咬字中首先也是必须要做到的。否则,就会影响歌曲内容的表达,更谈不上情感的抒发了。

2.咬字的共鸣性。要求具有音乐的表现力和丰富的共鸣色彩,这对初级阶段的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它要求教师在课堂练习中,帮助学生理解并控制发声共鸣的关键部位(咽腔部位),这样才会让学生的声音在不断练习中达到丰富的共鸣。

3.咬字的统一性。要求歌唱时每个字的声母、韵母都能唱在统一的共鸣位置上,并且能够在不同的作品中表现出来。歌词大都是押韵的,在演唱的过程中,如果不能保证歌词发声的统一性,那么不但咬字走样,而且演唱效果也会很差。所以在声乐教学中,必须强调咬字的统一性。

4.歌唱的连贯性。在歌唱的咬字练习中,要求学生声母与韵母的发声应自如地过渡,保证歌词的连续性和完整性。所以,在歌曲的演唱中,教师应要求学生将以上四点协调起来,确保歌曲内容的清楚表达和连续完整性。

四、情感的培养

好的声音一定要和好的情感结合起来,只有技艺结合、声情并茂,才能使歌唱达到感染人的艺术效果。这也应是教师在演唱过程和教学过程中一直追求的目标。

《乐记》开篇便指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说的是音乐作为由“情”组合而成的韵律之声,无论是通过人体器官还是通过外在乐器以及其他乐舞形式展现出来,无非都是在表达人“感于物而动”的情感或感受,这表达了一种很朴素的反映论观点。这就表明了嗓音并不等于一切,关键看我们如何把作品中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所以,歌声必须首先“入人”,然后才能“化人”。歌声要“入人”,就必须与人“情通”;歌声要“化人”,就必须使人神往,这是歌声与听众“情通”之后达到的另一种境界,也就是“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深刻感应。

目前,在我国的声乐教学中,由于生源多,学生个体差异较大,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是乐感好、有天赋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要因材施教,给不同的学生选择他们力所能及的曲目去演唱,并适当地选择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曲目去带动他们的歌唱欲望。一旦学生有了歌唱欲望,他们不仅会很投入,还会把自己的情感表现出来。

学生每唱一首新的歌曲,首先要求他们先有感情地朗诵歌词,朗诵不仅可以促进歌唱声音自然、连贯统一,充分合理地运用共鸣,而且还可以帮助歌唱者准确把握用声色彩,增强声音形象感。一首好的歌曲往往是由优美的旋律和富有诗意的歌词完美结合而成的,所以歌曲作者除了在旋律上多做文章外,还有一条途径就是通过对歌词来进行表现。学生一旦在朗诵中把自己当做作品的作者,那么他们就会细心地去体会歌词所描绘的情感和整首歌表达的到底是什么。我们不仅仅是在歌唱,更是要用我们的歌声去吸引别人,让别人和我们一起融进歌曲里,感受歌曲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这是一个非常困难的过程,不仅仅要依靠教师的引导,更需要学生坚持不懈的努力。

声乐教学最重要的是把理论转化为技能,所以作为一名声乐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更要有过硬的专业技能,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把抽象的理论通过自己的演示让学生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参考文献:

[1]邹本初.歌唱学:沈湘歌唱学体系研究[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俞子正.声乐教学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李红岩.诗歌朗诵技巧[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

责编:赵东

猜你喜欢
情感培养语言训练声乐教学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分析
谈阅读教学中的语言训练问题
数学课堂中的数学情感培养研究
论流行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应用
高中声乐教学中的兴趣教学
大学声乐教学中存在的误区及对策分析
试述传统音乐元素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融入
善用阅读策略构建,回归语用能力养成
儿童爱心情感培养的实践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