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文化个性 凸显大学品格
——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2010-04-07 08:10李小玲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大学校园校园文化大学

李小玲

(衡阳广播电视大学,湖南衡阳 421001)

培养文化个性 凸显大学品格
——对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思考

李小玲*

(衡阳广播电视大学,湖南衡阳 421001)

大学校园文化不是一种抽象的、纯粹的精神文化形态,更不是“低层次”形态的娱乐活动文化;它是在特定活动空间中,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由全体师生员工在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成果,有着特殊的社会价值和教育功能。建设有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必须要有彰显风格的物质载体,要有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还要有切合实际的制度规范。

校园文化;物质载体;校园精神;制度规范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在逝世前,曾语重心长地向温家宝总理提出了关于大学精神缺失的“钱学森之问”。“钱学森之问”拷问我国大学教育中存在的弊端,逼问大学校园文化的缺失。近些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迅速,社会的整体受教育范围在扩大,管理水平和教育社会化程度在提高。但是,急速行进中的大学列车,也面临着日益尖锐的许多问题。教育质量严重下滑,学术腐败事发频仍,极端恶性事件时有发生。这些问题的出现,究其深层次因素,就是校园文化的缺失。因此,反思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相关问题,对于解决我国大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将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一、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几个误区

国际经验告诉我们,大学不仅仅是盖大楼、上设备的科研工地;也不是炮制论文、兜售知识的学术车间。大学必须以其特有的文化精神和思想氛围,营造有利于人成长的空间,推动整个社会的科学发展和文明进步。但是,有相当部分的人对大学理解是片面的,对校园文化的理解是也是片面的,把校园文化等同于学校里发动、组织和实施的课外活动。这是对校园文化内涵的简单化、狭隘化。总结起来,对校园文化的认识,大致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误解:

一是对校园文化的内涵把握比较简单。有的把校园文化泛化成一种抽象的、纯粹的精神文化形态,有的把校园文化贬低为“低层次”形态的娱乐活动文化。校园文化既不是虚无缥缈的、不可捉摸的玄学思想,也不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禅宗意境,校园文化往往会体现在一个大学整体的物质、实体、制度或人的具体行为活动中,是可见、可亲、可感、可爱的。比如五四时期,北京大学的那种澎湃洋溢的激情,那种开放创造的活力,虽然看不见,摸不着,确让置身其中的人,时刻受其濡染,自然表现出“北大人”的性格特征。同时,校园文化虽然会在各种娱乐文化活动中得到体现,但真正的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却不仅仅依靠文化活动来表达。校园文化精神是“润物细无声”的、潜在地渗透在所有人日常生活和一切细节中的。蔡元培主掌北大时期,营造了兼容并包的文化氛围,辜鸿铭的留辫子,就是这种包容精神的生动体现。这并非特别的文化活动,而是透过一个生活细节,展现了北大的文化精神。

二是对校园文化的主体认识比较片面。把校园文化局限在单纯的学生群体,而忽视了大学其他群体如教师、职工等对校园文化的作用。以为校园文化就是组织几个活动,是为调节学生单调的学习、缓解生活压力、疏导积郁的心理矛盾等服务的。有人甚至简单地把校园文化等同于思想道德教育,意识形态宣传教育。这种机械、僵化的观念,不但会伤害校园文化的丰富内涵,更会影响大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大学校园文化应该是一种有利于学生生活、成长、学习的环境,也应该是所有生活在其中的人群实现自我认同和价值追求的空间。校园文化建设也不仅是几个学工人员或管理人员的例行公事,它需要所有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营造。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只有学生,只有那些为了学生而组织的文化活动,而没有蔡元培、胡适、陈独秀、辜鸿铭、鲁迅等一大批特立独行的学术大师,北京大学的校园文化和学术精神,还能留下什么?陈平原先生说过,一个大学的精神传续和血脉流动,很大程度依靠那些生动有趣、口耳相传的关于老先生们的“掌故”。一个“掌故”就是大学精神的一个侧面、一个棱角。有“掌故”的大学必然是有文化个性的大学。因此,不能把校园文化简单化、平面化。三是对校园文化功能定位比较空泛。认为校园文化和社区文化等其他社会亚文化一样,只发挥了影响、导向的功能,而忽视了大学校园文化特殊的社会价值和教育功能。大学校园是一个生活社区不假,但它又不是一个简单的、雷同于一般的生活小区。大学有时是社会文化风尚的引领者,有时又是文化品格的捍卫者,有时又成为精神追求的坚守人。大学的价值必须在与社会文化的互动中、在更大意义上的文化整体中,才能得到全面而深刻的检视。如果把大学校园文化看作“大学社区”或“知识工厂”的催化剂,赋予其独一无二的“排他性”,显然是作茧自缚,不利于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当前,由于大学教育的高度职业化和行政化,使得一些教师和工作人员,潜意识地将自己与社会其他群体区分,在文化身份认同上与社会产生隔阂。这是一种不好的倾向。我们回首近现代时期的中国大学,不管是敢为人先的北京大学、还是厚德载物的清华大学,都始终是站在社会发展的前沿,始终与社会文化保持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由北京大学发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本身就是一场具有强烈现实诉求和关怀的社会运动,其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之深远,怎么评价都不过分。如果没有这些对社会和文化的介入行为,北京大学的文化个性和学术精神也不会有那样的魅力和感染力。校园文化不仅限于对现存环境进行简单适应,而是积极地通过各种方式超越校园内部,辐射和影响整个社会,进而创造有利于自身成长与繁荣的环境条件。

