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性脑缺血发作39例临床分析

2011-02-09 18:26薛俊尤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1年11期
关键词:短暂性持续时间脑缺血

薛俊尤

河南焦作市电力医院 焦作 454000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反复发作后会进展为完全性脑卒中[1]。积极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本文对我院近2a来收治的39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进行分析,旨在提高人们对TIA的重视和积极防治意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9例,男25例,女14例;年龄31~ 85岁,平均50.7岁。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TIA诊断标准。既往有高血压32例,糖尿病9例,心脏病7例,高血脂症 19例。吸烟史 21例,酗酒史5例。

1.2 临床表现 偏侧肢体运动障碍22例,偏侧肢体感觉障碍16例,失语8例,构音不清5例,头晕 11例,共济失调5例,偏盲2例。单侧病理征(+)15例,双侧病理征(+)4例。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均在24h内消失,大多数病人发作持续时间为数分钟到数十分钟。

1.3 影像学检查 所有病例均行脑CT或MRI检查,发现有陈旧性脑梗死病灶12例,有新鲜责任病灶2例,未发现病灶25例。本组33例病人行脑血管检查,其中颈部血管超声和经颅多普勒检查23例,磁共振全脑血管成像(MRA)检查16例,64排CT全脑血管造影(CTA)检查8例。共发现颅外动脉狭窄12例,其中颈内动脉起始部狭窄6例,椎动脉起始部狭窄3例,颈总动脉狭窄2例,锁骨下动脉狭窄1例。发现颅内血管狭窄13例,其中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大脑后动脉狭窄4例,基底动脉狭窄2例,椎动脉颅内段狭窄2例。

1.4 治疗与预后 本组39例病人中,31例给予阿司匹林(100~300mg/d)抗血小板治疗,8例既往已经口服阿司匹林的病人改用氯吡格雷(75mg/d)抗血小板治疗。12例病人给予低分子肝素钙联合抗凝治疗,同时均给予扩容改善循环和神经保护剂治疗。本组34例病人经积极治疗均控制发作,5例病人发展为完全性脑卒中。

2 讨论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概念的提出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TIA的认识也在不断的变化。传统上认为TIA的发作持续时间限定为24h以内完全缓解,但临床上大多数TIA患者在3h内缓解[2]。有研究表明[3]颈内动脉系统TIA的持续时间平均为14min,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持续时间平均为8min。本组23例表现为偏侧肢体运动、感觉障碍、失语,临床诊断为颈内动脉系统TIA。16例病人头晕、共济失调、偏盲,诊断为椎基底动脉系统TIA。患者TIA发作持续时间与文献报道基本相同。

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导致脑动脉狭窄依然是TIA形成的主要原因。本组病例中有高血压患者32例(82.1%),明显高于心脏病和糖尿病,因此控制高血压是防治TIA和脑梗死形成的重要措施。但是在TIA发作急性期不易急于降低血压,以免引起脑血流低灌注发生脑梗死。本组病例中有高血脂症19例(48.7%),有长期吸烟史 21例(53.8%),说明不良的生活习惯是导致TIA发作的重要原因。

本组39例病人均行脑CT或MRI检查,未发现病灶25例,发现有病灶14例,其中陈旧性脑梗死病灶12例,新鲜责任性病灶2例。这2例有新病灶的患者,均为临床上TIA发作持续时间较长,持续时间均>1h。这些临床症状在24h内缓解,但在MRI检查上有责任病灶的患者,是诊断为TIA还是诊断为脑梗死,目前人们仍有争议。有学者认为[3]TIA和缺血性卒中的区别不应该以时间来区分,而应该以有无责任病灶来诊断,将 MRI检查无病灶的称为“经典 TIA”,将临床症状体征在24h完全缓解,但MRI检查有异常的患者称为“伴随梗死的短暂脑缺血”。本组有33例病人作了脑血管检查,发现颅外动脉狭窄12例,颅内血管狭窄13例,二者比例基本相当。脑血管狭窄好发部位多在颈内动脉起始部、椎动脉起始部、椎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梗死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积极有效地控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对预防脑梗死的发生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对本组中31例病人给予阿司匹林(100~300mg/d)抗血小板治疗,对8例既已口服往阿司匹林的病人改用氯吡格雷(75mg/d)抗血小板治疗。对已经口服抗血小板治疗仍有发作的病人,建议联合低分子肝素钙抗凝治疗[4]。本组中39例病人中,34例经积极治疗均控制发作,5例病人发展为脑梗死。对口服抗血小板治疗仍有发作的顽固性TIA病人,我们建议单抗加抗凝治疗,但不建议双抗的情况下再加抗凝治疗。有报道[5]小剂量尿激酶来治疗有一定疗效,但应注意观察出血倾向。

[1]许冬梅,孙怀军,李昆,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至脑梗死危险因素的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06,19:207.

[2]吴江主编.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55.

[3]毕齐,王力峰,宋哲.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研究的历史、现状与未来[J].中国卒中杂志,2009,4(6):448-453.

[4]高文红,赵运河,赵群.低分子肝素与肝素钠治疗频发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比较[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8,11(3):75-76.

[5]李淑萍.小剂量尿激酶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7):52-53.

猜你喜欢
短暂性持续时间脑缺血
胆绿素改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机制
大黄总蒽醌提取物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
近10年果洛地区冻土的气候特征分析
外部冲击、企业投资与产权性质
尤瑞克林治疗颈内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疗效观察
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48例临床效果观察
原花青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细胞外组蛋白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关系的初探
The 15—minute reading challenge
尤瑞克林联合法舒地尔治疗高危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近期效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