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高校广播优势 构建和谐大学校园

2009-12-04 07:50马晓静
河南教育·高教 2009年8期
关键词:和谐校园新形势

马晓静

摘要:随着互联网、手机短信的普及和流行以及信息来源的多样化,高校广播在师生中正面临着逐渐被“边缘化”的尴尬处境。面对这一状况,我们应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高校广播发展的新思路和新特点,使高校广播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高校广播;新形势;和谐校园

高校广播是高校校园内占主导地位的媒体,是高校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开展新闻宣传工作的重要阵地,是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联系师生员工的重要纽带,在宣传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高高校师生员工思想政治素质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手机短信的普及和流行以及信息来源的多样化,高校广播在发展中受到了冲击。笔者认为,在构建和谐校园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校园广播的教育、引导作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用优秀的播音作品引导人、塑造人和鼓舞人,才能使高校广播大有作为。

一、当代大学生接受信息心理的变化对高校广播提出了新要求

上世纪90年代,广播在高校几乎是一枝独秀,凭借着其信息量大、渗透力强、节目安排灵活的优点,不仅成为师生了解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也成为师生陶冶情操、提升自身素质的平台之一。此后,伴随着电视、报纸、杂志等大众媒体的兴起,特别是20世纪末互联网的出现与普及,其自主选择性和互动性远远超过传统媒介,使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选择上网浏览新闻、听音乐、看电影,而不是收听校园广播中的新闻和文艺类节目。

当前,大学生接受信息心理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息选择的自主性大大提高。与被动地接受信息相比,他们更喜欢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兴趣自主地选择所需要的信息。二是信息接受的互动性大大提高。对于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对新事物有强烈兴趣的大学生群体来说,他们更倾向于接受信息后经过个人分析获得见解,再通过媒体发表来获得对某一事件的话语权。三是信息接受的个性化大大增强。对比10年前的大学生,现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兴趣范围都表现出更强的多样性,他们更容易选择与自身价值取向和兴趣范围相一致的“小众化”媒体。

二、高校广播的现状分析

1.在节目形式上,一些高校广播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读、播报纸上:每天的新闻信息都是由播音员在报纸、杂志上大量查阅后,经过简单的处理直接念出来,而现今只不过将查阅的范围又扩大到了网络上。虽然播音员在处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将一些书面语转换成为口语,但这种“你念我听”的灌输式节目形式不易被广大学生接受,广播自身的语言生动性、强烈现场感也得不到充分发挥。

2.在栏目设置上,不少高校广播一味地追求大而全,新闻、音乐、体育、文学甚至法律、科技等栏目一应俱全,而内容过于宽泛就会使栏目失去特色,吸引不了听众。同时,这种按照学科门类设定的栏目往往缺乏灵活性,不能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不能提供学生感兴趣的内容。广播站工作人员也仅仅是应付了事,缺乏经营、打造品牌栏目的意识。

3.在节目形式和栏目设置上,不能很好地贴近师生的实际需要。有学生说:“听校园广播什么内容都有,就是没有与学生相关的。”本来贴近性是高校广播的最大优势,现在反倒成了劣势。目前,在高校广播采、编、播机制中,编辑、记者多把目光盯在学校组织的、学校领导参加的活动层面上,而真正与师生息息相关的民生新闻却很少涉及。更有甚者,由于采编人员的懈怠,一些学校广播站播报的内容几乎都是“据××报载”“据××网载”,通篇说的都是社会上的新闻和其他地方的事情,致使高校广播成了单纯意义上的“译声话筒”。

三、构建和谐校园视角下高校广播的重要作用

1.高校广播的教育作用。每天清晨转播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早间新闻节目,可以让师生了解当日的国际国内新闻;中午12时的课间,播放轻音乐、歌曲等,优美的旋律驱走了师生工作、学习的疲惫,营造了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午5时30分到6时30分,播出学生自办的广播节目,可传播校园信息,反映学校改革发展动态,树立典型,批评不良现象,倡导优良学风。这样,一天之中师生都可以通过校园广播了解国际、国内和学校发生的主要事件,校园广播也就成为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的重要平台。

