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德性教育的理论视野和载体创新

2011-04-12 09:02彭颜红
关键词:德性载体道德

彭颜红

(1.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2.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

当代德性教育的理论视野和载体创新

彭颜红1.2

(1.武汉工程大学法商学院,湖北武汉430205;2.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871)

人的德性使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和传承。当代信息社会,需要探索更有时代特色的德性教育模式。当代德性教育面临着一系列新问题,我们要充分把握信息社会的特点,合理运用传统媒体,特别是要通过新媒体开拓新的传播渠道,不断创新传播载体,从而更好地提高当代德性教育的实效。

德性教育;信息社会;载体创新

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人有德性的要求,人的德性使人类文明得以发展和传承。在当代信息社会,要创造更先进的人类文明就要探索更有时代特色的德性教育模式,特别是要充分把握信息社会的特点,不断创新传播载体,才能吸引更多的受众,更好地增强当代德性教育的实效,人类的文明程度才能不断提高。

一、当代德性教育的重要性

德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德性是人存在的基础,人类一直非常重视德性的养成教育,而在当今信息社会由于各类传播载体发布的海量信息对现代人的不断冲击,人们的思想很容易出现困惑迷茫,现代人尤其需要加强德性教育。

(一)对当代德性的全新理解

正确理解德性概念,对于全面认识道德的本质具有重要意义。亚里士多德在《尼可马可伦理学》中提出著名的论点:德性是品质,一切德性本质是使其拥有者在一种良好的状态中并能发挥良好的功能。“那些被称赞的或可贵的品质,就是德性。”麦金太尔把德性则直接理解为人的品质。他在《德性之后》一书中,把德性既看作是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所必须的品质,又看作是善于整体生活的善的品质[1]。人的智慧和道德统一于人的德性。英国伦理学家亨利·西季威克说:“能被看作内在而确定的并且不会变的过分的仅有德性就是智慧、普遍仁爱和(某种意义上)公正这样一些品质;它们的概念中都明显包含着已预先确定了的善的概念。智慧是对善的手段的直觉,仁爱表现在被称为‘行善’的有目的的行为之中;公正(当被看作一种内在而确定的德性时)则存在于无偏袒地按照政党的规则分配善(或恶)之中。”[2]

“德性”一词在百度百科中的解释是:“德性”(arete)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德性是万事万物的富有生命力的本源,是能凭借自身力量不断成长的本源动力。人的arete就是对人道德本质特征的规定,是人的品质、品德,是个体调整自身社会关系依据的主要原则,有什么样的德性,就会作出什么样的道德选择。

有学者认为,在文化人类学和词源学的意义上,“德性”主要有两个意思:一是使客观的、外在的东西主观化或内在化。二是优秀或卓越。在西语中,德性一词从战神派生出来的,德性的最初意思是“男子气概的”,其基本字根义是“优秀”。德性在词源学意义上是指人的“内在的卓越或优秀”;在人学意义上,从德性与人性的关系来看,德性既是人性构成的重要因素,又是人性成熟和完善的重要标志。德性是人在不断超越自身自然属性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内在的卓越或优秀的人性”[3]。现代社会的德性应该是能使人保持纯洁心灵和高尚情操的指导思想,是人的言行所依据的最起码的道德原则,也是个体所表现出的道德品质的总和,是人的道德标签。在竞争日益激烈的高科技时代,当人自身的能力和素质能增加个体更多的竞争实力时,德性将会使个体赢得更多出其不意致胜的机遇。因此,现代人越来越重视德性的养成和提升。

(二)信息社会亟需加强德性教育

当代社会在大量资讯的冲击下变得浮躁不安,过去传统社会所构建的伦理道德规范受到冲击,人们固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动摇。商品经济大潮的洗礼,再加上信息社会日益发达的传媒火上浇油,使国人的道德底线受到巨大挑战,金钱至上的观念使人们不禁慨叹世风日下,大众传媒的道德失范更是严重地降低了一些意志薄弱者的道德素养,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干扰更大。有研究表明,当代社会的青少年犯罪主要原因在于接触了过多的色情、暴力等负面信息,而良好的家庭、社会道德教育效果被极大的消解。在这样一个信息极度膨胀的现代社会,对德性的呼唤不禁日益强烈,加强德性养成教育正在成为全社会共同的心声。

