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2010-08-15 00:49杨芦德徐明晨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英语课程学习者大学

杨芦德,徐明晨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0)

论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杨芦德,徐明晨

(扬州职业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0)

电影教学是一门集语言、画面、音响三合一的综合艺术,电影中原汁原味的听说素材、精彩的故事情节、丰富的文化,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积极性。电影教学引入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课堂中,能减轻学生语言学习的焦虑,在培养学生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的教育方面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英文电影;大学英语;应用

21世纪是国际化、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因此,英语教育手段与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现代外语教学手段要充分利用教学软件、计算机辅助教学、网络的建构与运用。新的教学方法要求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是将拷贝检索到的知识信息讲给学生听,而是让学生亲身参与、讨论并体会。英语电影是将文化学习与语言学习相结合的一种很好的学习载体。将优秀的英文电影应用于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之中能够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应用是对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尝试。

一、利用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理论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提出“输入假设”和“情感过滤假设”二语习得的理论,输入是外语学习的首要环节。按照输入假设的观点,教师应该让学习者接触到大量具有实际意义、生动有趣并要有所关联的信息。英文电影就是这样的一种可以提供学习者自然习得语言生动的方式。克拉申还指出,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心理上会产生一种语言吸收障碍,阻碍了学习者把可理解的语言成分全部运用在语言交际中,他把这种障碍叫做“情感过滤”。“情感过滤”是由于缺乏自信心或焦虑而造成的。他认为如果学习者学习动机大,自信心很强,态度积极肯定,情绪稳定,那么他们对语言输入的刺激过滤作用就小,因而获得的输入就多。反之,过滤作用就大,获得的输入就少。基于这一假设,在课堂上,应使学生的情感过滤处于较低的状态,也就是说,可以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情感过滤程度。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教育技术在高校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的普及和应用。融视、听、说为一体的影视课将语言学习与运用语言的实践相联系,使传播知识和接受知识的通道加宽。英语经典电影画面精美、情景生动、语言地道,影片中丰富的文化背景向同学们提供了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等风土人情,极大地丰富了外语教学的内容,创造了地道逼真的英语学习环境,打破了传统教学的局限。同时,英语电影语料真实,教师选择比较贴近学生生活的英语电影应用于教学之中,能营造出使学生如同儿童在母语习得过程中没有压力的学习环境,从而降低学生语言学习的焦虑,使学生自然地融入到学习情景中。

近几十年兴起的建构主义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

英文电影内容丰富,动听的音乐、优美的画面和迷人的异国风土人情使学生的视觉听觉思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同时,电影是对人类生活的再现与模拟加工,它能提供真正的语境仿真环境。特别是电影的情感感染力极强,嬉笑怒骂、悲欢离合等场景对观看者的心里有极大冲击力,能让学习者感受真正的外语氛围,从而能够非常有效地增加对语言现象的准确理解和记忆。因此,英文电影应用于大学英语教学课堂能极大地调动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著名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学习兴趣是学生有选择地、愉快地进行学习的心理倾向。兴趣支配着学习动机,而动机又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驱力。因此,学生在观看英文电影的同时可以感受体验到真实的生活环境,在自然的语言习得过程中理解跨文化交际的差异,使他们在接受信息的同时构建语言,发展言语能力。因此,英文电影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应用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尝试

二、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应用

但是要上好英语影视课,使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达到应有的效果并非易事。影视课在外语学习中的巨大潜能和优势能否充分发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此门课程的正确认识和实践、教师如何驾驭控制课堂和如何准备课件和教学材料。影视课上学生与教材是输入与被输入的关系。根据克拉申的输入假说,语言学习首先要保证输入是可理解性输入才能产生效果,输入不能过难,也不能过易,要稍高于学习者目前的语言水平,让其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进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激发学生参与的欲望,积极引导他们表达出对片中人物、内容、情节、寓意的感受,与学生共同探讨片中经典的对白和西方文化在语言交际中的体现。下面通过笔者在大学英语课程中使用的电影《毕业生》为例,探讨英语电影在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中的实际应用。

(一)观片之前导入文化背景

电影是一面镜子,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的最直观、最生动的反映。它涉及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了当时时代突出的社会问题。教师在授课前对英语电影的文化背景要有足够的了解,不断补充相关知识、完善自我,才能为电影语言的精讲注入活力。下面,笔者以教学使用中的《毕业生》电影为例。在欣赏《毕业生》之前,教师要通过头脑风暴的形式先加强学生对这部电影的文化背景的了解。

《毕业生》是1967年上映的电影史上里程碑式的经典,以写实主义的手法,刻画了一个内心孤独无助茫然的大学毕业生逐渐成长并寻觅自我意识的成长过程。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人们开始对维系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旧秩序、旧传统的合理性产生质疑,形形色色的反体制社会思潮风起云涌:黑人解放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反越战运动以及性解放、同性恋、嬉皮士,都体现了新一代的思想观念的颠覆性与破坏性。这部电影揭示了当时美国社会所带给人民的彷徨和迷茫,尤其是给年轻一代的困惑。主人公Ben代表了美国整个60年代的青年。他们属于二战后婴儿潮(Baby boom)时出生的一代。他们的成长过程相对平坦,富足,不同于经过打拼才取得成就的父辈,他们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缺乏奋斗目标和干劲。同时,Ben这一代人正处于从青春期进入成人世界的十字路口。

