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教育的结构式体育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

2011-01-03 03:36杜吉香赵晓虎井红艳冯宇刘彬
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身体素质教学内容体育

杜吉香,赵晓虎,井红艳,冯宇,刘彬

(黑龙江科技学院 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健康教育的结构式体育课程理论研究与实践

杜吉香,赵晓虎,井红艳,冯宇,刘彬

(黑龙江科技学院 体育部,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7)

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教学实验、数理统计等研究法,对我院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等进行实验性研究。本研究提出目标教学,严谨设计体育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教学结构元素,组成系统并探索了该系统的具体应用等问题。提高了体育课程的良好功效,为体育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健康教育;结构;体育课程

在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思想指导下,改革旧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做法,探索和构建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体育课程体系是新时期发展的必然,而教学结构又是体育课程系统的基础,只有其教学结构合理,体育课程才能具有良好的功能。目前学校体育的价值取向基本得到明确,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方法、体系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微观研究必然会成为学校体育研究的重点课题,可以认为,体育课程的结构性基础应用研究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问题,是高等体育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反映,并具有广泛推广前景。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黑龙江科技学院2005-2007级学生共2638名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查阅有关现代教育理论、体育教育学等方面的理论书籍与文献资料,为本课题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1.2.2 问卷调查法通过调查研究,以实验教学为基础,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为确定课程的设置,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等提供基础资料。

1.2.3 系统设计法依据现代教育学理论的素质教育指导思想,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对我院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整体设计。

1.2.4 实验法通过教学实验,探讨建立健康教育的结构式体育课程。

2 课程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2.1 按照“健康第一”的思想,进行体育课程结构的应用性研究,从人的可持续发展高度来认识,终身体育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发展的观念,要达到其目的,教会学生几种健身运动的方法是明显不够的,通过研究解决如何能通过具体的体育教育确立“终身体育”的价值观,并内化到每个学生的价值观里去成为其一种自觉行为。

2.2 在探讨实践课程自身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等一系列总和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如何更好地在实践课程上更多地渗透和吸收养护身体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及体育文化素质。通过体育教学传授体育知识技能、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发展创造能力、完善人格与个性[1]。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多元化。

2.3 建立结构式教学模式:结构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表述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与排列”,因此,教学内容各部分是否搭配合理和排列有序,是决定课堂效果的重要因素。结构式教学再不是完成单纯的传授技术的任务,它必须是全课总目标导向自成体系,横向各有所补,每个部分充分反映自身特点,注重每个结构内部及部分之间的搭配与排列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实效性,做到搭配合理,排列有序。

2.4 结构式课堂教学方法实行六个结合:即基础教学与专项教学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体育知识技术与身体素质教学结合,体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体育与社会公德教育结合等[2]。

3 课程实施过程和采用的方法

3.1 改革课程体系与设置

体育课设置以两年各选一次的选项课形式出现,使体育教学纵向有深度横向有宽度。如果学生想在某项目追求纵向发展,可以按照选择项目提高班、竞技训练课的方向发展,如果学生想学习更多的体育项目,二次选项课及选修课供全院学生拓展选择学习。课程覆盖了竞技、健身、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欣赏、理论、裁判、时尚健身运动等项目共计20多门的选修课,满足学生多方面学习的需求。

3.2 教学内容改革

3.2.1 提出目标教学,准确定位体育教育

(1)认知目标。掌握科学合理的体育健康和锻炼知识,能够进行自我体质监督和评价,保持和提高自身的健康状况,形态机能状况和身体素质水平。

(2)情感目标。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正确对待竞争和合作的关系,培养团队精神,改善和调节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具有一定的欣赏能力。

(3)技能目标。掌握两项以上的健身方法和健身技能,能够科学合理的进行体育锻炼,保持和提高自身的运动能力,逐步形成体育专长,练就强健的体魄。

(4)体质目标。增强自身体质,促进体格健壮,全面发展体能,提高机体机能和适应能力,确保以充沛的精力,饱满的热情投入学习和生活。学生通过上述教学目标的亲身体验与获得,使教学目标逐一达成,实现体育教育的目的。

3.2.2 对课程内容进行结构式组合设计,通过上述六个结合的有效组合运用,使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身体素质和“终身体育观”得到有效增强。

3.2.3 教学内容实行“放开”与“开放”设计,教学内容设置以学生为主体,发挥教师特长,允许教师自行确立10%的教学内容,发挥体育运动的“一项多能”和“多能一项”的特性,满足学生在意和追求的运动乐趣等。实现以我所长,教你所爱。应该说,“开放”与“放开”思想与理论的运用是体育课程和体育教材理论的一个进步。

3.2.4 加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针对性,提高学生体育文化素质,在引导课上,运用丰富的体育知识加深学生对体育的理解和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的认识。其次通过体育课堂解决教学过程中的体质与健康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体育技能、知识,愉快地进行运动和娱乐,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发展、改善自身素质和校园生活质量[3]。

3.3 改革教学方法与手段

3.3.1 除基础理论集中讲授外,围绕健身和健康这个核心,充分融合体育、休闲、心理、环境、卫生、营养保健及各专项理论等诸学科知识在实践课中有计划的渗透。

3.3.2 将发展体能训练贯穿于教学计划中,确保体能锻炼不断线。

3.4 课程评价的改革

建立注重学习态度、课堂参与过程、综合能力考核的评价体系。成绩评分比例实行百分制:出勤表现各占10%,身体素质10%(身体素质测定根据项目特点由各教学组确定),运动技术50%(其中专项技术考核达标60%,技术评定40%),滑冰10%,和作业10%(一、三学期),理论考试 20%(二、四学期)。

