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掘语文人文优势 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2009-12-31 07:25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语文教学

叶 洁

【摘 要】 当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如何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迫在眉睫的问题。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文质兼美的文章所传达的深刻的内涵和塑造的丰富的形象,来引导学生揣摩、体验,辨别其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吸取文章积极向上的精神,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悦纳自己,提高他们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培养他们健康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主和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建构自己完善的精神世界。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心理健康教育 中学生 课文

一、在中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学生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的发育,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特别是面对社会竞争的压力,他们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升学、就业和自我意识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只有解决这些困惑和问题,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使之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社会栋梁。对此,江泽民同志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和1999年下达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都强调了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中明确指出:“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四有新人的素质教育中,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适应社会的能力。”即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积极、乐观、向上等良好的心理品质。

二、在语文学科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对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除了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专门途径外,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举两得的途径和方法。

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相统一的学科,可以说对培养中学生健康的心理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作为文化之学、灵魂之学的语文,是培养人们情感、人性、人格的最重要的学科,它丰富的人文内涵要求发扬民主、尊重人格、尊重差异、思想自由、个性解放、自知自律、自主发展,这必将对中学生的精神领域,独特的个性,完善的人格和创造的精神产生深广的影响。将语文学科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地结合起来,可以使学生乐在其中,在培养学生的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能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一举多得。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中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所传达的深刻的内涵和塑造的丰富的形象,来引导学生揣摩、体验,辨别其中的真、善、美、假、丑、恶。相信长时间的潜移默化和感染熏陶,学生们会不知不觉地吸取文章赋予人物的积极情感,从而使自己的情操得到不断升华,建构自己完善的精神世界。

三、以高中第一册课文为例分析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怎样利用语文教材中丰富多彩的文本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呢?在此以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一册中的文章为例,结合中学生心理健康标准的四个维度:即生活目标与理想,自我认知与现实感,学习适应性和人际关系和谐度,试作分析:

(一)有生活目标和理想

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相信自己的存在对社会、对人民有价值、有意义,因此,确定远大理想,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能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切实可行的生活目标,努力地把自己锻炼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两方面:

1.热爱祖国、热爱民族,树立远大理想

穆旦在《赞美》中抒发的对苦难深重的祖国深沉的爱恋之情,对“一个民族已经站起来”的赞美之情。闻一多的《死水》通过反讽的手法怒斥腐烂不堪的旧社会,渴望充满生命力的新社会。学习《〈呐喊〉自序》中鲁迅不断追求真理,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革命精神。感受《毛泽东词二首》中革命前辈以革命实践回答“谁主沉浮”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不计个人安危,顾全大局,只身说服秦王,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江泽民主席《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更是对学生培养高度的历史使命感,树立振兴中华的远大理想有着重要的作用。这一切都能深深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热爱中华民族,奋发向上,以振兴中华为己任。

2.放眼世界,树立为全人类服务的理想

通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学生除了了解马克思对共产主义革命运动的伟大功绩,更重要的是学习马克思坚定、无私地为人类解放而斗争的崇高精神。通过《我有一个梦想》体悟马丁路德·金的那种生命不息,为人民请命不止的崇高献身精神。阅读《我的呼吁》,可以体会“敬畏生命”的思想和高尚的人道主义情怀,培养平等、博爱与和平的精神。

这些文章使学生关注国家,关注世界,从“小我”的桎梏中挣脱出来,追求自由、平等、民主,树立远大的理想,为崇高而伟大的事业奋斗。

(二)热爱生活,珍惜生命,有积极的生活态度

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心理健康的学生,对自己的相貌、体型、健康状况、思想品德、认识能力、学习状况、性格气质、情绪情感、兴趣爱好等等方面,都有比较全面的了解,而且清楚地知道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既不自我欣赏,也不自惭形秽,不论性别男女、相貌美丑、智力高低,都能悦纳自己;不管周围环境优劣、条件好坏,都能从实际出发,努力适应。包括两个方面:

1.热爱自然。热爱自然的文章有:飘着淡淡荷香的《荷塘月色》,李乐薇建在山上的《我的空中楼阁》,徐志摩“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的《再别康桥》,以及教会大家发现美、感受美的《花未眠》。

2.珍爱生命。通过《我与地坛》对生命的感悟及对生与死的思考,激发学生对生命的珍爱。《<名人传>序》体味英雄的伟大之处——拥有崇高的心灵,超越自身苦难。学习《勾践灭吴》中勾践在逆境中不气馁、不沉沦,刻苦自励、卧薪尝胆、战胜困难的精神。要经得起挫折与磨难的考验。体味《致大海》中普希金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与积极奋进的精神。学习《篱笆那边》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通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开始对陷于苦难中的人的关注,拥有“大爱”“博爱”。学习《我的呼吁》培养珍爱一切生命的意识。

(三)乐于学习

知道学习是自己的重要任务,把学习看成是一种乐趣,不把学习看成负担。愿意学习,努力掌握知识技能,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经刻苦努力取得优秀的成绩。能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地追求新的学习目标,获得成功的感受。

《劝学》说明“学不可以已”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秋水》说明个人的知识见解是很有限的,不能骄傲自满。懂得“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的道理,学无止境,力戒骄傲。

(四)情绪稳定,充满朝气,与人友好相处

情绪稳定、乐观、表现适度,做情感的主人而不是奴隶。不为一时冲动而违犯守则规范,不为学习的困难而焦虑重重。不仅尊重自己,也尊重别人,乐于与人交往,能与周围的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师长尊敬、有礼貌;对同学信任,互敬、互爱、互助、互让;对弱势群体同情、尊重和热心帮助。包括三方面:

1.对亲人——感受亲情,学会感恩。体会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对母亲深挚的感情,以及那深撼人心的伟大而深切的母爱。

2.对爱人——抛弃《错误》中那种依附的爱,选择《致橡树》中独立、平等又自尊的崇高而坚贞的爱情观,或者是《我愿意是急流》中那种对爱的无私的奉献。这种感情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熏陶。

3.对朋友和一般人——《〈宽容〉序言》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待人处世要有宽容之心。《烛之武退秦师》里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抓主要矛盾,与人交往中要多站在别人的立场考虑问题。《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尊重他人的理想、志向。《邹忌讽齐王纳谏》启发学生应从善如流,善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不做“召公谏厉王弭谤”的厉王;以及提意见应讲究方式方法。从《触龙说赵太后》中学习处理事情应从长远考虑,以国家利益为重,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交往中用温和的态度、暖心的话语,让对方心悦诚服。

综上所述,教师只有充分深入地挖掘教材内容,才能培养中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篇篇文章如珠玉、如明星熠熠生辉,滋养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健康心理教育。帮助他们认识自我,悦纳自我,提高对生活的适应能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健康向上、乐学合群、自信自主、开拓创新的健康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高中语文第一册》(人教版)

[3]《高中语文第一册教学参考》(人教版)

(责编 李 晔)

猜你喜欢
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语文教学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中学生原创作文精选
欢迎来到《中学生博览》大型团购会
高中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心理健康教育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全面渗透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