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奚若教育思想论略

2010-04-11 14:23杨兰英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师资体育学校

杨兰英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张奚若教育思想论略

杨兰英

(湖南师范大学 历史文化学院,湖南 长沙 410081)

张奚若是新中国第二任教育部部长。在主持教育部工作期间,他主张:发展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战线的最重要任务;实施全面教育,解决好学生升学、入学和就业的矛盾;依靠群众开展扫除文盲工作。他的教育思想是我国这一时期主流教育思想的代表,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贡献颇大,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张奚若;教育;思想

张奚若(1889-1973),陕西朝邑(今属大荔)人,著名的爱国民主人士、教育家。早年加入同盟会,参加过辛亥革命,后长期执教于清华大学和西南联大,是著名的民主革命斗士。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法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部长、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会长等职。

1952年11月至1958年2月,张奚若接替马叙伦主持教育部工作,担任新中国第二任教育部部长。在此期间,他广泛调查,深入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既切合实际又富有远见的教育思想,在实践中产生了积极效果,对构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体系贡献颇大,有力地推动了新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张奚若教育思想是在我国从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代表着我国这一时期主流教育思想。研究其教育思想,无论对于深化新中国教育史研究,还是总结新中国教育经验,都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发展师范教育是我国教育战线的最重要任务

1953年,国家先后召开了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高等师范教育会议,会议着重讨论了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和师资建设的有关问题。师范教育的重要性表现在其与普通学校和国家人才培养的紧密联系上,国家工业化建设需要的技术人才和干部大多由各级学校培养,而各级学校的教师队伍则是由师范类学校培养。张奚若在高等师范教育会议上发言说:“高等师范学校办的好坏、数量多少,直接影响中等学校的质量和数量,间接影响到国家培养建设干部的计划。”[1]如果师范教育搞不上来,普通学校的师资就会出问题,国家培养干部的计划也会受到影响。所以“发展师范教育,尤其是高等师范教育,是我们最重要的任务”[2]。那么如何来抓好师范教育呢?张奚若认为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改善师资现状,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1.培养新师资的同时团结好现有师资

张奚若认为,我们大力培养新师资的同时也必须团结、教育好现有师资,两者不可偏废,新旧教师之间应该秉承“彼此尊重,团结一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1]的原则和谐相处,新教师需要改正自己不虚心、自高自大的态度和作风,老教师也应该加强政治理论学习,提高自己的思想业务水平,同时帮助新教师熟悉业务。

针对当时一些高等师范学校有一批未开课老教师的情况,张奚若提出要以积极负责、慎重妥善的原则来安排这些教师,使其能为国家建设发挥作用。他将这批老教师划分为六类,区别对待。观点方法存在一定问题但有专门知识的,应立即使其开课,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思想改造;能够经过一段时间学习开课的,应负责组织他们进修,在一定时期内促使他们能够开课;在本校没有合适工作,但在他校可以发挥作用的,应调整其工作岗位;具有某一专长能够从事研究工作但不符合教学要求的,应分配其至研究工作岗位;既不能开课又不能担任研究工作的,可以考虑调为学校职员或者介绍到中学任教;年龄过大,身体太坏,不能开课且不能工作的,应按照相关制度准其退休[1]。

2.坚持正规学制的前提下积极采取临时过渡办法

国家正规学制规定,师范学校修业四年,师范专科学校进修两年方可执教中等学校。正规学制师资培养的年限较长,难以缓和现有师资供需的矛盾。张奚若认为,在保持正规学制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积极采取一些必要且可行的临时过渡办法来满足中等学校师资的需要。

一方面从师范学校内部入手,根据师范学校和当地教育情况调整毕业生工作方向。这主要包括两种选择,一种是缩短学制,例如,有些师范学院或某些系因为师资条件不足,可以允许其三年级的学生提前一年毕业。另一种选择则是降低对师范类学校毕业生任教条件的要求,“原为培养初级中等学校教师的二年制专修科毕业生”可以通过“改变培养目标并相应地改变教学计划”来担任高中教师[1]。

