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狂人日记》对封建家族制度的批判

2010-08-31 03:58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0年7期
关键词:狂人日记封建礼教鲁迅

尹 琨

【摘 要】鲁迅创作《狂人日记》既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从思想文化方面推进中国现代化进程,也与其个人生活经历有关——婚姻悲剧。在今天提倡和谐社会、民族复兴的大背景下,学生理解鲁迅的《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的主题有一定的困难。重读本文,对建设现代化的中国仍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鲁迅 《狂人日记》 封建礼教 家庭制度

《狂人日记》“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这句话对今天的高中学生来说难于理解,甚至有些迷惘。因为近年来,悄然兴起的“个人历史”写作,流行的电视剧,给我们带来的历史叙事往往充满怀旧情绪,譬如《林氏家风》、《曾国藩家书》、《大宅门》等,表现的无不是父慈子孝和传统的家风维系家人和睦关系。所有的这些和五四时期以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中国家族的认识相悖。所以有重探《狂人日记》中鲁迅的对封建家族制度深刻批判,重提鲁迅倡导个人自由主义思想的必要。

五四时期,以陈独秀、鲁迅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对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进行深刻批判有其特定的历史原因。他们认为封建家族制封建礼教度阻碍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洋务运动技术救国失败,辛亥革命后社会制度的变化甚微,有识之士转向从思想文化方面的根本解决,认为个人自由的倡导是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二十世纪上半叶,家族尚兴旺,但家族制度在如潮而至的新思潮中已经被视为万恶之源。陈独秀认为,东方和西方的根本区别在于西方社会把个人作为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而东方的中国则把家族作为基本单位,三纲五常的儒学伦理正是这种家族结构理念的支撑。陈独秀在《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一文中指出“宗法社会,以家族为本位,而无个人权利,一家之人,听命家长”,将家族与个人自由对立起来,号召破除传统的家族制度。

鲁迅与陈独秀一样,以进化论为基础,站在对传统价值批判的立场上剖析了儒教道德的“非人道主义”性。鲁迅认为,要创建中国的“近世文明”,“首在立人”,而实现“立人”的关键是要有一批张扬“个体精神自由”的“精神界之战士”。

另外,在生活实际中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扼杀个人精神造成的悲剧,鲁迅有切身感受。鲁迅和朱安的婚姻悲剧,巴金大哥之死,这些是许多有识之士从大家族走出成为大家族“叛逆者”的原因。

家族制度是破坏个性的“万恶之源”。

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传统家族的批判大大激发了文学家的灵感和想象。鲁迅的很多作品,都是以揭露儒教伦理的非人道主义、倡导个人自由思想为主题的,在《狂人日记》里,作者通过象征和暗示,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狂人形象——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家族制度反封建礼教的启蒙者。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一篇振聋发聩的千钧之作,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杂志第四卷五号,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当时《狂人日记》这篇小说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它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猛烈抨击“吃人”的封建礼教的小说,也是新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现代白话短篇小说,开辟了我国现代小说发展的新时代。

《狂人日记》的主题明确,作者在《呐喊·自序》中提及它产生的缘由——“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己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又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中指出它“意在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

《狂人日记》以西方个性解放来唤醒国民,认为维护封建礼教的家族制度的本质就是“吃人”。吃人要从自由主义的层面去理解,“吃人”就是对人的自由个性的践踏,是指精神的“吃人”。传统家族制度消灭个人独立的思想,用一元化的观点意识“统一”大家的思想,使每个个体失去的思考能力,只好人云亦云,形成集体无意识,愚昧无知,不会讲理。比如第八节写到一个“年纪二十左右”的应该是学问的人,在无法掩饰“吃人”真相时却把“从来如此”作为“吃人”的正当理由。遭到“狂人”反诘时,却说“我不同你讲这些道理;总之你不该说,你说便是你错!”《药》的华小栓为愚昧所吃,《孔乙己》的孔乙己被科举制度所吃。

被吃的人中,孩子是最大受害者,封建家族制度就是“杀子文化”!传统的家被看成封建社会的冥顽象征,家庭是禁锢个人的牢笼。他们认为老一代代表着邪恶、残忍,年轻一代当然代表着正义、良知、希望。如“割股疗亲”,这种封建社会的一种愚孝行为,作者进行无情的批判。日记第11小节有完整的叙述:

我捏起筷子,便想起我大哥;晓得妹子死掉的缘故,也全在他。……母亲哭个不住,他却劝母亲不要哭;大约因为自己吃了,哭起来不免有点过意不去。如果还能过意不去,……妹子是被大哥吃了,母亲知道没有,我可不得而知。母亲想也知道;不过哭的时候,却并没有说明,大约也以为应当的了。记得我四五岁时,坐在堂前乘凉,大哥说爷娘生病,做儿子的须割下一片肉来,煮熟了请他吃,才算好人;母亲也没有说不行。一片吃得,整个的自然也吃得。但是那天的哭法,现在想起来,实在还教人伤心,这真是奇极的事!

这真是奇极的事!这真是五千年文明古国的悲哀!借用人类学的概念,西方文化是“杀父文化”,中国文化则是“杀子文化”。儒家对“孝”做出了高度的评价,“孝”实际上就是父母权威的化身,家族制度和国家制度恰是依靠“孝”来维持其生命力,“孝”破坏了人性。“孝”、“忠”、“悌”等儒家道德只是對“君”和“父”、“长”和“上”才具有存在意义,而对臣、子、幼和下只具有服从的义务。

这种思想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延续。快要被人们健忘的克拉玛依火灾,一句“让领导先走”让200多名儿童葬身火海,而官员们竟然无一人伤亡!在中国,今天仍有一宝马车司机因为一个4岁的儿童划了他的车,竟然动手打了孩子一耳光!与今天的西方是儿童的天堂相比,简直不可思议!以美国的校车为例可以看出,西方是儿童的天堂。美国的校车的路权是非常高的,有特权优先通过、停靠。校车停靠时即使总统座驾,也不能从旁通过,行车时一般的车更不能随便超越。如果碰到校车靠边停,学生上下,迎面过来和后面的车都是停着等待的。

这就是今天重读《狂人日记》的原因。

由此,不难看出《狂人日记》主题思想的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鲁迅批评封建家族制度罪恶,希望瓦解传统大家庭。《狂人日记》表现出鲜明的启蒙主义的思想特征,狂人彻底瓦解和撕破了常人世界平和安全的表面状态及表层秩序,直达其最残酷、最黑暗的深层,不仅在表征意义上指出了仁义道德对人性的扼杀,更指出了它残酷的极限,进而揭示了民族集体无意识、毫无个人自由的存在,这就从根本上暴露了封建伦理秩序的全部荒谬性,否定了家族制度存在的价值,从更深层次摇撼了统治中国社会几千年的封建传统文化的根基。

作品除揭露外,还包含歌颂,歌颂狂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坚信真的人必将埋葬自愿吃人与自甘被吃的人,坚信新的世界必然来到,富有理想主义色彩。

重读《狂人日记》,秉承五四运动新文化倡导个人自由精神,在今天仍然是任重道远!

★作者单位:广东省开平长师中学。

猜你喜欢
狂人日记封建礼教鲁迅
论鲁迅对启蒙的怀疑
孔乙己
鲁迅《狂人日记》的隐喻式写作风格探讨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浅谈《狂人日记》中的隐性对话
鲁迅对人性的考察和有关国民性的改造
《西厢记》和《牡丹亭》之爱情比较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阿迅一族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