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人日记

  • 狂人日记》与《河童》疯癫叙事的比较研究
    要:鲁迅的《狂人日记》和芥川龙之介的《河童》都塑造了患有精神疾病的“狂人”形象,但目前学界鲜少从疯癫叙事的视角来探究二者的异同。研究发现,二者的同质性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以疯癫叙事建构“理性与非理性”辩证统一的复调话语体系;通过细致刻画狂人的病症,形塑狂人的艺术形象,进而搭建架空的叙事空间;借助疯癫叙事隐晦地批判社会现实。它们的异质性则表现在《狂人日记》侧重批判封建礼教文化,而《河童》侧重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关键词:鲁迅 《狂人日记》 芥川龙之介 《河童》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3年9期2023-09-01

  • 反封建的复杂与艰难:众人 · 家人 · 狂人
    【摘要】《狂人日记》是鲁迅反封建礼教开创性与典型性的作品,其展现出来的反封建礼教思想是复杂的,道路是曲折的,主要体现在文中的“众人”“家人”和“狂人”这三要素中。学界对《狂人日记》的研究虽细且广,对反封建礼教的理解也相当深入,却鲜少有人细致地就文章的“众人”“家人”“狂人”三个要素探讨反封建礼教的复杂性与艰难度。故笔者将基于《狂人日记》文本,从“众人”“家人”“狂人”三个要素出发,分析“狂人”的社会环境、家庭情况及自我成长过程,从而探寻其中的反封建礼教的复

    今古文创 2023年27期2023-07-21

  • 论鲁迅对启蒙的怀疑
    摘 要:《狂人日记》的独特之处在于:启蒙的故事外面还有一件疯狂叙事的外衣,构成了鲁迅启蒙叙事的别样风貌。带有文化原罪的疯人是《狂人日记》的不可靠叙述者。疯人是一个先觉的启蒙者,病愈后,启蒙主体彻底瓦解。基于对进化论的相信,鲁迅获得了保持启蒙姿态的动力。但是,鲁迅又通过对“孩子”形象的续写,表达了对启蒙的怀疑。启蒙者的悲剧在于明知道自己为之牺牲生命的“庸众”却不能理解启蒙的真正意义,但是,启蒙者只有在面对庸众,并拯救庸众的过程中才能彰显自己的生存意义和本质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 2022年6期2022-06-23

  • 塔哈·侯赛因《日子》与鲁迅《狂人日记》创作差异分析
    ,而鲁迅的《狂人日记》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小说中的故事可以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生活,让自己的社会经验变得更加丰富。两部小说都在不同层面深深影响着全世界的人们。关键词:塔哈·侯赛因;《日子》;鲁迅;《狂人日记》塔哈侯赛因与鲁迅先生两位均是各自国家文学界泰斗级别的人物。对各国的文学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塔哈·侯賽因是埃及现代文学著名的作家和文艺批评家,并被视为现代“阿拉伯文学泰斗”。鲁迅先生则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两位文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2年6期2022-04-20

  • 论现代文学小说本语创建之一现代神话《狂人日记
    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所蕴含的历史与人类命运的密码,重塑《狂人日记》在现代文学史上的神话地位。关键词:自维存在;神本意识;基因革命;神权失语1基因语境本体核心自维存在现代意象结构符号化《狂人日记》源于神本本体对生命存在符号式追寻,神本本体自我定位是指(1)作者的神本定位在《狂人日记·现代神话》中对现代语境中自 我生命与古老历史语境生命存在惯性同构做了延伸与重构。(2)作者角  色的神本定位在中将欲揭示真相的主人公设置为狂人,其寓意大有来头:其①是指被关进“

    科技研究·理论版 2022年3期2022-02-19

  • 中国室内歌剧音乐—戏剧结构研究 ——以《狂人日记》《赌命》《画皮》为例
    的室内歌剧《狂人日记》在国际上大获成功,自此激起中国作曲家创作室内歌剧的热情,同时奠定了中国室内歌剧由中国(华裔)作曲家创作、用中文演唱、讲述中国故事、采用中西融合创作理念为主的创作基础,从而为中国歌剧的创新发展、推广传播开辟了一条新路径。在近30年的发展历程中,我国涌现出多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室内歌剧。《狂人日记》(1994)、《赌命》(2003)和《画皮》(2018)是其中三部代表作,分别诞生于距今30年来的不同时段。虽然它们题材不同、风格迥异,但不可否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21年4期2022-01-06