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师资,张奚若认为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来补充师范教育的不足。其一,利用其他学校教育资源培养师资。例如,综合大学毕业生中可以抽调一批来供应高级中等学校所需师资,体育学院和艺术学院亦可以代为培养相应的师资。其二,张奚若建议“在各级机关团体进行精简机构中,可抽调一批具有适当条件的人员,派到中等学校担任教学工作。”其三,现有师资通过短期培训可以派遣担任更高一级的教学工作[1]。例如,解决中学师资缺额问题就可以提拔一些优秀的小学教师通过短期培训来担任初中教师[3]。

3.发挥好苏联专家的作用

张奚若认为,“积极地向苏联学习是进行教学改革的既定方向。但必须实事求是、有重点、有步骤地进行,并应认真结合中国的实际。”既不能骄傲自大拒绝学习苏联,又不能照搬苏联经验,搞本本主义。

具体到师资队伍建设上,如何结合中国实际,利用苏联经验建设自己的师资队伍和提高师资队伍水平呢?张奚若指出,发挥好苏联专家的作用是学习苏联先进经验的主要途径。具体到实际操作,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第一,要利用中苏友好的大环境,“争取选送一定数量的学生到苏联留学”[1],培养高等师范师资;第二,要充分发挥驻校苏联专家的作用,有苏联专家的师范学校,要明确专家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提高高等师范的师资;第三,可以邀请苏联专家有计划地到各地轮回讲学并举行座谈,亦可利用暑假组织学术讲习会来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第四,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举办大学教师短期进修班,培养和提高师资。

二、实施全面教育,解决好学生升学、入学和就业的矛盾

建国初期,我国的教育事业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学校教育更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张奚若在“全力为祖国培育新的一代”的讲话中列举了一串数据来说明:“就学校教育来说,比较国民党统治时期数字最高的一年(一九四六年),小学生已增加了107%,中学生增加了63.9%,高等学校学生增加了69.9%。”[4]然而快速发展的背后,中、小学校教育依然存在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中小学校都出现了偏重智育,忽视学生美育和体育培养的现象,此外中小学生不能升学,学龄儿童不能入学的矛盾也日益突出。面对这些问题,张奚若提出了要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依靠群众解决好学生升学、入学和就业的矛盾,根据实际发展中小学教育的主张。

1.实施全面教育,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张奚若高度重视中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强调“实施全面教育,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克服“只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道德教育和体育卫生的偏向”[5]。他主张要通过开展好学校的体育工作,支持少年儿童的科学技术和工艺活动,减轻学生负担等方式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三好学生”。

开展好学校的体育工作,首先要认识到体育的重要作用。通过体育锻炼,不仅可以强健体魄,还可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优良道德品质;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对于神经系统的发展起着良好的作用……促进脑力活动”;还可以“在运动中培养学生的爱美观念……培养他们的端正体态及美丽匀称的动作。”[6]而忽视体育,片面强调学习也必将导致学生的健康问题。张奚若特别提到了天津市学校学生健康状况。因为忽视体育锻炼,该市某两个学校患胃病的学生占总数的13.5%,市立三中免修体育的人数达90人,占总数的1/10。其次,要纠正学校体育工作中存在的误区,一方面要反对“放羊式”教育,认为体育只是“小四门”,“搞体育怕影响教学任务不能完成”[6]的错误思想;另一方面也要反对不顾学生的身体状况,强制其锻炼,损害学生健康的行为。再次,体育工作应该结合学校的实际进行,反对因为“营养不好,不能锻炼”,“设备条件差,没办法搞”[6]等理由拒绝体育锻炼。张奚若认为,条件不好固然是事实,但是我们必须要立足现有条件开展必要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适当的体育锻炼是能够促进营养吸收的,而缺乏场地和器械亦可以通过徒手操、舞蹈、武术等锻炼形势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最后,要通过学习相关的体育教育知识,提高学校领导干部和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和业务水平。学校领导干部要加强对体育教学的领导,学校体育教师也要有一定的主动性,主动改良教学方法,指导学生体育活动。