3.5 加强信息化教学与管理

开设体育网页,提供“自助餐”教材栏目,将各专项基础知识及体育卫生保健常识上网。围绕“健身”和“健康”这个核心,网上形成系统性很强的学习内容,力求突出知识性、趣味性、可读性、应用性等特色,每周一题,期末以完成作业的形式抽查学生自学情况,培养学生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形成丰厚的体育文化底蕴,使学生懂健身、会锻炼、有习惯、伴终身。

4 讨论与分析

为检验三年来的教学改革效果,我们对主要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入调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表1 学生喜爱课程方式调查最

表2 学生认同体育教学目标情况调查

表3 学生认可的体育课评价模式调查

表4 学生选择最佳教学形式的调查

根据上述问卷调查、教师和学生座谈途径了解,我们认为:

4.1 健康教育的结构式教学比以前教学效果更好,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项目充分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课程实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习的效果,这一学习效果的提高可以通过学生从以往“要我学”到“我要学”这一学习态度的转变过程中得以体现[4]。

4.2 由于教师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学识专长,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过程中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5]。这种教学形式的优点:加快了学生对动作的掌握,增强对学生健身知识、技能的传授及健身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熏陶,改变传统的理论课讲授与实践严重脱节的现象,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相关体育学科的综合素质,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4.3 正确处理了身体素质与运动能力的关系。任何项目运动技术的学习和提高,都要以身体各种运动素质为前提。运动能力与身体素质是相辅相成、共同提高的。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把身体素质练习内容与运动技术内容结合起来。避免枯燥的身体练习,这样当学生有一定的运动素质做保障后,再掌握1—2项引以自豪的运动技术,也就为终身体育活动提供了技术保证[6]。

4.4 学生座谈反映由实践课成绩、出勤表现、身体素质、课后作业、闭卷考试等构成体育成绩,注重课堂教学参与过程及创新评价,由单一评价转向综合评价,使成绩评价更科学合理。促进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和锻炼身体的积极性。

4.5 关于课后作业及自助餐教学,学生反映通过这一环节,教学上网查资料完成作业是一种提高素质、能力的有效方法,这个过程引发了学生对体育的关注和兴趣。

5 结论

(1)课题通过调查研究,以实验教学为基础,根据国内外体育课程的前沿发展动态,探索了体育教学与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具体应用并探讨该系统的教学结构元素组成等问题。构建并实践了高校体育与健康教育结合的体育课程教学结构体系。

(2)从人的可持续发展高度来认识,必须通过有效的体育课程教学使终身体育作为一种现代社会发展的观念,内化到每个学生的价值观里去成为其一种自觉行为。通过结构式课堂教学六个结合的有效组合运用使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能力得到有效培养,身体素质和“终身体育观”得到有效增强。

(3)提出目标教学、对教学内容实行“放开”与“开放”设计等方法手段改革,尝试 “自助餐”信息化网上教学改革与管理等。实现以我所长,教你所爱。符合《纲要》提出的教学方法要讲究个性化和多样化等要求。

(4)当前体育与健康教育的结合是体育教育改革向深层次发展的反映,教学结构又是体育课程这个系统的基础及内在的规定性,本文对教学结构组成进行了初步探索,提高了体育课程的良好功效,属于体育课程的基础应用研究,是当前体育教学改革研究的热点问题,因此,该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曲宗湖,等.学校体育教学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学出版社, 2000: 1-35.

[2]孙麒麟,等.高校体育跨越式发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1): 52-55.

[3]胡活伦,等.对华南理工大学体育教学改革实践的思考[J].体育学刊, 2006, (2): 101-104.

[4]胡庆山,等.新课改背景下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实施的现状、制因及对策[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9, (6): 71-77.

[5]王锡群.对我校体育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的实验性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1999, (3):83-85.

[6]何劲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教材建设现状与改革对策的研究[J].体育学刊, 2000, (1): 44-47.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Constructional P.E. of Health Education

DU Ji-xiang, ZHAO Xiao-hu, JING Hong-yan, FENG Yu, LIU Bin
(Heilongjia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titute P.E. Department, Harbin 150027, Heilongjiang China)

The designing and teaching of P.E. lesson in our college have been studied experimentally through library materials collecting, questionnaire and investigation, teaching test, mathematics statistics and some other means.The article comes up with a system of the combination of aim-teaching, strict designing the teaching elements of P.E.with health education and explores some concrete problems such as the utilization of the system, which improves the results of P.E. and provides some valuable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the further innovation of the college P.E. .

health education; construction; P.E. lesson

G863

A

1008-2808(2011)03-0079-04

G863

A

1008-2808(2011)03-0079-04

2011-03-26;

2011-05-03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项目阶段成果,面上项目(编号:11522125)。

杜吉香(1964-),女,教授,学士,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身体素质教学内容体育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针对性身体素质训练在标准舞技术中的应用
锻炼
足球专项身体素质练习与足球技能学习成效的相关性研究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我们的“体育梦”
体育锻炼也重要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