  • 狂人日记》译者风格:一项基于语料库的研究
    )0 引言《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对其外译本的研究有利于促进近现代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而基于语料库对《狂人日记》的译者风格研究则有利于促进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外译本,促进鲁迅作品的海外传播和文化交流。笔者首先以“语料库AND《狂人日记》”为关键词在知网进行高级检索,结果显示,朱冬青(2014)基于语料库研究了《狂人日记》的语义韵。然后以关键词“语料库AND《狂人日记》OR《狂人日记》英译/翻译/译本AND译者风格”进行检索,结果显示空白。最后输入

    外国语文 2021年5期2021-11-15

  • 鲁迅《狂人日记》的翻译研究
    以鲁迅小说《狂人日记》的翻译文本为基础,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概念隐喻理论来研究翻译技巧,运用概念隐喻理论对语料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找出其中的隐喻,探讨如何将这些英语语料准确地翻译成中文,使译文更加符合原文的意思。隐喻是认知语言学的重要概念,鲁迅的小说大量运用了隐喻的写作手法。鲁迅的作品被许多人翻译过,这里选取的是由杨宪益和戴乃迭共同翻译的译文,翻译的文字反映了鲁迅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生活。关键词:概念隐喻 鲁迅小说 翻译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 随着乔治·莱

    文学教育·中旬版 2021年10期2021-10-29

  • 恐惧心理与英雄意识的缠叠
    利于拓宽对《狂人日记》乃至鲁迅小说的整体解读视域,为新时期的鲁迅研究贡献一份绵薄之力。关键词:《狂人日记》 情绪线索 恐惧心理 英雄意识关于《狂人日记》的解读延续百载,时至今日仍是学界关注的重点之一。笔者发现,在“吃人”这条表面文本脉络的背后,隐含着一条贯穿全文,却又极易被忽略的情绪线索,即“怕”与“不怕”这两种心理的交缠叠合。关于“怕”的直接描述以及与其相关的别样表达,在整篇小说中反复出现,对此,李今指出,“作为小说构思核心的论点”,“我怕得有理”具有“

    名作欣赏·学术版 2021年9期2021-10-04

  • 狂人日记》中的二元对应关系探究
    学的发端,《狂人日记》自发表以来就不断激发着人们的阐释热情。本文试从整体的角度探究《狂人日记》中二元对应关系,以此来进一步探讨小说核心“吃人”之要旨。【关键词】 《狂人日记》;二元对立;“吃人”意象【中图分类号】I2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13-0004-02作为现代文学的第一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创作于“五四”时期,正是文学和文体大解放

    今古文创 2021年13期2021-09-10

  • “狂人”“/小传” ——鲁迅与“林译小说”的初遇,兼及《狂人日记》材源问题
    卷第五号的《狂人日记》是时在教育部任职的周树人以“鲁迅”笔名发表的第一篇小说,也是现代文学史所公认的中国新文学的第一篇小说。对于这部开天辟地的经典之作,鲁迅多年后的态度却是异常谦卑,声称“但我的来做小说,也并非自以为有做小说的才能,只因为那时是住在北京的会馆里的,要做论文罢,没有参考书,要翻译罢,没有底本,就只好做一点小说模样的东西塞责,这就是《狂人日记》。”①鲁迅:《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最初印入1933 年6 月上海天马书店出版的《创作的经验

    东吴学术 2021年1期2021-04-14

  • 浅谈鲁迅《狂人日记》的写作角度和主题表达
    堂堂摘要:《狂人日记》写于20世纪初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有着自身特殊的历史背景。其文本结构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小说的引子,另一部分是日记。小说的引子部分统领日记部分,日记部分是小说的主体。小说在两个结构组成中均运用了第一人称去叙述,两个“我”角色不同,过渡自然。鲁迅这样巧妙转换写作角度,由一个造访者转换成“狂人”,由此而产生了作品独特的美学价值:直观形象、象征意味、直入主题、表达深刻。关键词:《狂人日记》  写作角度  象征意义  主题深刻《中国现代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6期2021-03-25

  • 狂人日记》的“作者”结构解码
    摘  要:《狂人日记》中的“作者”结构运用与传统小说相比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面貌,此类结构的存在为文本的真实作者鲁迅服务。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狂人-医者-鲁迅”三位创作者建立起的俄罗斯套娃结构探索文本原作者鲁迅的文本地位,以及《狂人日记》多重“作者”结构存在的原因,以期为文本意蕴内涵的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狂人日记》;作者结构;隐含作者;叙事视野作者简介:雷可儿,女,华南师范大学新闻学本科生,重点研究小说的叙事视野与结构。[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

    青年文学家 2020年32期2020-12-08

  • 狂人日记》的时间诗学
    本文认为,《狂人日记》中的“时间”,是充满了象征意味的“时间”,体现了鲁迅的诗学追求,它是“铁屋子”这一“空间”的形象化艺术呈现。《狂人日记》中狂人所记的日记不注年月日,即为“从来如此”的中国历史的一种象征,也是中国传统“历史循环”的一种象征。在“从来如此”这种循环论集体无意识的围攻和压迫下,狂人这一“天才”最终消隐,狂人发现的进化时间观所开启的铁屋子的窗口重新被众人关闭。日记一共13则,13这个“时间”数字,意味着狂人身上不仅有尼采、章太炎的影子,而且还