张奚若认为支持少年儿童的科学技术和工艺活动就要反对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对活动的意义认识不够,缺乏对活动的指导和重视的倾向;二是“片面地强调从劳动教育观点出发,通过活动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忽视了发展他们的思维能力,忽视了培养孩子们掌握生产的技能,忽视了在活动中贯彻政治教育”[7]的倾向。他指出,开展少年儿童的科学技术和工艺活动是全面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部门、学校、教师都必须充分重视,要把它当作实施基本生产技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将其与整个教育过程结合起来,不仅要配合课堂教学,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开展活动。另外,社会各界也应给予相应的支持,特别是科学技术部门、厂矿、农场等部门要为活动开展提供便利。各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该参与指导学生的科学技术和工艺活动,培养祖国的新一代。

张奚若敏锐地觉察到中小学教育存在有片面追求教学质量、加重学生负担的现象,提出要改正学校教育中的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错误,批判“以多为胜”的思想,认真贯彻教育部的教学计划,想尽办法减轻学生负担。他认为“减轻学生负担的根本办法,是改善教材,提高教师和领导干部的水平”[8],但是这只能作为长期的方针来执行。我们要寻找其他的有效方法来控制学生的课业负担。首先,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教学领导,发挥对学校的监督作用,制止学校和教师给学生增加不恰当的课业负担。例如,不能给学生布置过多的课外习题,特别是反对布置那些既难解又不能增长知识的习题。其次,要严格执行教育部关于中小学生课时和自习社团活动的限制规定,不得变相地增加学生课业活动时间。再次,要纠正“揠苗助长”的教育模式,反对填鸭式教育,提倡全面教育理念,使学生德智体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2.解决好学生升学、入学和就业的矛盾

1957年出现了大量的高中和初中毕业生不能升学,相当数量的学龄儿童不能入学的现象,社会上也存在有一定程度的紧张情绪。学生升学、入学和就业的矛盾解决不好将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建设大局。张奚若指出要积极引导群众,依靠群众,突出劳动教育,缓解社会紧张情绪,逐渐形成新的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社会风气。

首先要引导群众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不能只看到当前中小学教育面临的困难,还要看到建国以来,学校教育取得的长足进步;不能只看到眼前教育事业的大发展,还要看到国家长远的建设规划。张奚若强调,要引导群众了解国家建设方针,认识到中小学教育和师范教育,教育事业和工业建设之间的关系。中小学教育依赖于师范学校师资的培养,当下师资培养严重不足已经影响到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他指出,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文化教育建设必须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予以发展”。如果教育事业“企图越过经济建设的发展,那就必然会分散重点建设的力量,影响工业化的实现,动摇社会主义建设的根基,结果是使教育事业的发展缺乏物质保证”[9]。

其次,要依靠群众,通过发挥学校和社会潜力缓解入学压力。一方面学校要挖掘潜力,推行二部制,建立健全学校网络;另一方面要充分发动群众,利用社会资源办学。适当地增加民办小学的数量,提倡机关、厂矿企业办学和街道利用机关房屋办学。张奚若着重提到了民办小学的问题,指出“怕麻烦”、“怕背包袱”、“怕不正规”、“怕办不好”[8]思想的错误,认为因地制宜,多办学校,多收些学生,能够使较多的学龄儿童获得学习的机会。

再次,要批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和“学而优则仕”的有害思想,大力宣传劳动教育,提倡劳动光荣的新风尚。这就要求我们要从学校、学生自身、家庭教育和社会因素等多方面加以引导。第一,学校教育要高度重视劳动教育,将劳动教育视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学生对生产劳动形成正确的认识。第二,学生自身要“明确认识自己的学习目的,就是为着更好地从事生产劳动,提高劳动生产率”成为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有文化教养的劳动者”[9]。第三,家长应该说服子女继承艰苦奋斗的光荣传统,投身生产劳动。张奚若指出,“特别是高级干部和高级知识分子,首先应该以身作则。如果自己的孩子没有机会升学,就要积极说服他们从事劳动。”[9]第四,社会上要宣传好劳动光荣的社会主义新风气,树立典型。接收毕业生的单位、厂矿和公社也应该积极做好毕业生的思想工作,主动解决好毕业生的生活生产需要。