在观看电影之前,这些文化知识内容的导入会帮助学生构建一定背景图式和文化模式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影片,克服学生在认知上的障碍。这部电影加强了同学们对美国60年代的历史的了解,从而对美国社会有了客观正确的认识。

(二)观片之中注重语言输入

在电影英语里,有很多的文化性的表达法出现,这些表达法充分地反映了语言的生命力,也正是我们要通过电影学习地道英语的重要原因之一。电影《毕业生》影片的语言简洁明了,又非常的实用,非常值得语言学习者观赏和效仿。下面,笔者举两个例子。

例1:

Ben:I drove Mrs.Robinson home.She wanted me to drive her home so I drove her home.

Mr.Robinson:Swell.I appreciate it.

Ben:She's upstairs.She wanted me to wait down here till you got home.

Mr.Robinson:Standing guard over the old castle,are you?

在以上所举的例子里,Mr.Robinson夸奖Ben非常的有绅士风度,使用了一个我们所不熟悉的表达法。但是由字面的意思看去,我们恍若回到中世纪,见到那时的骑士城堡外为自己的心上人守夜,以表示对她的忠诚,由此使我们不由地想起了中文里“护花使者”的表达。

例2:

Mrs.Robinson:In order to keep Elaine away from you,I am prepared to tell her everything.

Ben:I don't believe you.

Mrs.Robinson:Then you'd better start believing me.

Ben:I just don't believe you would do that.

Mrs.Robinson:Try me.

在这个例子里,我们可以感到语气对口语表达的重要性。Mrs.Robinson威胁Ben要告诉自己的女儿他和她的婚外恋。而Ben不相信,因此Mrs.Robinson用了威胁的语气恶狠很地说到:“你试试!”我们看到,看似简单的Tryme原来有如此的威力,让人不寒而栗。其实这是电影场景所起的作用,大家可以通过视觉效果观察出并听出很多以前没有注意到的对于口语很重要的语言素材。

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声音资料,会对大家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极大的帮助。我们可以感受到电影英语语言的生活化和真实性。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了解和习得当下的流行语言以及口语体的特殊用法、交际语的适用情景和丰富的肢体语言,从而使学生全方位地感受语言,弥补了传统英语教学较为注重书面语的不足。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全方位加强学生的语言输入。

(三)观片之后强调语言输出

电影与各种道德教育手段一样将社会道德要求传输给观众,大学生思想活跃但又不成熟,正是人生观树立的人生重要时期。语言教师也担负着做好学生思想工作的责任,针对学生的思想倾向选择与伦理道德相关的电影进行教学,使学生能够接受其传输的价值导向和道德要求,有益于树立大学生正确观念,也便于他们用正确的视角来解读西方文化。因此,看完《毕业生》这部电影以后,笔者要求学生写出一篇不少于500字的影后感,从自身出发真实地写出这部电影触动自己灵魂的内在的东西。

有的学生写到:“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双翅膀,在梦想的世界里自由、骄傲地飞翔着。可是,一旦我们踏出校门,对现实的一切非常迷茫,原来那双理想的翅膀离现实竟是如此之远。 我们该去哪里,未来会怎样。就像《毕业生》里的Ben,一个绝对优秀的学生,做过编辑、主编、辩论队员,获得过奖学金等等,但在走出社会之后,一样恐惧而迷茫……人总得在荒唐中才能找到自己的方向,或者说当自己被荒唐弄伤了以后,才会放弃自己的妄想。我想,我们不妨也找一种方式来伤害自己,然后再慢慢成长吧。”

有的学生写到:“影片中Ben穿着潜水服从屋子里走出来,潜水面罩就是Ben的保护网。这是Ben的内心独白,在每一个刚刚踏入社会的人眼中,所有恶意或善意的忠告,都将被隔离出他们的世界。匆匆潜入水中,就是他急切想摆脱一切世俗的反映。有时候,当我们无助迷茫的时候,真是巴不得自己可以轻松无忧地从世界上蒸发,不带一丝牵挂。可我们必须面对现实,暂时的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水底的世界纵然可以寂静无声,可我们总归要浮出水面。这就是生活,逃亡着,抗争着,恐惧着,面对着……不得不承认,它所反映的忧郁烦恼与解脱,已不再是60年代人所独有的,而是所有即将步入社会的青年需要面对的问题。对于所有将要踏上社会的年轻人,在迷茫阶段的指引忠告往往是起不到作用的,关键是要让他们打开那层隔膜,在自己寻找的过程中,迷茫总会变成不迷茫的!”

[1]杨慎生.优秀电影文学视听系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2]李月林.英语电影欣赏教学新探[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2).

[3](英)Andrew Lynn.英语电影赏析[M].霍斯亮,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4]王琦.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5]吴旭东.《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方法与实践[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G642

A

1673-0046(2010)12-0129-03

猜你喜欢
英语课程学习者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以高级英语课程为例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大学求学的遗憾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汉语学习自主学习者特征初探
金融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大学英语课程委婉语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