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时政新词的英译效度

2010-04-04 01:47
城市学刊 2010年3期
关键词:源语新词时政

田 俊

(湖南城市学院 大学英语部,湖南 益阳 413000)

关联理论视角下时政新词的英译效度

田 俊

(湖南城市学院 大学英语部,湖南 益阳 413000)

正确翻译各种时政词语对于正确传达中国声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提高时政新词翻译效度的有效策略是在政治内涵、语言表达、文化形象等方面追求目的语与源语的最佳关联,从而保证时政新词的翻译效度。

关联理论;时政新词;翻译效度;最佳关联

随着时代发展和进步,中国对外交往成为国家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通过各种政治文献和政治言辞来阐明各种政策、路线,表达对内对外的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从各个侧面展示我们的国家形象。同其他文献相比,时政文献的翻译如出现不当或错误,会造成受众理解上的偏差或障碍,进而对中国的政策路线产生误解,影响国家形象,造成国家利益损失。正确翻译各种时政词语对于正确传达中国声音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探讨时政新词的翻译具备现实意义。目前,关于时政词汇的翻译己有不少资料可供借鉴,但由于时政新词具有创造性、时效性和不易求证等“另类”特点,所以总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要把一大批具有中国特色及中国国情特点的词语准确、妥当地转换为不同认知语境中对应的目的语,就涉及到译者在跨文化思维中如何转换、传递源语认知语境,激活受众相应的认知语境,以达到受众付出最小认知努力而获得最大关联,从而产生与源语同等的效果,这就是时政新词翻译的效度。如何衡量时政新词翻译的效度呢?本文从近几年来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关联理论——角度对时政新词的翻译效度进行研究,以期在翻译实践中实现目的语最大限度地向源语趋同,从而最大程度地保证翻译效度。

一、时政新词翻译的关联理论解析

(一)关联理论及其与翻译的关系

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on于1986年在其专著《关联性:交际与认知》(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一书中提出了关于语言交际的解释理论——关联理论。该理论以交际与认知的关系为关注的核心,认为“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他只用一个单一的、普通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认定一种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就是关联性。

因此,每一种明示的交际行为都应设想为这个交际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1]即:要确定交际者的隐含,受体就要寻找话语和语境(Context)之间的最佳关联(Optimal relevance),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暗含,最终取得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达到交际成功。[2]随后,Wilson的学生Gutt在他的博士论文《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中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他认为翻译的本质是一个对源语进行阐释的动态明示—推理过程,即译者在源语认知语境和目的语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译者期待受众在理解译文时,能取得充分语境效果而没有付出不必要的认知努力(Processing effort)。[3]关联性越强,语境效果越好,推理时所付出的认知努力越小,反之亦然。用公式可表示如下:

(二)翻译效度

学者 Reiss和 Vermeer指出,翻译的交际效果(Communicative efficacy)主要是由它所达到的目的(skopos)的程度所决定的。Chestemam认为:翻译的成功即翻译的效度取决于相关因素间的趋同度。一般情况下,译者应使译文尽可能地向源语趋同,这是体现翻译效度的关键。从关联理论的视角来看,为实现时政新词的翻译效度,译者不仅要传达出源语的信息意图,更要传达出源语的交际意图,使目的语的受众与源语的受众在理解时政新词时付出的推理努力和最佳关联等方面趋同。

二、提高时政新词翻译效度的策略

要提高时政新词的翻译效度,译者需要运用恰当的翻译策略。笔者认为最有效的策略莫过于李长春同志的“外宣三贴近”原则——贴近中国发展实际,贴近国外受众对中国信息的需求,贴近国外受众的思维习惯。该原则与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十分契合,在翻译实践中体现为在政治内涵、语言表达、文化形象等方面追求目的语与源语最大限度的趋同,从而保证最大程度的翻译效度。

(一)政治内涵准确无误

由于时政词语自身特点,其翻译效度很大程度建立在信度的基础之上。在实践中,译者首先应从词语政治内涵角度找出源语与目的语的最佳关联点,追求两者的最大趋同。如:“小康”一词,在《辞海》中的规约意义为“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因此有译者按其规约意义将其译为“relatively comfortable”。该译法不可取。上个世纪,邓小平主席指出的小康社会绝不是单纯的物质文明,还应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所以主流媒体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译为“build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随着改革的进程,在第十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文件中,该词组又被译为“build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aspects”。又如,我们今天谈“祖国统一”主要指解决台湾问题,让台湾重新回到祖国怀抱。因此,应将“祖国统一”译为“reunification of the motherland”,而《汉英双语现代汉语词典》将其译为“national unification”。[4]这种表达,或许某些不太友好的国外媒体是故意为之,但作为国内的对外宣传,我们就应“三思而后译”,力求表达出政治词汇的内在隐含了。