二、校园文化内涵界定

校园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熏陶激励作用,是直接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因素,是高等教育机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校园文化”概念的提出始于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在九十年代中期引起学界广泛关注,现已成为教育学、社会学研究、文化研究和青年研究等领域的重要课题。但就我国目前来看,相当部分高校的校园文化存在着严重的同质化和单一化弊端。各个学校的建筑、校园设计、景观安排都相互“看齐”,实验大楼与其他社会楼群也不分彼此;校训校规千篇一律,大致不出什么“严谨、活泼、团结、诚实、进步”之类,大多没有什么个性,体现不了不同学校的文化持质,也反映不出大学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情况。那么,什么是大学校园文化?怎么认识大学校园文化的内涵构成?笔者认为,大学校园文化是在学校特定空间中形成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是一系列可以通过各种符号(人的行为活动也可看成一种“符号”)加以统一标识的内涵。具体来讲,就是以学校的特定活动空间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培养社会公民和专业人才为目标,由全体师生员工在教学、科研、管理、生活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创造出来的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成果。它通过学生和老师的历史和现实行为,实现一个大学整体文化精神的延传和承续,形成内在统一、易于识别的一整套物质和精神符号。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对培养一个学校的文化个性、塑造其鲜明独特的大学品格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文化个性与精神品格,又是大学培养人才、影响社会的根源所在。所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之大的前提,是名校成名的基础,是培育人才的元点。

三、建设有特色的大学校园文化

建设有特色的校园文化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要有彰显风格的物质载体。文化的、精神的,同时也是物质的、实体的、真实可感的一些文化形态,包括校园建筑、文化设施、校园绿化和美化等“硬件”要素,是校园文化得以形成和流传的空间安排。没有基本的物质载体,校园文化也就无以“立起来”。这里有两点需要注意:首先,并非所有的物质实体都能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适当载体。作为文化中介的物质实体,应该是嵌入大学物理空间和精神空间的有效元素。我们许多大学的物质实体、建筑设计、校园规划,往往只注重建筑和文化设施在物理空间上安排,而忽视了精神空间上的安排,原有的校园文化信息和气场却被破坏了。以北京大学为代表的一些百年名校,近年大兴土木,拆除老建筑和文化设施,新的大楼是修建起来了,但校园文化精神却一点点流失了。像哈佛大学特有的红色建筑群,就是其深厚文化底蕴的标志之一,我们很难想象,一栋矗立于这样一群红色建筑中的现代大楼,能传达出哈佛特有的那种文化气息。这是一个需要警惕的问题,也是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引起大学管理者和政策制定者重视的问题。其次,物质实体的改善、改变并不必然引起校园文化的改善或改变。我们有的管理者误以为,只要改善了学生活动的场所或是教学科研的物质条件,就是创造了校园文化的完美载体,以至于教学楼越盖越豪华,学生活动中心越修漂亮,而大学的文化精神,却并没有相应地得到提高。就文化的传承而言,时间越久远,物质实体可能承载的精神内涵和文化信息就越多;相反,新的建筑设计往往无法在短时间内增加校园文化的意蕴。当然,随着技术的发展,通过仿古的手段,也基本可以还原一些物质载体的表面信息。但是,校园文化的真正内涵,是透过那些物质实体背后现露出来的东西。高楼林立的大学不一定有钢筋铁骨;而几乎在荒野上惨淡经营的“西南联合大学”,却在简陋低劣的物质环境中,绽开了大学文化的精神之花,余香萦绕,让人留恋。