每个公民都坚守道德规范才能让大众提高文明程度,在不断调和社会矛盾的同时,促进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才能更好地美化国家形象、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际影响,从而实现真正的富强。在开放的世界多元文化新格局中,只有加强本国的软实力,才能让本民族的文化发扬光大,才能为世界文明作出更大的贡献。

如果失去了德性对人的约束,人将会失去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殊内在本质,感性将会颠覆理性,所有的秩序都会紊乱不堪,人类自己创造的文明也会被损毁破碎。而良好的德性素养将会维护人的道德自觉和心灵和谐,会有效地促进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自觉地转化为自己的品质和行动,这种长期形成的习惯将会抵御扼制恶的蔓延,将会使自身更加完善。在各类信息的冲击下,德性能帮助人们走出困惑迷茫,作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因此,在现代信息社会,我们必须更加重视德性的力量。德性实际上也就是知、情、信、义、行的有机统一。

德性养成,可以通过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实践等载体的综合作用,使德性内化为自觉的意识、外化为合理的言行。培育良好的德性需要系统的全方位教育,即科学的德育。而信息社会的德性养成教育要充分把握信息社会的时代特征,积极拓展传播媒介这一特殊载体的道德教育功能,引导人们自觉自愿地加强德性养成,才能优化人们的道德水准,全面提高社会道德风尚。

二、当代德性教育的理论视野

如今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席卷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众传媒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人们越来越离不开大众传媒,管理者深谙其道,纷纷利用大众传媒开展符合自己意志的德性教育。人类社会漫长的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德性教育总是植根于一定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中,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4]德性教育就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规范对人进行教育,以期提高人的品德。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大众传播活动依据科学合理的道德规范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广大受众进行春风化雨般的德性教育。大众传媒的道德教育功能在当代信息社会的德性教育活动中具有特殊意义。

(一)传承道德文化

传承道德文化是德性养成教育的重要方面。马克思主义认为,道德文化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标志,道德文化在整个观念文化中占核心地位,道德文化更能体现社会的进步和精神文明的程度,道德文化能引领人们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文化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诞生而出现的,当然也是与信息传播同步产生的,道德文化的发展史记录着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历程,大众传媒的发展史也同时反映着人类道德文化的发展史。

大众传媒在行使自己的职业使命时,会有意识地传播所代表的利益集团的价值观和道德观,不仅传播人类旧道德体系中先进的道德价值取向、道德规范、道德实践、道德习俗、道德评价理念,而且还极力宣扬符合当代道德规范的典型。这种有意的宣扬会影响社会公众的道德思想;向社会宣扬积极的道德意识能对公众产生正面的积极影响,提升社会公众的道德水平;传承道德文化将有助于人类社会的进步。社会主义新道德要以优秀的道德成果为基础,大众传媒对于传承优秀的人类道德文化成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始终发挥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二)塑造道德人格

德性教育不是硬性的政治控制,德性教育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才能塑造出健全、理想的道德人格。大众传媒在履行德性教育功能时给受众的精神激励是潜移默化的,这种精神激励能为经济活动增加更多的人文力量。大众传媒在对受众进行德性教育时可以唤起受众的向善性,逐步培养受众对真善美的美好情感和向往,不断提升精神生活的档次,同时激发受众积极追求理想人格,更好地实现社会化。具有健全的道德人格是现代人高素质、高品味的重要标志。

大众传媒的德性教育成果可以通过在社会活动中的一个个具有健全道德人格的社会人得到体现。道德人格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和道德习惯构成。作为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大众传媒会不断影响受众的观念、情感、心理特征和行为倾向,大众传媒按照议程设置充分体现其传播意图,受众越来越容易接受其影响。在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时,大众传媒会给受众的思想留下深刻的烙印。