    名作欣赏 2020年11期2020-11-19

  • 狂人日记》欧化语法研究
    法的角度对《狂人日记》语言特色进行具体分析,挖掘出鲁迅小说语言欧化的特色,体现了鲁迅在白话文创作和运用方面的改革和创新。关键词:鲁迅;狂人日记;语言;欧化作者简介:罗星(1984-),女,汉,广西桂林人,中南民族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词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20)-20-0-01现代汉语书面语从文言过渡到现代白话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受到西方语言等外来语法的影响,模仿西文文法等精密的形式结构来改

    青年文学家 2020年20期2020-07-26

  • “疯癫”的中介:论《狂人日记》《金锁记》中的“疯癫”形象
    涵。文章以《狂人日记》中的狂人与《金锁记》中的曹七巧,两个疯癫形象为例,分析其疯癫的成因,揭示理性话语下国民“吃”与“被吃”的生存本相,表达对病态人性背后的病态社会和病态文化的反讽与嘲弄。关键词:“疯癫”;《狂人日记》;《金锁记》一、“疯癫”形象界说何谓疯癫?论述文学作品中的“疯癫”形象,首先便要对“疯癫”做一个界定。“疯癫”是一个被不断认识和发展的概念,对它的阐释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现代汉语词典》对“疯癫”的解释是:“神经错乱,精神失常”,近似于现代医

    读书文摘(下半月) 2020年11期2020-05-26

  • 狂人日记》和《一个温和的建议》创作手法分析
    讽刺大师。《狂人日记》是鲁迅第一篇白话小说,“意暴露家族制度和礼教的弊害”[1]。小说无情地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罪行,抨击了封建制度及文化思想的腐朽性,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斯威夫特是18世纪英国伟大的讽刺小说家和政论家,他以辛辣独特的文笔和冷峻的态度对英国政府和爱尔兰的地主阶级进行严厉抨击,为爱尔兰人民的疾苦同情呐喊,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议论文《一个温和的建议》。这两部作品虽然体裁不同,但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一、创作主题面对黑暗的现状,鲁迅和斯威夫特都借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年1期2020-01-16

  • 一篇类似《狂人日记》的文学理论文章
    要]鲁迅的《狂人日记》与周作人的《人的文学》都是中国新文学史上重要的、标志性的经典作品,如果将这两篇文章进行对照细读,可以发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和周作人在文学和思想战线上的呼应和互动。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可以说是对鲁迅的《狂人日记》命题的延伸解读和理论阐释;而鲁迅的《狂人日记》,则是周作人的《人的文学》所倡导的理论之最完美的文学范本。从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不细读《人的文学》,就不会更深刻地理解《狂人日记》。将这两篇作品进行互文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经典文

    关东学刊 2019年5期2019-12-02

  • 浅析《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形象
    娟摘 要:《狂人日记》发表一百年之后,广大评论者依然无法对狂人形象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关于这一问题,依然是学界关注的重点。本文收集整理有关研究成果,试图发现研究者对于这一形象的不同认识,达到深入理解狂人形象的目的。关键词:《狂人日记》;狂人形象;启蒙主义;文化符号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该作品自问世以来的一百年間,研究成果层出不穷,百家争鸣。众多的研究者、评论者采用不同的方法,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了许许多多发人深省的研究成果

    新一代 2019年20期2019-11-30

  • 论余华小说《活着》中福贵的生存策略
    迅;林语堂;狂人日记;眷顾;弃绝余华的作品里充满了大量的暴力、苦难和死亡[1]。因此他笔下的《活着》这部小说全篇给人一种悲苦,凄惨的氛围。以局外人的视角,听福贵讲述了他的一生以及他七个亲人一个个先自己离去的故事。那么主人公福贵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之所以能生存下来一定是有着自己独到的生存策略。一、为了活着而活着一生坎坷的徐福贵到老了才享受到了生命的平和,年少还是富家公子的他,成天奢侈无度、赌博成性、留恋于青楼之中,可谓是社会的渣滓和败类。不过这种奢淫的时日并不

