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论》给高校素质教育带来的警示及应采取的对策

2009-12-04 07:50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8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对策

宋 玮

摘要:应试者在《申论》考试中暴露出的带有普遍性的弱点,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当前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也是高校素质教育遇到的新课题。因此,有必要总结分析应试者在《申论》考试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对高校的素质教育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一步加强高校的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申论》;素质教育;对策

作为我国政府机关录用公务员考试的一门公共笔试科目,《申论》已经考了9年了。每年参加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的应试者中,高等院校毕业生都占大多数。可以说,应试者在《申论》考试中暴露出的带有普遍性的弱点,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当前我国高校素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总结分析应试者在考试中存在的问题,认真对高校的素质教育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对策,进一步加强高校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在校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高校素质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一、应试者在《申论》考试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般来说,《申论》考试就是要求应试者对试卷上所给的材料进行概括、引申,从而提出新的、具有针对性的方案或对策,它是一种以概括、说明、议论为主要方式的考试。可以说,这是根据国家公务员录用考试改革情况产生的一种新的考试形式和考试内容。应试者在《申论》考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阅读理解有障碍

《申论》考试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由诸多信息“拼合”而成的。在考试中,很多应试者都没有弄明白材料所反映的基本事实,未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抓不住材料的要点,分辨不出这些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无法对所给材料进行整理、归类,更无法归纳概括出全部材料共同表现的主要问题。所以,《申论》考试结束后许多应试者都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面对一大堆零乱的材料根本不知如何下手。最终的结果是,即使那些自我感觉不错的应试者,得分也不高。

2.所提对策的可行性较差

《申论》考试一般都要求应试者提出对策,但有的应试者提出的对策含糊其辞,空洞无物,缺乏针对性;有的舍本逐末,思路不清,头绪繁杂,抓不住要害问题;有的观点失之偏颇,有违于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有的空发议论、胡乱抒情,而不会用说明的方法提出可行性对策。

3.公文写作能力偏低

《申论》考试要求的文体基本上以应用文为主,以公文居多。有相当多的应试者未能掌握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尤其是公文)等非文学文体的写作特点和规律,只好生搬硬套文学写作的表现手法,在立意、谋篇、遣词造句、文字书写等方面出现不少问题,文不对题、文不成篇的现象屡见不鲜。

二、《申论》考试给高校素质教育带来的警示

《申论》考试的考查目标非常明确,即主要通过应试者对给定材料的分析、概括、提炼、加工,测查应试者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阅读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提出和解决问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由此可见,《申论》考试对应试者能力的考查,实质上就是对应试者全面素质的考查。作为高等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正视问题,认真对我国高校的素质教育进行反思,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由《申论》考试所暴露出的高校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以及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因缺乏必要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导致应试者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不敏感,因而造成阅读理解上的障碍

《申论》考试中所给材料的内容通常涉及某一个或某一类具有同一特点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如2009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申论》所给的材料就涉及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所说的又好又快发展的本质和转变经济发展的方式,还涉及十七届三中全会关于农村的问题和当前在经济领域推进产业结构自主创新的问题。而高校应届毕业生一方面缺乏必要的政治理论素养和政策水平,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不敏感,因而在考试中很难抓住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由于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理解不深,因而会出现概括抓不住要点、对策缺乏可操作性、得出的结论有失偏颇等现象。

2.缺乏应有的社会知识素养

《申论》其实就是考查应试者对社会的认识,所以应试者要对整个社会的组织架构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尤其要对政府的组织架构及其运行有一个基本的认识。比如,2005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中《申论》试题谈到解决社保资金经常被挪用的问题,试卷给出几个答案让应试者判断正确与否,不正确的还要说明理由。其中一道题是纪委要对扶贫资金进行监管,很多应试者根本不知道纪委只能对党的机构和党员进行监管,而没有对扶贫资金进行监管的职能,对财政进行监管是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的职能,这是基本常识,考查的是学生的基本认知能力,不具备这种能力就无法答对这道题。

3.缺乏必要的辩证思维能力

辩证思维能力就是善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善于从各类材料中把握事物之间的联系,区分问题的类别、性质、主次、轻重、缓急,发现同中之异,捕捉异中之同,分析问题,研究问题,并恰当地解决问题。大部分高校由于存在“母语教育弱化”和“重理轻文”“重文轻笔”等倾向,使学理科的学生不重视文史知识的学习,学文科的学生不重视实用写作能力的培养,再加上学生无论学什么专业外语都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因而导致学生辩证思维能力较差。

三、高校素质教育的对策

1.营造氛围,紧跟时政,优化思想政治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是思想政治素质教育。高校进行素质教育,首先要建设良好的校园政治思想文化,通过校园广播、校报、宣传栏、文体活动等,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通过国史、国情、政情和国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促进大学生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的提高,使大学生在对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考中感受和理解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给我国社会带来的重大变化,坚定信念,树立理想,学会做人,培养高尚情操。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同时,也可以提升他们对《申论》所给材料反映的热点问题的感性认识。

此外还要加强社会实践,树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高质量的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报告》中明确提出,我国未来20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实施能力发展战略,包括提高学习者的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工作转换能力和创业能力。《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则进一步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的重点。因此,高校一定要树立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养成,注重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建设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和社会实践“三位一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加强辩证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申论》考试中,应试者分析、概括能力的欠缺与不足,归根结底是辩证思维能力的欠缺与不足。因此,高校对学生加强辩证思维方法的训练尤为必要。辩证思维是科学的思维方法,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就可以避免片面地、孤立地和静止地分析事物,就可以灵活、变化地观察事物,全面、系统地认识事物。这种思维方法的训练,一方面可以结合专业课进行;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当前重大社会现实问题通过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社会调查来进行,让学生将调查得来的材料加以整理、分析、综合、概括,引导他们在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3.树立“大写作观”,合理调整和完善课程设置

“大写作观”强调所有学科的课堂都是学生学习写作的阵地,所有的校园活动都是学生写作的良机,所有的社会生活都是学生写作的源泉。写作不能局限于写作课有限的学时里,而应该贯穿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所有环节里,使学生的各种学习活动通过写作都能升华为学生作为写作主体对自我和周围世界的发现和认识,进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升。笔者建议在各专业都开设应用文写作课程,并把《申论》纳入必修课程,使科学与人文相互交融,彻底改变轻视或忽视应用文写作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使高等教育服务并服从于社会的需求,才能使高校毕业生从容应对来自社会的各种挑战。

责编:一木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对策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诊错因 知对策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对策
面对新高考的选择、困惑及对策
关于职工队伍稳定的认识和对策
防治“老慢支”有对策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思想政治课与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