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郭美美遇见刘丹燕

2011-06-22 07:49胡凌虹
上海采风月刊 2011年9期
关键词:郭美美崇高话剧

文/胡凌虹

8月初的一个夜晚,9点多,从上海话剧艺术中心出来,凉风习习,走在优雅的安福路上,静谧的月光里,想到由宗福先、贺国甫编剧,苏乐慈导演的话剧《4.11上海夜》中起伏跌宕的故事,恍然有点“穿越”的感觉。那是“四一二”反革命政变的前夜,上海西区一幢无人居住的法式小洋房里,22岁的女共产党员刘丹燕请来青梅竹马的“哥哥”、国民党二师参谋长赵翼平,希望能说服他援救被国民党二师师长扣留的周恩来,而刘丹燕的恋人、受到青帮流氓威胁而叛变革命的共产党员马非正想办法劝她说出工人运动领袖罗亦农的住址,以便两人能远走高飞,一个不请自来的女佣人(实际是青帮的手下)阿兰随时可能让洋房外的流氓武装冲进来……在这样的危急情况下,刘丹燕毫不犹豫地为国家的未来献出了爱情与生命。

话剧《4.11上海夜》没有从宏大的视角去描写风云变幻的时局,而是截取了一个小的侧面,细腻地展现了动荡时刻4位青年不同的选择。刘丹燕的举动,让人感动,同时又让人有些百感交集。我突发奇想,倘若20岁的炫富女孩郭美美遇到了剧中22岁的刘丹燕,该是怎样的场景呢?或许是:

郭美美:我住大别墅,开玛莎拉蒂,拥有十几个爱马仕包包,这些你有木有?

刘丹燕:我爸很有钱,那又怎样?是压榨百姓而来的。所以我才跟我爸决裂,离家出走,投身革命。

郭美美:别这么搞笑,好不好!!好好的富二代不做,非要参加革命。我看那个马非虽然背叛,但是也是为了你们的爱情,对你一心一意。

刘丹燕:可他逼着我去出卖灵魂。一个人把灵魂都卖了,那他还是个人吗?

郭美美:别的鸟事,我都懒得关心,我就关心自己。你最后为了所谓的信念,把命都搭上了,傻不傻啊!

刘丹燕:一个人如果只想自己过上理想的生活,那就叫欲望,可如果希望大家全都过上理想的生活,并且愿意为此付出努力,那他就有了理想,为此,哪怕我献出100次生命,我愿意。

后面的谈话我想象不下去了,两位年龄相当的姑娘隔着84年的时空,思维方式如此迥异,她们可能永远无法对话下去。这也是编剧宗福先、贺国甫所担忧的,“现在时代进步了,人类发展了,人越来越聪明,聪明人也越来越多,我们突然想到,会不会认为秋瑾傻的人越来越多呢?”“看完戏,观众会不会认为刘丹燕很傻?”事实上,现在一部分年轻人自私、拜金、享乐为上,对于用生命换来现在美好生活的先辈们漠视与遗忘,这不能不让人担忧。

当然,也有一批认真思考、追求崇高的年轻人。2008年,《于无声处》重演,观剧反响最热烈的是大学生。也正是这份轰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4.11上海夜》的诞生,再一次把80多年前的理想与激情传递给现在的年轻人。宗福先表示愿意通过对一些为理想而牺牲的小人物的描述把一些被遗忘的事情讲出来,让人们尤其青年人了解他们、理想他们,并且有可能的话,记住他们。

让宗福先印象深刻的是,有一位80后看完《于无声处》说,你们这一代人活得比我们艰苦,但是你们比我们幸福!为什么?因为你们有信仰,而我们只有欲望。虽然生活在富裕的年代,但是不少青年人是失落地“在路上”,他们渴望崇高,也希望感受到理想的热火充盈胸膛,但是不知从何找到信仰。他们少有精神导师来指引方向,更多的是不断让莘莘学子做题目搏分的教师,少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也不敢在同事前大谈理想,周围环境中充斥着各种对物欲、名利的追逐而少有书香。或许看完《4.11上海夜》之后,很多年轻观众会有些意犹未尽,热血青年虽让人感动,却又完美崇高得让人有些不敢相信。或许他们还愿意看到类似于革命青年诞生记之类的话剧,能告诉他们,是怎样一个残酷的时代,是怎样一股热烈的风潮将理想、将勇气种植于那些青年心中。

猜你喜欢
郭美美崇高话剧
话剧《二月》海报
都市年轻人的“话剧梦”
郭美美 涉赌被诉
贝亲2015贺岁话剧《二胎攻略》
郭美美涉赌被抓何谈“再立新功”
2013年国家艺术院团演出季·中国国家话剧院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
The Four Crafts of Kites
The “Crane and Celestial Boy” K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