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

2009-12-04 07:50黄晓波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8期
关键词:团队精神培养大学生

黄晓波 陆 文

摘要:团队精神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素质,是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客观要求。而当代一部分大学生明显缺乏团队精神,所以,高校要在课程教育教学中强化团队精神培养,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团队实践活动,同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协作型教师,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团队精神。

关键词: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

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个人已经不可能独立完成所有的工作,所以,团队精神对一个人的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所谓团队精神,是指团队成员把团队利益放在首位,自觉地以团队的目标为重,随时维护团队的利益,并在各自的工作中尽职尽责,自愿并主动与其他成员积极协作、共同努力奋斗的品格。史密斯在《团队智慧》中指出:“团队是拥有不同技巧的人员的组合,他们致力于共同的目的、共同的工作目标和共同的相互负责的处事方法。”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者应该把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作为工作重点。

一、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现状

目前,一些大学生存在着自私冷漠、个性过强、公德意识差等问题。很多大学生是独生子女,他们在父母的溺爱和娇宠中长大,这使得他们从小就以自我为中心,集体观念淡薄,缺少互相帮助及协作的精神,没有团队合作意识。这些大学生在毕业后往往很难融入社会,缺乏社会竞争力。

《大学生团队精神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团队精神重要性的认识”,有51.9%的大学生认为“团队精神很重要”,有25.2%的大学生认为“团队精神重要”,有22.9%的大学生认为“团队精神不重要”。这表明,团队精神的重要性已被大多数大学生认同,这为进一步做好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有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对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团队精神是一种不承认个人利益、抹杀个性的精神。另外,在回答“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强调团队精神是否会吃亏”这一问题时,回答“是”的大学生随着年级增长呈上升趋势,大学一年级的是12.3%,大学二年级的是20.6%,大学三年级的是23.4%。我们可以从中看出:对临近毕业的大学生更要有效地加强团队精神的教育。因此,团队精神的教育仍然是大学生德育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

二、当代大学生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缺乏团队精神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都发生着急剧变化。然而,那种以个人为单位进行生产的小农思想至今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仍然很大,使人们普遍缺乏团队精神。另外,一些社会不良风气也影响着人们的团队精神。这些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成长。大学生对社会的体验还不够充分,所以理想和现实的偏差往往使他们失落、焦虑,再加上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以及社会问题造成的不公平竞争现象,更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时充满戒心。这必然会阻碍他们与他人的正常交往。

二是基础教育体制的不完善。因为政府的教育投入不足和社会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基础教育领域出现了严重的教育不公平问题。一些示范学校、重点学校占据了丰厚的教育资源,“应试教育”“择校热”造成的“上学难、上学贵”已成为基础教育领域最为突出的问题之一。而“应试教育”的单一升学率导向形成了择校的价值基础和两极分化的学校系统,奠定了择校的需求基础。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基础教育强调的只是个人的学习能力与应试能力,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竞争,而没有针对学生团队精神的成绩考核,若干素质教育的目标被大大弱化,团队精神的培养也被淡化了。

三是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能力不强。由于我国教育体制自身的特点,中学和大学在很多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差异。在高考的重压之下,高中生紧张的学习和不断的考试使他们的中学生活变得单一而枯燥,缺乏对自我性格的完善。进入大学后,新生们由于综合能力不强,在面临困难时,选择自闭、退缩,特别是缺乏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使他们不能很好地与他人交流,很难适应大学生活。

四是缺乏针对性强的系统培训。高等教育大众化对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依靠班级等集体管理形式培养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已经远远不能满足需要。团队建设有别于集体管理和群体建设,需要高校认真研究和积极实践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系统的方案、途径和方法。

三、培育大学生团队精神的策略

一是在课程教学中强化团队精神教育。团队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依赖于大学生个体的知识和素质基础,而各类教育教学活动是形成大学生素质基础的主渠道。因此,加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就要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教育改革,适当设置团队精神培养的课程,设置一定的相关学分,使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有系统、有针对性地开展,这样有利于发挥教育教学活动的系统性、针对性、强制性、普及性等特点,从而实现对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和提高。高校可以采用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的办法设置课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式学习活动,做到资源共享、知识互补,把个人之间的竞争转化为小组之间的竞争,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学习的关键是互动,互动的角色不只是师生之间,还有学生间、小组间、个体与群体间等。在教学互动中,每一个参与者都要积极参与、相互配合、相互协作。

二是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多种形式的团队实践活动。团队精神既强调与人沟通、交流的能力,又强调与人合作的能力。如果说个人工作能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纵向动力,那么团队精神则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横向动力。这些能力必须通过实践得以提高,并最终运用于实践。事实证明,学生在团队实践中不仅可以锻炼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处理信息能力,还可以消除自卑、自傲等影响人际关系的不健康心理。因此,除了课堂教学,高校还应多方面开展集体活动,加强校园团队合作精神建设就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高校应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以团队为单位的文体活动,如院系组织的球类比赛、辩论赛和知识竞赛等。高校通过开展集体活动,可以让团队合作精神渗透到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影响大学生团队精神素质的因素来自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很多独生子女因为在成长过程中缺少集体活动的机会,导致他们形成过强的自我中心意识、较差的自我管理意识和团队精神。同时,应试教育把学习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使得学校在学生人格塑造以及相应教育上重视不够。因此,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也不能仅仅依靠学校的教育,还需要家庭及社会各方面的配合。我们必须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提供良好的文化氛围和社会舆论环境。高校应该利用其有利条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团队精神氛围,创造大学生发展的良好平台。

四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协作型教师。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业务能力、人格魅力、言行举止及行为方式对大学生有着言传身教的直接影响,因此,建设一支高素质、具有团队精神的教师队伍是加强大学生团队精神教育培养的重要途径。要想成为协作型教师,就必须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把以传授知识为主转变为既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纪律严格、恪守常规的课堂气氛转变为积极互动、主动探索的课堂气氛,这是培养团队精神的基础。还要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培养学生在学习、科研中的参与和合作能力,这是培养团队精神的保证。另外,还要身体力行,在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展示团队精神的作用是对学生最直接的教育。合理利用这些培养大学生团队精神的措施,高校必将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团队精神教育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卫平.如何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J].内蒙古电大学刊,2005,(1).

[2]王宏明,李桂荣.企业需要与高校人才培养的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6,(2).

[3]周鸣.培养班级团队精神的三点体会[J].江西教育(管理版),2005,(2).

[4]杨志君.论大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J].重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1,(3).

[5]黄少强.关于大学生团队精神教育和培养的若干思考[J].福建高教研究,2002,(6).责编:思源

猜你喜欢
团队精神培养大学生
高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团队精神培养研究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编者的话
论企业如何建造团队精神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浅析大学生团队精神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