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文化词英译对比研究

2011-08-15 00:50袁臣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雅各威利道德经

袁臣

(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道德经》中文化词英译对比研究

袁臣

(中国矿业大学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江苏徐州221116)

正确理解并翻译《道德经》文化词,可以展示中国文化并且丰富英语语言文化。但是《道德经》某些英译本在涉及文化词翻译时,很多文化意义不是丢失就是被曲解。通过比较《道德经》两英译本中文化词的翻译,发现理雅各对《道德经》文化词的翻译略胜威利一筹。

道德经;文化词;英译对比

文化词是指承载着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或短语。按照美国翻译家尤金·奈达[1]的观点,文化词可分为生态文化词、物质文化词、社会文化词、宗教文化词和语言文化词。老子所著《道德经》[2]作为道家思想源泉,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对中国人的文化心理结构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比较英国汉学家阿瑟·威利[3](Arthur Waley)(1889-1996年)和苏格兰汉学家、牛津大学第一位中文教授詹姆士·理雅各[4](James Legge)(1815-1897年)两人的《道德经》英译文认为,在翻译中国古典文化作品时应高度重视文化词的翻译;而在文化词的翻译方面,理雅各优于威利。下面具体分析。

1 语言文化词的翻译

语言文化词指承载特定语言系统在音系、语法和形式等特征的文化词汇。中英两种语言属不同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中文是意合、具体和象形的,英语是形合、抽象,由字母组成的。比较威利和理雅各的译本可发现,威利毫不在意原文本古汉语传统句法结构形式、修辞和韵律,与之相反,理雅各在这方面要更为注重。

例句1:

五色令人目盲,

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

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注:粗斜体为作者所加)。

Waley:

The five colours confuse the eye,

The five sounds dull the ear,

The five tastes spoil the palate.

Excess of hunting and chasing makes minds go mad.

Products that are hard to get impede their owner's movements.

Legge:

Colour's five hues from th'eyes their sight will take;Music's five notes that ears as deaf can make.

The flavours five deprive the mouth of taste.

The chariot course,and the wild hunting waste

Make madthemind,andobjectsrareand strange,Sought for,men's conduct will to evil change.

《道德经》短短五千字,以散文诗的形态展现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道德经》诗化的语言,处处体现出诗的韵、律、节奏和逻辑等。

例句中,整段的韵脚为汉语的“ang”。原文一韵到底,英文诗无法做到这一点,但是为了提醒读者中国文化表达的特殊方式,可采取不同韵式。译本显示,威利没用传统格律和押韵,也没有韵脚;而理雅各则分别采用“/k/”,“/t/”,“/dЗ/”等韵脚来体现原文的诗性。《道德经》中还有很多表现在声音、节奏、修辞、逻辑等各方面类似例子。事实上,纵观理雅各译本可以发现其一大特色即是在以上各方面都忠实于原文的语言特色与文化。

2 社会文化词的翻译

社会文化词指承载一定社会习俗、社会生活和行为方式的词汇或短语。

例句2:知其雄,守其雌。

Waley:He who knows the male,yet cleaves to what is female.

Legge:Who knows his manhood's strength,yet still his female feebleness maintains.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许多词义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要求译者能够正确理解古典文化词汇,并根据上下文内容准确再现其历史意义。例句2中雄与雌并非单纯指性别上的差异,也是指两种不同的状态。前者指刚与强,后者指柔与弱。威利将这两个词分别直译成Male和Female,这显然不符合逻辑。理雅各采用直译加解释的方式揭示了这两个词所隐藏的意思,即男性的刚强和女性的柔弱。这种现象也存在于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的翻译中。而威利将此句中“黑”翻译成Black。中西方黑白概念是不同的。在西方Black一词有表示悲哀、不幸等否定或悼念意味的意义。此句中黑的意义可以从理雅各的翻译(black's shade)看出。

3 物质文化词的翻译

物质文化词指特定语言团体日常所用能反映其日常生活的物件、工具、设备和产品的文化词汇。

例句3: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

Waley:Tao is eternal,but has no fame(name). The Uncarved Block,though seemingly of small account,Is greater than any thing that is under heaven.

Legge:The Tao,considered as unchanging,has no name.Though in its primordial simplicity it may be small,the whole world dares not deal with(one embodying)it as a minister.

“朴”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概念,如《道德经》十五章“敦兮若朴”;十九章“见素抱朴”;第二十八章“复归于朴,朴散为器”;第三十七章“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第五十七章“我无欲,而民自朴”等论述。这里“朴”已经不是“树”的意思了,而是指与“道”相同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与具体的事物或者所说的“器”是一种相对的状态。具体说就是“视而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第十四章)的空虚、质朴的状态。威利将其译为“Uncarved Block”,这一词组的联想意义,与原文所表达的思想可谓大相径庭。Block一词原指:有棱角的固体且坚硬的材料如木头或石头。并且英语中许多和Block有关的习语或短语都带有贬义色彩。如do one's block(勃然大怒);go to the block(上断头台); knock someone's block off(痛打某人);put one's head on the block(铤而走险);off one's block(生气或发疯)和lose one's block(恼怒、愤怒)等等。威利的翻译,在读者看来是很难理解的。理雅各则将“朴”的隐身意义用“simplicity”(简单)一词翻译出来,颇能体现“道”的混而为一的味道,也易于读者对整句意思的把握。

4 生态文化词的翻译

生态文化词是反映某一语言团体所处的自然、地理等环境特色的文化词汇。

例句4: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Waley:……

Legge:On occasions of festivity to be on the left hand is the prized position,on occasions of mourning,the right hand.The second in command of the army has his place on the left,the general commanding in chief has his on the right,his place,that is,is assigned to him as in the rites of mourning.