(三)构建道德价值

大众传媒在传播活动中能挖掘传统美德的现实价值,不断剔除糟粕,赞颂优秀的人文精神,激发民族精神,充分构建道德价值。大众传媒的介入和扩张给社会成员和社会机构都带来了变化,大众传播活动的渗透使人和社会都变得更容易顺应社会变革的潮流,更容易走向现代化。大众传媒总是在不断总结提炼传统美德中的精髓,同时按时代要求对其作出现代诠释,让现代社会的受众更加自觉地接受和继承传统道德价值。大众传媒大力宣扬的先进典型和优秀品质不断强化着积极合理的道德价值,让道德价值在道德文化的传播中不断丰富和发扬光大,永葆生命力。大众传媒在构建道德价值时所表现的主体性越来越强,大众传媒对人的道德价值判断、道德价值取向、道德价值追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大众传媒载体的德性教育功能是不言而喻的,当代德性教育除了要借鉴传统意义上的载体以外,还要积极拓展大众传媒载体。身处传媒社会,没有人能逃避大众传媒的影响。

三、当代德性教育的载体创新

2008年6月20日,胡锦涛总书记通过人民网的“强国论坛”与网友交流时谈到要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把发展主流媒体作为战略重点,加大支持力度,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我们要充分认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社会影响力,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设、运用、管理,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5]当代德性教育不仅要充分利用传媒的影响力,还要不断创新科学地运用现代传媒的力量。

(一)更新教育观念

要提高当代德性教育的实效,就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的指示充分拓展多种渠道传播以实现多元渗透,而不再是单一灌输,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同时还要结合传统媒体不断创新当代传播载体,灵活多样的传播形式会改善气氛,使教育内容更能入耳入心,避免有些高调说教可能出现的教条化等负面效应。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人们的自主意识大大增强,全球化的浪潮推动各种社会思潮和价值观迅速传播。强化大众自主意识和信息选择能力,能使受众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选择和接受有用的合理信息。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我们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当代德性教育。新媒体的把关人要使其指导思想、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手段都符合道德规范,要站得高,看得远,积极建构道德传媒。要通过和谐文化的传播,对受众表现出充分的人文关怀,提高受众的境界、情趣和品位,培育大众科学的人文精神,促进人的精神解放和全面发展,有效引导人们用理性合法的方式表达利益诉求,合理调节人们的情感和心理,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大众传媒的宣传渗透功能很强,要利用各类传媒努力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融入新闻产品中,使广大受众增强先进的道德意识。在充分发挥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作用的同时,还要大胆利用互联网、手机、博客等新兴媒体的广泛影响,积极占领这些新的阵营开展当代德性教育,不断提高受众的道德水平。

(二)把握现代传播规律

要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思想政治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当代德性教育在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媒介的同时,要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和内容。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达,传媒业本身的发展日新月异,新兴媒体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如果有意识地利用大众传媒开展德性教育必须深入研究新媒体的特点,把握传播规律,科学地合理地运作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各取所长,以达到最佳传播效果。

要让红色网站占领更多的教育阵地,有效地消解一些消极的思想,目前全国高校的“红色网站”已经越来越多。网站等新媒体以其特有的优势更能吸引受众,特别是当代青少年群体。要深入研究如何充分利用媒体生动地宣传先进典型,用现代化的语言现身说法教育大众,如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等著名栏目都可以成为传播先进思想最通俗的老师。地方官员和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可更多地利用新媒体扩大影响,例如开通博客、微博等都是当代很受欢迎的传播渠道,这远比口号和标语更有吸引力。

传播渠道和载体就是传播方式、传播工具,即具体的各个大众传媒。各种类型的大众传媒彼此之间不可替代,各有优劣,各有侧重,各有比较忠实的受众群,各种传媒总是将重大信息对受众进行着多重覆盖和反复强化。信息传播的方式经历了通过身体语言、口头语言、图形、文字、直到音像同步传播的演变,信息传播的载体经历了从面对面的传播也就是零载体到手写作品、刻写作品、印刷品、广播电视等声像传媒以及如今新兴的网络等电子传媒的演变。如今,博客的发展实现了从“公共新闻”到“草根新闻”的转型。这标志着主流传媒的新闻操作霸权发生了动摇。