    锦绣·下旬刊 2019年12期2019-09-10

  • 从《狂人日记》看鲁迅的“狂人”系列形象
    词:鲁迅;《狂人日记》;狂人形象;吃人中图分类号:I2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19)17-0014-03鲁迅在小说《狂人日记》中塑造了患有迫害狂的精神病人形象——“狂人”,借他之口揭开了几千年来造成国民精神苦难的秘密。此后,鲁迅由《狂人日记》发端,塑造了一系列经典的“狂人”形象,如魏连殳,疯子等。1“狂人”诞生的精神原型和创作启发“狂人”这一文学典型的诞生并非源于空中楼阁的想象,或是奇闻异事的道听途说,鲁迅在精

    海外文摘·学术 2019年17期2019-09-10

  • 重读《狂人日记》,从怀疑中见出热爱
    小寒摘要:《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白话小说,被称为“鲁迅创作的总纲”。本文意图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在解读鲁迅对白话文、中西方文化与制度的怀疑态度中,体会鲁迅怀疑态度中所饱含的诚挚热爱,希求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鲁迅先生。关键词:《狂人日记》;怀疑;热爱《狂人日记》经常被看成第一篇现代白话文著作,而小说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从序言中的文言文,突然转到日记体的白话文。就像狂人从史书中找到历史文本所包含的潜在意义一样,我们也可以从这两种语言形式的差异中寻找作品潜在

    旗帜文摘 2019年3期2019-09-10

  • 狂人日记》中的“吃人”含义
    韩情摘要:《狂人日记》中的主人公狂人记录下自己“发狂”时期的“胡言乱语”,受迫害狂这种多疑、敏感、混乱心态的影响,他在虚妄的想象之中认为周围的人都是“吃人”的人,他将是被吃的人。推而演之,他挖出了中国千年历史的“吃人”真相,揭开了掩盖在“仁义道德”名目下的“吃人”罪恶,甚至这种行径已经形成了一个合理合法、名正言顺的“吃人”环境,培育了一大批吃人的“无名团”,牺牲了不计其数“被吃”的人。《狂人日记》一经发表,关于文本各方面的解读和挖掘也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北方文学 2019年24期2019-09-08

  • “中国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
    》与鲁迅的《狂人日记》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白话文小说,从发表时间来看,《一日》比《狂人日记》还要早一年。但是在书写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时,鲁迅的《狂人日记》却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这很值得批评者去深思。笔者通过文本细读,从语言、与主流文学的距离以及文学史书写的“潜规则”三个方面来分析,《狂人日记》能作为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的内在因素。关键词:《一日》 《狂人日记》 白话小说一、白话口语与书面语《一日》是陈衡哲为响应胡适使用白话

    参花(上) 2019年8期2019-09-05

  • 鲁迅《狂人日记》在日本的传播与解读
    向梳理,以《狂人日记》为例,探讨了日本鲁迅研究代表者竹内好、丸山昇和丸尾常喜的“鲁迅观”,即《狂人日记》在竹内好、丸山昇和丸尾常喜的鲁迅研究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竹内鲁迅”的核心思想“回心”与“挣扎”;“丸山鲁迅”的中心词“革命”与“挫折”;以及“丸尾鲁迅”的重要概念“鬼”“耻辱”均与《狂人日记》不可分割。关键词:鲁迅;《狂人日记》;日本基金项目:本论文系许昌学院校级科研项目“鲁迅《狂人日记》在日本的文学阐释”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YB034)。

    卷宗 2019年20期2019-08-22

  • 狂人日记》《断魂枪》《金锁记》人物“觉醒与悲哀”主题分析
    摘  要:《狂人日记》、《断魂枪》、《金锁记》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的经典小说作品,其作者分别是鲁迅、老舍、张爱玲。其中的经典人物形象狂人、沙子龙、曹七巧深入人心。三位主人公处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下,皆有着属于自己的“觉醒于悲哀”。本文旨在通过作品比较的方法,提炼出三部作品中主人公身上的“觉醒于悲哀”主题进行对照分析,从新的角度挖掘经典文本的思想价值。关键词:“觉醒与悲哀”;文本比较;主题分析作者简介:周云龙,1995年4月出生,男,汉族,籍贯:山东省潍坊市,现就读

    青年文学家 2019年12期2019-06-06

  • 浅析鲁迅《狂人日记》和芥川龙之介《水虎》中的疯言疯语
    要:鲁迅的《狂人日记》里记述的是一位患被迫害妄想症的日记,在芥川龙之介的《水虎》里,讲述的是一位无意闯入“水虎国”,经历了诸多离奇的事,又回到现实世界的日本青年被当成精神病患者的故事。关键词《狂人日记》;《水虎》;精神病理学;人格主义一、相似的人生经历鲁迅生于1881年,于1918年创作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自此“鲁迅”这一笔名开始被沿用下来并被人所熟知,以致后来这一称呼被视为是中国文学的标杆。鲁迅早年生活在一个富裕的、古典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中,幼年