2.高校广播引导舆论的作用。高校广播的根本着力点是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高校教育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和谐有序、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展示高校广播这一有声阵地的独特魅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法制建设的推进,学生参与社会事务的热情逐渐提高,由于中西方文化相互激荡、各种思想观念发生碰撞,而高校广播一贯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正确的马克思主义立场,可以牢牢把握住校园舆论的方向,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3.高校广播交流信息、沟通师生的作用。今天社会已进入了信息时代,高校师生对信息的需要更为迫切。传播信息是广播的立身之本,信息是广播媒介最基本的属性,它借助语言、音乐将原始信息加工为特定的文化信息,以诉诸人的听觉,最终使受众潜移默化地接受其有价值的信息。校园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因而信息传播就显得尤为重要。广播是校园中信息传播最迅速的途径之一,其作用的发挥可使师生更全面地了解本校各方面的情况,增强师生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从而起到交流信息、沟通师生的作用。

4.高校广播营造校园文化的作用。从形式上看,高校广播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义,就在于营造一种良好的精神环境与文化氛围,积极地影响、熏陶、启迪着师生员工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对未来事业的向往。高校广播通过办好广播节目来实现它对校园文化建设的贡献,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注重宣传马克思主义、愉悦师生身心、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四、高校广播要适应新形势、寻求新突破

1.降低广播站的工作重心,走进师生心中,倾力打造有用信息。在采、编、播机制中,新闻采编人员应把关注的重点从学校活动、学校领导活动转移到师生生活中去,狠下工夫做好、做精新闻策划。校园生活是一个小社会,涉及面很广,有师生高兴的事,也有令大家忧心的事。因此,广播节目的采编人员要把校报、学校网站上已经出现的信息进行淡化处理,而下工夫打造师生真正关注的原创节目。要有针对性地策划一些关系师生切身利益的选题,谈大家感兴趣的话题,讲大家关心的事情,这样也更容易贴近师生的生活,从而使高校广播办得有生机、有活力。

2.突出新闻接近性,采取灵活多样的栏目编排方式。高校广播站要强化“立足校园”的定位,在新闻采编方面进一步突出新闻接近性,在栏目设置上可以根据师生的实际需要作出灵活调整。比如,在2006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有所改变时,高校广播就不应该简简单单地照搬报纸或网站上的信息,而要把报道重点放在学校据此出台了哪些措施、学生应该如何面对这种变化上;在更换第二代身份证时,节目要针对“在外学生如何更换二代身份证”这一学生关注的问题进行采访;在普通话等级考试、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计算机等级考试、研究生入学考试前,可以开设《考试注意事项》栏目,请相关方面的教师来为学生作指导。这种灵活的栏目设置方式可以根据师生不同时期的关注点而变化,从而增强节目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3.调动听众的参与性,注重听众的反馈。在原有录播类节目的基础上,高校广播应有意识地增加现场录音类、直播类节目的比重,调动师生直接参与节目的积极性。在大型活动的现场和新闻话题的采访过程中,可以让新闻采写人员带上录音设备,直接录下有关人士的对话,避免采写人员写成文字稿后再由播音员“翻译”的二次加工导致的信息“走样”,从而拉近和听众的距离。

参考文献:

[1]张旭东,石峰.发挥高校广播优势,促进校园文化建设[J].武当学刊,1996,(1).

[2]庄雷.影响高校构建和谐校园的主要因素和对策[J].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6).

责编:晓岚

猜你喜欢
和谐校园新形势
浅谈高校和谐校园建设
浅谈中职学校和谐校园文化的建设
高校安全保卫工作坚持以人为本
新形势下高校工会参与和谐校园构建的若干思考
高职院校工会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新形势下“管理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新形势下的外企财务管理建议分析及相关问题阐述
新形势下班集体建设创新的实践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