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2009-12-04 07:50刘向阳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8期
关键词:就业职业院校数量

刘向阳

摘要: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不仅会受到市场份额、区域流向、行业情况等因素的影响,而且与毕业生的专业学习情况、择业观念和就业期望值有着密切关联,协调好这两个方面的关系是实现毕业生顺利就业的关键所在。

关键词:职业院校;就业;数量;质量

一、鹤壁职业技术学院2008届毕业生就业基本状况分析

(一)数量描述

1.就业率

2008年,学院共有应届专科毕业生2521人,截至当年6月底,一次性就业率为88%;截至当年12月底,就业人数为2376人,就业率为94.25%。

2.区域流向

尽管学院加大了向沿海地区推荐毕业生就业的工作力度,但调查结果表明,学院毕业生就业仍以省内市场为主,已就业的2376人中有2325人在省内就业,占就业总人数的97.85%;在省外就业的有51人,仅占就业总人数的2.15%。

3.就业行业情况

学院毕业生就业行业以各类企业和医疗卫生单位为主,其中灵活就业占较大比例,这与学院的专业设置是相关联的。

(二)质量评价

1.毕业生就业期望

2008年,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对当年的毕业生开展了一项“首次就业情况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15份,回收率为83%。这一调查的目的是了解毕业生的实际就业需求以及分析学生从沿海地区离职回来的原因。在“离职原因”一项调查中,毕业生反馈“试用不合格”的占9%,“工作环境差”的占39%,“工资待遇低”的占53%,“单位管理严”的占16%,“发展机遇少”的占33%,“有更好工作”的占25%,“专业不对口”的占33%,“身体不适应”的占16%,“受别人影响”的占7%,“其他”的占13%。从中可以看出,学院毕业生在选择就业岗位时首先看重的是工资待遇和工作环境,其次看重的是发展机会和专业对口,另有不同程度的毕业生对从学习到工作表现出不适应,以身体不适、管理严格等原因离岗,有时也会受到其他同学的影响。

2.就业薪酬

调查同时表明,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月薪在“500元以下”的占6%,“500元~800元”的占36%,“800元~1000元”的占37%,“1000元~1500元”的占18%,“1500元以上”的占3%。这表明学院毕业生的薪酬水平平均为每月1000元左右。

3.就业岗位

调查还表明,学院毕业生“从事一线工作”的占12%,“技术岗位”的占26%,“服务岗位”的占37%,“文员”的占16%,“其他”的占9%。虽然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是“应用型技术人才”,实践中毕业生初次就业大多仍要从一线工作干起,逐步才能过渡到适合的技术岗位。

二、职业院校2008届毕业生就业市场状况分析

(一)市场环境分析

1.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形势依然严峻

2008年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一年,这种严峻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首先,全国高校毕业生总量再创历史新高,达到559万人,比去年增加64万人,增幅为12.9%。同时,2007年尚有近150万毕业生未能就业。另外,首批2万名“三支一扶”大学生2008年已服务期满等待再就业。其次,2008年是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的最后一年,也是中国政府大力推进节能减排的一年,新增了一批下岗失业人员。最后,根据国家宏观政策调控,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率放缓一个百分点,新增城镇就业岗位将因此降低7个百分点。按照“十一五”规划中城镇每年要安排的就业人数以2400万计算,将有168万人的就业受到影响。特别是下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大量工厂倒闭,这对于以技工为主要就业岗位的职业类院校影响很大,迫使已经在岗的一些毕业生不得不面临着重新择业的现实,客观上也导致学院毕业生在沿海地区的签约率大大低于往年。因此,2008年毕业生面对的是“三峰叠加”的严峻局面,造成了整体就业形势的艰难,一定程度上加大了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难度。

2.市场行业就业竞争日渐激烈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职业类院校毕业生人数每年都有较大的增长量,省内企业特别是各地市的重点企业都面临着多所院校上门推荐毕业生的现实。而沿海地区企业的用人多以一线工为主,技能要求较低,以至于毕业生都不愿意去,用人单位也不愿意用(专科类毕业生)。对毕业生来说,由于刚走上工作岗位,对所学专业的应用和岗位的适应与调整需要一个过程,很多毕业生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甚至出现待岗或有岗不就的现象。这就使我们的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面临着很多问题。

3.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质量要求提高而数量并无大的增长

一方面,由于高校毕业生数量增多,催生了用人单位的“大材小用”,很多技术岗位也使用本科生甚至硕士研究生顶岗,而一般岗位更偏重使用中专生甚至初中生,客观上对高职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挤压”。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有知识、技术、经验等要求的岗位,专科类毕业生确实不太胜任,如计算机网络、播音主持、商务英语等专业,因此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只能通过改行来实现初次就业。

4.社会就业形势的压力促使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

2008年的调查数据显示,学院毕业生初次就业在一线工作的人数占到了49%,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毕业生就业心态的转变。此外,从学院团委统计的数字来看,2008年报名参加志愿者和“三支一扶”计划的毕业生达到了310名;医学院组织的到英国就业报名人数有78名。这些都反映了学院毕业生积极调整心态,多方联系就业出路的好现象。