威利省略了这两句话的翻译,造成了严重的语意和文化的缺失。英国翻译家苏珊·巴斯内特[5]曾指出,译者不能作为原作的作者,而是作为一名对目的语读者负责的目的语的作者。无疑,威利的翻译至少在这一问题上,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

此处的“尚左,尚右”在古代社会中是一重要的仪式。这句话解释了中国古代先人在什么情况下尊崇“左”,又在何种条件下尊崇“右”。在古代中国,以左为阳,右为阴。老子所说的“凶事尚右”,是他反战思想的集中表现。在同一章中老子曾说,“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他之所以说“上将军局右”、“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是因为真正的君子平时要保持谦卑状态,要严肃而审慎地对待战争;即使迫不得已有了战争,对于阵亡之人也要给予最大同情,将其尊为“右”位。理雅各做了细致的翻译和解释,其译本忠实原作,易懂且传递出了古代中国的文化原味。

5 宗教文化词的翻译

宗教文化词是指那些承载者特定语言团体的特定宗教传统的词汇和短语。中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而英语则深受基督教文化影响。

例句5:道

Waley:the Way,way,the Ways,Tao,(the) highway(s),Doctrine

Legge:Tao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概念,共出现74次。“道”有三层基本意思:

①万物的起源;

②自然法则;

③人类社会和行为的准则。

“道”的意思之多,以至于威利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注释中写道:“我要用中文的Tao来代替Way,这样就可以避免很多麻烦”。威利采用了意译的方法将“道”翻译成不同的词汇,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道”复杂的文化意义,但是由于主要概念表述不统一,给文化的传递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尤其是在“道”翻译成way(s)时,已经渗入了西方的宗教元素。在西方,Way一词有着浓厚的宗教意义,它是和Life(生命)、Truth(真理)相并列的词汇。《圣经》新约的约翰福音第十四节“耶稣是道路、真理和生命”中有如下论述:

多马(Thomas)说:主啊,我们不知道你要去哪里,怎么会知道那条路(way)呢?耶稣(Jesus)说:我就是道路(the way)、真理(the truth)和生命(the life)。要不是藉着我,没人能够到父亲那里,你们既然认识我,也会认识我的父亲,从此以后你们认识他而且已经看见他。可见way(the way)一词在西方社会有着相当浓厚的宗教文化内涵。理雅各则采用音译的方法,通篇将“道”翻译成早在18世纪初就介绍到英语中的Tao一词。概念的统一,不仅能将中国的“道”介绍给西方,也能保持“道”的意味,对文化的交流和传播将起到重要作用。

6 结束语

翻译不应仅仅是语言之间的转化,还承载着文化传递的使命。笔者通过比较《道德经》两个不同的英译本可以看出,理雅各的译文在传达原文的思想上毫不逊于威利的译本,而在文化词的翻译上,理雅各的译本更是略胜一筹。当然,《道德经》或中国古典文化经典中文化词的翻译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如同是英语为母语的译者在文化词的翻译上为何会有不同;在翻译不断发展的今天,应当采取什么措施尽量减少和避免文化词的翻译错误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探讨。

[1]Nida,Eugene.A.,C.R.Tabe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213.

[2]老子.道德经[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Lao Tzu.Tao Te Ching[M].Trans.Arthur Waley.Beijing: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and Research Press,1998:1-171.

[4]Lao Tzu.The Texts of Taoism[M].Trans.James Legge.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891:1-124.

[5]Bassnet,Susan.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30.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ao Te Ching

YUAN Chen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Xuzhou 221116,China)

The correct understanding and translation of the culture-loaded words in Tao Te Ching can reveal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to the outside and enrich the English culture.But in some English versions of Tao Te Ching,the connotations of some cultural words are either lost or distorted.By comparing the two English versions of Tao Te Ching translated by James Legge and Arthur Waley,we can conclude that the former does better than the latter.

Tao Te Ching;cultural words;English translation comparison

H 315.9

A

1672-2434(2011)02-0085-03

2011-01-17

袁臣(1986-),男,硕士,从事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雅各威利道德经
WILLY THE DREAMER梦想家威利
威 威利 温基
《道德经》的“中和”思想探究
梦想家威利
王韬辅助理雅各翻译中国典籍过程考
黄雅各 不会音乐的健身教练不是一个好演员
威力和他的自行车
清末辽阳李雅各教案始末
《道德经》中的领导智慧
《道德经》“鸡犬之声相闻”与《桃花源记》“鸡犬相闻”