(二)语言表达灵活变通

汉语时政词汇往往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具有中国语言独有的表现形式,蕴含着许多与国情、民族特性和文化传统有关的信息,如“八荣八耻”、“草根工业”、“弯道超车”等等。这些时政词汇中的大多数不能在英文词汇库中直接找到对应的目的语,此时译者宜采取灵活变通的翻译方式,或引用或引申或加注,甚至在准确把握源语内涵和目的语表达习惯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以达到对外宣传的效果。

1. 直译。对于可按照其规约意义进行翻译,并能取得对等效果的时政词汇宜采用直译。如“和谐社会”可直译为“harmonious society”,“一国两制”可直译为“one country, two systems”。

2. 意译。对于无法在英语词汇库中找到对应目的语的时政新词,如果生硬呆板的对译,不但不为受众所理解,还可能产生逆效应。翻译这类时政新词应舍去其汉语形式,采取意译。如“吃大锅饭”规约意义为“吃用一个大锅煮的饭”,若将其译为“everybody eating from the same big pot”会使西方受众一头雾水,因此我们应抛开其汉语比喻,将其意译为“be treated equally regardless of the work done”。又如“解放前”、“解放后”,直译为“before liberation”、“after liberation”看似正确,但西方受众不清楚“liberation”到底指什么;而西方媒体常用的译法“before communist takeover/victory”或“after communist takeover/victory”(共产党接管/胜利之前/后)我们又不宜沿用。较好的译文应是“before/after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lic of China(in 1949)”或“before/after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in 1949)”,清晰易懂又比较客观。

3. 加注释。有些时政新词简短精悍,但含义深厚。采取加注释的方法既可以保持中国特色,又不失其准确性。一些历史事件、地理名称、人物名字和特有机构名称就应采用“直译(或音译)+注释”的译法。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若只译为“The Chinese People’s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有些外国人可能以为仅仅是个“会议”,所以应加注释 “ a national advisory body on policy matters with considerable influence”以加强其传播效度。对于一些更为复杂的词汇,翻译的难度更大,可用“直译+意译+注释”的方法。如“三讲”可译为“‘three stresses’education-to stress theoretical study、political awareness and good conduct”。可以说,加注释是加强对外报道英译可读性的关键之一。

4. 创新。在准确把握源语内涵和目的语表达习惯的基础上,译者可运用各种构词法进行创新,如taikonaut(航天员,太空人)、paper tiger(纸老虎)、Mao Tse-tung Thought(毛泽东思想)等等。这类词汇已被西方受众接受并录入词典。

(三)文化形象丰富生动

虽然我们强调对外报道的政治内涵,但也不能忽视对外报道的艺术研究。英文期刊《经济学人》将“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译为“China’s economy continues to grow at breakneck speed”。“breakneck”一词既体现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又蕴含着作者对高速增长的负面效应(如资源浪费、环境恶化和贫富悬殊)等问题的担忧。又如在“Hopes that China will ‘leapfrog’ the West(赶上西方)with such super-green cars are naïve…”一句中,译者用“leapfrog”一词强调中西方的差距以及中国想要迎头赶上的难度,措辞形象生动,取得了良好的交际效果。[5]

时政文献的翻译是一项难度极大的工作。它不同于一般的汉英翻译,其成功与否首先取决于它的翻译传播效度。在时政新词的英译实践中,译者要有意识地寻找源语与目的语之间的最佳关联,运用灵活变通的翻译策略,追求源语与目的语在不同认知语境中最大限度的趋同,从而最大程度地提高时政新词的翻译效度。

[1] 何自然, 冉永平. 关联性: 交际与认知[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3.

[2] Sperber D, D Wilson. Relevance: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1: 15.

[3] Ersnst-August Gutt.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4: 116.

[4] 杨全红. 汉英新词翻译—一项费力难讨好的活儿[J]. 中国翻译, 2003(05): 73.

[5] 官忠明. 汉译英时政词语点评[J]. 上海翻译, 2009(02): 66.

Abstract:The correct translation of Chinese political words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reporting on China for foreigner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the most effective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translation validity of new political words are seeking the optimal relevance between source language and target language in effective political contents, language expressions and cultural images, so as to ensure the translation validity of new politics words.

Key words:relevance theory; new political words; the validity of translation; optimal relevance

(责任编校:高 武)

Translation Validity of New Political Word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levance Theory

TIAN Jun

(Department of College English, Hunan City University, Yiyang, Hunan 413000, China)

H 315.9

A

1672–1942(2010)03–0088–03

2010-01-02

湖南省教育厅立项资助课题(09C216)

田俊(1975-),女,河南桐柏人,讲师,主要从事英语教学法与翻译学研究。

猜你喜欢
源语新词时政
《微群新词》选刊之十四
释义理论指导下的口译教学新模式探究
Research on Micro-blog New Word Recognition Based on SVM
关于卡特福德翻译理论的思考
英语翻译中悖论的发现与理解
源语概念对英语专业学生隐喻词汇习得的影响研究
时政
时政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