第二,要有独具特色的校园精神。文化的本质是精神的。精神文化是深层文化和内核文化。主要包括核心值观念(价值观、人生观、道德观、审美观、恋爱观等)、办学理念、学术风格、精神氛围和行为方式等等。校园文化的建设,都是为了保障大学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念的形成,是办学理念和文化个性的屏障。精神就是灵魂,是一个校园文化的个性特征,是大学的精神之根。蔡元培提出的“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的办学原则、陈寅恪主张的“自由之思想,独立之精神”,都是北京大学内在精神的核心观念,成为北京大学文化内核中最坚实、最有骨力,也最具个性的方面。后人一提起北京大学,往往会想到“自由、民主、科学”这些现代观念,就是因为领导者的办学理念、教师的学术风格和学生的价值观念的合力,形成了基本的、普遍的、统一的内在观念体认。

一个大学的精神文化,会通过一些特殊的标识和符号载体传达给教师、学生和工作人员,也同时传达给社会。最集中体现大学文化观念的符号是校徽、校训和校歌,它们是校园文化的视觉/听觉标识,是统一的认知图像,是最直观、最简洁、最具有冲击力的大学文化载体。我国的大学基本都有一套自己的校徽、校训和校歌,但在这个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却让人倍感遗憾。要么校徽传达的信息过于抽象,无法被教师、学生和社会所理解;要么校徽过于直白简略,没有意蕴;校训要么选用宣传口号苍白无力,要么别用古语词不达意。至于校歌,据笔者的观察,在文化内涵和音乐艺术的结合方面,很少有做得比较完美的大学。师生的普遍反映是,大学校歌过于沉重,不易传唱。绝大部分学生对校歌的文化记忆很淡漠,留下深刻印象的更少。许多学生演唱校歌并非出自一种文化体认的自觉,基本是作为“政治任务”才被迫接受的。作为校园文化重要的符号,希望大学能在校徽、校训和校歌的设计和选用上,充分考虑各个方面的因素,以其达到更好的效果。此外,随着网络化时代的到来,网络成为一个重要的思想文化阵地,也是传达大学文化精神的重要载体和符号手段。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现代传播媒介,特别是建设好校园网络论坛(BBS)。网络论坛是一个充分展现学校文化的公共平台,因为它融合了校内与校外、在校学生和离校学生、大学与社会各种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大学的文化个性和文化品味都会透过网络这个窗口放送出来。管理者既要在文化方向上引导论坛的健康发展,又不能采取粗暴的手段干预论坛的自由性和独立性。事实证明,一个开放自由的个性化论坛,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窗口,不但能塑造大学的文化个性与品格,而且会向社会辐射,影响整个社会的文化发展。

第三,要有切合实际的制度规范。制度文化是观念文化的外壳,它包括学校的文化制度、领导体制和规章制度;制度文化的建设与大学领导的教育理念有密切关系。北京大学以蔡元培为核心,通过几代领导者的努力,按照西方现代教育的制度设计,建立了一整套具有民主、平等、开放、宽容的教育管理制度。充分发挥了教学主体——教授在学校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尊重学生,尊重知识。那时的北京大学,学生随时可以找到校长,也可以随时就学生的权益和要求,与校长进行平等交流。相对而言,当下的大学管理中,却存在着严重的官僚主义、行政主义倾向,作为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在大学制度设计和管理体系中缺席;很多时候,教师和学生变成了行政体系里被迫机械运转的木偶。所以,新的教育规划提出“去行政化”,是非常必要的举措。

Abstract: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is not an abstract and pure spirited culture type.It shouldn't be low - level recreation culture.It should be the results made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interactivity in different fields within specific space in which students are subjects,and teachers should be guidance.It has special social value and educational function.Construction of characteristics university campus culture must have style material carrier,special campus spirit and practicable rules.

Key words:campus culture;substance carrier;campus spirit;system morm

Develop Cultural Identity and Highlight the University of Character

LI Xiao-ling

G40

A

1009-5152(2010)04-0084-03

2010-07-07

李小玲(1976- ),女,衡阳电大开放教育学院副院长,讲师。

猜你喜欢
大学校园校园文化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浅析大学校园热微环境
大学校园改造更新规划研究
为何用『象牙塔』比喻大学校园?
校园文化建设浅谈
以老区精神打造校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