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引下行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临床观察

2011-02-28 09:52曾顺军范志勇曹淑华
河北中医 2011年5期
关键词:夹脊根型椎间

曾顺军 范志勇 粟 漩 曹淑华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科,广东 佛山 528200)

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中医学项痹范畴。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退行性改变刺激或压迫颈神经根,引起颈神经根炎症反应及颈神经根功能障碍,产生一系列症状、体征。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目前多样化,既有内治又有外治,多以外治为主[1]。2005-01—2010-12,我们运用牵引下行夹脊穴穴位注射治疗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30例,并与常规推拿配合颈椎牵引治疗30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全部60例均为我院康复科门诊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男13例,女17例;年龄14~58岁,平均(36.0±2.13)岁;病程 1个月 ~2年,平均(12.5±0.5)个月。对照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16~61岁,平均(38.0±2.56)岁;病程15 d~2年,平均(11.8±0.3)个月。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依据 参照“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2]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确诊。排除椎体发育畸形、椎体肿瘤、颈椎结核、风湿等引起的颈痛,排除治疗期间仍接受其他治疗方法或服用药物者。

1.3 治疗方法

1.3.1 治疗组 选穴:据颈椎X线片确定颈椎病病变部位,以相应椎体夹脊穴为主,每次选2穴。方法:据不同的疼痛和麻木区域选择不同的夹脊穴,临床发现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变区域主要集中在中、下段颈椎(第3~7颈椎),疼痛麻木位于三角肌、桡侧腕关节部取第4~5颈椎夹脊,位于肱二、三头肌及拇、示、中指取第5~7颈椎夹脊,小指及无名指取第7颈椎~第1胸椎夹脊,尺侧腕上区取第1~2胸椎夹脊。操作:采用可调节式QY-7颈椎正骨牵引椅(广州市白云区德安精密机械厂),牵引角度、力度根据患者的病情的轻重及颈椎X线片结果进行选择,牵引力度从6 kg开始,并逐渐增加,每次增加2 kg,当患者出现颈肩部或者患肢放射痛或麻木时,此时嘱咐助手固定患者在此牵引状态下,医师即行相应椎体夹脊穴穴位注射。穴位注射所选取的为改良枝川液[4]。注射液的配制:10 mL 0.9%氯化钠注射液中加入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陕西省秦光制药厂,国药准字H20046103)0.15 mg;操作:用牙科7号针头,一次性10 mL注射器,术者位于患者侧方,穴位处严格消毒后进针,针尖朝向颈椎横突,穿刺约2 cm,一般患者针刺侧有痠、麻、胀、重感觉,患者感觉明显的向患肢放射感,针感向肩、臂、肘、指传导则说明操作成功,回吸无血,即可注入配制好的注射药物。注意少数患者可能有少许头晕等症状,需休息15 min后待症状缓解,方可让患者离开医院。隔日1次。

1.3.2 对照组 常规予以颈椎病推拿配合颈椎牵引,牵引力为患者体质量的10% ~15%,每次20 min,每日1次。

1.3.3 疗程 2组均10 d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统计疗效。

1.4 疗效标准 治愈:原有症状完全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好转:原有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无效:症状无改善[3]。

1.5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1。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由表1可见,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2.2 2 组复发率比较 随访6个月,治疗组治愈25例中,复发3例,复发率12.0%;对照组治愈17例中,复发10例,复发率58.8%。2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远期疗效优于对照组。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病因多认为是劳损、骨刺,加上卫外不固,年老体虚,肝肾亏损,气血衰少致颈部经脉痹阻,气血不畅,经脉失养所致[4]。该型主要病变在椎间孔附近,造成椎间孔缩小,压迫神经根所致,神经根极少是由于机械性压迫,多在硬膜外腔和椎间孔附近对脊神经根引起的可逆性刺激,使之发生炎症、水肿、充血等病理变化[5]。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症状主要为疼痛、麻木及肌力的下降,在国内外的颈椎病疗效评价系统中都作为最主要的观测指标[6-7]。颈椎病神经受累不仅与椎间孔狭窄有关,而且与周围软组织损伤有关[8]。病程在6个月内治疗后症状基本恢复正常,超过6个月后症状有所恢复,但病程越长症状越难恢复,称为顽固性神经根型颈椎病[9]。

从近年文献可知颈椎夹脊穴是治疗颈椎病必不可少的关键穴位。据经络腧穴理论认为颈夹脊穴为经外腧穴,位于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间,夹督脉伴太阳经而行,其三者经气是相贯通的,循行及作用与督脉和膀胱经的循行密切相关,刺激夹脊穴的针灸效应可以同时调控督脉及太阳经经气,因此认为从夹脊穴论治有一定理论依据[10-11]。

从现代医学解剖角度来看,夹脊穴正是脊神经出口的位置,颈夹脊穴的分布位置与颈脊神经节段关系极为密切,夹脊穴附近均有相应脊神经后支伴行,其中脊神经与夹脊水平相平行者占多数,脊柱两旁分布着椎旁神经节,它们借节间支连成交感干,并随脊神经分布到周围器官或脏器[12],夹脊穴的针灸效应与自主神经的调节有关;脊神经及椎旁交感神经干是夹脊穴针灸效应的神经生理学基础[10];亦能明显抑制脊髓的传导功能,这一抑制效应与夹脊穴的镇痛效应有关[13]。从经络学、神经学、解剖学等看,夹脊穴是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交会和汇合的枢纽,另有学者发现夹脊是颈椎气血运行的关键区域,刺激夹脊穴有利气血运行[14]。针刺颈夹脊穴能改善颈部的微循环状态,能改善组织的缺血和缺氧状态[15]。

