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古代诗歌教学方法探析

2009-12-04 07:50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8期
关键词:比较阅读

谷 岩

摘要:诗歌鉴赏是一个审美的过程。在古代诗歌教学中,教师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是一个重要问题,也是教师经常遇到的难点问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通过诗歌鉴赏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教会他们合理归纳,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关键词:诗歌艺术;比较阅读;鉴赏技巧

阅读和鉴赏的关系应该是互动的,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鉴赏,在鉴赏中拓展阅读空间。教师应该明确一点,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古代诗歌鉴赏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阅读中的心灵交流应指向每一个学生的个体阅读,教师应充分关注学生阅读态度的主动性、阅读需求的多样性、阅读心理的独特性,尊重学生个人的阅读见解。“满堂灌”和大量做题的方法强化了教师指导者的地位,而学生势必处于被动的、从众的状态,这种学生阅读主体意识的削弱直接导致了他们阅读兴趣和创造力的减退,使他们与文本之间缺少了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很难提高鉴赏水平。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去批判、质疑文本,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每一个人对文本的理解都是有差异的,不同的理解本身就是一种思想碰撞。教师所要做的就是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教会他们合理归纳,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一、重视文本整体阅读,提高学生感悟能力

很多教师在上古代诗歌鉴赏课时,往往就诗论诗,就人论人。学生当时似乎都明白了,但换一首诗、换一个诗人,又是不知所云。这种单一取向的教学方式很容易造成学生视野狭窄,直接影响他们鉴赏能力的培养。为此,教师首先应该重视学生对文本的整体阅读,通过对作品艺术形象的总体感悟,提高学生个性化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同时,在方式上可以采用比较阅读模式。 “比较不过是人们用来鉴别事物的优劣真伪、更好地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普遍的方法,是任何严肃的科学研究事物的优劣真伪、更好地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普遍的方法,是科学研究都离不开的方法。”(《比较文学》)其实,古人早已使用过这一方法。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品评当时的作家时就用了这样的方法。宋人对苏轼和柳永词不同风格的评价也是一种比较。古代诗歌的比较阅读,是把内容或形式相近、相对的两首诗歌或一组诗歌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然后,在不断地比较、鉴别中,看到差异,把握特点,提高鉴赏能力。比较阅读的方法是多样的,既有对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用相同创作方法创作的作品进行比较的纵向比较法,又有对同一流派不同作者的作品、同一时期不同作者同一题材的作品进行比较的横向比较法,还有对诗歌的立意比较、语言风格比较、表达方式比较、文体比较、结构比较等。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点抓住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的比较。如在讲授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可以和他的《山中》相比较,让学生体会其以自然的语言和形象的描述创造出的“诗中有画”的境界。在学习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也可和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两首词都是怀古,但触发的媒介不同。苏轼被贬黄州,到过当地一处叫做赤壁矶的地方凭吊。诗人以历史的回顾、英雄的伟业反衬出自我的失意。而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诗人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和自己的报国无门就是诗人引发思考的现实原因。两首词都是把史实与现实联系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甚至我们还可以把这两首词和同为豪放派的南宋词人陈亮的《念奴娇·登多景楼》进行对比。该词作于镇江多景楼,同样纵横慷慨,指点江山,借讽刺“六朝”“王谢诸人”尚空谈,凭长江天险而不知进取,抨击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和辛词相比,其艺术手法、思想内容上有不少相似之处。