    北方文学 2019年12期2019-05-13

  • 竹内好的《狂人日记》阐释
    卢曦摘要:《狂人日记》既是鲁迅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山之作。在竹内好看来,《狂人日记》赋予了鲁迅“文学的自觉”,因表现了鲁迅某种根本的态度而有其价值。竹内好在狂人的觉醒及赎罪意识中感受到了鲁迅的“回心”,而在文体和内容的选择上看到了鲁迅的“挣扎”。在由《狂人日记》到鲁迅再到中国的层层递进关系中,竹内好捕捉到了“回心”与“挣扎”的精神特质,并以此为基点切入到现代日本的历史实践中,从而引发对日本近代化的批判性反思,这即是竹内好的思维方式,也是值得我们学

    长安学刊 2019年1期2019-03-17

  • 重读《狂人日记》,从怀疑中见出热爱
    小寒摘要:《狂人日记》是中国的第一部白话小说,被称为“鲁迅创作的总纲”。本文意图通过文本细读的方法,在解读鲁迅对白话文、中西方文化与制度的怀疑态度中,体会鲁迅怀疑态度中所饱含的诚挚热爱,希求能够更深层次地理解鲁迅先生。关键词:《狂人日记》;怀疑;热爱一、对白话文的怀疑《狂人日记》经常被看成第一篇现代白话文著作,而小说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从序言中的文言文,突然转到日记体的白话文。就像狂人从史书中找到历史文本所包含的潜在意义一样,我们也可以从这两种语言形式的

    北方文学 2019年5期2019-03-15

  • 鲁迅《狂人日记》中的“冷”与“热”
    细读鲁迅的《狂人日记》文本,从“冷”与“热”两个关键词入手,分析《狂人日记》中的“冷”与“热”交替形成的线索。概括小说中所表现的三种“冷”:对“吃人”行为的震惊、畏惧,对“吃人”行为的冷静观察与分析以及对自我的深刻批判;此外,也概括了小说中“热”的表现,即对吃人者的控诉与质问。“冷”与“热”的表现在交替之外也有交融。最后,笔者还单独分析了小说的文言小序部分所表现的“冷”,这种平静之下的阴冷使得《狂人日示动的冷意与绝望之感都加深了一层。关键词:《狂人日记》;

    文艺生活·下旬刊 2019年8期2019-01-07

  •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对比研究《狂人日记》中人名及称谓翻译
    顾彬翻译的《狂人日记》中的人名和称谓进行分析,认为最好的翻译应该同时考虑归化和异化两个方面,最大限度地传达文学作品中人名及称谓所承载的全部信息。关键词:归化 异化 狂人日记 人名翻译 称谓翻译一.引言小说中人物的姓名和称谓是经过作家精心加工创作的,它们是人物个性和命运的体现,也是人物关系及其社会地位的重要体现,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不同民族之间必然存在文化差异,因此,如何翻译文学作品中的人名和称谓,准确地表达人物特定的气质或者品质,同时保留原文的意蕴

    文学教育 2018年12期2018-11-30

  • 从归化与异化角度对比研究《狂人日记》中人名及称谓翻译
    话日记小说《狂人日记》,这也是中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小说的主人公为患有迫害狂恐惧症的“狂人”,他异乎常人的思想行为特征导致了他在生活环境中受到排挤、敌视,被认为“有病”。通过自述式的描写,小说揭示了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礼教的本质——“吃人”。这篇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批判性,它揭下仁义道德礼教虚伪的面具,表现了作者对以封建礼教为主体内涵的中国封建文化的反抗。鲁迅所处的时代,社会十分黑暗,他的小说内容大多取材于病态的社会现实,揭露了旧中国的愚昧落后。在这期间发起

    文学教育 2018年34期2018-11-28

  • 论《狂人日记》的三个“叙述人”
    要:鲁迅的《狂人日记》是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其主题“意在暴露家族制度的黑暗和礼教的弊害”,但整体内容是关于“启蒙叙事”的一个隐喻。本文从小说中的“狂人”、“大哥”和“余”这三个人物出发,以启蒙/被启蒙的视角考察这三类形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本文运用文献法和对比法,得出结论:《狂人日记》中的三个“叙事人”代表了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中对于“启蒙”三种不同的理解。相比于“狂人”的疯狂与大哥的麻木,鲁迅/余的冷静、客观地“看”具有更深刻的探讨价值。本文探讨的五四时期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8年11期2018-11-11