(二)市场份额分析

根据2008年6月19日河南省人事厅公布的《河南省2008年度人才需求目录》显示,省内社会人才需求总体表现出五大特点:一是专业教师需求量大。2008年河南全省发布人才需求达6.5万人,其中仅省属大中专院校教师的需求就达3834人。二是县区各类人才需求量大。近年来,省内县域经济蓬勃发展,地方经济的特色产业发展迅速,各县区更加注重人才引进。三是高层次、高技能人才紧俏。从全省范围来看,省内对人才的需求偏重于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实际操作能力强的各类技术人才,特别是操作能力强的焊接、电工等各类高技能型人才。四是人才需求多元化。需求涉及管理、农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12大类52个专业类别。五是全省人才需求体现了地域经济的特点,地方特色明显。

(三)市场结构分析

1.区域结构

省内各地市是学院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和重要地区,其中2008年就业人数位列前十名的地市依次是鹤壁市、新乡市、郑州市、濮阳市、安阳市、洛阳市、开封市、平顶山市、许昌市、三门峡市。对比2008届毕业生生源地情况,显见毕业生回乡择业的基本趋势。

2.行业结构

(1)医学类护理和影像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主要集中在省内各地市的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在2008年学院大学生就业指导与服务中心进行的毕业生跟踪调查中,省内各地市中心医院出现了学院毕业生“聚集”现象,其他县级医院、条件较好的私立医院也有学院的大量毕业生,个别卫生防疫机构也有少量毕业生。

(2)教育和外语类毕业生就业单位以私立教育机构为主,另有部分毕业生到房产、经营、生产、旅游等公司从事文员或服务性工作。这类教育机构主要是中小学、幼儿园和社会外语培训辅导学校,特点是人员流动性大、工作稳定性差。

(3)其他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是私营企业,也有毕业生去了科研单位,少量的到了机关事业单位。

(4)自主创业毕业生所占比例相对较小。在已创业的毕业生中,以开经营性店铺居多,产品生产和规模经营较小,需要我们对其进一步加强教育和引导。

三、建议与对策

1.以培养学生就业能力为主题,启动院系专业和毕业生“品牌”建设计划

专业“品牌”建设计划要从专业设置出发,将专业设置与社会就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拓展训练、竞赛、发明创造、获得专利等方法和手段,逐步提升专业“品牌”的社会影响力,最终完成学院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战略布局。毕业生“品牌”建设计划是属于专业“品牌”建设计划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要通过学业实践、就业能力拓展、职业访谈、就业创业服务平台等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教育,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着眼于毕业生就业需要,大力做好省内就业市场的开发,增强学院就业指导与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随着国家经济政策和用人制度的调整,沿海不少企业正在向中西部转移,这与学院毕业生的实际需求正好是相吻合的,需要我们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争取提早占领市场。一是联合省内其他职业类院校组建毕业生就业联盟,联合开拓省内各地市大学生就业市场。二是加强与重点用人单位的联系,建立“朋友式”战略互助关系,优先获得用人单位的相关信息,了解他们的用人标准,从而更好地促进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三是采取高端引领方式,选拔优秀毕业生向高端用人单位重点推荐,占领高端点位,为扩大整个市场的辐射范围及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奠定基础。四是针对行业门类复杂多样的就业市场,把就业市场开发以地理区域划分为主线,转变为实施以地理区域划分和行业划分的双主线市场开发战略。

3.建立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使毕业生就业指导教育更加人性化、直观化、科学化

依据就业创业课程建设,将毕业生就业创业的方式方法和途径以及岗位职业等内容,利用展板、展品等手段,结合网络职业生涯规划、模拟面试招聘、知识技能闯关等活动,结合教师和专家的专业指导,让学生对就业创业过程有更加全面而直接的认识,树立起明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最终实现顺利就业创业。

4.充分发挥网络在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利用高科技手段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而今,网络成为实现商业运营的主要载体。将网络求职的相关知识纳入课程体系,可减少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时间和精力;通过网络介绍招聘的基本知识和规律,让在校生做到知己知彼。学生对诸如此类的社会发展规律应有所了解,在网站上登记个人信息将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有所帮助。

5.积极利用政府有关政策法规,教育与支持并存,鼓励毕业生走自主创业之路

当前,各级政府已经为大学生创业出台了多项政策,包括税费减免、小额贷款、培训补贴、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和资金补贴等。在这些政策的带动下,要尽快将创业教育列入教学培训计划,加强对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建立大学生创业孵化园或创业一条街,使大学生创办、领办小企业或经济实体,流动式地培育小企业。高校要积极开展创业指导和跟踪服务活动,通过组建创业咨询专家团及建立项目资源库,指导大学生制定创业方案,提高其创业成功率。

责编:晓岚

猜你喜欢
就业职业院校数量
如何加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
统一数量再比较
浅谈职业院校中的美术教育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
支持水利职业院校发展
职业院校不能仅培养一线普通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