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心脾除寒湿法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致静脉淤积性溃疡80例※

2011-02-28 09:52朱其恩陈海峰
河北中医 2011年5期
关键词:心脾性溃疡淤积

朱其恩 陈海峰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急诊科,河北 唐山 063000)

2008—2010 年,我们采用益心脾除寒湿法联合外科手术治疗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致静脉淤积性溃疡(以下简称下肢静脉淤积性溃疡)80例,并与单纯外科手术治疗8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160例均为我院周围血管科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40~70岁,平均56.6岁;病程2~11年,平均5.2年;单侧71例,双侧9例。对照组80例,男43例,女37例;年龄41~69岁,平均57.2 岁;病程2.1 ~10.5年,平均5.1 年;单侧70例,双侧10例。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

1.2.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依据《外科学》[1]单纯性下肢静脉曲张的诊断标准确诊。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臁疮的诊断标准确诊,并结合临床辨证为心脾不足,寒湿阻滞型,证见溃疡多呈黯黑色或淡红色,周边皮肤紫黑色常伴散在硬结,下肢肿胀,有乏力、沉重感,舌质淡红边有齿痕,脉浮缓而芤或沉涩紧。

1.2.2 纳入标准 ①符合诊断标准;②下肢深静脉彩超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基本正常,未见血栓形成;③年龄40~70岁;④签署知情同意书并能坚持完成试验者。

1.2.3 排除标准 ①合并糖尿病及其他系统严重疾病者;②下肢深静脉彩超示: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严重不全或可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③其他继发性因素所致的下肢静脉曲张者。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抽剥及交通支结扎术治疗[3]。术后予生肌玉红膏(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制剂中心制备,冀药制字Z20050842)外敷,隔日换药1次,弹力绷带加压外固定。

1.3.2 治疗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予益心脾除寒湿法。药物组成:山药30 g,白术、煅龙骨、茯苓、煅龙齿各15 g,远志、半夏、桂枝各 9 g,人参 6 g。每日 1剂,水煎取汁300 mL,分早、晚2次温服。

1.3.3 疗程及其他 2组均15 d为1个疗程,3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期间嘱患者卧床休息,患肢抬高与床面成30°。

1.4 疗效标准 治愈:溃疡愈合;好转:溃疡缩小;无效:溃疡创面未见缩小或有扩大[2]。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 组主要症状、体征、舌象及脉象改善率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主要症状、体征、舌象及脉象改善率比较 %(改善例数/治疗前例数)

由表1可见,2组主要症状、体征、舌象及脉象改善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2.2 2 组疗效比较 治疗组80例,治愈68例,好转1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75%。对照组80例,治愈49例,好转23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90.0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下肢静脉淤积性溃疡系因下肢浅静脉瓣膜关闭不全,使静脉内血液倒流,远端静脉淤滞,继而病变静脉壁扩张、变性,出现不规则膨出和扭曲,引起下肢浅静脉淤血,局部皮肤营养障碍,久治不愈而出现溃疡。下肢静脉淤积性溃疡多发生在内踝上方及外踝,即“足靴区”,经久难愈,且易复发,严重危害患者健康和生活质量。目前,西医对下肢静脉淤积性溃疡多采用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分段抽剥及交通支结扎术治疗,但效果不佳,且手术费用高,并发症较多。下肢浅静脉为血液回心通道,大隐静脉为其主干,手术去除后易造成血液回流障碍,使部分患者下肢肿胀或加重原有肿胀,同时手术损伤淋巴系统,造成部分患者溃疡反复发作。

下肢静脉淤积性溃疡属中医学臁疮范畴。《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臁疮生于内外臁,外臁易治内难痊,外属三阳湿热结,内属三阴虚热缠”。由于“身半以上,邪中之也;身半以下,湿中之也”(《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又“阴气起于五指之里,集于膝下而聚于膝上,故阴气胜则从五指至膝上寒,其寒也,不从外,皆从内也”(《素问·厥论篇》)。“下者为内也”,故下肢静脉淤积性溃疡的病因为寒湿侵下。寒胜则伤血,太阳司天,寒湿所胜,病本在心,心主血脉,故寒有余则伤血脉;湿伤肉,湿有余则疮疡于中,流散于外,皮顽肉苛,筋脉不利,故湿有余则伤肌肉;脾主肌肉,心主血脉,血脉肌肉受损日久则心脾不足。因此,下肢静脉淤积性溃疡的病机为心脾不足,寒湿阻滞。治宜益心脾除寒湿。中药方剂中山药健脾胃长肌肉;人参安神养血,益气健脾;煅龙骨、煅龙齿安心神,生血,敛疮疡;远志安心神,消痈肿;白术健脾补心,燥湿胜寒;茯苓祛湿健脾安神;半夏燥湿温寒散结;桂枝温经通阳祛寒。诸药合用,寒湿得除,心脾得补,阴阳平复,其病乃愈。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山药、茯苓可增强机体免疫力[4];白术、人参有扩张血管的作用,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4];远志具有抗炎作用[4];半夏、桂枝具有抗菌、轻度利尿作用[4]。本研究结果表明,益心脾除寒湿法联合外科手术治疗下肢静脉淤积性溃疡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1] 陈孝平.外科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61-762.

[2]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50-51.

[3] 裴玉崑.周围血管病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269-273.

[4] 宋立人,洪恂,丁绪亮,等.现代中药学大辞典[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5-36,744-745,159-160,646-647,957,1486,1648.

猜你喜欢
心脾性溃疡淤积
淤积性皮炎知多少
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
过桃花村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淤积与浚疏:清朝时期福州西湖的治理史
胆汁淤积性肝病问题解答
安卧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90例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与治疗
ICU病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治疗与应激性溃疡的预防及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