  • 论《檀香刑》中赵小甲形象对鲁迅“狂人”形象的戏
    意戏仿鲁迅《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赵小甲具有“狂人”似的癫狂,他和“狂人”一样都是正常社会里不正常的人物,然而莫言又有意颠覆了赵小甲身上的启蒙性。就“先知”而言,两者分道扬镳:“狂人”是个具有自觉意识的“先知”,而赵小甲只是个“伪先知”。因而在“狂人”回归“吃人者”行列、赵小甲回归酷刑文化场时,附着在“狂人”和赵小甲身上的作家悲悯情怀的指向也不相同。关键词:《檀香刑》;《狂人日记》;赵小甲;“狂人”形象;戏仿作者简介:华敏(1993-),女,汉族,安徽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3期2018-10-27

  • 叙事批评视角下的《狂人日记
    内容摘要:《狂人日记》作为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篇现代型短篇白话小说,其叙事别出心裁,却又暗含深意。首先,从叙事主体来看,“余”不仅是“我”日记的编撰者,更是“我”的呐喊助威者;其次,从叙事空间来看,狂人日记中所营造的“铁皮屋子”其实是现实复杂网状世界的投射,现实中冲破“铁皮屋子”的战斗更为艰巨;最后,从叙事模式来看,狂人的内心独白取代了以往以动作行为的变化来带动情节发展的模式,狂人的独白越痛苦,对社会的抨击更有力,鲁迅的呐喊便更为振聋发聩。《狂人日记》的叙事

    文学教育 2018年10期2018-10-16

  • 探究《狂人日记》的哲学寓言形态及其意义
    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进行深入研究,对文中“狂人”形象的刻画进行解读,并分析文中蕴含的哲学艺术思想以及在鲁迅时代下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关键词:《狂人日记》;哲学寓言形态;意义[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 0-01引言:《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部现代白话文小说,全文以日记体的形式通过生动的描写,暗讽了封建社会的陈旧思想。这部作品对当时乃至现代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其教育意义不言而喻,尤其是文章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6期2018-10-09

  • 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之比较
    川龙之介;《狂人日记》;《鼻子》[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6-0-02芥川龙之介(1892-1927)是日本“新思潮”派文学的代表作家,擅长以冷静理性地批判人性和社会。在他短暂的一生中,他创作了一百四十多篇短篇小说,题材和构思都匠心独运、各有特色,是日本大正时期的极具影响力的作家。不仅如此,在中国广泛学习东亚强国日本的潮流中,日本文学的思潮也波及到了中国,因此芥川龙之介对中国文学也产生过重要

    青年文学家 2018年26期2018-10-09

  • 从《呐喊·自序》看鲁迅与《狂人日记》的狂人形象
    ·自序》与《狂人日记》的相关事件的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鲁迅与狂人的“梦”与“寂寥”,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呐喊》所传递出的“救人”精神。关键词:鲁迅 狂人日记 形象分析《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然而在当时并未引起轰动,所以鲁迅借助《呐喊·自序》对《狂人日记》进行了“解释说明”。一.身份关联使“狂人”形象成为鲁迅的表达凭借要达到某一目的,需要利用各种工具和手段。鲁迅在《呐喊·自序》说到《狂人日记》的创作目的在于“聊以慰藉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

    文学教育 2018年8期2018-08-13

  • 探究《狂人日记》的哲学寓言形态及其意义
    摘 要:《狂人日记》是由鲁迅创作的一部反映社会现实并且对于当时社会迷信、封闭与残害人民现象的批判。基于此对《狂人日记》的哲学寓言形态进行了分析,并且阐释了《狂人日记》在批判传统封建礼教、对人性进行反思以及启蒙了当时人们思想等方面的意义。关键词:《狂人日记》;鲁迅;文学;封建礼教作者简介:马瑞(1994.2-),女,辽宁省营口人,本科,在读于沈阳师范大学,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

    青年文学家 2018年14期2018-07-27

  • 关于果戈理对鲁迅文体的影响
    戈理创作的《狂人日记》对鲁迅的《狂人日记》的影响,本文将从文学文体创新的角度简要分析前者对后者的影响。关键词:文体;果戈理《狂人日记》;鲁迅《狂人日记》;影响一、文体创新的意义我国的小说长期是以“说故事”为典型形态的,起源于人在劳动时的谈论故事,以说故事为主体。与之相对的是从其他非小说文体诗歌、散文的结合,乃至是从与其他非文学文体书信、日記、传记等文体的融合中形成的“诗化小说”、“散文化小说”、“日记体小说”、“书信体小说”等多种非典型小说样式。中国现代文

    世界家苑 2018年6期2018-07-23

  • “吃人”意象的精神对应与传承
    征。鲁迅的《狂人日记》将“吃人”叙事熔铸为一个重要的文学命题,莫言的《酒国》则延续了这一叙事传统,其“吃人”命题的再现从而与《狂人日记》取得了某种精神对应,二者在“吃人”意象上存在着精神传承。【关键词】《狂人日记》;《酒国》;“吃人”;精神莫言作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写作伊始就自觉站在民间立场上,鲁迅对其创作的影响之深刻,在此不必多说。他与鲁迅先生处于一种微妙的关系,一方面他下意识地重复鲁迅小说中的叙事命题和画面,但其中的意义却随着其现实环境和叙述立