三、依靠群众开展扫除文盲工作

扫除文盲工作一直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关系到国民教育的基础是否牢靠,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张奚若主张,要依靠群众进行扫除文盲工作,“不断克服右倾保守思想和急躁冒进情绪”[3]。努力完成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七年内基本上扫除全国青壮年文盲的指示。

充分贯彻群众思想,发挥群众在扫盲工作中的作用,要求我们必须做好群众宣传工作,让群众认识到扫盲的重要性,使群众的社会主义觉悟和积极性得到提高。张奚若指出,要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广泛动员和组织一切识字的人去教不识字的人,组成千百万人的一支大规模的扫盲队伍”[10]。

随着扫盲运动的开展,扫盲工作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方面,1952年到1955年,三年内小学教育只增长了4%;另一方面,某些地区则出现了不顾自身实际擅自加快扫盲进度、强迫群众学习的错误做法。张奚若强调各地各部门应该依照自身的实际情况,纠正扫盲运动中的错误,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扫盲工作。具体到每个阶段来看,1956年经过党中央毛主席的指示,全国各地掀起了学习知识文化的高潮。张奚若认为,“我们必须充分看到目前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全面进展的形势,充分理解群众要求文化的热情”,彻底克服右倾保守思想,只要按照“生产需要、群众自愿、数量和质量相结合的原则”[10]进行扫盲运动,就不用担心犯盲目冒进的错误。而扫除文盲运动进行了半年以后,右倾错误思想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是又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急躁冒进情绪。张奚若则率先进行了自我批评,认为是教育部领导本身头脑发热助长了急躁冒进情绪的发展,然后要求在接下来的工作中,贯彻反对右倾保守主义的同时反对急躁冒进倾向的指示,稳妥可靠地推进扫盲工作进程。

张奚若的教育思想基本上适应了国家工业化建设对教育事业的要求,推动了新中国教育体系的初步形成。在其担任教育部长的五年里,中国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1953年高等师范学校在校学生较1946年增长了1倍,1954年中学学生达358万余人,小学学生达5119万余人,均大大超过了旧中国历史最高数字。

张奚若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减轻学生负担和重视学生的劳动教育等一系列思想在当下教育发展环境中仍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虽然因为当时社会政治大背景的限制在扫除文盲运动中犯了一些错误,但是瑕不掩瑜,张奚若为新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做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1]张奚若.关于全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基本情况和今后方针、任务的报告[J].人民教育,1954,(1):13-16.

[2]张奚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关于普通教育工作的发言[J].人民教育,1954,(10):16-17.

[3]张奚若.目前国民教育方面的情况和问题[J].人民教育,1956,(7):8-11.

[4]张奚若.全力为祖国培养新的一代[J].人民教育,1953,(1):5-6.

[5]张奚若.教育部批转黄啸同志对河北省教育厅的视察报告[J].人民教育,1955,(1):10.

[6]张奚若.学校行政应切实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指导[J].人民教育,1953,(12):5-7.

[7]张奚若.积极领导与支持少年儿童的科学技术和工艺活动[J].人民教育.1955,(9):15.

[8]张奚若.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张奚若的发言[J].人民教育,1955,(9):12-14.

[9]张奚若.关于中、小学毕业生升学就业问题和学龄儿童入学问题[J].人民教育,1957,(7):3-5.

[10]张奚若.全面规划、依靠群众、大力扫除全国青壮年文盲[J].人民教育,1986,(1):7-9.

On Zhang Xiruo’s Educational Thought

YANG Lan-ying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Zhang Xiruo,as the second minister of education,has advocated during his term that top priority is to develop normal education,in particular higher normal education,that we should implement comprehensive education to enhance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in order to ease the conflicts between furthe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and that we depend on the masses to eliminate illiteracy.His thought on education which represents a mainstream in the educational circle has made great contribution to the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educational system and vigorously boosted educational undertaking in new China.

Zhang Xiruo;education;thought

G42

A

1000-2529(2010)04-0084-04

2010-03-05

杨兰英(1970-),女,湖南靖州人,湖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博士。

(责任编校:文 一)

猜你喜欢
师资体育学校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师资介绍
第二节 2015年法学专任教师师资情况
2016体育年
中国和主要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师资职前培养体系比较
我们的“体育梦”
学校推介
幼教师资培训班在京开班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