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

2009-12-31 07:25孟其银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09年10期
关键词:活跃学习语文

孟其银

【摘 要】 本文提出了新课程标准下语文学习的“活”,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就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卓有成效地搞活语文教学。要想做到这一点,可以从六个方面做起。

【关键词】 活跃 语文 学习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理念就要我们必须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卓有成效地搞活语文教学。要想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活在气氛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得千篇一律,任何学生都会厌烦,因而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课堂重在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倾听、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成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因此,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气氛应是非常活跃的,它来自教师上课前激情的导入和渲染,来自课堂上的双边活动,来自教师热情的鼓励,师生之间处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之中。

二、活在手段

要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还可以采用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教材进行灵活机制地处理。如可以师生共同自制教具、课件、动画、网页,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只是一种手段,不是目的,不能喧宾夺主,更不能取代教学,让教师成为鼠标的奴隶。

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抓住课文不放,有时我们发现有的教师对某一文章研讨得过于细致,以至于显得非常呆板。教师死死教,学生认真学,课堂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是对课文很熟的人,是很有书本学问的人,教师就成了课堂的权威与主宰,师生关系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久而久之,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学得昏昏欲睡,把学课文当作一个沉重的包袱。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学习,应把课文当作一个载体,当作一个范例,表现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处理教材的时候,对某一单元的内容可以师生共同协商,进行取舍。如我们在处理九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的时候,就大胆地对《林中小溪》进行改写,突出对小溪三次冲击的描述,舍弃原文中啰嗦的描写,让学生自觉探究《飞红滴翠记黄山》与《画山绣水》,又新补进了课外读本上的美文进行认真探究,因学生参与了选取,学起来格外用劲。

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过程表现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问题的发现、问题的讨论、问题的解决尤为重视。那么该怎样体现一个“活”字呢?

我认为问题的发现应包括三种途径,一是学生问教师,即学生在预习中发现的问题,对于这类问题教师应有安排,有答复,有评价,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应作充分的考虑,尽可能地想到问题的方方面面。二是学生问学生,教师应积极鼓励这种提问方式,爱因斯坦就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对这种方式教师应关心学生问与答的情况,认真倾听,对有创新的问与答应予以记载,并毫不吝啬地加以鼓励,并在自己的教学后记中记下课堂的生成。三是教师问学生,教师问的问题应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应照顾到好中差三种学生的问题,同时要照顾到不易张口的同学。

问题的讨论是教师与学生充分民主化的最主要阶段,利于点燃学生的智慧之火,弄清问题,又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教师必须以非独裁者的身份与每个学生讨论。对于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是教师设计的讨论题要有讨论的价值,不能过于简单,不能让学生不去思考就能回答,不能只是课堂凑热闹。

如我在上鲁迅的《故乡》时,设计了对文章主题的“议”:“①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②纯真的人性被扭曲”;“③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④渴望理解的人与人的关系”。通过讨论,在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有的小组认为:“故乡”是中国人精神的反映。从孩子的纯真、有生气到成年人的麻木、愚钝,表现了中国普通民众的生命和活力是怎样被扼杀的。有的小组认为:主题是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从闰土父子和杨二嫂身上,可以看出这样轮回的影子。有的小组认为:本文主题要表达的是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再回故乡,“我”和闰土、杨二嫂已经有了深深的精神上的隔阂。闰土叫“我”“老爷”,杨二嫂认为“我”“放了道台”,孩提时代那种真诚、友善的关系,已经完全消失了。“我”渴望打破封建社会的尊卑秩序,渴望建立超越庸俗的物质关系的新型的人际关系。

新课程标准下的问题的解决,有时也是教师必不可少的讲解,并不是说新课程就不要教师讲解,只不过这时教师的讲解就是解惑、精讲,重在点拨、诱导、归纳、总结等。教师要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根据教学重点、难点有目的地精讲,为解惑而讲,为教学生学习方法而讲,为使学生跳起来摘到桃子而讲。要引导学生多去探究,多去发现,尽量少讲。

六、活在生活

在抓好课内教学的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延伸课外,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这就要求教师的目光要远一点、高一点,突破教材这一框框,冲破语文学习“狭隘的笼子”,拓宽语文教学的视野,抓住文本,把教材引申出去,打开语文与生活、家庭、社会的通道,形成一个学习网络,这将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及思想、情感、意志、性格、激情、智力都将得到充分的发展。

如我们在学习九年级上册《我的叔叔于勒》时,在充分研讨课文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要求同学们模仿文中的写法,写一写你生活中的类似“于勒”、“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学生们就非常高兴,有同学写的《同学中的“菲利普先生”》、《我的邻居“于勒”》,写得有血有肉,形象丰满,非常有趣,这样,我感觉到“学以致用”,才真正发挥了学生的潜能,训练了学生的能力。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这话说得好,道出了语文教学的真谛。这就要求我们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在教学目标上,要立足课内,放眼课外,课内辐射课外,课外拓宽课内;在教学内容上,强调语文阅读服务于写作,服务于生活,服务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在教学时空上,强调有规则有组织地调控课外活动,将“课内”与“课外”放在不同地位规划,从而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文学习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以此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让语文教学借助课本,走向生活,这很重要,也更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要强化学生为生活而学、在生活中学的思想,善于利用自己的生活积累为学语文服务,要让他们知道吃饭、走路、睡觉、看电视电影、读报纸杂志、听广播,和老师父母交流思想、和同学相处等许多事都与学语文有关,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周边的生活来指导阅读、指导写作、培养情感。

为生活而学语文,在生活中学语文,把生活看作课本的延伸,让生活为学语文服务,这样,学生学的语文一定会很有价值,学生因此也就培养了学习兴趣,也就学会了学语文,最后培养了学生终身学习的学习方法,也就让学生学会了学习。

参考文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责编 袁 妮)

猜你喜欢
活跃学习语文
活跃在高考中的特殊函数
这些活跃在INS的时髦萌娃,你Follow了吗?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小学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习得环境对初中学生英语学习的影响研究
创设探索情境,让学生在“探”中“学”
我的语文书
数据分析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