    成长·读写月刊 2018年5期2018-05-29

  • 狂人日记》中“狂人”的经典形象探析
    前人学者对《狂人日记》中“狂人”形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文本细读法,对“狂人”这一经典形象进行再探析。从“动态”与“矛盾”两个主要层面来解读作为历史链条中间物的“狂人”。关键词:矛盾;动态;“狂人”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小说” (1),文本中所塑造的“狂人”可谓文学史上的经典人物形象。“狂人”的“真狂”还是“假狂”是研究们争论的重点,我们暂且不谈“真假”,而立足文本本身,看《狂人日记》到底给我们呈现了一位怎样的“狂人”

    北方文学 2018年11期2018-05-25

  • 从《狂人日记》看鲁迅的当代价值
    要:鲁迅的《狂人日记》于1918年5月发表于《新青年》,产生了较大的反响,该作品中鲁迅所传播的思想与精神正是当代知识分子所缺失的。时过境迁,鲁迅的价值仍在当今社会具有较高的现实价值,值得我们深入学习。关键词:狂人日记 形象 鲁迅 当代价值《狂人日记》是鲁迅具有典型性的著作,其最早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作为我国现代文坛上的第一部白话小说著作,对我国文学发展产生巨大的意义,揭开了我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崭新一页。鲁迅在《狂人日记》各种写作手

    文学教育 2018年4期2018-05-24

  • 对果戈里与鲁迅《狂人日记》的异同性的比较
    创作了小说《狂人日记》,而在果戈里《狂人日记》出世后的八十四年之后,即一九一八年,中国的伟大思想家鲁迅也创作了与果戈里的作品同名的小说《狂人日记》,后被定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真正的白话小说。鲁迅的《狂人日记》在体式和构思上明显受到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启发与影响,仔细研读两个文本又会发现两个文本有很大的不同。本文试从两个文本中相同的“狂人”和“狗”这两个形象的不同设置来浅谈两个文本的异同。关键词:果戈里;鲁迅;狂人;狗;影响研究歌德曾说:“各门艺术都

    科学与财富 2018年1期2018-03-03

  • 浸润于暗夜而来 ——通俗教育研究会小说股之于《狂人日记
    4)在写到《狂人日记》的发表时,惯常的文学史叙述往往如此概括——鲁迅年轻时做过文艺梦,然而遭遇现实的沉重打击,于是在绍兴会馆钞古碑来麻醉自己,直到钱玄同来访激起了他早年的文学理想,于是,答应写文章了。——几行字之间,作家鲁迅在文学史家的笔下便如此诞生。实际上,鲁迅在《呐喊·自序》里的“夫子自道”,表面来看也是如此呈现写作意图的,然而对于彼时的北洋政府教育部佥事周树人来说,一个不太为人关注的身份却很少进入《狂人日记》诞生研究的观照视野①近年专门研究文章有李宗

    东岳论丛 2018年11期2018-02-09

  • 外宣视域下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三英译本隐喻翻译研究
    翻译;外宣;狂人日记[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33-0-01一、研究背景17年10月20日,十九大新闻中心举行“加强思想道德和文化建设”记者招待会。“我们还将为各国的汉学家和青年学者提供更多的访华交流机会,鼓励将更多的沿线国家的文学和影视作品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同样也将更多的中国的文学影视作品和文化产品介绍给沿线各国人民。” 文化部副部长项兆伦说。[1]国家大力支持书籍外译传播。本文在外宣

    青年文学家 2018年33期2018-02-04

  • 探究《狂人日记》的哲学寓言形态及其意义
    佳鑫摘要:《狂人日记》是我國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代表性白话文小说著作,在这一部小说之中,充分展现了其对文学形式的创造以及选择,其内涵深刻,发人深思,具有非常明显的哲学语言形态,实现了一种震撼人心灵的启蒙性艺术效果。文章主要分析鲁迅的《狂人日记》,研究其蕴含的哲学寓言形态以及意义。关键词:鲁迅;《狂人日记》;哲学寓言形态引言:鲁迅的《狂人日记》,是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作品,在作品中,其通过黑白鲜明的笔触,为读者们展现了封建礼教思想吃人的本质。不管是在鲁迅的年代,