当代社会中的信息传播系统实际上是一个新旧传媒交互作用、全方位多角度发布信息的全新网络,每一种传媒在当代信息社会都有其生存的理由和空间,每一种传播方式总能获得一定受众群体。广播曾被预言要退出历史舞台,但是广播在信息传播产业高度发达的今天,仍然有市场,甚至由于人们的生活节奏进一步加快,广播反而获得了新生、找到了更多的市场。人们在起床时、进餐时,上下班的路途中,通过广播接收信息最方便。先进的信息传播技术制作出图文并茂、声形共存的多媒体作品,受众采用超文本网络链接式阅读能全方位地同时接收信息。

新媒体是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的高度发达而出现的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新兴传播渠道,具有互动性、跨时空性、个体性、小众化、数字性、快捷性、普及性的特点,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的角色可以互相转化,个体之间能任意开展个性化交流。一个人可以通过短信、博客、群聊等多种形式在任何时间、地点,对任何人发布信息。

因此,必须尽快建立网络行为的监控机制,强化网络安全,完善规章制度,确保与道德相关的信息的积极合理。政府可以指导优化网络信息管理,建立网络信息管理机构,思想政治工作者可以和网络技术人员合作维护网络安全,对上网者加强管理,建立信息反馈渠道。要适时分析和监控网上信息,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教育,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同时大力加强网络道德和法规的宣传。

要尽量减少网络的负面影响,改进网络服务器,屏蔽不健康的网站,保持网络的健康纯洁,加强对免费个人主页的审查,全面推行实名制和版主负责制。要时刻保持高度的责任感,培养通俗而高雅的版面风格,引导网民在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时,不要谩骂、侮辱、恶意攻击别人,要借鉴有益的、抵制有害的信息,要说真话、讲真情、求真理,追求真善美,做理性、文明、可爱的网民。

必须充分利用网络社会所创造的机遇,拓展新渠道,促进德性教育工作的网络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德性教育信息的价值。要大力建设红色网站,主动占领教育阵地,积极优化传统德性教育,充分利用博客、手机短信、QQ、MSN、电子邮件、校园网、手机网、BBS等等新媒体多渠道传播的综合影响,不断增强当代德性教育的感染力和影响力。德性教育信息可以用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动画等多种形式经过数字化处理后通过新媒体发布后,会更生动形象,受教育者与教育者可以通过各类新媒体互动,教育者及时分析受教育者在网上发布的各类信息,深入了解受众的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对受教育者开展网络化的德性教育。

当代德性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政府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特别是要积极探索和发展新媒体时代传播载体的教育艺术,还要广泛争取受众的监督和参与,创新传播手段,引导广大受众不断增强良好的道德意识,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袭,提高文明程度,全面推进社会进步。

[1]陈根法.论德性的意义和价值[J].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

[2][英]亨利·西季威克.伦理学方法[M].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408.

[3]寇东亮.德性概念的三重内涵[J].理论与现代化,2006,(6).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33.

[5]胡锦涛.在人民日报考察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8-06-21.

【责任编辑:张西山】

Contemporary Moral Education:Its Theoretical Vision and Innovation of Carriers

PENG Yan-hong1.2
(1.School of Law and Commerce,Wuhan Engineering University,Wuhan,Hubei 430205,China; 2.School of Marxism,Beij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It is human morality that develops and inherits human civilizations.In contemporary society of information,it is necessary to explore a morality education pattern with features of the times.The contemporary morality education is faced with a series of new problems,therefore we have to constantly innovate media of communication so as to better elevate the effect of this education by master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ety of information and making a reasonable use of the traditional media and opening up new communication channels through new media in particular.

morality education;society of information;innovation of media

D 648

A

1000-260X(2011)02-0049-05

2010-09-10

彭颜红(1968—),女,湖北武汉人,武汉工程大学教师,北京大学法学博士,从事政治教育研究。

猜你喜欢
德性载体道德
创新举措强载体 为侨服务加速跑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从德性内在到审慎行动:一种立法者的方法论
坚持以活动为载体有效拓展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托马斯·阿奎那的德性论
TiO_2包覆Al_2O_3载体的制备及表征
用道德驱散“新闻雾霾”
西方德性思想的价值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