二、挖掘诗歌思想深度,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首先要从诗题入手。题目往往揭示诗歌的内容或题材,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等送别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王维的《山居秋暝》、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山水田园诗。看到这些题目,人们对内容即可有大致的了解。还有边塞诗、怀人诗、咏物诗等,这些又不是以题材标准来分类了。其次是从诗眼入手。诗眼就是一首诗最精练传神的字,它有丰富的内涵,往往集中反映了诗歌的思想内容。例如:贾岛有一首《题李凝幽居》,其中“幽”字就非常凝练,且含义丰富。“幽居”既显示了李凝居住环境的幽静,又贯穿全诗;既点出了李凝的隐居身份,又暗示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再次是从典故入手。古代诗歌以凝练含蓄取胜,因此,擅长用典也是古人写诗的独特之处。无论是化用前人诗句,还是引用历史人物、故事,都是作者表达思想情感的途径。因此,了解典故本身并不是阅读重点,分析体会作者运用典故的目的才是诗歌鉴赏时所应当注意的。例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用典很多,但都非常恰当贴切,一方面都是取材于眼前景象;另一方面都是围绕作品思想内容。最后是从创作意旨入手。诗歌是个体的创作,每一首诗都带有鲜明的个性色彩。因此,了解诗人的资质秉性、生活经历、文化素养、性情爱好等对于深入了解诗作的思想情感很有帮助。同时,个人又是社会时代的产物,每个时代都会在个人身上打上深深的烙印。所以,诗歌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映社会生活。诗贵深曲,即诗人的创作意旨经常隐藏在诗句的表面意义之下。人们要想理解诗歌,除了认真分析作品外,还需要去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联系社会现实,这些常常是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捷径。例如:在讲授《归园田居》时,教师要先让学生详细了解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

三、注重诗歌形象分析,提高学生诗歌赏析能力

诗歌通过形象来反映生活,因此,从形象入手是了解诗人丰富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和感悟的基本方法。鉴赏诗歌形象,首先要了解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形象是什么,形象有什么特征,形象的寓意是什么。古代诗歌的形象一般包括物体形象、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诗人的思想情感就是借助这些形象得以充分抒发的。鉴赏诗歌的形象首先应把握物体形象和景物形象。在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及感情。在历史长河中,这些事物已经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我们称之为“传统意象”。例如:月亮象征怀人和思乡,鸿雁象征游子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伤感。由此可见,把握景物的特征就是开掘诗人内心思想感情的钥匙。其次是把握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包括诗中所表现的—般人物形象和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例如: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向我们展示了一位有着精湛乐艺的天才少女形象;柳宗元的《江雪》则勾画了一位不畏严寒、遗世独立、清高孤傲的渔翁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都被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情感。

另外,还要教会学生赏析古代诗歌的语言和手法技巧。对诗歌的语言赏析包括对有丰富内涵的字词的推敲把握。古人讲究炼字,所以人们进行诗歌赏析就是要把精练又蕴涵深意的字进行深层解读。 “红杏枝头春意闹”的一个“闹”字把诗人心头感到的蓬勃春意写出来了,“云破月来花弄影”的一个“弄”字把诗人欣赏月下花枝在轻风中舞动的美写出来了。对诗歌的语言赏析还包括赏析语言的风格,有直白与含蓄、质朴与绮丽、沉郁与豪迈等。直白语言近于口语,特点是浅近如话,通俗易懂;而含蓄则委婉、曲折,不直接表情达意,借助景物或借助典故起到含蓄、蕴藉的效果。质朴诗风如陶渊明等,自然率直,不事雕琢;绮丽风格如李商隐等。另外,婉约派词人大多用语华丽、风格纤巧。沉郁顿挫常用来形容杜甫的诗风,豪迈雄健常用来形容边塞诗人的诗风。当然,这两方面在李白、苏轼等具有博大胸襟和豪情壮志的诗人的诗歌中也有明显显现。另外,学生对古代诗歌的赏析还可以从修辞方法、抒情手段、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等角度进行。

参考文献:

[1]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编.中国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

[2]萧涤非等著.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3]陈惇,刘象愚.比较文学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4]简成茹.高职语文教法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1,(12).

责编:思源

猜你喜欢
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谈比较阅读内容的专题化
浅谈比较阅读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优化阅读方法 提高阅读能力
语文中高段教学中要用好“比较阅读”
浅论语文比较阅读教学
原点之妙 终点之效
比较阅读,触及文本底蕴
诗歌比较阅读的命题特点及解题策略
质疑·比较·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