    神州·下旬刊 2017年11期2018-01-12

  • 狂人日记》与中国文学叙事传统
    摘要:《狂人日记》叙事特色的形成主要得益于鲁迅对中国文学叙事艺术养分的汲取。二者间的联系表现在:开端叙事方面,“文言小序”承续了《史记》列传的故事起始叙事传统、《游仙窟》的开端叙述者模式和戚本《红楼梦》第一回的“托言+预叙”结构方式;反讽叙事方面,《狂人日记》在叙述声音、人物描绘、修辞三方面承续了明清奇书的多种反讽叙事策略;意象叙事方面,“月光”“赵家的狗”“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书房”意象,对相关传统意象的内涵和叙事功能既有承续,也有创新。对《狂人日

    中州学刊 2017年11期2017-12-14

  • 从“人”“鬼”纠葛浅析《狂人日记》中的现代性
    摘 要:《狂人日记》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山之作,不仅在文学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在文化史上也有着相当的影响。而鲁迅作为中国现代小说的第一人,通过这样的一篇作品,可以说直接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发展的基础和方向。这篇小说中对国民性的批判和现代性意识的显现一直是分析和学习的重点。本文仅就《狂人日记》中的“人”“鬼”纠葛这一方面,分析文章中现代性的具体表现。关键词:现代性;人;吃人作者简介:王欣汀(1993-),女,汉族,吉林人,哈尔滨师范大学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

    青年文学家 2017年30期2017-11-24

  • 重读《狂人日记
    摘 要:《狂人日记》因其“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产生了巨大的艺术张力,好评如潮。人们对《狂人日记》主题的解读与认识众说纷纭,而笔者认为《狂人日记》作为一篇象征主义小说,主题意蕴丰富复杂,既有社会现实批判,又有文化批判,更有对人生与人性的思考与探索,是社会、文化、人生与人性的三位一体。关键词:狂人;礼教吃人;悲剧性;忏悔意识作者简介:代柯洋(1980.3-),女,汉族,山东菏泽人,铜仁学院人文学院副教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和研究。[中图分

    青年文学家 2017年29期2017-11-08

  • “吃人”的悖论
    亮摘 要:《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经典小说。小说中“吃人”这一核心意象成为某种“原罪”的隐喻,并呈现为一种悖论式的逻辑: 吃人者、“我”(狂人)、被吃者之间处在一种既矛盾对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相互转化的关系之中。关键词:《狂人日记》;鲁迅;“吃人”;悖论;反讽中图分类号:I210.6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7-04-11谈及《狂人日记》,大家会自然联想到一个词——“吃人”。传统的观点往往对“吃人”做社会学意义上的阐释,然而却忽略这么一个问题,即作者在

    求知导刊 2017年16期2017-08-17

  • 痴人呓语 ——戏仿鲁迅《狂人日记
    —戏仿鲁迅《狂人日记》⊙赵晨辰[天津师范大学, 天津 300387]今晨起,携小儿入市采买,偶遇一同窗,心中大喜,遂共赴茶楼叙旧。旧友讲一趣事,啼笑皆非。某君易明,得一大梦,卧榻昏睡三日,惶惶不进汤水。醒时如若疯癫,妻儿不认,独守角隅。语颇错杂无伦次,多荒唐之言。余闻之惊骇愕然,故稍加修饰,以易明君之角度,执笔撮录一篇,以供芸芸众生笑尔。一今日又是灰蒙蒙的一天罢……顺着剥落的城墙走路,脚下踏着满满的灰土,雾霾笼罩的城市云苫雾罩,看不清前往的路。我攥着稿纸,

    名作欣赏 2017年3期2017-07-12

  • 也谈鲁迅小说《狂人日记》中的阿Q之死
    刘建平内容摘要:鲁迅塑造的阿Q这一艺术典型,有着特定的时代特色,充分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精神胜利,作为炎黄子孙能充分理解认识这一点,这无论是对我们,还是后代都有着伟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关键词:阿Q 精神胜利 意义深远鲁迅先生的代表作品《阿Q正传》,自从1912年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以来,主人公阿Q既受到人们的嘲笑、斥责、怒骂,也受到人们的同情。阿Q的一生是可悲可笑的一生。一、为何再论阿Q1、全面而深入细致地理解认识这一典型当阿Q出现在那典型环境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17年6期2017-07-05

  • 论《狂人日记》中的现实主义手法
    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通过“狂人”之口,揭露了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制度及其礼教的“吃人”本质。对于这篇小说的创作方法,不同批评家受不同审美观念的影响,对其也做出了不同评判。我们认为,《狂人日记》是一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的杰作。【關键词】鲁迅;《狂人日记》;现实主义手法《狂人日记》发表于1918年5月的《新青年》上,恰好是十月革命胜利半年之后,五四运动爆发一年之前。它对几千年封建宗法制度,用“吃人”两个字做了概括,召唤人们从根本上推翻它;通过“狂人”之口,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4期2017-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