穴位注射除具有针刺的作用外,还包含有药物作用,由于药物在穴位处存留的时间较长,可以延续针刺的效能和药物对机体的作用,颈夹脊穴位注射有疏通经络、改善局部血液循环、解除肌肉痉挛、消炎镇痛作用[16]。穴注药物选取改良枝川液,是在传统枝川液的基础上加上利多卡因,一则是浓度低,没有象其他封闭疗法那样高的浓度,把糖皮质激素的副作用降到最低,可以隔日或者每日注射1次,疗效快。

常规情况的针刺、穴位注射治疗颈椎病要想获得快速的向病灶的反射感比较困难,比如针刺或者穴位注射要反复进行提插或许能取得针感或放射感,但是一般患者往往难于忍受,而牵引下穴位注射可以取得快速有效针感。牵引下穴位注射的关键都是针对狭窄的椎间隙和椎间孔,而动态下的牵引下穴位注射尤其关键,治疗时把握角度、牵引力、药物的浓度、放射感的出现均是要点。颈椎牵引一可拉大狭窄的椎间隙和椎间孔,二可使纤维组织复位,解除颈部肌肉痉挛,有利于神经肌肉组织水肿和炎症的吸收。牵引还可调整关节突关节的位置。从影像学分析[17],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狭窄因素以关节突关节位置关系异常(第5~6颈椎和第6~7颈椎为多发节段)为要,常居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骨性狭窄因素的首位。一般认为,“牵引角度小,最大应力集中在上段颈椎,角度变大时,最大应力逐渐移往颈椎下段,因此在颈椎牵引时应当依据患者X线片及受累神经根定位采取不同的角度进行相应治疗。针刺颈椎夹脊穴之所以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可能与血清中吗啡样物质含量有关。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血清中吗啡样物质是内源性镇痛系统的主要神经化学基础之一,针刺颈椎夹脊穴后,可以调节神经功能,并使低于正常人血清中的吗啡样物质含量逐渐上升[18]。

综上所述,将牵引、针刺、药物注射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加强穴位刺激产生针感,可以直达病所,刺激相应的神经根,消除神经根部的水肿,同时减少用穴,从而改善局部的微循环[19],临床疗效得到大大提高,复发率低,无副作用,操作简便,值得推广。

[1] 韦锋.正脊手法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保守治疗中的应用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9):168.

[2] 孙宇,陈琪福.第二届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纪要[J].中华外科杂志,1993,31(8):472-476.

[3]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186.

[4] 刘悦平,胡晶晶,张红星,等.穴位注射颈夹脊穴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镇痛作用的研究[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7(4):28-29.

[5] 李仲廉.临床疼痛治疗学[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94-231.

[6] 朱立国,于杰,高景华,等.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的疼痛和麻木观测[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09,17(4):1-3.

[7] 陈廷明,刘怀清,闵苏.颈肩腰背痛非手术治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2-77.

[8] 李英平,郭瑞芳.神经根型颈椎病解剖因素探讨[J].解剖科学进展,2003,9(2):141-143.

[9] 王刚,王军,瓮长水.神经根型颈椎病病程与愈后的关系[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9):693-695.

[10] 何树槐.华佗夹脊穴与植物神经[J].云南中医杂志,1985,(1):41-45.

[11] 张慰民.夹脊穴定位的研究[J].上海针灸杂志,1987,(4):23-24.

[12] 李楚芬.脊椎旁电针刺激对脊髓反射放电的影响[J].针刺研究,1984,(2):117-122.

[13] 王玉明,李生棣,李勃.华佗夹脊穴与硬脊膜关系初探[J].甘肃中医,2001,14(5):60-61.

[14] 徐华娣.华佗夹脊穴的临床应用[J].辽宁中医杂志,1995,22(1):38-39

[15] 颜少敏.温针隔姜灸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89例[J].中国针灸,2007,27(2):83.

[16] 王洪宇,张唐法.穴位注射夹脊穴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08,27(3):24-25.

[17] 张明才,程英武,詹红生,等.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孔狭窄因素的影像学分析[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32(3):199-203.

[18] 杜宇征,李大军.不同刺法针刺颈夹脊穴治疗颈椎病疗效观察[J].中医杂志,2001,42(9):534-535.

[19] 张勇,张翠平.牵引状态下温针颈夹脊穴治疗颈椎病[J].中国针灸,2000,20(8):512.

猜你喜欢
夹脊根型椎间
夹脊穴考辨
基于适应证与解剖相关研究颈夹脊穴定位研究
脊柱椎间孔镜治疗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
颈夹脊穴为主治疗突发性耳聋验案1则
“颈夹脊”源流考略
椎管减压并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疗效分析
经皮对侧椎间孔入路全脊柱内镜椎间盘切除治疗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
单侧和双侧内固定联合髓核摘除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比较
针药结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2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